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会研制出让头部凉爽的安全帽吗?
任何产品都要考虑科技能力、成本、适用性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能妥善解决那么让头部凉爽的安全帽未尝不可能成为千千万万工程人员的福音。
科技能力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但也是最难的问题,往往在一项实用化科技出现前,更原始的科技只能“硬上马”。
比如印刷术,都不说雕版印刷,就说毕昇那个泥活字印刷,它需要做字,烧字,继而按照版面排版放字,然后将陶版固定,再刷上油墨打印出页面,印多了质量还会下降。
可现在多简单,设计师拿indesign图文并茂的做出来,送印刷厂去CMYK4色菲林一分,要铜板打铜板,要哑粉打哑粉,这边来个烫金,那里做个过光油,封面覆个膜,中间锁线胶,要多精美有多精美,要印多少印多少。
安全帽的科技研发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永远无法揣摩未来能有什么实用化的先进新科技,也许是安个九州风神加酷冷至尊100代,再弄个水冷加RGB炫光?或者干脆就是个喷剂,剃光头发一喷,全都变一拳超人,别提汗了,连尿都没有,一搬砖就是连干30天不吃不喝不睡。
总而言之,科技就是个实现手段,没聪明办法也有笨办法,没洋办法也有土办法。相比科技,很多时候成本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比如美军不是有句话么——新兵别屌,你手上的武器是出价最低的供货商给的。
所以我们还真不能不思考成本的作用,科技手段当然能搞个排气抗汗冬暖夏凉纳米高分子防震工程帽,但你确定连红砖都得抠出瓤子的包工头们会给你这种待遇?这么好的帽子就不应该给工人戴,包装商们会让它垫在卡戴珊的屁股上进卢浮宫展览,继而打上香奈儿+苹果限量款的LOGO在米兰时装周上卖到1千万1顶。工地老板用不起这种东西,他们只会给你最廉价的塑料工程帽,这东西随便弄个塑料加工机每分钟能产100顶。
至于适用性,它依附于科技和成本上,我们所诠释的其实就是适用性,合适的科技,够低的成本,既能大规模量产,又能保障最基本的工程需要,就够里。凉爽?抠一坨清凉油抹帽子凑合吧。
至少在目前看来,我们还没有掌握够低成本的,能提供坚固与清凉的特种材料,不过也不必如此悲观,正如古代李时珍为印个书腿都跑断,现代人用桌面打印机就能随便干个几千张,技术只要存在发现和应用,就一定会向简单、平常的方向转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