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大批人觉得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是由武器长度决定的?
还别说,冷兵器时代许多情况下就是以兵器的长度来定胜负的,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如此。
一寸长,一寸强,这句话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更长的兵器代表更大的攻击范围,让古代战士能更先攻击到对方,乃至于执行出不一样的战术,长度是古代兵器很重要的性能。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波兰翼骑兵的骑枪,它们被造的相当长,因此为了减重枪身不得不进行挖空处理。依靠这种超长的武器,翼骑兵在骑兵突击时往往能先把对面的敌人戳死,他们依靠这杆枪纵横驰骋,维持了几百年的荣耀。
再比如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士兵们组成人挨人,肩并肩的密集方阵,超长的步兵长矛被士兵们用肩膀依次扛住,形成一道整体,然后侧翼再用伙伴骑兵保护起来,任谁从正面撞上这堵长矛之墙都会吃不了兜着走。超长的矛不仅令敌人无法靠近,还让士兵们被结合到一起,队列中哪怕有人死了,依旧会给挤压着前进,亚历山大靠这个阵型称霸了欧亚。
还有唐代的陌刀阵,武士们挥舞着巨大的陌刀,超长的刀刃组成一片死亡地带,任谁撞上去都是“人马俱碎”的下场,杀伤力甚是骇人。
如果说陌刀阵留下的资料过少,令现代人觉得比较玄的话,那么戚继光留下的鸳鸯阵则描述的很清楚了,他们利用超长的狼筅作为核心,逼迫倭寇无法近前,任你武艺高强,便是有独孤九剑也耍不出来,只能悲惨的被狼筅刷中,然后沦为牌手和枪兵的刀下之鬼。
正因为长兵器巨大的优势,古代战争中它们一直都是作为主战武器被使用,长枪,长柄战斧,长矛,长刀等等留下的传奇无数。一只仅使用刀剑等短兵的军队,很难与以长兵结阵的军队相抗,很多时候短兵仅仅作为突击的补充,例如秦军。而后世许多战阵连这种短兵也取消了,仅作为攻城、乱战和突击的配置。
古人一直都在谋求长兵器方面的技术变革,除了让其获得更优异的性能,还为了能大规模装备,采取了许多基于经济性的简化技术。无论是高级武士不计工本的长槊,还是低级士兵劣等的铁包头长枪,我们都能从历史中找到。
连非长杆武器,也在不断寻求着变长之道,尤其是在那些技术尚不成熟的时期更是如此。
古人为了增加刀剑长度,花费了相当大的心血,我国在这方面堪称范例。青铜器时代,因为金属性能的缘故,剑无法被造的更长,否则便面临着实用性问题,但中国先民很快发展出了复合技术,制造出了实用性的青铜长剑。
其实后来的刀剑走的也是差不多的路子,人们使用了铁金属甚至钢材制造刀剑,还采用了夹钢技术制造刀刃。它们很容易让人所忽略其中的本意——如果短剑好用的话,人们完全不必这么殚精竭虑的用新材料、新技术制造长剑。实际上,直到触及人类的使用极限之时,刀剑都在拼命的变长。
我们并不能将冷兵器时代的一切战争,都用“一寸长一寸强”来概述,这肯定也是不科学的,但确实在大的方向上,古代战争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用距离来制造优势。
为什么有大批人觉得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是由武器长度决定的?
谢谢邀请!
其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道理在哪呢?就是在于古代的长枪方阵确实深入人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其顿长枪方阵。自从公元前333年的埃苏斯战役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战役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古地中海地区。马其顿的敌人一提到马其顿方阵就会吓得双腿发软,亚历山大大帝使马其顿长枪方阵成为一个传奇,在当时来说这套战术几乎是不可战胜的。
马其顿方阵是早期步兵作战中使用的一种战术。在荷马时代之前,步兵们像一群混乱的野兽一样战斗。因此,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可以轻易击败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比较混乱的敌人,这是当时的战术创新。不过要说在古代长枪方阵等于无敌那就是扯淡了,要不然游牧民族的骑兵也不会一次又一次击溃长枪方阵,应该说古代的动能战争之中,长兵器的延续物理宽度和动能总和大于敌人,所以长兵器占据一定优势。
不过也不是完全如此,众所周知,动能是与速度平方成正比,所以速度越快,动能的增加越快,远大于质量的线性趋势,所以骑兵武器的优势比长兵器其实更大, 其实更深入人心的是一句话——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这是军事语言。
一寸长,一寸强,意味着武器越长,攻击范围越广,攻击力越大;
一寸短,一寸险意味着手中的武器越短,它必须离对方越近才能攻击。打斗时,动作更快,风险更大;
但这是否鼓励你使用长武器?不是的。这里“危险”的主要意思不是说你已经承担了危险,而是战斗的方式。这是战斗的方式。它能很快把敌人击毙!
不过,如果你在武侠小说中看到这句话,通常都是弱者说的。真正的高家不在乎武器的长度和其他特征。所以说实际上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决定的就是双方发挥动能的总量问题,而且要是峰线动能总量,说穿了前锋精锐的突破能力和侧翼进攻能力,所以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提升军队的士气,战术,一线力量。长枪方阵是一种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
为什么有大批人觉得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是由武器长度决定的?
