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士兵上战场的时候,都是饿着肚子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让士兵饿肚子的道理,皇帝还不差饿兵呢,一支饥饿的军队,根本无法负担高强度战场上的活动。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种说法,认为部队会故意让士兵在上战场的头两天饿肚子,这样可以“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还能“保守后勤秘密,避免敌人侦察”,乃至于“避免饱食导致士兵困顿”。
这其实都是无稽之谈,凡是在部队当过兵的都知道,决定部队战斗力的就是后勤,没有人有资格克扣兵粮,让士兵故意饿肚子,也没有人有权力试验什么“刺激肾上腺素分泌”,顶多是没有条件吃饱。
至于“避免饱食困顿”,也许军纪败坏的封建军队确实有这个问题,但一支具备职业精神和钢铁意志的军队绝不应该存在这种问题,只有严守岗位,各司其职。如果出现了这种问题,那么必定责任不在“给士兵吃饱饭”,而是这支部队存在思想、训练、军纪的严重毛病。
还是那句话,当过兵的都知道什么叫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随便一场高强度的作训,一天下来汗能滚到鞋子里挤出来,两天下来连屁股膘都掉没了,三天下来嗷嗷喊饿,那真是到饭点就有胃口。啥?没胃口?排长冷笑一声——那肯定是没练到位。
不说别的,就说那抗洪抢险,地方不是支援泡面么?许多人说泡面这东西好哇,简直是完美军粮,又顶饿又能补油水,热乎乎的超爽。
而实际呢?靠这玩意儿吃不饱,那面汤喝下去撒泡尿马上就没了,那点面也根本顶不住消耗,人也都快累垮了,没工夫也没条件一碗接一碗的吃。后来听说有个战士回去后连吃了20多个白水煮鸡蛋,旁边人都吓傻了,他就回答一个字——饿。
你说,这还能故意让士兵饿吗?除非蹲着不动,否则真上了战场不定出多少大胃王,部队必须不停的进行高强度的补给,不然没多久人就得从消耗脂肪能量,变成消耗肌肉了,完全是影响战斗力。
当然,战争真的打起来,部队缺衣少粮的时间会相当多,一支不能挨饿的军队也不会是顽强的军队,只是没有必要特意让士兵挨饿而已。
战争中士兵上战场的时候,都是饿着肚子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亮剑》打到淮海战役,楚云飞的第89师向赵庄急进,楚师长发现部队没开早饭,就逮住一个团长询问,这厮声称要拿下赵庄再埋锅造饭。楚云飞也跟着渲染气氛,说什么打下赵庄“我给你们发罐头”!这事看着好像挺靠谱?假的,饿着肚子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古今中外,任何一场战争和任何一支军队,都把粮食和吃饭当作头等大事,我们说解放战争期间五大战略区中西北野战军最苦,不仅因为彭总麾下的兵力最少(西北野战兵团初建时只有26000人),更严重的问题就是陕北地贫民瘠,粮食不足始终困扰着西北野战军和后来改称的第一野战军。
1947年夏秋之后,陕北地区先旱后涝,粮食普遍欠收,这里的黄土地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很难养活当地百姓,而若是天气稍有变化,就会导致饥殍遍地,更别提供养军队了。所以,是否有粮食、战士们能否吃上饭,决定着西北野战军能否打仗、打什么规模的仗以及仗最后打的什么样。
在当时的陕北,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战士,日常伙食都是一种叫“糠菜糊糊”的东西,就是用米糠、秕谷、瓜菜和黑豆加水熬煮,制成的粥状食物。而西野战士们每天能吃到两顿这样的东西,那就不算断粮,可问题是这东西也根本保障不了。不妨看看彭总与中央的往来电文,便知道粮食和吃饭问题给西野带来多大的困难:
