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技术是由军事转民用的?

军转民技术在当今世界上比比皆是,那些小的咱就不说了,老王捡三个大的说。

第一个是“互联网”,这项技术在今天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互联网,人们迎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迎来了一个信息高速联通的世界,也迎来了杨教授和各种寂寞。

最早的互联网是美国军方的项目,它源于一个叫“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的网络,“阿帕网”属于美国国防部20世纪60年代为部队信息化作战而开发的产物,第一个阿帕网在1969年组建成功,它一直由美国国防部通信局进行管理。

当“阿帕网”发展壮大后,它逐渐扩容,连接了越来越多的服务器,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因特网。

第二个是“火箭”,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吧?如今的火箭在民用上还少吗?小的有探空火箭、人工降雨火箭甚至架桥火箭。大的有发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的火箭,可以说当今人类的生活与火箭技术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能攥着手机上网敲字,没有火箭发射的卫星能行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火箭却是实实在在的军用技术,从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到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再到德军的V-2飞弹,火箭可谓是当年最前沿的军械。直到二战以后,随着科学的再次进步,火箭成了民用技术中相当重要的“大块头”。

第三个是 “计算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电脑,这项技术估计老王解释多了都会挨揍。总之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手机这类微型的计算机终端都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二器官”了。

一般说到计算机的起源时,我们都知道“埃尼阿克”这台初号机的名称,不过教科书上很少会提到,这台“初号机”可是彻头彻尾的军用项目。

美国陆军军械部的阿伯丁的“弹道研究实验室”是计算机项目的直接催生者,他们当时正在研究炮弹和火箭弹道,涉及的计算量相当惊人,因此当1942年他们得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莫奇莱(John Mauchly)提出了试制电子管计算机的想法时,很快就为其进行了高额度投资。

之后莫奇莱与约翰·艾克特(John Eckert)等多名科学家一同建立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莫尔小组”,后来这个项目还挂上了“曼哈顿工程”的毛边,研究原子弹的数学家冯·诺依曼也加入了其中。被命名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的计算机于1946年被研制成功,它的主要作用是给美军演算弹道和核工程数据。200人的机械弹道运算,它只需要3秒钟即可完成。

(注:埃尼阿克并非“初号机”,1937年-1941年,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约翰·文森特教授与研究所克利福德·贝瑞一同开发出了最早的电子计算机“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怎么样?是不是被震撼了?曾经的“军事大杀器”,早已化为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了。

你知道哪些技术是由军事转民用的?

微波炉是许多家庭必备的烹饪厨具——特别是对我等懒得动手的单身狗而言,它简直就是救星啊。可你知道吗?它的诞生居然和雷达有关。

二战的时候,为了对付德国的空袭,英国人发明了雷达。可那时候的雷达性能很不稳定,得有专门的人员时刻对它进行调试和维护。雷声公司一个叫斯本赛的工程师就接了这么个活。大家知道,战争期间,德国的飞机随时会来,所以这位斯本赛经常要守在雷达旁边,有时候常常忙得吃不上饭。为此,它常常在兜里带上些巧克力,饿了就吃一点救救急。

有一次,当这位老兄饿了想吃巧克力的时候,把手伸进兜里一摸,我X,巧克力都溶化了。哪个混账东西把空调开这么高的?然而,这并没有。斯本赛想起来,当他每次经过雷达的微波发射管时,总能感受到一股热浪袭来。难道是它们搞的鬼?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它将一块巧克力放在发射管前,结果很快这巧克力就被熔化了。后来,它又将一些玉米粒放到微波发射管前,结果这些玉米粒很快就变成了爆米花。斯本赛从这些实验中得出结论,微波具有加热的功能,要是把饭菜放在它面前,他就随时可以吃到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了。斯本赛本来就是个工程师,有了这想法后说干就干,很快,世界上第一台简易的微波炉就诞生了。

1947年,雷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民用微波炉。可一开始这东西并不好卖,原因是价格太贵。为什么呢?你想想,当初的微波炉用啥做的?雷达材料啊!买一台微波炉的钱都不知道能上高档酒店吃多少顿了,普通人哪里消费得起。直到1967年,斯本赛和福斯特对微波炉进行了深度改进,使用普通材料以后,微波炉的价格才“亲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有些人可能就想了,既然微波炉的灵感来源于雷达,那直接用雷达能不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佳肴呢?嗯,这好像是可以的。曾经有传言,说米格25战斗机的雷达功率大得吓人,能在800米开外烤熟一只兔子。当然,这只是传言。但如今五代机上的雷达功率更吓人。美国的F35的雷达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烤熟肉串,F22更牛X,在1500米距离上可以烤熟一只鸡。俄罗斯苏57的雷达在1300米距离上可以烤熟一块排骨。不过,和我们的歼20比,它们都太OUT了。我们的歼20的雷达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烤熟一只小乳猪。看到这,可能有人就问了,既然雷达可以当微波炉用,那反过来,咱们将N台微波炉拼凑在一块,能不能当雷达用呢?这当然是不行了。你见过把猪变成香肠的,但有谁能把香肠变成猪的?

