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秦统一后,大一统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
秦二世而亡,并不全是毁在农民起义军中,而是秦二世昏暗得一塌糊涂,被赵高操纵成坑爹的傀儡,一夜之间逼死了秦皇的儿子,从太子扶苏到所有皇子无一幸免。还逼死了大将军蒙恬。朝廷上,只有指鹿为马,敢有不服者,刀斧手当场杀戮。
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各郡县人人自危,一旦爆发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竟迎来了四面八方的热烈响应。沛县萧何、曹参等也杀了县长,拥戴亭长刘邦举起了反秦大旗。
秦朝宫廷腐朽昏暗、乌烟瘴气,已经政令不通下达,人心思浮。六国贵族王孙也纷纷东山再起,天下大乱,诸侯混战。
项羽破釜沉舟,取得巨鹿大捷。刘邦兵临咸阳,子婴杀了赵高后投降。秦王朝轰然倒塌。
秦王朝覆灭,印证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瓦解。赵高阴谋篡夺政权,李斯私欲晚节不保,胡亥昏庸甘为人驱使,穷凶极恶地残杀太子、皇子和大将,陷害忠良。天下无道,遂引发农民起义军蜂起,六国遗存王孙贵族反戈一击,秦王朝就摇摇欲坠了。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秦统一后,大一统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
主要还是秦始皇的皇位交接没弄好。始皇帝没有想到他那么早就死了,也没想到李斯赵高那么的不听话。如果是扶苏即位,可能改变历史。但历史不可重来。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秦统一后,大一统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
这个事儿确实挺怪的,就好像大秦帝国统一天下之后,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一样就地解散了,最后只能靠着章邯带支杂牌军东挡西杀的,看着也忒可怜了,当初那么多精兵猛将都跑哪儿去了呢?
秦军去哪儿了?有人可能会说,不是南征北战去了么,三十万打匈奴,五十万打南越。
事实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所谓的打南越,根本就没出动多少正规军,打匈奴才是实打实的,而灭六国的秦军中有很大一部分却是被化整为零了。
秦国作为七雄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占领了六国的土地,毫无疑问是一个创举,但与此同时,秦帝国也面临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难题——如何管理这样一个超级大国。
秦始皇采用的是依法治国,郡县制,后来又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车轨都实现了统了,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的美好。然而,这一切的美好背后最离不开的就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为了降低关东六国带来的威胁,秦始皇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收缴天下兵器,推倒一些城市的城墙,移民以充边塞等等等,但真正能让秦始皇放心的还是国家机器——军队的力量。所以,秦始皇在治下的每个郡、每个要塞、关卡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秦军,以便形成一个巨大的安全网。
我们可以看到,秦灭六国时动辄派出数十万大军,其中最多的就是灭楚时的六十万,然而,当这数十万大军分散到各郡、县、关卡、要塞等军事防御设施中的时候,就显得不那么起眼了。
农民起义时,秦军的防御力量从历史记载来看,大秦帝国统一的这十几年时间里,负责“管理”的军队,还是主要由秦军来负责的,六国子民更多的充实进了徭役、戍边等更为辛苦的队伍当中去了,这无形中也造成了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现象。所以,当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还是六国力量与秦人的对抗,而不是像刘邦建汉之后那样,是一个整体的国家,这种更为强烈的”地域差“也是秦统一之后未能妥善处理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由于很多原六国城池都不再有城墙这道防线,秦军自然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防御力量了。很多秦朝政府派驻的郡守、县令最后都是在毫无反抗的情况下惨死在乱刀之下的,六国反抗力量蔓延之迅捷,远远超出秦军所能控制的范围。所以,在当时真正形成相当规模抵抗的秦军实在是太少了。
这里面,我们简单举两个例子来感受一下秦军当时的战斗力。
1、三川郡守李由
提三川郡好多人不晓得,但是提河南郡,想必很多人就清楚了,而河南郡就是三川郡后来在汉朝时的郡名。而这位郡守李由也不是一般人,他的父亲就是秦朝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
陈胜、吴广起兵以后,三川郡守李由也很快收到了消息,他一方面命人飞速向父亲李斯汇报,另一方面则集结兵力准备驻守军事重镇——荥阳,这里也是后来刘邦与项羽作战时的主战场。
在吴广的军队来攻打荥阳之前,李由已经完成了加固城墙、加宽护城河等工作,并准备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力量,并安排哨兵密切关注起义军动向。当吴广到达荥阳里,很快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抵抗力量。最后,单靠李由一郡力量把守的荥阳城竟足足拖了吴广四个多月,还引发了吴广军的内讧,部下田臧等人假借陈胜的命令诛杀了吴广。