1947年8月31日彭德怀电:“本日以备战伏击姿态,积极筹带两天粮食,半月以来给养不定,前日遇雨,部队有疲劳现象”。又及:“本日筹粮,两天敌亦未动,野战军明拂晓前出发南进”。
1947年9月3日军委来电:“敌人南进甚快,如陇东三县有粮,又有歼敌机会,则打一二仗再出去也好。。。如粮食许可,请考虑在九里山地区歼灭九十师(指胡部整编第90师)一部”。
可见能够让战士们吃上饭,已经成为将帅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到9月初,军委命令西北野战军拦截向南撤退的敌人。然而由于部队严重缺粮,彭总只能集中粮食给王震将军的第2纵队,令其先行南下打击敌人,而大部队需要休整两到三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筹粮,否则无法继续作战。
王震所部于9月9日在延川西北,伏击了敌人整编第76师和整编第1师的167旅,仗打得非常勉强,主要原因还是缺粮。饥饿的干部战士们体力严重不足,加上大雨不断,使战斗伤亡很大,第二纵队政治部要求指战员们要与敌人“比忍受困难的能力”,但无论如何人总归是要吃饭的,哪怕是糠菜糊糊。
1948年2月,在根本改变陕北战略局面的“宜瓦大捷”中,由于增援宜川的敌整编29军刘勘所部小心翼翼行军迟缓,彭总一度忧心如焚。因为到2月28日,西北野战军已经断粮,如果刘勘三日内不钻进伏击圈,彭总只能收兵撤围。所幸在胡宗南的严令下,刘勘率领两个整编师还是钻进了口袋,次日凌晨,战斗打响。
真的无法想象,埋伏起来的西北野战军的干部战士们,是如何在雪地中如何度过漫漫饥寒之夜的。是役,经过三天激战,饿着肚子的战士们将敌人分割包围后,几乎是用刺刀全歼敌人一个整编军部、两个整编师部、五个整编旅10个团29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辎重粮食,陕北战场的局势终于“过山坳”了。
所以“士兵上战场前饿着肚子”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除非像西北野战军这样极度困难的局面,否则吃上饭才是士兵维持体能和作战能力的基本条件。唯一貼点边的是,战前不可以吃的太饱,否则在剧烈运动下肠胃会出现问题反而影响了作战,另外如果吃得太饱,人会出现困乏和精神不振的现象,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但是饿着肚子上战场,绝对是无稽之谈。
战争中士兵上战场的时候,都是饿着肚子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难道死也要做个饿死鬼吗?
前线战士太难了,不能让战士们流血又流泪!上战场前一定要吃饱!后勤保障一定要充分!
在《亮剑》种,有这样一个镜头:
淮海战役战场上,楚云飞视察阵地,却发现战士们没有吃早饭,就问团长。团长说,拿下赵庄阵地再吃饭!听着很燃是不是?其实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
《左传·成公二年》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打鲁国,晋国带着卫国来打齐国,齐国很瞧不起晋国,对敌人们说“欲勇者,贾余余勇!”双方约定第二天早晨开战,第二天齐顷公迫不及待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这里面用了两个成语,“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余勇可贾的意思是我们的勇气很充足,要不要分一点给你们啊!灭此朝食的意思则是今天灭了这帮敌人再吃早饭!
