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半自动步枪出现的很晚,直接造放大版手枪或者左轮枪不行吗?

枪械的形态取决于整体科技实力,以及战场的需求,并非你的某一项性能超越时代,就能得到应用。

这方面加特林机枪就是个例子,它被研发出来很多年,然而感兴趣的人不多,也并没有被应用到关键位置,人们对它的定义是“省人手的方便工具”。

后来的马克沁机枪也遭遇过同样的问题,作为最早的全自动武器,它的威力有目共睹,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无论中西都对马克沁的射速存疑,认为过于消耗弹药,效率也不高。

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并不奇怪,在一个讲究50%枪战,50%刺刀肉搏的年代,能意识到机关枪价值的真没几个。直到布尔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机关枪才绽放出自己的威力,成了战场收割机。

半自动步枪的特性比起机关枪差太多了,速射武器出现了那么多年都没引起大的格局变化,半自动步枪自然更翻不起什么浪花,“火力”这个概念尽管很早人们就有认识,但真正受到系统化的验证并得到数据化认同,得等到二战打完以后美军在阿伯丁试验场做的火力测试。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过去的人们并不需要,或者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半自动步枪,起码到一战时都是如此,堑壕战对于武器的射速并不感冒,人们要的是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廉价的成本。

技术上半自动步枪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儿,早年勃朗宁就设计过半自动步枪,奥匈帝国的曼利夏也很早就推出了两种半自动步枪,一种是枪管长后坐式自动原理,一种是枪机回转闭锁原理。

曼利夏本人直到去世都在研发半自动枪械,但就如前面所说的,当时的人并没有什么对半自动火力的渴求,那会儿有些国家甚至还在使用德雷泽击针步枪,无烟火药到1889年也才发明,我们现代的枪械概念与19世纪末简直是两码事。

曼利夏1904年去世,他留下了最后之作M1905半自动步枪,这支步枪仅进行了奥地利和美国的专利注册,仅存的唯一一把被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收藏,这种枪被认为是从曼利夏的手枪中放大设计的。

至于左轮放大做半自动枪械,人们早就实践过了,效果并不好。它们被称为“转轮步枪”,兴起的时间大约是19世纪的中叶,大约就在德雷泽击针枪那个年代。

1884年,曼利彻也发明过一支直拉式转轮式弹匣步枪,这种结构可以看做是一种类似转轮手枪的结构,不过受到的关注相当的低。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转轮枪发射速率并不高,在金属整装弹药都没出现的年代,转轮枪装弹需要装填黑火药,然后装弹丸,最后安好底火,继而才能发射。这种装填速率极为繁琐,它虽然利于连续开火,但装填时间却数倍于前装火枪,因此当德雷泽这样的整装弹药枪出现后,“大拴”们很快就淘汰了转轮枪。

转轮步枪最大的问题是“炸膛”,因为火药量增加了,转轮弹仓所负担的压力相应也扩大了,以当年的金属工艺很难负荷它的正常工作。再加上黑火药转轮普遍存在燃气殉爆问题,转轮步枪开火时点燃其它弹仓火药的概率也相当大,这就实在是不好用了。

更麻烦的是,炸膛也就炸膛吧,左轮手枪炸膛顶多崩个手指,转轮步枪却需要三点一线的贴腮瞄准,不仅火药迷眼,一旦炸膛就是满脸花,这太恐怖了。所以……有大拴拉谁还用这东西?再说了,19世纪末的潮流是前膛枪改后膛枪,许多前膛枪仅需进行必要改造即可成为后膛枪,二愣子才用麻烦又贵的转轮步枪。

此外,当时还有杠杆式步枪、泵动式步枪、双多管猎枪,这些武器射击效率并不低,技术可靠性比转轮步枪还高得多,真心没有发展转轮步枪的必要性。

为什么半自动步枪出现的很晚,直接造放大版手枪或者左轮枪不行吗?

哈哈哈哈,题主,你能想到的办法,当时的人们早试过了。

手枪的自动方法一般是枪管短后座自动原理。

也就是撞针击发子弹底火,引燃弹壳内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向前运动,后座力推动弹壳向后运动,闭锁装置使枪管套筒一齐后座,当弹头飞离枪口,膛压降低后,枪管在一个铰链带动下向下偏移,枪管与套筒解锁,套筒继续向后运功,将空弹壳抛出,套筒停止后座,复进弹簧推动套筒向前复位,将下一发子弹推入弹膛,枪管与套筒重新闭锁。

勃朗宁根据手枪短后座原理,没计制造出了勃朗宁全自动步枪,但勃朗宁全自动步枪太笨重,因此一战时美军将勃朗宁全自动步枪当轻机枪来用,其实勃朗宁全自动步枪就是放大版的手枪。

法国的绍沙轻机枪采用的是枪管长后座自动方式,其实和勃朗宁手机自动原理相似,但不管勃朗宁全自动步枪也好,法国绍沙轻机枪也罢,都因为制造工艺复杂,成本太高而只能当做自动火器而少量装备部队,直到导气式自动方式出现,才为自动火器大规模装备部队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半自动步枪出现的很晚,直接造放大版手枪或者左轮枪不行吗?

