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代军队动辄数十万上百万?

古代如果真的搞出上百万的战争,那么打胜了还好,打败了的话这个王朝可就危险了。

人口基数、财力、生产力标准都摆在那里,如果不是穷兵黩武,要凑齐百万大军相当的困难。并不是说古代王朝弄不出百万的军队,拥有百万军队的王朝不少,但能拿百万大军打仗的可不多见。

像元朝进攻日本的“文永之役”,忽必烈派出的部队一共也就3万2千300人,其中汉军2万,高丽军5600,水手6700,其余都是蒙古人,而日本“九州诸国”憋死了也只凑出10万大军,而接连几场战斗都是400、500人的规模。最后元军遭遇“神风”,只有13500人活着回到中国。这些战役看着大,规模和消耗也不小,但战斗规模却很一般。

还有的国家军民一体,比如辽国就是个拥有百万大军的国家,按照历史记载,辽国施行的是举国皆兵的制度,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都“隶兵籍”。《辽史》的《兵卫志下》里面还比较明确的归纳了辽国能用的兵员。

按照其中的“五京民丁”(辽五京分为: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所载,上京、东京、中京三地拥有在册丁籍22万6千1百人,西京、南京、故汉地有80万6千7百人,辽国把这些人都当成“兵”了,“大约五京民丁可见者,一百一十万七千三百为乡兵。”

这还不算完,辽国还有“属国军”,按照记述“辽属国可纪者五十有九,朝贡无常。有事则遣使徵兵,或下诏专征;不从者讨之。助军众寡,各从其便,无常额。”

说是国家,其实很多都是部族,什么吐谷浑、铁骊、黑车子室韦、东部奚、沙陀、甘州回鹘、突厥、吐蕃、高丽、西夏、女直都有,这帮人的数量可不小,甭管辽国是不是真的叫的动(西夏他都没辙),“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也就是个摆设,辽国也明白这些属国没那么好弄,所以“不轻用之”。

看看,这就是个百万大军的国家,然而这只能叫战争潜力,不能叫真正的兵员数量,辽国的军队如果要划分一下的话,可分为“御帐亲军”、“宫丁”、“大首领”、“诸部族”、“州兵”、“属国之众”,真正能打仗的是皇帝的亲军和宫丁,这些才是辽国正经的作战部队,宫卫骑军多达50万之众,这些“正军”也是辽国把守四方和负责战争的主要力量,至于那上百万的“乡丁”和“属国军”,看看就好,别当回事儿。

王莽朝的昆阳之战也是个很好的例子,王莽为了平灭绿林军,集结了43万大军扫荡,结果昆阳一战遇到了刘秀,让不足2万的绿林军打得大败,这一战直接动摇了新朝的根基,没多久起义军就杀进了长安,砍死了王莽,新朝就此灭亡了。

历史总免不了人们的夸张,大文豪苏东坡就曾经在《昆阳城赋》中写下了“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的字句。这也怪不得苏轼,长期以来民间许多种传说都将昆阳之役吹成“刘秀大破莽军百万”,诗人跑去做客,自然不可能拆台来个“屠三十万于斯须”。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也可谓是一场古代大规模的决战,东晋的八万北府军与前秦军队对阵淝河,这些秦军按照考证约有30万是真正的苻坚嫡系部队,其余的50万人马与前面提到辽国的那些“诸部族”、“属国军”差不多。

所以苻坚的大军虽然号称“百万之众”,却始终展现不出什么战斗力,一路上还不断被东晋军队阻击和骚扰,人心惶惶军心不稳,以至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到正式与渡河而来的北府军决战,对方骑兵一冲,前秦军马上乱七八糟的崩溃了,回到洛阳时只剩下了十万人马,苻坚的霸业也就此终结,

实际上许多真正的大战并不需要百万人马,比如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这场大战一共打了44年,匈奴流尽了血,汉朝也穷兵黩武到极限,然而最重要的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人数都在10万到50万之间。

比如最艰险也最史诗的一场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仅各率5万马步军追歼匈奴,匈奴也集合了10万兵马进行抵挡,最后卫青歼敌1万9,霍去病自损一万,干掉了7万匈奴,汉军抓获匈奴贵族和将领无数,封狼居胥。

值得注意的是,汉军的人员虽然只死伤万人,但马匹却一战耗去了10万匹,这还不算运粮的民夫、牲畜,以及各地运输和征发的粮草,正因为战争急速消耗了一个国家的财力,汉武帝警醒后发布了《罪己诏》。

所以,想玩百万大军攻略确实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中国的就不提了,西方也有这样的事情。比如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的“高加米拉之战”,为了这场战争大流士花了不少心血,不仅拉来了号称百万的大军,为了让战车流畅的冲锋,他还让部队平整了战场的土地。

结果这百万大军并没有给大流士带来胜利,被拆掉大营的亚历山大奋勇冲锋到大流士的战车前,一飞矛掷死了大流士的车夫,继而逃亡的大流士带动了整个波斯军的崩溃,这一逃,波斯帝国也亡了。

如何看待古代军队动辄数十万上百万?

