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候,大炮或飞机轰炸老是说卧倒,能起多大作用?

我们需要明白个现代战争概念——飞机或大炮发动攻击时,并不意味着它们打一发就结束了,往往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覆盖火力。这时候如果还不卧倒,指望脚能跑得过炸弹和炮弹?

卧倒当然是有作用的,卧倒时人类能更大程度的避开横飞的弹片,要知道炸弹爆炸时,破片的密集度甚至会超过枪械射击。而这些破片会随着爆炸时地面土体的爆破坑,形成斜向角度的散射,这时候还不趴低点,就别嫌打枪时瞄准基线高了。

除了破片杀伤外,卧倒其实也是一种身体固定,最大限度的避免爆炸冲击波将人吹飞,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然而现代战争中,无论是航弹还是炮弹,威力其实都远远大于普通人的想象,在具备一定密度的轰炸中,祁望仅靠一个“卧倒”就保住性命,这个实在有点过于乐观。它只是一个“遭受炮火轰炸时,最大限度保护自我”的方式,比四处乱跑的活命几率相对更大一点罢了。

而且错误的卧倒姿势还会因为地面振波传导,导致内脏破裂送命,所以正确的“卧倒”姿势并不一定是五体投地趴地上,那种方法防手榴弹不错,但绝不是防炮姿势。

防炮姿势更接近“抱头蹲防”,或者“满地狗爬”,总之不能让身体完全贴地,应留出与地面非接触的空隙,没有钢盔的话,最好用手护住头部。

他们的卧倒姿势,看清了么?

战争时候,大炮或飞机轰炸老是说卧倒,能起多大作用?

自从火炮被研发出来以后,在战争中大多数人都是被火炮所伤,或者被坦克的炮火所伤,因此战争中伤亡者多为大炮或者飞机轰炸所致,真正用枪打死的士兵占比并不是很高。根据研究,二战期间平均2万发子弹才致一名士兵死亡,所以我们在电视上很少看到人海冲锋密集射击的场面。对于真正参加过战争的人而言,人海战术无疑是自寻死路,通常情况下,部队都是分批次,分小组,分散开来,相互掩护,最终封锁敌军火力点之后才开始进攻。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战争的时候大炮和飞机才是真正的杀手,在每次战争之前都要进行炮火准备,也就是先对敌方阵地进行强大的炮火攻击,一般的人都会躲在防御阵地中,或者在地下挖很多的地道,比如说现在战争中叙利亚的东古塔,在这里反对派武装把地下整个都掏空,然后建立了密集的地道,这些地道都可以让坦克行走,就可以知道俄军和叙利亚政府军的炮火有多厉害。所以在阵地上如果遭到突如其来的炮火,肯定是要卧倒的,因为这时候没有时间去找掩体。

要知道炮弹和飞机炸弹都是用弹片,或者爆炸产生的碎片来对人体产生伤害,而且这种爆炸产生的碎片发散方向是从45度角发射的,因此卧倒之后可能会产生一个盲区,因为如果这些炸弹但片平直散射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者出现的概率比较低,这样就可以减少炮弹碎片击中人体的概率,在卧倒的时候还可以防止炸弹的气浪把自己推出去,所以卧倒是很有作用的。

在很多电视中,我们看到卧倒的姿势就是直接趴在地上,其实这种方法是不能避免造成伤害的,正确的卧倒姿势应该是双手保护自己的头部,让身体躯干远离爆炸地带,绝对不是直接趴在地上,好像是一个人跪在地上一样,只有这种方法才能避免致命伤害。如果直接趴在地上,那么炸弹所造成的震动波,直接就把人的各种器官都震碎了,所以说即使不被弹片击中,也会被震动震死。所以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双手抱头跪在地上,不过现在战争中有很多特别厉害的炸弹,比如说温压弹和白磷弹,这种炸弹好像防无可防,这类型的炸弹是为了消耗氧气,还有无限制燃烧,可见这种炸弹是非常危险的。

战争时候,大炮或飞机轰炸老是说卧倒,能起多大作用?

个人认为,面对飞机大炮的轰炸,卧倒是很好的躲避轰炸的一种方式,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卧倒后,可以降低自身被弹片击中的概率,据统计,几乎在每一场大规模战争当中,大多数的伤亡者都是被炸弹所伤,而非被子弹杀伤,这是由炸弹的附带杀伤力决定的,通俗点说就是 炸弹的弹片,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半径和杀伤力;

通常,每一场大战之前,都会利用强大的炮火 先火力覆盖一遍,因为在首轮炮火攻击过程当中,一般都能杀伤掉敌方的大部分战力,而这时,被炮火覆盖的一方,想要保存实力的话,就只能躲藏到防御阵地当中,或者是防空洞中,等到首轮炮火结束以后,才会从防空洞中回到阵地,但是,面对敌方炮火的突然袭击,最好的躲避办法就是卧倒,因为,根本没有时间让你重新躲到防空洞当中;

虽然,炮弹或飞机上的炸弹,都是用弹片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对人体产生伤害,但是,炸弹爆炸后还是有盲点的,那就是,当炸弹接触到地面后,程一个向上的角度 将弹片散射出去,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卧倒,这样就可以减少炮弹碎片 击中人体的概率,即使离炸弹落点很近的地方,也有可能躲避掉弹片的杀伤;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卧倒,都能成功的躲避掉炸弹的袭击,如果,卧倒姿势不对的话,即使不被炸弹炸到,也可能被炸弹的震动波震晕,有人会说,卧倒还不简单吗?就是直接趴在地上,其实,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卧倒姿势是,双手抱住头部,身体躯干远离爆炸点,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头部不被弹片所伤;由此可以看出,当遭遇大炮或飞机轰炸时,卧倒有时候确实可以起救命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被弹片所伤。

个人拙见,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补充!

