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被驱逐舰发现了怎么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潜艇一般是不敢撩驱逐舰的虎须的,因为一旦被盯上,即便不死也要脱层皮,能在驱逐舰搜索下逃生的都是幸运儿。

先说说当时的潜艇战,以德国“狼群”为例,他们会事先像撒胡椒面一样分布到大洋航线的各个角落,然后守株待兔,通过密码机互相提供监视情报,等收到盟军运输船的信息,“狼群”便会在必经之道聚集成一个伏击圈,待盟军的船队一入圈,便开始施放鱼雷,大肆屠戮。

这种打法让我们想起了什么?是的,就是塔防。二战潜艇性能并不出众,水下航速通常极为缓慢,平均只有4节左右,所以它们没法在水下快速的穿梭作战,只能预先设计伏击圈,继而在水下缓缓的进行战术调整。

这种低航速硬伤成为驱逐舰发现潜艇时拿来逮潜艇的万金油法门,驱逐舰会在发现潜艇的海图坐标上拿圆规扎个眼,然后按照估测的航速和时间算个距离,再以这个距离画个圈,圈内就是这就是这艘潜艇可能的活动范围。

剩下的就好说了,驱逐舰会一边绕着这个圈儿呈外螺旋状或网格状“扫图”,一边对发现异响的可疑地点投掷深水炸弹。有的驱逐舰还会招来同伴,以多艘编队来个内外大螺旋扫地,按照一定的间隔投掷深弹,进行无差别的覆盖轰炸,潜艇很难在这种刷子式的攻势中逃脱。

那么潜艇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也不尽然,常见的套路是尽可能的深潜,这样能减少敌方声呐探测的灵敏度,还能造成对方投掷深水炸弹时的误差,比如定深不对、洋流扰偏等等,给潜艇以逃生的可乘之机。

除了深潜以外,还要保持绝对的静音,避免艇内噪音成为对方声呐兵的识别信号,此时全艇人员都需要停止活动,避免交谈和走动,更不能搞出叮叮哐哐的碰撞,甚至最好连咳嗽都不要有;为了减少噪音,螺旋桨推进也会被降到1-2节甚至干脆关停,一旦被驱逐舰声呐发现问题,可能深弹覆盖就下来了。

有些高明的潜艇,会关闭全部的动力,借着水底洋流和被动声呐,仅靠舵面静悄悄的逃出生天。也有一些潜艇,会选择“猥琐到死”,趴在海底硬生生的拿运气扛炸,就赌你炸不死我,以为我跑了,甚至故意用鱼雷发射管扔一些衣物、垃圾和油污出去,给对方造成击沉的假象。

苏联曾经有一艘M172号潜艇,它在1942年5月16日袭击德军运输船时被发现,随即遭遇了德军战舰的疯狂攻击,潜艇很快被炸漏了油,德军两艘护卫舰马上跟着油迹一路追杀了10个小时,最后M172硬是顶着缺氧和缺电的黑暗跑到了苏军的岸防炮范围内。事后一统计,M172活生生挨了324颗深弹,它的逃生方式很简单,死死贴住一艘军舰的船底,以至于德军也对“摆不脱的回声信号”惊慌失措,乱了阵脚。

有人会说,为什么这些潜艇躲在水下不反击,非要逃跑和躲闪呢?

这是因为潜艇先天缺乏迎战能力,它们只是执行隐匿袭击任务的特殊船只,就像打网游,战士的事儿刺客可干不来,没防御没速度没攻击的潜艇只能暗箭伤人,一被发现就完了。

水下的潜艇不敢抱着被发现的危险拿主动声呐和鱼雷射驱逐舰,那样无异于在黑夜里打手电筒,它们亦没法保证自己的鱼雷可以打中对方,驱逐舰是机动力最强的海军舰艇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发射鱼雷得定深,二战潜艇得进行一定程度的上浮才能发射鱼雷,而无论是排放压舱水还是进入浅水,都会制造大量的噪音和空泡,无异于暴露。

更恼火的是,二战有些盟军驱逐舰身边还会跟着“护航航母”,这些较为轻型的航母几乎成了当时狼群的杀星,它们携带的飞机可以在白天进行不间断的护航,进入浅水的潜艇很容易会在空中视角下显出身影,它们也无法永远保持潜航状态,继而被炸弹或引导来的驱逐舰攻击。

这种攻击基本无解,无论是德军还是日军均没有想出破解的方法,所以他们的潜艇部队很快就不凑效了,最后被几乎灭杀干净。当然,二战中潜艇猎杀驱逐舰的情况也不少,这种时候一般得看谁埋伏谁,也有的潜艇会逼急了浮出海面拿炮搏斗。