古代军队动辄几十万人上百万人。总结一下,这样的情况大概就是,虚张声势或者军民不分。

虚张声势,是为了向对方威慑。古代科技不发达,通常很难准确把握对方的人数。古代军队不像现代军队,很多都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凝聚力不强,战斗意志也不那么坚定。伤亡达到百分之一二十,基本上就崩溃了。靠控制军人家属、重赏、劫掠来鼓励和控制军队。像岳家军那样的军队,能够不是为了钱,死战苦战,是极少的。虚张声势,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唐太宗与窦建德虎牢关之战。窦建德估计有10万人,号称几十万。就吓得李元吉差点放弃围困洛阳王世充引军逃走,李世民坚持要战,自己带领几千精锐汇合当地一万多人坚守虎牢关,最后取得大胜。赤壁之战,曹军号称80万,不也吓的孙权差点投降吗?这两个是没有成功的例子。成功的例子其实更多。往往通过军事威慑,再通过一个说客,就能达到奇效。比如战国时候的,苏秦,张仪。

军民不分,往往在朝代末年,军阀的军队和所谓的起义军,这样的情况很严重。比如明朝末年,左良玉的军队号称80万。实际上大多数是裹挟的群众。真正能作战的军队,5万人都没有。北宋末年,宗泽在开封收编各路义军,准备抗金北伐。这些义军,动辄数万数10万。其实大部分是老弱妇孺。最后收编了几十路义军,得军队40万。岳飞也在其中。这些军队纪律性差,作战能力不强,为了私利,常常相互争斗。乌合之众,不堪大用。宗泽最后也没能北伐。西汉末年的赤眉军、东汉末年的黄巾军,也是动辄号称数10万、百万。其实里面真正能作战的最多几万人。战国末年,往往也发生几十万人的战争。但是那时候实际上也是全民皆兵。在一个地区发生战争,十几岁到60岁男丁全部被征召,发给武器,就是士兵了。

古代由于道路条件,运输条件,组织能力差。真正10万人以上军队的战争,是很少的。往往都已经是灭国之战。精兵尤其少,我自己就统计过。中国真正有过精兵三十万以上的朝代,只存在于秦国以及秦朝、汉朝、唐朝、明朝初年。这些时候,都是中国真正最强盛的时候。

如何看待古代军队动辄数十万上百万?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古代打仗动不动就宣称八十万大军、六十万大军,这么庞大的军队真的可能达到吗?如果我说,真的有可能,可能大家会喷了。下面是我的分析,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关于经典战役的分析

我们来看一场经典战役,即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宣传自己有着80万大军,这一说法几乎吓到了所有的孙吴文臣。但是在深谙军事的武将看来,曹操的军队是大有水分的。周瑜分析道: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也就是说,根据周瑜的分析看来,曹操的军队虽然称为八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二十万人左右。曹操之所以称自己的军队为八十万人,实际上是为了引起东吴的恐慌,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说实话,我认为曹操确实是出动了八十万人,但是其中可作战的也就是15-20万人,剩余的人基本上都承担了后勤工作,例如说运送物资、打造战船等。

据统计,汉代常规军队的配给标准大约是一万士兵每月需要三万石粮食和三百石的盐。而运送这些物资差不多需要一千五百辆马车。即便是曹操在降服的荆州处取得了大量的粮草补给,但是也需要源源不断的粮食的输入才能够维持如此大的一支部队的开支。

大约来说,一个民工可以运送三石粮食(这还是在民工有工具的辅助下),来回路上还要消耗1石粮食,也是说实际上能送到的只有2石粮食。曹操的20万军队,一个月需要60万石粮食,也就是需要大约30万名民工运送粮食才能够满足曹操军队的需求。另外,曹操还需要民工去承担其他的工作。也就是说曹操军中的民工可能有30-40万人左右,若是如此算的话,曹操的军队也就有50-60万人,虽然没有到80万人,但是注水也没有那么严重了。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若是出动了20万军队,就需要一倍以上的人来辅助这批军队,因此古代军队看似八十万一百万人,实际上民工就要占去一大半,但是实际作战的部队却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二、战场上的涟漪效应

说实话,当人数过了万,对于将领来说就是一场灾难而并非美梦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韩信那种自信说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话。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你带着五个人打一个人,你可能很轻松;如果让你带着五十个人打十个人,你这个主将可能被这十个人给偷袭了;如果让你带着五万人打一万人,那么可能你们这五万人会被一万人打得溃不成军;如果让你带着五十万人打十万人,那么对你来说,这五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等等都是你的问题,这时候你还会觉得轻松吗?

