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可以让相由心生失效?有哪些特点?
谢邀,老王认为“相由心生”只是一句成语而已,我们需要辩证的去看待它,万不可将之列为人生的信条。倘若凡事都去看别人的“面相”,从他人的外在去琢磨对方的内里,这未免会产生“疑邻盗斧”的错事。
恰如冉阿让和沙威,人是会发展会变化的产物,并非固定的东西,如果将一个人看做是历史,那么开头偷了面包坐牢的冉阿让,难道能继续诠释他结尾的面相么?
俗话说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外在固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展现出个人的深层次问题,但谁又知道那究竟是不是演的一出戏呢?人用一具面孔,来隐藏另一具面孔,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人的本性。冉阿让能藏许多年,让自己从劳改犯变成市长和老绅士,这何尝不是面具?
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那句“王莽谦恭未篡时”的主人公王莽,按照历史记载,王莽长得是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其人温文尔雅礼贤下士,又喜好读书学习,十分尽心的孝敬母亲,对寡嫂和兄长留下的孩子也全心全意的抚养。生活上也与家族里那些穷凶极奢的组人不一样,相当的清净朴素,表现的近乎于“完人”,所以无论是官员、士子、平民,都夸赞王莽是个道德楷模,甚至是“周公旦的转世”。
结果这位“完人”后来做出了怎样的事呢?王莽的表兄淳于长是汉成帝身边的佞臣,他通过溜须拍马当上了九卿之一,后来大司马王根要退休了,空出了这个位高权重的座位,淳于长一边上下打点,一边清除异己,拼命的竞争大司马官职。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淳于长把路铺好后,一贯高风亮节的王莽却偷偷对王根吹风,说:“淳于长等你滚蛋等的来不及了,他已经做好了布置,连官都已经给手下封好了。”
这大司马王根是谁?他也是汉朝典型的一大祸害“外戚”,是太后王政君庶出的弟弟,给元帝封了曲阳候、光禄勋、骠骑大将军和大司马,所谓“退休”根本就是因为受了定陶王祖母傅太后的贿赂,操纵定陶王立太子,事发后在朝廷待不下去了,这才借病免官。
王根心不甘情不愿的倒台,台还没完全垮呢,你淳于长就跑来急不可耐的拆台子,这是给我挖坟吗?这太气人了。
说起来淳于长还是王太后的外甥,其实这也是王根的亲戚,但偏偏王根就是觉得淳于长吃相太难看,而且惯于搞鸡鸣狗盗之事,不愿意让他接班,而形象一贯“伟光正”的王莽可就不一样了,人家在自己倒台时都“宽厚”的跑来关心自己,好人呐!好人!
王莽借机又给王根吹迷魂汤,说:“你不知道吗?淳于长和被废掉的许皇后暗地里曾经私通过……”这下惹到王根的逆鳞了,倒我的位子不要紧,你跑去倒咱家的位子就等死吧!
于是王根把“好人”王莽给举荐给了太后,还借此让王莽举报了淳于长。正春风得意的淳于长很快被抓进大牢,按了一堆铁案在头,还让太后派人在狱中给干掉了。其中的事儿不用多说,王根自己当然是无法东山再起,而得到他信任的王莽却成了衣钵传人。
淳于长一死,王根就举荐了王莽当上了大司马,当时王莽才38岁,可谓是一飞冲天。在刀光剑影的宫廷斗争中,王莽很轻易的就插手了政治核心,不仅把众人玩了个遍,还始终保持着一副君子和忠诚的模样。
更可怕的是,此时的王莽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谦恭,他丝毫没有因为权力而膨胀,相当努力的进行着自己的工作不说,还将上面给自己的赏赐和封地的钱财都散了出去,用来招待名士和同僚,自己的生活却清淡简朴。简朴到什么程度呢?官员们到王莽家里拜会,见到王莽的妻子时,因为她的衣着又旧又便宜,还以为这是王府的奴仆下人。
后来王莽还做了件惊动天下的事,他的次子王获有次因故杀死了家奴,这在当时本是件可大可小的事情,甚至根本不被公卿世家们当事儿,但王莽为了维护自己的清名,硬是逼迫王获自刎谢罪。这件事让王莽再一次获得了天下的赞誉,都道王莽是个真正有德行的名士,是世间的良心。
正因为王莽的名声已经爆棚,连汉哀帝都被惊动了,让之前因为汉成帝去世而卸职归田的王莽重新回京,留在王太后身边。汉哀帝没多久就死了,老太后借此重回未央宫,她的唯一心腹就是当年王根留下的“忠心耿耿”又德行完美的王莽,因此手握大权的太后再次让王莽当了大司马,让他手握重兵拥立小皇帝汉平帝上位,实际一切大权都让王莽“摄政”了。
位极人臣的王莽此刻终于露出了獠牙,他再也不遮遮掩掩的以君子的形象示人,不仅在朝中严酷的排除异己,连一手将自己捧上太的王老太后也不放在眼里了。为了将权力全掌握在手中,他直接威逼王太后把叔父王立撵走,然后还对另一位权臣大司徒孔光极尽奉承,还给他的儿子安排都尉的官职,将老糊涂的孔光迷得五迷三道,反倒帮着王莽干掉了一众高官。
这时候谁都知道王莽的厉害了,但他们仍然看不清王莽的嘴脸,只不过将对方当做一个权臣罢了,随着王莽不断的将党羽、亲戚安插进朝廷,西汉也就逐渐的走到了末日,因为谁都不能对王莽说什么了。
然而,权力顶峰的王莽仍然在演戏,哪怕再嚣张他也依旧维持自己“有德之人”的形象,黑锅从来都是手下背,自己要行动的时候,就干脆在朝堂上跪着又是磕头又是嚎啕大哭,哪怕结果都是一样,戏却总是要做足的。不仅如此,王莽还散出了大堆对自己已经没意义的钱财,一面给诸侯将相大肆封赏,一面又带头拿自己的家产捐给平民赈灾,甚至传出了“逢民间水旱,莽只素食,拒酒肉”的话语。
王莽造出的这场风头有多大呢?他拿出了百万钱和三十顷良田做引,官员们自然不敢不陪着玩,几次捐下来,参与的高官大族已经开始掏家底,连皇家的呼池苑也变成了安民县,还免费给灾民修了上千住宅。
可这些功绩全成了王莽的名声,他拿朝廷百官和手下们当柴薪,刷的不是国家的名誉,而是自己的声望,硬是把自己推到了“活圣人”的程度。
其实这时候王莽的心思是昭然若揭了(当然,司马昭此时连个蛋都没有呢),他的权力已经达到顶峰,他的钱财也并不比谁少,他的名声已经超然入圣,那么还有什么值得王莽入手呢?