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的结果必然是骄兵必败,这一战,齐国大败亏输,齐国国君齐顷公差点被俘虏。
齐顷公的故事告诉我们,灭掉敌人没有那么着急,让士兵们吃饱饭在上战场,是很重要的。当然,如果真的想要趁着敌人吃饭睡觉时发动奇袭,那可以把士兵们吃饭睡觉的时间提前,但不能推后。
《亮剑》中这个镜头,本来是嘲笑国军虚张声势,不关心战士死活,结果演出来的效果却成了国军战士嗷嗷叫士气旺盛,彻底跑偏了。很大程度上说,是因为主创人员和观众们大都不知道“灭此朝食”发明者的战斗结果。
说完这些,来给大家讲讲战士们出战前为什么一定要吃饱饭。我分析理由可能至少有三个:
1,战斗时间可能很长,不吃饱根本没有力气。一场战斗能持续多长时间,通常来说是一天,当然一触即溃的国军渣渣例外。解放军打阻击常常以一天一夜为单位,白天敌人(国军和美韩军都是)借助炮火和空军掩护发动攻击,解放军拼死抵抗,往往丢失阵地。到了晚上,志愿军借助夜色发动反击,夺回阵地。以诞生“最可爱的人”的松骨峰阻击战为例,第38军112师335团一个连,抵抗美韩军冲锋长达十几个小时,其实就是天亮的时间。天一黑,志愿军发动总攻,敌人全面崩溃,成了赶羊抓俘虏。
2,一线阵地没法吃饭,不在后方吃点热的,可能这辈子再没机会了。一线阵地是什么样的情况,恐怕和平时期的人们很难想到。抗美援朝时的38军军长梁兴初在前线吃饭,一枚弹片直接掉进碗里。梁兴初说,没有肉,哪里来的骨头?前线为了隐蔽目标,不能生火做饭,志愿军常常是一口炒面一口雪,互相鼓励的话就是“等回去了咱们包饺子吃!”有个部队损失很大伤兵在修整,却发现没有打好配合的兄弟部队却在开开心心吃饺子,二话不说去给他把锅砸了。官司打到志愿军司令部,彭总说,砸的好!打不好仗还吃什么饺子!
3,不吃饱,没力气打阻击,更没力气打冲锋,战斗可能要失败。在轻步兵时代,尤其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军战士补充能量的主要方式就是吃各种主食粮食。不像现在,可以带着一条士力架,一吃就来劲。战前吃饭时,战士们都有一顿饭顶一天的觉悟,自然不会让自己饿着。如果吃饭不吃饱,阻击时丢不动手榴弹,冲锋时被敌人一推一个趔趄,这样的弱鸡,能打胜仗吗?
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进入上甘岭一线阵地的士兵,一直就是饿着肚子作战,他们不是不愿意吃饱,他们实在是没有补给。当时送上去一个苹果一个水果糖就算立大功。曾经入选小学课本的《一个苹果》,讲的就是上甘岭的故事。
不懂战争,就不要随便给战士们规定条条框框了,上次就有网友说不许捡敌人的枪,现在不许吃饭,下次估计是不是有人要规定不许戴头盔了(这个好像真有)。
战争中士兵上战场的时候,都是饿着肚子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因为不给吃饭或者粮食不够,而是上战场前,饿着肚子紧急时刻能救命,吃饱了有得自己好受的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都知道人要吃饱了才有力气做事情,也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然肚子一饿起来,咕噜噜的叫,什么事情都办不好。但这句话放在战场上就一定适用了,一般情况下,士兵上战场前都不会吃的太饱,或者饿着肚子。
-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个要从人体本身说起。因为人在吃饱的时候,身体的机能就会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带动身体消化食物,这个时候人很容易进入疲劳状态。要知道这是在战场之上,一个犯困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下一秒可能命就没了。
虽然饿着肚子也挺难受的,但是这也有利于精神的高度集中。然后就涉及我国的传统思想了,留着饭等打完了,回来吃,这是一个念想,提醒自己留着命,不要做一个饿死鬼。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关乎士兵们的性命。战场上刀剑无眼,炮火无情,士兵们难免会受伤。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手术了,如果士兵体内有大量的食物的话,便会很致命,因为这些体内残留的食物残渣很容易滋生细菌,严重话,直接会导致手术的失败,造成士兵死亡。
这两点就是为什么士兵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的原因。关键时刻能保命,只是真的上了战场又有几个能回来呢?