现代潜艇的任务模式与二战略微有些不同,一般来说常规潜艇变化不大,主要活动于近海执行各种防卫任务,而核潜艇则成为深入大洋的隐藏杀手,或者对航线进行监视,或者干脆驮着弹道导弹执行核威慑任务。这类核潜艇除非是国家级的大战,或者执行某些特殊任务(比如对航母编队的监视,抵近穿越对方领海),否则很难与驱逐舰之间产生交集。

代驱逐舰也早不是二战时的那些小船了,它们更加庞大和先进,许多大驱排水量过万吨,是海面上的多面手,以至于驱逐舰逐渐向上取代了巡洋舰的地位,又向下取代了部分护卫舰的位置,从防空到护航无所不精,亦是海上一流的反潜主力,其搭配了计算机声纹识别技术的舰艏声呐和拖曳声呐早非过去二战技术可比,搭载的舰载直升机更是反潜的一把好手。

一般来说,现代潜艇遇到比较小型的护卫舰、猎潜艇还能稍微躲一躲,但如果一旦被驱逐舰侦知到具体信息,再想搞什么静悄悄飘走的把戏可就难了,沉底声呐、反潜鱼雷、火箭深弹都会成为潜艇的催命符。所以,一般在国际间的海上摩擦中都有不成文的规矩,潜艇只要确定了被对方主动声呐锁定,便会灰溜溜的上浮,示意自己已经失去了保密性,任务也宣告失败了。

在冷战时期的潜艇战中,美苏双方已经将潜艇战上升到了谍战的高度,艇员的身份、休假信息、潜艇的出入港信息、某个海域捕捉到的声纹特征等等都会被双方尽可能的掌握,然后结合下潜艇航速和大数据,便能了解到对方潜艇的活动情况,继而给对方“添乱”。这种潜艇战直接导致潜艇成为高密级单位,核潜艇从出航到回航统统全程不露面。可想而知,如果它们被一艘驱逐舰给逮到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所以,苏联在冷战时想到了一个“妙招”,专门研制一款“载机巡洋舰”,让舰载机去压制对方的反潜机,让导弹巡洋舰去抵挡对方的反潜驱逐舰,同时还释放各种电子干扰,以“武装护送”的方式送核潜艇入大洋,一旦进入深海,核潜艇就找不到了。潜艇回航的时候依法炮制,一边炸毛一边将它接回去。

哪怕冷战变热战,潜艇也不可能与驱逐舰进行高强度对抗,仅有的攻击手段只有鱼雷和潜射巡航导弹防空导弹,但这些东西看似威力无穷,却在现代战争环境中很难施展,试问潜艇连点电波都不敢放出去,通讯靠长波短信,它如何能轻易发动攻击?潜艇在探测上处于天然的弱势,无法恰当的掌握攻击时机,更不愿轻易暴露自身,所以9成9的会选择躲藏到底。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核潜艇只有尽可能的防患于未然,让自己不被对方的反潜设施探测这一条路可走。一般来说,一艘足够警惕的核潜艇是可以很好的避开对方侦搜器材的寻常搜索的,甚至可以利用骚操作躲避一系列沉底声呐大阵,借着洋流和复杂海象悄无声息的穿越侦测严密的敏感海路,这种事美苏冷战时做了无数次,我国亦在宫古海峡让自诩“反潜第一”的日本海自郁闷了无数次。

实际上无论是二战还是现代,要“反潜”就必须拥有优良的侦测和预警能力,大多数时刻潜伏状态的潜艇是很难被发现的,只要它没有发出被识别的声呐信息,与海底礁石便没什么区别,有些还会故意跟着鲸群移动。再说了,毕竟大海茫茫,在没有确凿的侦测信息之前,驱逐舰还真找不到地方下嘴。

潜艇被驱逐舰发现了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知道驱逐舰的拖拽声呐和反潜直升机并没有网络上宣传的那般厉害,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艘核潜艇还是应该具有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度的。否则,一艘造价相当于驱逐舰几倍造价的核潜艇,都还不够一艘驱逐舰一顿吊打的,那是不是也太没有性价比啦?但是,如果潜艇一旦在被暴露的情况下,生存能力就和驱逐舰各抱50%的希望啦,就看谁能先先发制人在敌先命中敌方目标啦!假如潜艇面对的是反潜直升机,又在被暴露的情况下,挨打就成了必然,由于潜艇没有防空武器,能下潜和规避打击就成了潜艇唯一生存下去的机会。

由于潜艇和驱逐舰的作战性质不同,优缺点也自然不同,如果在潜艇不被暴露的情况下,潜艇的优势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一旦暴露目标,生存优势就瞬间荡然无存了,毕竟想躲过驱逐舰海量深水炸弹的攻击,那生存的机会还是挺渺茫的。毕竟以潜艇的造价来说,和驱逐舰对决胜负各50%的胜率来讲,潜艇就已经吃了大亏啦!

