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

因为老式掷弹筒这东西是真的不适合军队的发展了,不得不被淘汰。

但是话要分开讲,解放军可没淘汰掷弹筒这类武器,现在依然有装备,并且发展出了新型号。

上图那个傻子不要学,会断腿

二战中日军的掷弹筒是种相当犀利的装备,日军步兵惯于携带这些不占编制的武器,它们为前沿日军部队提供了远程的面杀伤能力,被广泛应用在拔除火力点、集中压制敌方密集人群,以及作为堑壕、掩体后的曲射攻击武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部队的阻击阵地屡遭掷弹筒杀伤,几乎找不到克制方法。而著名的关家垴血战中,日军依靠要点坑道组织的机枪加掷弹筒火力,简直成为了我军的封锁线,386旅连冲上去发挥近战优势都做不到。

掷弹筒这种武器填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面杀伤空白,这在当时的战争中是很难能可贵的,所以连美军都为之垂涎。

但掷弹筒的使用并非易事,它需要相当严格的训练,也不具备迫击炮那样的标准刻度,多数时刻都是“凭着感觉打”,就算日军里面也不是人人都能操作好,这无异于为掷弹筒的使用蒙上了阴影。

实际上,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非常看重掷弹筒,这种武器廉价、方便、战斗表现好,我军自平型关战役开始就有缴获,但一直都苦于操作,根本就不会用。后来还是依靠感化的日军俘虏进行了培训,这才从懵懂中找到点门路。国军在战前1934年即已仿制掷弹筒,但战争期间用的也不好。

抗战时的太行军工部工厂接到彭德怀“敌人有掷弹筒,我们也要有”的指示,在日军掷弹筒的基础上做出了仿制产品,这种仿制的掷弹筒其实是做轻型迫击炮用,专门填补八路军支援武器不足的缺陷,采用了自配的无烟火药,身管更长,射程也更长,成为我军重要的支援武器,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装备自造掷弹筒。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掷弹筒都是八路军重要的支援武器,它们甚至在特殊时刻被拿来反坦克,比在日军手里用的还频繁。这点我们很容易理解,日军当年装备掷弹筒,其实就是为了弥补连排级炮火的不足,而八路军装备掷弹筒,是为了弥补几乎所有的远程火力不足。

不过,日军的掷弹筒并非独一份,英军在二战时也拥有MK8 2英寸51mm迫击炮,这种东西与掷弹筒无异,甚至可以挂在坦克上打烟雾弹,只是西方更习惯将之归类为迫击炮罢了,在对印时我军还缴获过这种武器。

解放后就不一样了,我军换装速度相当快,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也是一路水涨船高,什么SU-100、喀秋莎,区区掷弹筒很快就被丢到了脑后,尤其是经历过抗美援朝的战斗后,已经罹患火力不足癌的兔子们哪还看得起掷弹筒,连60迫击炮都喊着不要不要,口径起码80起否则没用云云。等到部队开始苏式换装后,掷弹筒这种“三无”产品自然被排除在了装备之外,连发展的余地都失去了。

那时候留下来的掷弹筒本就是粗制滥造的东西,许多缴获自日本的也使用过度或者年份太长,装备军队吧太寒碜,数量吧也不够分,干脆就统统淘汰。正好越南不是在抗法么?这些存货掷弹筒很多就送给“同志加兄弟”了,它们在随后的战争很是露过几次脸。

不过越战时主要还是以榴弹发射器这类更轻便的武器为主,例如M79榴弹发射器,在丛林战中表现的极为抢眼,其实也算是掷弹筒的发展。

还有下挂式的步枪榴弹发射器,比如挂在M16突击步枪下面的M203,相当的耍帅。

当年还有种武器让掷弹筒失了色,神教的教徒们都明白——RPG火箭助推式榴弹发射器,这种直射武器大行其道,超口径弹头可以具备各种不同的功能,从攻击载具到打击掩体都能胜任。

不过美军自己装备的是M72火箭筒,这是种一次性的火箭,也不占编制,杀伤力非常不俗。

越南战争扩大后,人们重新对掷弹筒这样的武器产生了兴趣,美军迅速恢复了自己60mm轻型迫击炮的装备,这让许多类似掷弹筒的设计重新出现了。

70年代初开始,法国已经开发出了4.8公斤的FLY-K-TN8111超轻型迫击炮,此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以色列都开发出了同类产品,它们用单兵拿着就能跑,虽然4.8-8公斤的重量远高于二战掷弹筒,但这也够灵便了不是?

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的M224迫击炮,它的身管叫M225发射筒,是可以拿下来杵地握持发射的,这类武器拥有掷弹筒类似的灵活度,又有不输于迫击炮的威力,用的好能炸得枪榴弹哑口无言。

后来我军也就顺势推出了相关的装备,比如89式榴弹发射器,当年已经装备了驻港部队,并且在公开场合进行过民间展示。

所以,你看这怎么说吧,虽然这类设备如今名称五花八门,什么超轻型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突击型迫击炮等等名称多的很,但解放军并没有放弃一个有用的装备。顺带说一句,我军的榴弹发射器虽然也叫89式,但与日本当年那玩意可没半毛钱关系。

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

掷弹筒和迫击炮相比,劣势太明显了!