冷兵器时代,武器的长度确实是占有巨大的优势,大批人的说法没有错,一寸长一寸强啊,但是决定战争的是人,是先进的战略战术,不是武器,如欧洲的长矛加上重骑兵,没有对手,被元朝弓箭短刀的轻骑兵打得找不到北,落下马就站不起来了,不是哪种武器最强最好,人类战争史就是武器装备的相生相克而进化的,一种武器称霸一时,很快就会有对付它的新兵器,如戈,戟被钩枪打败衰亡。
为什么有大批人觉得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是由武器长度决定的?
简单来说,长兵器是战阵的需要。
无独有偶,冷兵器时期东西方几乎采取一致立场,军队的主战兵器多是长兵器,短兵器仅是防身或格斗使用。
一般来说,长兵器的使用依赖战阵,需要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秩序。步兵密集的长枪丛林,在战场上是可怕的。长枪骑兵,也是那个时代最具突破力的兵种。
长枪,可以让自己一方在安全距离上杀伤敌人。但长枪用于单打独斗是不适合的,只能造成自己的防御漏洞。所以说,组织性差的军队往往不喜欢用长枪,比如蛮族军队或游牧骑兵,更喜欢刀剑或骨朵。
唐朝以后的中国,超长兵器就比较少了,主要原因是军队管理素质的下降,导致组织性难以建立起来。反而是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超长兵器比较多见。
骑兵的长槊,也是南北朝和隋唐比较多,进入五代以后就很少见到这种成本高、训练难的长兵器了。其实,这是中国军事的一种技战术退化。明清时代又是也能看到一些长矛骑兵,但都需要依赖骑兵自己的高强武艺,缺乏大范围的军队配置。
为什么有大批人觉得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是由武器长度决定的?
老爹有话说:
这种看法,还是比较片面的。之所以会有这种片面看法,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矛盾时,经常可以看见,一种现象是分不开的。
什么现象呢?就是没武器的打不过有武器的,武器短的打不过武器长的。当然,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包括个人武力值超群的情况。
这样长久以往,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武器越长的一方,胜算越大。
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的胜负,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最常见的说法,就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还有一个论断: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孙膑兵法·月战》由此可见,天时、地利、人和,是左右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因素,比如武器装备、军队的士气、指挥者的指挥能力高低等等,都是可以影响一场战争的结果。
总之,认为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的胜负,是由武器长度决定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一定正确。
为什么有大批人觉得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是由武器长度决定的?
因为这个想法就是正确的想法。在冷兵器时代是武器的长短决定胜负,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这也是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的动力,火枪火炮的发明,为的就是增加自己的有效攻击距离,一直到现在,武器同样以攻击距离远为第一性能要求。
古代的作战中,以肉搏战为主,但是如果可以在敌人的有效攻击范围外就击倒对手,自然是己方最愿意见到的,就是“你打不到我,但是我可以干掉你”。这种自己没有任何威胁却能杀死敌人的攻击手段,不论是任何发起攻击的人,都会是自己的武器首选。
而在兵器发展的历史上,长柄武器也一直占领着主导的地位,比如武器诞生之初的石矛,而后矛作为一种主战武器,也一直贯穿于整个冷兵器时代。历史上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就是使用超级长矛的代表,方阵之中的常备兵,使用长达5.5米的长矛,在作战形成一个密密麻麻的矛阵,让敌人无法进攻。
骑兵的武器中,长矛同样是首选,在冲锋交战中,借用马匹高速奔跑的冲击力,长矛甚至可以洞穿几个敌人。而人们在追求更远的攻击距离的道路上,在开发出长达五六米的长矛后,已经无法在开发出更长的矛了,更长的矛在实战中根本无法使用。于是人们又将目标瞄准了另一种可以远距离攻击的武器——弓箭。
作为一种在冷兵器时代可以远距离攻击的武器,弓箭的作用更加突出,虽然攻击距离普遍只有几十米,但也可以做到攻击别人而自己全身而退了。为了能够有更远地攻击距离,结合机械设计的弩诞生了,而后还要更远,又出现了大型的弩车,回回炮,总之武器的发展,就是不断地追求远距离,也是追求长兵器的一个体现。
而后火药的发明,又为更远距离的攻击武器提供了可能。火枪就开始了不断地被改造创新,射程和精准度被不断的提升,直到现代,攻击距离也一直是武器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说追求武器的长,不仅仅是冷兵器时代,在现代依旧如此。只不过这个概念变得虚化了,不再单单是武器的长短,而变成了攻击距离。
比如精度和射程双向指标都高的重型狙击枪,比如射程越来越远的火箭弹,还有可以飞行几千上万公里的洲际导弹,连空战的模式都改变了,不再依靠航炮间的角斗,而是变成了追求超视距打击,这都是对“长”武器的追求。所以说追求武器的长,是武器开发中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
以上为狼君个人观点,如果您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