因此,潜艇通常遇到驱逐舰就会下潜或者躲避,避免正面碰上硬钢,毕竟大多数核潜艇还有着核战略值班任务的,去与敌方驱逐舰纠缠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还是静默在大洋深处不被发现最佳应对方法。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潜艇被驱逐舰发现了怎么办?

国外海军曾进行了无数次近似实战化条件下的反潜战军演,天上有反潜巡逻机和舰载反潜直升机投放声呐浮标,搜索潜望境状态下潜航的潜艇,水面有驱逐舰、护卫舰等舰种遂行搜攻潜任务。

但非常遗憾的是许多情况下,天上水面貌似浩浩荡荡的搜攻潜大军,就是潜艇的影子都找不到,就别提对水下隐蔽的潜艇进行攻击了。

海战并不一定在浩瀚无边的大洋深处,许多时候是在离海岸200-300海里的近海海域,那才是各国潜艇经常出没的地方,才是反舰和反潜的主战场。

近海水深在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一旦潜艇沉在数百米的海底,采取以逸待劳战术,则任何先进的空中和水下探测设备,对其都是无能为力,因为探测不到潜艇的动静。

而潜艇则可关闭发动机,保持人员静默状态,打开被动声呐接收状置,则过往的舰船皆可被其探测到,然后根据声纹比对,确定要攻击的敌方水面舰艇。

待一切攻击准备工作完成,潜艇就可进行出其不意地用鱼雷或潜射反舰导弹打击,然后,绝不恋战,掉转船头,以最高航速逃之夭夭,迅速脱离海战场。

尽管空中和水面舰艇的反潜技战术也在进步,但潜艇的静音性能也在提高,反潜战中,轻易捕捉到潜艇也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一艘驱逐舰和核潜艇,在50海里距离内,同时发现对方,此时,就应该是驱逐舰的胜算较大些,潜艇本身就是凭借隐蔽性能好,出其不意才能致水面舰艇与死地。

此时,恰好同时发现了对方,对潜艇就非常不利了,当务之急,不是如何打掉水面的驱逐舰,而是以大深潜状态下,开足马力逃之夭夭,保命才是第一要务,而不是选择和驱逐舰硬扛。

因为50海里的距离,潜艇最主要的攻击武器,鱼雷怕是用不上了,一般鱼雷的航程够不着,即便航程够了,但鱼雷行驶速度慢,在慢悠悠划水潜行时,驱逐舰上的反潜导弹早就砸过来了。

潜艇发射潜射反舰导弹,一般也得浮到潜望镜高度,非常有可能成为驱逐舰发射反潜导弹的猎杀目标。

即便潜艇发射了反舰导弹,由于驱逐舰一般都配备远中近程防空导弹,具备三重拦截能力;加上末端近防炮系统拦截,以及电子战干扰杀伤手段,大概率将拦截掉潜射反舰导弹。

综上,驱逐舰和核潜艇在50海里处同时发现对手,则驱逐舰的胜算要远大于核潜艇,对于核潜艇来说一旦暴露目标,就失去了出其不意的攻击机会,大潜深高速逃逸,先保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与驱逐舰死扛到底。

潜艇被驱逐舰发现了怎么办?

在二战中驱逐舰有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反潜。二战中潜艇虽然下潜深度都不深,很容易被打击 ,但二战潜艇的排水量普遍小,再加上驱逐舰打击下潜了的潜艇唯一有效手段就是投掷没有制导的深水炸弹。二战简陋的声呐也让驱逐舰很难发现潜艇,再加上从深水炸弹杀伤小,爆炸深度小(刺猬除外),只能从船尾投掷。导致二战深水炸弹作战效能不高。

当二战的潜艇被驱逐舰发现后,会紧急下潜,将航速降低,寻机撤退。(有反杀的案例,但是因为驱逐舰吃水太浅,潜艇鱼雷无法有效攻击。)顺便提一下,二战中对潜艇威胁更大的其实是反潜机。

现代海战中,驱逐舰已经成为了主力,反潜已经不是大多数驱逐舰的主要任务。但是现代驱逐舰的反潜能力比二战时期还是强了不止一个档次。中俄海军广泛装备的火箭深弹对于潜艇的杀伤效率很高,各色超空泡鱼雷,反潜导弹(阿斯洛克、鱼八)让驱逐舰对潜艇有了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

当潜艇一旦被现代驱逐舰发现,唯一能做的就是呼救、紧急下潜到最深深度,关闭潜艇一切发动机或者上浮投降。

现代潜艇的噪声很小,隐蔽性能很强。但得益于驱逐舰的多重探测手段(反潜直升机,拖曳式声呐,磁场监测等),潜艇在驱逐舰面前依旧不占优势。

潜艇被驱逐舰发现了怎么办?