有人可能要说,掷弹筒本身,不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嘛?确实,掷弹筒的发射原理,确实和迫击炮很类似。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下面详细分析:

传统的迫击炮,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炮身(炮筒),支架(上面有螺杆,手轮,可以调节方向,高低角度),座板(这个简单,就是块铁板)。

此外,还有瞄准镜之类的附件。不过,即使没有瞄准镜,熟练的迫击炮兵也能把炮弹打得非常精确。

战场特殊情况下,迫击炮兵可以采用简便射击方式,只用一根炮筒,不用支架和座板,用大地直接承担后坐力,用人力调整炮身角度,也可以完成发射。

迫击炮简便射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炮兵唐章洪,时年仅仅17岁,就是使用一门82毫米迫击炮,一个人发射82迫击炮弹炮弹近千发,击毙美军420余人!在最艰苦的时刻,唐章洪就是使用了迫击炮简便射击的方式。

志愿军炮兵英雄唐章洪

而采用支架+座板实行标准射击的时候,通过调节方向机和高低机,迫击炮可以取得很不错的命中率。

比如,你用一门迫击炮,要打一个重机枪阵地,先打了一发,发现弹着点远了100米,那么调整一下高低机,再连续打几发急速射,肯定就把这个重机枪阵地敲掉了。

现在,我们把迫击炮换成掷弹筒,来打,区别在哪里?

掷弹筒的结构,主要就是炮筒,座板,没有方向机和高低机!发射的时候,完全是靠射手用手扶着,来确定方向和高低。

那么,掷弹筒用来打上文我说的重机枪阵地,发射第一发之后,调整远近,全凭射手的手感和经验。能不能打掉重机枪火力点?可以!但是,需要一名非常熟练的掷弹筒射手!

所以,光从射击的精确性来说,迫击炮射手要命中,就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有一名老迫击炮兵来指挥,哪怕手下的兵都是一群新手,也能打出神射级别!

而掷弹筒手,要打出同样的效果,就需要全部都是老兵级别才行。这玩意,想打准太难,想打不准,太容易了。

以上,是从射击原理方面,阐述了迫击炮容易比掷弹筒打得准的原因。来个分割线!

下面,再说,炮弹的因素。

现代迫击炮的口径,从60起。而掷弹筒,口径多是50,而且,所有掷弹筒的口径,基本上都是50。

所以,从炮弹威力来说,60迫弹的爆炸威力,直接碾压50掷弹筒弹。

从射程方面来讲,迫击炮也是直接碾压掷弹筒。50掷弹筒射程可达700米,60迫射程轻轻松松3公里+。

从命中精确度来说,迫击炮也要大于掷弹筒。

比一比之后,给你一个掷弹筒,给你一个迫击炮,二选一,让你选一个,你会选哪个?再来个分割线!

说回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军工生产并没有实现统一生产,各个根据地兵工都是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本区野战军的弹药供给。

早在八路军时期,我军就实现了掷弹筒武器的全部自己制造!从掷弹筒筒体,到掷弹筒炮弹,装药,底火等等,根据地都可以全部制造!

但是,迫击炮,尤其是中小口径迫击炮的炮身,则无法实现自我生产。主要是,没有炮钢的锻造设备。

所以,根据地的军工,无法制造迫击炮的炮身,只能制造迫击炮的炮弹。要获得中小口径迫击炮的炮身,只有依靠缴获。

这种情况下,多用掷弹筒,多打掷弹筒弹,也就成了解放战争中的一种选择。

补充资料:解放战争中,太行根据地兵工利用火车大轴,成功制造出了120毫米迫击炮炮身,和150毫米迫击炮的炮身。生产相应口径的迫击炮弹药不是问题,但是这两种大口径迫击炮,产量不高。

到了解放战争结束,全国规模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淘汰掷弹筒这种简单武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有了更多的军工资源,安排合适的军工基地,批量生产各种迫击炮,实现炮兵武器的标准化,制式化,是必然的选择!

你想,辛辛苦苦培养一个掷弹筒熟手,那么他以后的军旅职业生涯,打的永远是50口径的掷弹筒小炮炮!

通过炮兵学校培养一个迫击炮手,那么,60迫,82迫,100迫,120迫,150迫,160迫他都可以打啊!

