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斯大林的管风琴”指的就是БМ-13“喀秋莎火箭炮”,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西方很习惯给喀秋莎冠以各种非官方名字,比如朝鲜战争时它还被称为“金日成的大嗓门”。

“斯大林的管风琴”是德国国防军在战争中为喀秋莎火箭炮取的名字,原因是每次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都会在天际响起尖利又沉闷的啸声,而且苏军还喜欢大规模集群使用火箭炮,发射时每每声势浩大,犹如地动山摇,火箭弹飞过的天空仿佛有管风琴在鸣奏,故而给取了这么个名字。

但是“斯大林的管风琴”这个名字却起的并不单纯,它有双关含义,"Stalin Organ" 的“Organ”在外文中还有有雄性生殖器、阳具等意思,这绝对不是个雅称,其实翻译成“斯大林的大管子”更恰当。

想想也是,对于一种给己方造成极大恐惧和伤亡的敌方武器,能起个“管风琴”这么文绉绉的名字才叫怪了,正如大名鼎鼎MG42通用机枪,它超高的射速令盟军闻风丧胆,赢得了“撕布机”、“希特勒的电锯”这些名字,但大头兵们才不让你抖威风哩,他们给MG42取了个“希特勒的裤子拉链”的蔑称。

当然,苏军士兵是爱死自己的БМ-13多管火箭炮了,它火力凶猛,机动灵活,БМ-13-16火箭炮一次就能发射出16枚威力巨大的132mm火箭弹,8秒左右即能射出全部的炮弹,将对面8500米内的德军阵地化为火海,无论是炸工事、打坦克、消灭步兵,БМ-13火箭炮都表现的非常出色。

实际上最早的时候БМ-13还没有“喀秋莎”这个名字,它属于秘密武器,只在发射架上印有“К”字,结果用着用着,苏联士兵们便称它们为“Катюша”了,这个名字取自1938年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的民谣《喀秋莎》,歌词中名为喀秋莎的少女几乎是那个年代所有士兵们的梦中情人,按今天的话说,她是苏联士兵的战场女神,这个名字可比什么“斯大林的管风琴”深刻多了。

战场上的喀秋莎经常带给德军无法承受的伤亡,苏军也非常喜欢将火箭炮大规模集中使用,一次性的给德军来个大清洗。不同于普通的炮击,火箭炮的瞬时弹着更加密集,因此被火箭炮犁过的阵地几乎无法再守卫下来,除了爆炸杀伤外,还有相当多的士兵产生精神崩溃、胆怯、心理疾病等问题。更过分的是,苏军还有许多“孤狼”车组,他们可以开着GMC卡车装载的БМ-13满战场的跑,对德军补给、车站、部队集结处进行频繁的轰炸,不理吧,他们炸得你肉痛,发动大部队去抓吧,他们逼急了就炸车。

其实《喀秋莎》的歌词确实很能诠释“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苏联军人的情人,德国法西斯的梦魇,这就是“斯大林的管风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喀秋莎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二战中德国成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苏军型号БМ-13。

1938年苏联的空气动力研究所试制了车载火箭装置。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实验车的弹架结构非常有特色,共有24条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

通过这次试验,最终这款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6辆配属陆军,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1939年4月和9月,БМ-13-16和БМ-8-24原则上被批准定型。

苏德战争中,火箭炮首次应用发生在斯摩棱斯克会战。1941年7月14日И.А.Флеров弗廖罗夫大尉指挥的1个火箭炮连对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了齐射,一共发射了112发火箭弹,这次齐射宣告了一种完全新式的火炮的诞生。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炮火,这款新型武器也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遗憾的是,1941年10月6日他在姆岑斯克作战中不幸牺牲,这个苏军历史上的第一个火箭炮连也全部损失。

根据该连的作战经验教训,苏军组建了火箭炮团,全团1414人,装备36门БМ-13火箭炮和12门37毫米高炮。之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在它的轰鸣中开始和结束并一直伴随苏军最终攻克柏林。

关于火箭炮的强大威力,试举几例。1945年1月12日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红军集中了39230门火炮和火箭炮,并在3点到4点和7点到8点的两个时段内集中射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25分钟内向敌人倾泄了315000发炮弹(其中15%为火箭弹),总共5500吨炸药!1945年4月16日开始的柏林战役,苏军动用了4.16万门火炮和火箭炮,比如突击第5集团军7公里进攻正面拥有2430门火炮和火箭炮,德军记录光是第9集团军的地域内就落下了45万发炮弹!

二战期间,苏军火箭炮有四个系列,它们分别是82毫米M8系列,132毫米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310毫米M31系列。战争期间,苏联总共生产了2086门БМ-8系列,6844门БМ-13系列和1184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不包括美国援助的吉普车改装的喀秋莎)。

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兵师、11个独立火箭炮兵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兵团又38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拥有火箭炮9350门。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各种口径火箭弹1440.1万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所谓的斯大林管风琴,其实就是二战时期首次问世的喀秋莎火箭炮。其实喀秋莎火箭炮的问世总是有那么一丝丝的无奈,苏德战争的初期阶段由于大量武器还没使用就被德军破坏,所以苏军大量急需火炮等对地攻击手段,然而在战争初期阶段苏军的空中力量也被德国空军屠戮殆尽,所以仅仅依靠地面力量的苏军多少有些被动。

但是依靠着战略大纵深、战线东移而出现补给方便、后续士兵动员能力等优势,苏军慢慢稳住了战线。这个时候出于对西欧的战略考量,美国开始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援助了大量的卡车与战斗机。