只可惜,在李由浴血奋战之时,却被赵高污蔑谋反,其父李斯三族因此被斩尽杀绝,伤心欲绝的李由也在不久之后,被项羽、刘邦的联军击败,战死沙场。
2、井陉口守军
陈胜派吴广西征的同时,还派出了一支队伍由武臣率领攻占赵地,结果,陈胜称王后不久,武臣也在赵地称王了。紧接着,他又派部将李良继续向北略地,结果就在井陉口吃了瘪,这里也是后来韩信攻赵时的主战场。屡攻不下之后,李良只好回军,却因不堪受武臣姐姐之辱,将武臣斩杀了,后来又投降了章邯。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当时的秦军并非不堪一击,甚至战斗力依然非常强。后来章邯也证明了这一点,从他出兵阻击周文开始到最终投降项羽,这段时间内章邯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胜利者,魏王咎、楚将项梁都惨败在他的手下才殒命的。
只不过,此时的秦军已经无法彻底击败如此分散的起义军了。
水言水语一条大河,它所过之处,自然无人能敌;然而,当这条大河分散成无数支流的时候,它自然就没有那么强大了;唯有百川归大海,方能成为一个整体。
秦之所以强,在于其所向披靡;汉之所以久,在于其有容乃大。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秦统一后,大一统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
有几个原因,一蒙恬在边疆修长城,防备匈奴。二派屠雎赵佗等人去征百越,造成国内空虚,三国内各国维护地方治安的基本上是本国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顺秦国。四秦二世和赵高不得人心,没有能力统帅。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秦统一后,大一统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
有句老话说,“观今宜鉴古”。
其实,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观古宜鉴今”。
所以,当我们不理解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秦统一后,大一统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时,我们不妨看一看今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苏联,曾经与美国是势均力敌、不相上下的,为什么竟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说垮便垮了呢?
为什么当年曾经红红火火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突然就会发生巨变呢?
为什么一些欧美国家所不喜欢的阿拉伯国家,会倒骨牌似的发生“颜色革命”,形成“阿拉伯之春”呢?
这一方面,是她们自身确实是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就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她们自身的问题,确实是主要的。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问题,也是被人利用,被煽风点火,无限地放大了。
所以,我们再看一看当年强大的秦国,是否也是这个情况呢?
一方面,刘邦是继承了秦始皇的郡县制的,甚至为了确保郡县制的稳定,不惜大量地诛杀功臣。
后来的朝代,也都是“百代皆行秦政法”。
这说明,秦朝的郡县制,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而且,“暴秦”之说,也被现在的考古发现证明,是不确实的。
但是,另一方面,刘邦在继承秦始皇的郡县制的同时,却大杀异姓诸侯,保留同姓诸侯,这一点,就和秦始皇不一样了。
这说明,秦朝的迅速灭亡,就有这方面的因素。
郡县制并不完善,保留一定的同姓诸侯用来对付反秦势力的作乱,是必要的。
但是,秦始皇没有保留同姓诸侯,而是实行了单一的郡县制,这就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内部原因。
而秦朝灭亡的外部原因,当然就是有人煽风点火,搞“颜色革命”了。
有人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农民起义。
然而,陈胜吴广起义所发动和领导的是农民,他们本身,是农民吗?
司马迁《陈涉世家》曰:“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他们本身的身份,难道不是被秦始皇所打倒的六国旧贵族吗?
他们发动农民起义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恢复他们的六国贵族身份和地位吗?
所以,古今同理,看了今天的世界现实,我们就能够知道,昨天的秦朝迅速灭亡,到底是怎么回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反反复复,很正常。
关键是,要审时度势,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不要操之过急,走向极端。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秦统一后,大一统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
强弩之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