你品,你仔细品,品出其中缘由滋味了嘛?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

掷弹筒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轻型迫击炮,虽然目前已经难见其身影,但在二战中确实大放异彩,除了日军大量装备之外,英国和德国也曾经发展过类似的装备。二战中日军之所以大量装备这种超轻型迫击炮,主要源于在日俄战争时期被打怕了。沙俄军队当年曾经使用颇具创新性的将小口径山炮改装简易迫击炮,在旅顺战役中大量杀伤战壕中迂回攻击的日军,日军在旅顺战役中虽然胜利,但是死伤五万余人,无力再战。也正是因为这次教训,日军特别重视发展轻型迫击炮,为了弥补步枪和中口径迫击炮的火力空白,就诞生这种奇怪的掷弹筒装备。▲日俄战争中,沙俄军队将山炮简单改装后用于曲射,诞生了最初的迫击炮

日军一共发展过两型掷弹筒,分别是大正十年型和八九式两种,大正十年最大射程只有300米,并且安全性很低,在诞生后不久就被淘汰给了二线部队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八九式掷弹筒,这种掷弹筒的口径为50毫米,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米,炮筒加上支撑板的总重量只有2.7千克,掷弹筒炮弹重量只有约0.8千克,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发射加装了发射药盂手榴弹,非常便于单兵携行。▲89式掷弹筒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面对缺乏重火力的中国军队,大量使用掷弹筒作为火力压制,掷弹筒炮弹的射程远超人力投掷的普通手榴弹,并且杀伤半径可以达到5米左右。面对依靠简单工事防守的中国军队,这种速射火力能够很好的越过障碍而打击战壕内目标,而当时的中国军队没有大口径火炮进行反击,损失非常惨重。不过掷弹筒这玩意儿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装备,国共两党军队很快通过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发展出了同类产品,虽然因为缺少膛线影响了射程和准头,但也得到了基层官兵的青睐,很快普及开来。掷弹筒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中还大量出现,但是从1955年以后,随着解放军的制式换装,很快就被淘汰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日军在进攻中使用掷弹筒

这主要源于掷弹筒有两大缺点:

第一、掷弹筒出于成本的考虑,说白了就是一个炮管加一个支撑板的简单组合,发射时依靠手扶炮管来调整发射角度,完全没有可以依靠的机械瞄准装置,而且掷弹筒的炮弹没有尾翼,在空中飞行时弹道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偏离目标。这种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发射的武器准头太低,没有两三百发的实弹训练,很难打中目标。第二、掷弹筒的杀伤性太差,由于主要考虑便携性,掷弹筒口径多在60毫米以下,炮弹装药量太低,面对二战后飞速增长的单兵火力和机械化水平,掷弹筒的威力已经完全压制不住敌人,因此被大口径轻型迫击炮、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取代也就成为了必然。▲40火不香吗?

二战后,我军全面向苏军学习,在苏军的大炮兵主义中,别说是弱鸡的50毫米迫击炮,就算是60毫米轻型迫击炮都没有存在意义。苏军认为60毫米迫击炮的射程只有800米,炮弹重量也多在1千克以下,而连排级单位的进攻纵深可以达到3千米以上,经常要面对钢筋混凝土的野战工事,以60毫米迫击炮的射程和威力根本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也正是因为这个认识,我军在五十年代并没有装备60毫米迫击炮,而是选择了口径更大的82毫米迫击炮。▲67式82毫米迫击炮

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我们发现82毫米迫击炮的重量太大,并不适合南方丛林和水网环境,于是就研制出了63式60毫米迫击炮,这门迫击炮全重只有12.5千克,一名士兵完全可以背负进行野战行军,而其射程是掷弹筒的3倍,威力是掷弹筒的5倍以上,掷弹筒自然更没有存在意义了。在63式的基础上,我们又先后发展了重量重量只有5.25千克的PP89式超轻型60毫米迫击炮和射程达到5.5千米的PP93式重型60毫米迫击炮。这样完整的迫击炮家族哪里还有掷弹筒的存在意义呢?▲93式60毫米迫击炮

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

掷弹筒,携带方便,不占用部队编制,口径50毫米,可以依托障碍物发射,隐蔽性很好,射程200~500米是倭人的常用武器,但是建国后我军配备了苏式60、82毫米迫击炮,它们不管从射程上还是精确度上都优于掷弹筒,所以我们就没必要再保留掷弹筒了。

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

说到原因其实也简单,掷弹筒精度差,对炮手训练要求却很高,口径小才50毫米,更主要的是威力也小,炮手容易暴露,这样是淘汰的主要原因。

当初,我们和日军作战,小米加步枪对于大多数只有步枪,更有甚者还有一些使用大刀长矛的战士,因此在当时来说掷弹筒的确很好用。

建国后我军重视军工发展,尤其抗美援朝后,我军开始使用了六零迫击炮,迫击炮一般是100毫米甚至120毫米。炮弹的加大,意味着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迫击炮所使用的炮弹是从炮口装填,利用自身重量下滑,撞击底火强迫发射,说到底迫击炮就是一门小型火炮。

既然我们有威力大,射程相对更远的迫击炮,谁还愿意用鬼子的掷弹筒呢?所以,淘汰掷弹筒成了必然。

我是君子点兵,欢迎留言评论!

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

别说建国后了,实际上掷弹筒在抗日战争那会就被日本人淘汰了,为啥呢,掷弹筒的射程也就几百米,虽然携带方便,但是200多米等有效射程,和可怜的爆炸威力也让日本人很纠结,后来日本人就研发出来自己的枪榴弹,那玩意在步枪口插一节用来发射的管子,然后装一枚特质空包弹,插上枪榴弹,拉掉保险对准目标扣扳机就发射出去了。

而我们退役掷弹筒在于这玩意需要炮兵的技术素养,却干着手榴弹就能干的事情。我们60迫击炮完全可以替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