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要将“鱼鹰”部署到航母上?
原因很简单,主要是由于美军常用的C-2“灰狗”运输机已经不堪大用,即将退役了,“鱼鹰”成为了它的替代者。
实际上早在许多年前美国海军就有拿鱼鹰换掉灰狗的意思,但受限于V-22层出不穷的起降事故,迫使美军不得不审慎的看待了这个问题。而且美国海军对灰狗着实有感情,从60年代开始,“灰狗”基本上完美的执行了自身的任务,以至于海军重新采购了这款飞机,为它的编号后面加了个(R)。
灰狗勤勤恳恳运行那么多年了,兢兢业业用得也挺不错,很好的负担了舰上的固定翼交通和货运任务,它顶盘子的兄弟E-2“鹰眼”也同在航母上工作,这对机修、维护都是件好事儿,必要时还可以拆了“灰狗”的零件给“鹰眼”救急。
但毕竟这只灰狗已经成了老狗一条,据说美军最大年龄的灰狗已经飞行了11000多个小时,经历上千次起降。尽管这种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后勤运输和通勤,但常年过度的极限使用,让灰狗们的任务准备率长期在50%以下徘徊,它已经不被视为一种可靠的舰载机了,只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依然留在甲板上。
这很好理解,灰狗们将迎来当年70年代那样的“衰退期”,它们的罢工率将会越来越高,直到维修都不能帮助它们继续留在岗位上。而且一架老爷机的维护相当耗费资金和时间,美国海军觉得自己有必要摆脱这种无休无止的延寿圈套了。
那么,即便“鱼鹰”看上去不那么靠谱,那也得借机给波音个面子,将之纳入到通勤舰载机的范畴中来。既然陆战队的两攻能用,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那么航母当然可以通过“鱼鹰”快速的实现更新换代。
何况CMV-22还是贝尔·波音专门为航母设计的优化型号,它很符合海军的标准和胃口。在一些宣传中,CMV-22已经被当做是另一种新型的倾斜翼机了,美国海军称之为“贝尔·波音用4年时间打磨的利器”,并认为它只是借用了MV-22的测试数据,大大减少了研发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为CMV-22安排了一个“特殊任务”——为F35攻击机运输发动机动力模块,它们将成为F35机队最重要的后勤帮手;一架CMV-22B能运输6000磅物资,并在加油的情况下进行长达22小时的转场飞行,还支持垂直起降,不必与战斗机们争夺宝贵的降落时间,它实在比老旧的“灰狗”好用太多了。
美国为什么要将“鱼鹰”部署到航母上?
近期,美国海军第一架C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飞抵北岛海军航空站,该机型于1月份在德克萨斯州贝尔阿马里洛装配中心完成首飞,作为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的衍生版本,CMV-22B的定位是作为美国海军的专用运输机,它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的MV-22B运输机改装而来,接下来C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将陆续服役,并在美军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及新锐的福特级超级航空母舰上服役。
一旦C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登上美国航空母舰甲板的话,则现役的C-2A“灰狗”运输机将逐渐退出甲板舞台。C-2A“灰狗”运输机改型于美军E-2A“鹰眼”飞机,这一机型短小精悍,拥有不错的甲板运输效能,它们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扮演美国海军航母甲板主力运输机型的角色。和F/A-18战斗攻击机一样,C-2A“灰狗”运输机也能够使用甲板上的弹射装置高效起飞,着舰时也可以拦阻回收。并且,该机型也与机库和升降机相匹配,这使得其实用效能非常可观。
虽然C-2A“灰狗”运输机是1964年开始服役的机型,但是之后美国海军仍对其进行过改进升级,通过换装引擎设施的方式,大大增强了飞行能力。时至今日,“灰狗”并没有过时,但美国海军还是决定逐渐替换为C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这是因为C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是一种灵活性更高的机型,该机型可以在甲板上实现垂直起降,而且它的航程和载货量、生存能力、通信技术均优于“灰狗”。
从“灰狗”准备退役、C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即将接盘这一情况就可以看出,美国在航空母舰力量发展方面一直处于高位运作状态,事实上,美国海军的航母舰载战斗机现在也正在更新换代,很快F-35C战斗机将全面取代F/A-18战斗攻击机。在这一大背景下,舰载运输机率先换代,将可以进一步提升未来美军航空母舰的综合实力。为了保持航母力量的战斗效能,美军不惜投入巨资升级装备,甚至于一些仍然足够先进的装备也会直接淘汰。
美国为什么要将“鱼鹰”部署到航母上?
不出意外,“鱼鹰”登上航母是个大概率事件。凡事要问个为什么,话说“鱼鹰”的未来,在航母上担负的是个什么角色呢?
MV-22“鱼鹰”,按其设计,是徘徊在固定翼运输机与直升机两种装备边缘的一种交叉性航空飞行器。既有固定翼飞机体积大而快速的特点,又兼具了旋翼飞行器垂直起降的突出优点。以其大,可快速向航母输送人员和设备,可以替代SH-60B“海鹰”直升机救援和反潜,承担部分C-2“灰狗”舰载运输机的功能和运力;垂直起降,方便航母部署,一机多用,运输,救援,反潜,甚至预警等,都可一肩独挑,减少了舰载机型号,方便维护。
不过说归说,“鱼鹰”做为新型飞行器,经过多年使用,仍然优缺点并存,优点明显,缺点同样不可忽视。起降过程中,不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易遭受飞行器本身造成的下洗气流影响,操作相当复杂,一个不小心,极容易造成飞行事故。自1989年首飞,加上2007年入役以后,已经造成几十起重大飞行事故。
飞行实践表明,设计本身具有难以避免的固有缺陷,或说是痼疾,痼疾难去成残疾,因而饱受争议。在冲绳部署时,遭到该地居民抗议风波。
即便在美军,多年以来也受到陆海空三军不小的抵触和抵制,但牛不喝水强按头,生产公司贝尔和波音在美国高层,可以翻云覆雨,说不要,到今天已生产了约七百架,未来上了航母以后,生产量有望达到上千架,现在说法又为之一变,什么缺陷是可以通过经验来克服呀,更被指作用无可替代。
“鱼鹰”开启了美军装备一种带病上岗模式,可以说开启了新装备入役的一种恶例,也为其装备未来研制和使用带来诸多技术上的弊端和不确定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