虽然拥有了战斗机,但是能够对地攻击的攻击机却即为短缺,再加上火炮的稀少同样造成苏军支援火力不足。这时苏联想到将之前对地攻击及的火箭弹与美国援助过来的卡车相结合,再加上制造出来的火炮观瞄,这就诞生了显赫一时的喀秋莎火箭炮。

与传统火炮相比较,火箭炮有着射程远、火力密集等优势,所以在一些非常难以攻坚的敌方阵地时,苏军会经常调用喀秋莎火箭炮来进行支援。但由于火箭炮这种武器使用成本远高于传统火炮,所以苏联军队依旧生产大量的传统火炮,而喀秋莎火箭炮则作为支援而被广泛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谢谢邀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军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武器其实为多管火箭炮,苏军称之为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战期间苏联最著名的火炮,以卡车为载体,在上面安装有【16】管132毫米火箭弹发射弹架,最高公路行驶时速90公里/小时,最大有效射程为9公里。正式型号是БМ-13。30年代末研制成功,于1942年正式投产。炮兵作战以第一轮射击最重要,效果最好。而喀秋莎火箭炮的最大优点就是火力猛,覆盖区域大,齐射凶狠。

早期苏军使用喀秋莎一般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迅速射出大量火箭弹后高速撤离,让德军连反击的机会都找不到。由于保密原因,开始的时候苏军士兵都不知道这种火箭炮的名字。由于炮管上刻有字母K,被士兵以苏联少女常用命“喀秋莎”来称呼。

德国士兵最害怕的苏军武器就是喀秋莎火箭炮。一旦喀秋莎开火,几秒内就会有大批火箭弹从空中落下,根本就无除可逃。喀秋莎火箭炮被德国人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或者是“魔鬼火炮”,给精锐的德国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惧,极大的影响了战局,为苏联最终嬴得胜利,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欢迎关注评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被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语:Катюша,俄文罗马化为Katyusha),又译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二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走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和其他自走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其他的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其火箭发射车为美援的雪佛兰G7100及福特-马蒙·夏灵顿HH6-COE4等。

喀秋莎火箭炮等同18台自走炮密集射击

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K”,这是沃罗涅日(俄语:Воронежский экскаваторный завод,转写:共產國際工廠,直译:共产国际工厂(苏联弹药人民委员会723厂,现为沃罗涅日挖掘机厂))出厂时的标记,K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德军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德语:Stalinorgel)。

二战的喀秋莎武器包括BM-13火箭炮、轻型的BM-8和重型的BM-31。至今,喀秋莎之名仍被用于较为新式的苏联车载多管火箭炮上—特别是BM-21与其衍生型。

研制历史

苏联于1933年成立火箭研究所,研制陆军和空军使用的火箭弹。1938年,苏军的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装备了82毫米、132毫米航空火箭弹,在诺门罕战役使用。1938年,火箭研究所改为苏联弹药人民委员会第3研究所,除航空火箭弹和多管火箭炮外,也研制喷射发动机、海军火箭、防空火箭等。但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由于技术队伍有限,试验和生产基础薄弱,仅仅成功研制了航空火箭,其余武器项目均未取得结果。

1937-1938年的大肃反中研究所领导克莱梅诺夫、兰格马克被镇压,科罗廖夫、格卢什科入狱。苏军高层对火箭武器也缺乏长远规划。著名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是1938年该所的劳动竞赛背景下,由科技人员提出来并研制成功。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开始进行,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共有24条发射轨但只能做高度调整。在1939年4月,16管并可以车身180度旋转的BM-13-16型样车试射成功,自行火箭炮技术日臻完善。1939年12月,BM-13火箭炮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但是时任苏联弹药人民委员谢尔盖耶夫、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国防副人民委员库利克、红军炮兵司令沃罗诺夫的分歧,BM-13火箭炮未能正式服役。

该火箭炮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的少量装备于苏联红军中以用于测试,其中有5辆火箭炮配属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中试用。 卫国战争爆发后,弹药人民委员会第3研究所更名为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第1研究所,从事喷射航空发动机的突击研制。二战苏军装备的BM-8轻型火箭炮、BM-13火箭炮、BM-31重型火箭炮均为战前产品。

武器规格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的滑轨床共有8条发射滑轨,每条滑轨上下各悬挂一枚火箭弹,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公里,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火箭弹的战斗部分的弹体内是TNT炸药,由于在发射时所承受的过载和应力远低于身管火炮,所以火箭弹的炸药装填系数高于普通炮弹,因而一枚132mm火箭弹的爆炸威力和一枚152mm榴弹相当。

药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状发射药筒组成。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至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至10秒。运载车时速90公里。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轰炸范围达8000平方米,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

经典战例

1939年5月9日,在诺门坎事件(俄方称哈拉哈河战役)中,苏联红军首次把使用延时引信的火箭弹投入了空战中测试。一位名叫波罗杰伊金的苏军王牌战斗机飞行员说在哈拉哈河战役中他驾驶战机使用火箭弹击落了10架日军轰炸机。 1941年7月14日,苏军组建的第一个火箭炮连7辆BM-13向斯摩棱斯克附近的被德军占领奥尔沙火车站进行了一轮齐射。短时间内射出的一百多枚火箭弹致使驻守该地的德军第5步兵师损失惨重。由于炮击过于迅猛,以致于德军当时以为遭到了一个苏军炮兵师的攻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