你知道哪些技术是由军事转民用的?

战争虽然残酷,但是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却是一剂不可多得的催化剂。几乎每一次战争,都会带来巨大的科技发展,并且可以迅速转入民用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军转民的技术太多太多了,已经渗透到了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手机,互联网,电脑,飞机……都是由军用技术转的民用领域。如果要一个一个罗列,那篇幅实在是太长了,哒哒哒和大家分享几个自己熟悉,还有就是比较经典的军转民技术。首先说一个最熟悉,最粗暴的军转民技术——人工降雨用的高射炮。

小时候,在我家附近一座废弃的大楼里,停着一架用帆布罩住的55式双管37毫米高射炮。这架高射炮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东西,同时它也是我觉得最粗暴的军转民技术之一。这架高射炮原本是服役于部队的防空武器,后来它转业了,来到了地方,也就是我的家乡。它的主要职责也从防空变成了人工降雨。每年到了干旱的时候,马路对面的大片农田就会出现缺水,河流的水量无法满足农田的灌溉。这个时候就要根据气象资料进行人工降雨,通过增加降水量的办法来保证农田的灌溉。

人工降雨的操作也很简单,直接使用弹头装药换成干冰的37毫米高射炮炮弹,等到积雨云路过头顶时,将装着干冰的炮弹打进积雨云。弹头中的干冰快速汽化,带走大量热量使积雨云中的水蒸气液化,从而形成降雨。第二个典型军转民技术——核电站。

原子能的首先运用是核武器,直到后来可控核反应堆技术的突破,这项高大上的技术才走下神台,来到民用领域造福人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人首先发现了神奇的重水,随即开始了核武器研究。但是因为战争的迅速失败,德国核武器计划的大部分科学家和资料都来到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经过大量研究,终于研制成功人类第一枚原子弹。1945年,美国将两颗原子弹投向了日本广岛和长崎。在见识到原子弹的强大威力之后,日本迅速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原子能的研究不仅没有止步,各国都在朝着原子能使劲,核武器也是越做威力越大。同时有一部分人也见识到了原子能的强大商业前景,准备将其民用化,核武器对原子能的利用是不可控的链式反应,作为破坏性武器来说不可控链式反应是绝佳效果。但是作为民用情节能源来说,不可控等于毁灭,需要把桀骜不驯的原子能控制住,于是可控核反应堆技术出现了。随着技术的深入,可控核反应堆成了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核电站,成为现代最为清洁的新能源之一。第三个,运载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人发明了导弹(怎么又是德国人),并迅速将其实用化,用于远程攻击英国伦敦。战争结束后,导弹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各国军队一种不可或缺的武器。同时,也扩展到了民用领域,将弹头换成卫星,成为运载火箭,将各种类型的卫星送上了太空。

总得来说,科学技术没有领域壁垒,只要不进行人为干预,几乎所有的军用技术都可以融入到民用领域来参加经济建设。

你知道哪些技术是由军事转民用的?

多了,变色漆,哑光漆,放射性治疗癌症,微波炉,高速公路,流水线生产工艺,放毒面具,太阳镜,深海探测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不锈钢,太多太多,军用发明创造很多,但是为了保密,只有部分才会公布给民用,怕泄密......

你知道哪些技术是由军事转民用的?

军事技术转为民用的实再是太多了简直是数不胜数,现在我就拿几个大家最常见的技术成果与日常人们都离不开的产晶与技术成果来说吧。

抗菌毒,这是英国军医佛莱明在一次大战中对于伤兵们因为伤口感染而大量死亡的情况下来始研发抗感染药物。他在研究过程中无意中发现霉菌的洐生物有抗菌奇效,后经美国人佛罗里与钱恩继续努力在二战初期终于研发成功并非是大规模用与盟国的军医与伤兵,它拯救了无数伤兵的命,战后转为民用后起码让人类的寿命平均延长了几十岁。

电脑,电脑是二战时期英国人在布莱奇梅庄园研发的超波解码与编程机,主要用破译秘码与计算弹道等等。战后美国人尤其是lBM公司与贝尔试验室继续研发并非是逐渐的改进,现在已经是成为了改变世界必不可少的电子信息产品。

手机,原本是美国军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出资摩托罗拉公司研发的军队战场移动通迅系统,现在已经是成为了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因特网,也是美国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发的国防数握传输系统,当年称为阿帕奇网络。现在也是大家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日常用途了。

SUⅤ越野车,这种车辆更是军用越野车军转民的产品。另外还有除草剂、卫生巾等等都是军转民的产品。

你知道哪些技术是由军事转民用的?

WIFI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