战争中士兵上战场的时候,都是饿着肚子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至少在古代很多的时候,当兵就是为了吃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粮食对于军事行动,是重中之重。让士兵饿一顿或许还能保持基本秩序,饥饿超过三顿,军队必乱。所以就别提让士兵饿着肚子上战场了。
设营扎寨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埋锅造饭。有重要军事行动,也都是“三更造饭,五更拔营”。所以就是必须让士兵吃饱了才能去上战场。连这点基本保障达不到,该要士兵卖命,那是不科学的。有些重要的攻坚敢死的战斗,还必须准备酒肉,让死士们吃饱喝足,上战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粮食单一,且供应不足。很多士兵长年实际上保持着饥饿与半饥饿的状态。打仗是耗费体力的事情,饿着肚子上战场,不但影响战斗力,还影响士兵的战斗意志。
但是上战场前,对于长期保持饥饿状态的士兵,却只允许吃七八成饱,剩下带着定量的干粮随身。
这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士兵长期以来保持饥饿状态的情况下,突然吃多了,容易血糖升高,容易犯困,视力下降。而且饱腹以后剧烈运动,容易引发消化器官得受伤。
所以特别是到了近代战争中,战士们会在战斗的间隙,随时多餐补充能量。
在《集结号》中,在淮海战役中,突然整个战场安静了下来,九连连长谷子地一边向敌军喊话,“九连给国军弟兄们准备了两样吃的,一个是子弹,一个是饺子。把枪举起来换双筷子,九连陪弟兄们一起坐下来吃饺子。”
而就在谷子地喊话的时候,焦大鹏和姜茂才等人就在那啃饼子。因为都已经默契了,接下来谷子地就要安排焦大鹏带几个人,去探情况了。不抓紧这点时间补充一下体力,不但多一份因为体力亏欠引发的危险,而且这种探营的冒险,牺牲几率比其他人更大,弄不好就是最后一顿。
所以在战斗间隙,在刘泽水的指挥部,在后来的战地医院,有很多吃饭的镜头。谷子地甚至嘲笑赵二斗吃饭的揍性和自己曾经的一个兄弟一样。
实际上这些场面斗说明了,战士们在战斗之余,不停地补充能量。因为谁都不确定下一场战斗什么时候打响,自己什么时候就可能牺牲,下一顿什么时候才能吃上。
所以要随时保持最好的体力状态去迎接将要发生的战斗。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战争中士兵上战场的时候,都是饿着肚子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士兵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士兵刚吃完饭,饱着肚子是不能上战场的。在著名的京剧《定军山》中,黄忠的经典唱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里,就清清楚楚的说明了吃饭和交战之间的时间关系。这段经典唱词是这样的: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进退俱要听令号,违令难免吃一刀。
三军与爷归营号!
到明天午时三刻要成功劳!
我们可以看到,黄忠出战之前,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将士们饱餐一顿。这段连做饭到吃饭的时间算是一通鼓的时间的话,到和敌人交锋就要到四通鼓的时候了。如果将吃饭时间设定为半个小时,那么上阵交锋就是在吃过饭两个小时左右了。
所以说,让士兵饿着肚子上战场是没有依据的。在战前让士兵吃饱,能够保证士兵的体力精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在这方面就吃了大亏。美国的后勤供应比较充足,他们给自己的将士发放的是应急的甜食。在一场海空战的时候,美军一次性的就发放了四十万根糖果条,作为美军将士作战时的能量补充。
而日军给自己的将士准备的则是夹着梅子的饭团。可是,由于战斗激烈,这些饭团根本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没有制作出来,有的没有发放到位,有的根本就没有时间吃。结果,在战位上的日本官兵整整饿了一天肚子。在战斗中,精疲力竭的日军多次发生误判,最后,日本被打得惨败。日本在事后总结经验的时候,后勤问题也被提出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至于说,让士兵饿着肚子上阵,是对命令的曲解。一般军队开饭是在战斗开始前两个小时左右。这个原因和人自身的生理原因有关。在吃过饭后,人的消化系统开始运转,在这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人的身体机能偏向于消化,其他方面就有所削弱。我们有很多人有饭后晕的毛病,吃完饭要休息一会儿,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说,在刚刚吃饱饭就去工作,经常会出问题。就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在参加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时,大家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这项工作不完成,就不吃饭。哪怕干一天,也要饿着肚子干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途一吃饭,大家都会摊掉,就无法彻底完成工作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对早晨那顿饭十分重视,曾经有过一个人创下了早餐连吃六个烧饼夹牛肉的记录。
打仗也是一样。在吃完饭休息好后,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战斗。当然,也有人说,饿肚子是为了防止受伤后避免肠道感染,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顺应人的生理特征,进行战斗前的安排,才是真正的原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