潜艇如果被敌方驱逐舰、护卫舰等反潜舰艇发现,首先要做的就是下潜或者机动规避,在重新掌握隐蔽性优势的情况下再伺机消灭对方。如果实在无法摆脱敌驱逐舰的跟踪,那就只能硬抗了,不过,以当前的装备技术来说,同等条件下潜艇与驱逐舰对抗不会占到什么便宜。

如果潜艇位置暴露,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追踪

潜艇的最大优势是隐蔽性,因此,潜艇作战的主要形式是预先抵达伏击阵位对敌发起突然袭击。现代化的潜艇,装备的武器不单单是传统的鱼雷,还有潜射反舰导弹甚至防空导弹等,在天基、空基探测指挥系统的导引下,可以对上百海里外的水面目标发动打击。当然,一旦潜艇发动攻击,基本上也就失去了隐蔽性,如果没能一击致命,后面将会面对对方反潜火力的威胁。

潜艇最大的优势就是隐蔽性,一旦丧失这个优势肯定不会占到便宜

以目前主流的驱逐舰来说,基本上都具有完善的防空、反舰和反潜能力,不仅自身配有主/被动声呐、拖曳阵声呐等搜前装备,一般还会携带1-2架反潜直升机,可以形成半径上百海里的反潜圈。如果驱逐舰发现敌方潜艇,可以发射反潜导弹、出动直升机等继续远距离打击,而且凭借反潜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和搜索能力,潜艇很难能够摆脱追踪。

水面舰艇搭载的拖曳阵声呐

建立有效的反潜网是各海军强国的重点领域之一

正是由于潜艇的隐蔽性优势,反潜作战一直是海上对抗中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反潜装备也是各主要海军强国的重点研发内容。潜艇与驱逐舰如果在相互未知的情况下对抗,毫无疑问潜艇将会占据上风,反过来,如果潜艇失去了隐蔽性这个最大优势,那驱逐舰就会占据上风,而在真正的战争中,潜艇与驱逐舰的对抗不仅要看装备水平,还要看双方指挥员和艇员/舰员的素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

潜艇与反潜舰艇的对抗还会不断的升级

欢迎关注“威呐解析”,阅读更多原创军事内容(图片源自网络)。

潜艇被驱逐舰发现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得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非战时情况,另一种是战时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潜艇被对方的反潜舰艇发现后,有被攻击的嫌疑的情况下,如果不想被误击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上浮,挂本国国旗。这种情况就相当于“投降”,不过这种“投降”并不会被对方俘虏,而是浮在水面上高挂国旗离开对方的要求的海域。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在1962年10月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除了部署中程导弹外,还有4艘潜艇,美国在此次对峙中出动8艘航母和90艘各级军舰封锁古巴海域,并对已经发现的苏联B-59号潜艇围追堵截,最后毛子在考虑到底打不打,打那就是核战争世界末日,而且还是自己先动的手,最后B-59号潜艇决定,上浮、挂国旗,最后和平度过此次危机。此前看过的军事杂志记载,美国一艘潜艇闯入中国内海,没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和潜艇发现,在经过一场较量后,美军潜艇被中国军舰逼得上浮挂国旗,这个桥段在电视剧也曾经有过。

注意中间的那艘潜艇,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中被美军的飞机和驱逐舰逼上浮的苏联潜艇,图中还有美军的飞机和驱逐舰伴随苏联潜艇,这在战时就相当于俘虏潜艇

如果在战时被发现,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上浮,而是下潜,因为潜艇下潜是躲避攻击的最好方法,可以说,潜艇的下潜深度越大,安全性越高。因为一般潜艇的反潜鱼雷最大潜深就300米~400,有的甚至更浅。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海水越深水压越大,而潜艇的耐压壳是比鱼雷好的,一旦鱼雷的潜深超过耐压极限就无法工作,也就相当废了。而且海水是有分层的,不同的海水层性质不一样,声音的传导、磁场也是不一样的,下潜越深,越年被发现。但是这样的做法对潜艇的耐压壳技术有着非常大的要求,你别下潜的时候自己就扛不住水压了。

被发现后就意味着攻击,这时候就得看潜艇和反潜舰只谁的技能更高一筹了,也就是说在反潜对抗中谁能先干掉对方,如果不能先发制敌,那在对抗中很有可能就是潜艇更容易吃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