偏偏王莽的长子王宇看不懂大势,他帮着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对付自己的亲爹,让王莽“回心转意”,为此他还玩了一出手段——王宇用酒壶装了一壶血,让妻舅吕宽晚上偷偷去王莽门口泼了,以此制造“异像”来逼迫王莽收手。结果吕宽做事不地道,让人给抓了,气急败坏的王莽一丝犹豫都没有就将儿子给杀死在狱中,继而把卫氏诛灭满门。
这还不够,因为事情实在太恶劣,算得上是一桩丑闻了,给王莽“圣人”的模样抹了黑,他为此干脆撕破了嘴脸,提起屠刀一通乱杀,把地方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全都治罪诛灭了,连梁王刘立、敬武公主等政敌都干脆一并屠掉,砍得人头滚滚。
为了消除影响,王莽事后还请了大批水军,让他们写文章、写赞歌,编成了《八诫》,继而让官府传达给全国,以散播王莽的“英明伟大”,把整场事件说成是一小撮人在搞反动。啥?传达不下去?杀!不想死也简单,把王莽赞歌通篇背下来。这还不算完,王莽将自己的赞歌抬高成与《孝经》并列的读物,要求无论官员百姓,全都得时时刻刻的学习,就连举孝廉都得考《八诫》。
再后来的事儿也就真的无需遮遮掩掩了,王莽先是给自己搞了了“宰衡”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然后又让公卿大臣们给自己推举“加九命之锡”,皇帝都没人认识了,大家跪的全是王莽。在此期间王莽拉拢了一大票文人“名士”,专门给他歌功颂德。为了方便这些御用文人“工作”,王莽还专门拿国库的钱财给他们在长安修了一万套住房。“名士”们投桃报李,把王莽吹嘘的上天入地,比尧舜禹汤都贤明。
国内的算盘打尽了,王莽又把算盘打到国外,他直接使钱贿赂曾经的敌人匈奴,让他们派人来大汉作秀,以展现万国来朝,看呵!江山在我王莽的治理下犹如仙境!
汉平帝最后莫名其妙的病死了,王莽圣人选了个两岁的小孩刘婴当太子,连皇上都不让他做了,自己却拉了个年号“摄政”,人称“摄皇帝”,好吧,这其实就是皇帝。接着他又发动了那些御用文人,不断泡制出“禅让”、“天命所归”等说法,还搞出各种祥瑞、异像、献金匮策书等荒唐事,把自己吹成真命天子,为自己当皇帝制造舆论。
就这样,王莽在54岁的时候终于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看过王莽的故事,你对“知人知面不知心”是不是颇有感触呢?他不就是典型的让“相由心生”失效的人么?
实际上,“相由心生”源于佛教的思想观念,它描述的是因人的“性情”而出现的不同心境,所谓“相由心生”并没有让人从“皮相”、“面相”去定义一个人。佛教中的“相”相当多,如“我相、众生相、人相、初生相、阿修罗相、生相、灭相、异相、知像”等等相当多的内容,如慧能禅师所说:“外离一切相,是名无相”,这些佛门的“相”其实是教导人们脱离羁绊束缚,达成自我的升华与涅槃,并没教导人去“以相看人”。
倒是来源于民间方术和道教的一些“相法”十分看重人的“外相”,这种表述很多,有皮相、面相、骨相、男相、女相、气相、神相等非常多的内容,它们认为可以通过人的外在查探出人的内在,但这个“内在”也不尽是人的品格,它还包含了命运、运势、过去、未来、成就、发展、关系等等很多东西,总而言之,无法一言以概之。
我们借用王莽的案例就能看出,凡事还是客观的面对为好,王莽难道没有神仙方士给他看“面相”么?他们给出的答案是王莽是“九五之尊”,是“代刘者”,是圣人,是贤明的君主,可王莽带给天下什么了呢?反正等到刘秀上台后,他们依然会夸赞刘秀的“面相好”。
什么人可以让相由心生失效?有哪些特点?
让相由心生失効,這心理学学科,讲究是心理培训,通过心理培训后,通过测试能达到预期效果,即可做到!但建议不要做这种表里不一事,非奸即盗的事,如果确实须要的话去找正当培训机构!是专门培养特殊人才基地!谢谢提问!
什么人可以让相由心生失效?有哪些特点?
谢邀问答;
《相由心生失效》
婴儿出生脸一样,
相由心生去成长。
美人漂亮也不妖,
丑女心善手勤劳。
什么人可以让相由心生失效?有哪些特点?
修心者,可以。
什么人可以让相由心生失效?有哪些特点?
庙里的菩萨。
什么人可以让相由心生失效?有哪些特点?
好演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