在战场之上,往往因为人多会出现“涟漪效应”,你可以想象你把一颗小石头扔向一滩平静的湖水的时候的样子。

在1415年,在欧洲大陆上曾经发生了一场阿尔库金战役,这场战斗中法兰西失利的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试图在很狭小的前线之中攻击英军,结果因为人员过密,发生了类似于足球场上的踩踏事故,因此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我们可以想象,当几万人,几十万人在战场上作战的时候,无论是一鼓作气往前冲击,还是战败后的逃跑,往往都会认为人员太多而很容易产生踩踏事件,最终生成了“涟漪效应”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三、大军团混战怎么打?

说实话,一般来说即便是出动了几十万人,有经验的将领也不会一次性地将几十万人都给放到战场之上作战。因为这种行为是愚蠢而且不可控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涟漪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大军团往往都会被分为各种小军团。据统计,一个军团最佳规模应该是在4万人以下(其中包含2-3万人的辅助人员),也就是说一个军团之中最适合作战的人数应该是在1-2万人。这样的军队往往都是经过专业训练、有作战斗志、有凝聚力的。

在作战之时,也不能完全让所有人都铺上去作战,而是让富有经验的战士组成精锐部队打开攻击道路,然后让其他大量士兵在他们身后蜂拥而至,扩大战争优势。这个时候军队就需要两种人,一种是作战勇敢、精通各种武技,能够带头冲锋作战的猛将(例如说张飞、甘宁等);一种是在后方运筹帷幄,指挥全局,能够控场的智将(例如说周瑜、陆逊等)。

这两种人才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作战勇猛之人,那么军队很可能因为战争的狂热和非理性而陷入死地;如果只有精通策划的人,那么因为在战场上的通讯不流畅和瞬息万变,那些本来很有建设性的意见便会因为缺乏执行着而大打折扣。

以上就是我对古代动辄几十万人百万人作战的看法。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如何看待古代军队动辄数十万上百万?

古代军队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往往是包括后勤人员另外加上夸大的结果,原因如下:

一:虚张声势。冷兵器时代,科技并不发达,主要还是靠人数取胜,因此,虚张声势夸大人数,不仅有利于增强军队的声势和士兵的士气,还可以在声势上压倒敌军。

例如,官渡之战曹操发动23万军队攻打孙刘6万多人,其23万军队号称80万。曹操23万人之中,后勤人员与战斗部队比为4:1,其中战斗部队五万人,其余为后勤人员。孙刘联军以水军为主,水军后勤与战斗比例为1:1,其中战斗部队三万人,其余为后勤人员。曹操以五万打三万,兵力相差无几,又是江上作战,且远道而来,北人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又不习水战,后勤补给困难,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明英宗朱祈镇率领五十万大军,其实只有二十万人,战斗人员不超过五万人,又以步兵为主,因此才被瓦刺骑兵击溃。

至于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其中战斗人员只有七万人,剩下的都是后勤人员,再加上长期饥饿以及伤员众多,因此才被白起坑杀。

第二:军队人数不等同于参与战争的人数。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需要粮草就需要有人运输,正规的军队通常是用来作战,而这就需要专门的人运送粮草。

第三,古代步兵战斗人员与后勤战斗人员比通常为1:4,骑兵战斗人员与后勤人员比通常为1:10,水军战斗人员与后勤人员比通常为1:1。

古代运送兵员及粮草等物质,首选水路,因为水路是性价比最高的运输方式。若陆运粮草的话,千里转运,十不存一,大部分被运粮的人马消耗了,再加上古代都是土路,一下雨更没法走,且容易被土匪与敌人打劫,也不安全。

进入近视代之后,特别是铁路发明之后,后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平时期战斗人员与后勤人员比是3:1,战斗时期战斗人员与后勤人员比通常是1:1。其中美军在二战中二百万人在前线作战,六百多万人提供后勤保障工作,战斗人员与后勤人员比达到惊人的1:3,太奢侈了,当然了,这属于特例。

打仗其实打的是后勤,没有修京杭大运河,隋炀帝又怎么可能调大军远征高丽?

直到铁路的大规模出现,才使战争规模迅速扩大。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被古代的号称所骗。

如何看待古代军队动辄数十万上百万?

我是奇趣讲史,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古代打仗动用十万上百万人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运送粮草是个大问题,动用的人力就很多了。那时候交通不发达,运输起来不方便。所以会用到许多人力,这也是古代军队人数多的原因。



原因二:古代打仗的军事行动是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有的为了保家卫国,有的是不正义的侵略。但是这些因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胜利。胜利是多么重要的,所以为了保证胜利就会派上许多的兵力来打好这一仗,这也是古代军队人数多的原因。

举个例子,就拿“长平之战”来说吧!这场战争就动用了许多兵力。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20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引用资料:

———《史记·秦本纪》

如何看待古代军队动辄数十万上百万?

古代人没有现在先进武器,冷兵器年代,韩信点兵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吗,几条猎狗能吃一个大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