半自动步枪出现的也不晚,1885年曼利夏就出了第一支枪管短后坐原理的自动装填步枪,没比第一款火药动力完成自动退壳,复进,装填的马克沁机枪晚多少。说白了,当时的半自动步枪原理更类似于轻量化的重机枪。

当然,将机件轻量化,并且还得能有效的运作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枪管短后坐原理的武器由于枪管是个活动件,因此精度不太好,对于机枪这种压制性武器而言问题不大,但对步枪就要命了。所以人们一直在摸索,直到用上导气式之后,半自动步枪才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

至于放大手枪或者左轮,人们并不是没尝试过。早在1837,柯尔特公司就出过一款杠杆式的转轮步枪

但转轮有个弹轮与枪管连接处容易漏气的毛病,所以左手不能和其他步枪一样握在前边的护木处。这样一来,转轮步枪的握持姿势就很鬼畜了(早期转轮步枪前边压根没有给你握的护木),而且漏气也会让子弹的初速大打折扣,所以不合适。

半自动手枪的话,在19世纪末主流原理也是枪管短后坐,这个原理对精度不友好,所以再见。当然,也有自由枪机原理的手枪,不过这种结构只适合威力较小的手枪弹,比如.25ACP,.32ACP之类,连9mm都吃不消,更别说步枪了。

为什么半自动步枪出现的很晚,直接造放大版手枪或者左轮枪不行吗?

人类制造的任何装备都离不开最基本的两点:既科学技术进步与材料工艺的革命。石器,青铜器时代如此,近代工业如此,枪械发展史亦是如此。从中国人最早的手持式火铳的出现,到后装的线膛步枪出现,中间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这几百年干了些什么呢?就是花在了科学技术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上去了。其中也包括火药的进步。任何一种新的超前设想,都无法超越人类当前总的技术手段,材料工艺的限制。欲要实现愿望,必先突破技术,材料,工艺的限制。这就是革命。

为什么半自动步枪出现的很晚,直接造放大版手枪或者左轮枪不行吗?

你说的这些自从无烟药出现后就有过,不管是放大版的左轮还是手枪很早就出现过。不过现代半自动步枪概念就比较晚了,其主要还是战争需求决定的。德国在二战初期就觉得半自动或制动都是浪费子弹,到了二战末期因为战场需求才又开始搞。

为什么半自动步枪出现的很晚,直接造放大版手枪或者左轮枪不行吗?

从人类枪械发展史上来看,手枪的半自动化似乎要早于作为主力步兵武器的步枪,那既然手枪已经攻克了半自动的难点,为何步枪不直接套用手枪的自动原理呢?

这里就值得一提手枪的几种自动原理了,其一为单动,类似于冲锋枪的自由枪机原理,当子弹发射时,火药燃气直接推动枪机浮动后座,恢复待发位,此时扣动扳机仅负责解锁枪机再次击发,只有一个动作,因此被称之为单动手枪,这种原理的手枪诞生于一战前后,此时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半自动步枪已经诞生,虽然列装上稍慢,但从原理上讲并不逊于同时期的手枪;另一种则是传承自转轮手枪的双动原理,在扣动扳机时,前半截行程为张动击锤至待发位,后半截行程为解锁击锤发射,存在两个动作因此被称之为双动手枪。这种自动原理的优点是不需要设计负责的自动结构,降低了枪械设计难度,但缺点显而易见,漫长的扳机行程和巨大的扳机力使得双动结构的射击动作存在很大不稳定性,扣动扳机时很容易造成抖动影响射击精度,在双动手枪的实际使用中,射手往往在射击节奏不紧迫时手动将击锤扳至待发位,只有进入近身战斗时为追求火力才会直接使用双动模式提高射速。

作为人类历史上列装规模最大的枪支,各型步枪从长远上看都是在不断提高射击速度,从开火一次数分钟的火门枪,到每分钟数次的火绳枪和燧发枪,再到装填时间五六秒的单发后膛步枪,到传统的栓动步枪射速提高到每两秒击发一次,再到扣动扳机即可击发的半自动,最终演变为今天可以实现每分钟600余发的射速,扣住扳机一秒就能泼出十几发子弹。步枪越来越追求对于火力密度的提升。但在步枪射速提升的过程中,却未必总是一帆风顺向前发展的,早在栓动步枪投入使用时,奇葩的英国军方就以“浪费子弹”为由,将厂商设计的供弹仓使用隔板关闭,导致明明拥有十发a弹舱的步枪只能每射击一次就重新装弹。同样的还有坚决不列装半自动步枪,声称百发不中不如百发百中的二战日军。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军也不能免俗,在二战后面对各主要国家开始列装自动步枪,美军也开发了基于M1加兰德步枪的M14自动步枪,但却对全自动结构做了限制,每个步兵班只有一支步枪可以全自动发射,而其余的步枪则被强制锁死只能半自动射击,直到今日美军这种奇葩的思路依然在体现着,每个步兵班有3-4人装备自动射击的M4A1步枪而其余士兵则列装M4步枪,而M4步枪根本就没有全自动射击,最多只能使用三连发即扣动扳机发射三发子弹。美军高层对此的解释是担心一般的士兵会出于紧张一次性发射全部的子弹。基于这种逻辑,在也不难理解为何一战时期就出现的半自动步枪却直到二战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半自动步枪实际上在人类战争史上发挥的作用并不很广,对比栓动步枪,其精度不足,对比自动步枪其火力不足,未能采用手枪的结构早早出现,也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