关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您的一个点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战争时候,大炮或飞机轰炸老是说卧倒,能起多大作用?

就是座一个提前预警,因为炮弹的超音速飞行,所以划过天空的时候会有呼啸的声音,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能从这些声音来判断是划过还是落在自己的周围,而听到声音和炮弹落地爆炸会有1-2秒钟的时间,这时候有人喊“卧倒”就是做提前的预警。而这样有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了这1-2秒的时间有可能救了几条命或者减轻伤亡,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只能相对的减少伤亡,毕竟不是谁的反应速度都有那么快。

而火炮爆炸的带给步兵的伤害主要是弹片和激起飞溅碎石带来的动能伤害,第二种是爆炸时产生的高速气流对人的伤害,轻一点的话直接把人掀翻轻伤或者没啥事,严重一点的话震碎五脏六腑当场殉国。而趴下时就可以降低身体重心,在爆炸时不至于被爆炸产生的气流掀翻,而且卧倒时就是减少暴露面积,就算有弹片划过来时趴在地上就可以大大减少被弹面积。所以爆炸时卧倒是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不然,总不能看着爆炸说“卧槽”吧。

而且卧倒时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身体不能全部贴在地上,正确的做法是趴跪在地上,不然爆炸的震波也会通过地面传递到身体上,这样也是对身体有伤害的,特别是新兵,都说“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在抗战时中国许多部队的新兵就吃过这样的亏,炮击过后没事,但到晚上之后就醒不过来了,刚开始还有人认为这些新兵是被吓死的。其实躲避炮弹的的正确做法不是趴下,而是躲到防炮工事中,卧倒只是应急情况下使用的,一旦第一轮炮击过后立马起来分散躲避,而不是一直趴着,因为第一轮都是在校射,没有谁会像电视剧的鬼子那样不停的开火,而且落点也不会那么准确。

战争时候,大炮或飞机轰炸老是说卧倒,能起多大作用?

“卧倒”这个口令一直有,在影视剧中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但遗憾的是影视剧并没有真正展现出“卧倒”一词在实战中的灵魂。存在即是价值,卧倒在现代战争中依据存在,足以说明问题。尽管有很多人从爆炸学的角度去分析,所谓的卧倒似乎没有太大的作用,这个说法仅仅是学术理论,太过于片面,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了解“卧倒”的灵魂在哪里。

在影视作品中,遭遇敌方炮火或者空袭,很经典的一幕就是大喊卧倒,而后舍身取义的扑上去,来个英雄救美哈!但实际操作中,远非简单的趴下那么简单,需要考虑几个最基本的因素,正是这几个被忽略了的重要因素,才在实战中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第一个,卧倒稍显要选择正确的方向,一般要求是背向爆炸方向卧倒,也就是说将爆炸点置于身后,同时双手置于胸前,撑起一定的高度,使得身体离开地面;另外还需要闭眼、微微张开口,最大限度降低爆炸冲击波对身体的损伤,以及爆炸产生的声波、强光对眼、耳的损伤。

第二个,卧倒需要就近寻找合适的掩体。这个关键点也成为很多人理论解读其有用性的核心依据,实际操作中不是趴在与爆炸点同一平面上,而是需要寻找的到合适的掩体,比如突起的土包、弹坑等;当有土包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在土包遮蔽爆炸方向卧倒,弹坑的话,也就是直接跳入弹坑即可。

至于卧倒是不是真的毫发无损,答案是肯定的,显然是不可能的。仅仅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就足够对身体产生致命的损伤,但是卧倒这种最简单的动作,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损伤的概率,保命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总比第一时间跑要好的多,就算是博尔特看到一颗爆炸半径只有六七米的手雷,它也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出手雷的杀伤半径。

至于,大口径的炮弹,乃至航弹这种高爆爆炸装置,除非是插上翅膀,否则根本跑不掉,这是人类身体极限所限制的。所以说,当遇到炮击或空袭的时候,参照上述两个方面的要领去操作,很大程度上将降低伤亡率,这是很多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经验,存在即是价值。影视剧中将最核心的东西忽略了,很遗憾。

战争时候,大炮或飞机轰炸老是说卧倒,能起多大作用?

谢邀请。在战场上,有炮弹碎片一般都是向四面八方飞溅,而且有一定的高度,卧倒受伤力弱也杀伤力小。卧倒这样可以躲避炮弹碎片的伤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