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子嗣众多,为何没人能阻止得了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

曹操的子嗣确实非常多,仅仅儿子就有二十五个之多,但是这些人都没能够阻止司马懿篡夺曹魏的江上,确实令人扼腕叹息。究其根源,还是来源于曹操的继任者曹丕的一系列措施,为曹魏江山倾覆埋下了伏笔。

那么曹丕到底做了那些事情,让司马懿以可乘之机篡夺了曹魏政权呢?

首先,选官制度的更改,导致曹魏失去了基础。

东汉时期选官任能采取的是察举制,到了汉末时期,这一制度的弊端导致选官制度混乱,天下大乱。

作为出生在这个时期的曹操深知察举制的弊端,因此高举唯才是举的大旗,招揽了大量的人才至麾下,为创立曹魏打下了基础。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逐步稳定,人才的成长和选拔处于稳定期。

唯才是举这个方式不再适应曹魏的发展,因此在曹丕即位后不久,希望获得另外一部分的人拥护,这部分人就是世家大族。

在曹操在世时期,利用唯才是举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成为曹操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但是等到曹丕时期,由于本人缺乏过人的威望和气魄,需要取得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在陈群的建议之下,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意味曹魏政权的主要支持者逐步从庶族为基础转向世家大族为基础。

这一转变一直从曹丕延续到曹睿时期,曹魏逐步向世家大族融合,共享权力。然而这一景象到曹睿去世后得以转变改变。

辅助曹芳的辅政大臣曹爽等人试图扭转从曹丕到曹睿时期以来的权力格局,企图从世家大族手里夺取权力。

可是九品中正制已经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深深的扎根于社会各个细胞之中。不仅世家大族已经从中获益,不愿意改变,即使是原来的庶族,由于没有更多的人才资源可以提供,因此对于曹爽们新的提法也不感兴趣。

因此,曹爽等人历经十年的努力,既没能打破世家大族掌权的局面,也没能从底层提拔更多有用的人才,从而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中应声而倒,毫无反手之力。

究其根源则源于曹丕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已成气候,无法扭转,让曹魏失去了可以利用的人才资源。

其次,疏远亲族,导致皇权失去翼护。

曹丕在激烈的兄弟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赢得王位。这一胜利成果让曹丕非常珍惜,甚至到护食的地步。

等到曹丕即位之后,对于曹操的子嗣,也就是自己的兄弟采取了虚位,迁徙甚至禁锢的方式,从而让曹氏亲族远离曹魏的权力中心。

从东汉,西汉以来,皇权的翼护方式不外乎利用宗室和戚族。宗室就是皇帝的兄弟,戚族则是外戚,这些人在拱卫皇权,制衡外臣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局限性,也让曹丕无限放大其危害性。

因此在曹丕即位之后,放弃了亲族拱卫皇权的方式,只是起用了一些曹氏远宗;对于戚族,则主要是继承曹操的风格,不和世家大族联姻,同时也不再封赏外戚,从而避免了外戚势力在权力格局中出现。

曹丕这一行为固然可以起到避免宗室夺权,外戚干政的局面,但是皇权的守卫势力来源于哪里呢?当皇帝强悍,才干出众的时候,皇帝本人可以制衡各方势力,统筹全部,可是一旦皇帝能力低下,那么权力格局则如何平衡呢?

曹魏权力平衡格局在曹睿死后就失去了平衡。曹睿鉴于继任者曹芳幼小,没有足够的能力统筹全局,不得不启用总是曹爽等人来拱卫皇权,可是宗室久不在曹魏权力中心,临时起意的任用完全无法撼动久已形成的世家大族掌权的格局。

因此,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无论是宗室还是外戚均无法起到拱卫曹魏政权的作用,反而世家大族则一股脑的站在司马懿的这边,从而导致曹魏政权就这么轻易的让给了司马家。

最后,皇帝短命为司马懿篡位创造了客观条件。

曹魏掌权被司马懿窃取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曹魏历代皇帝的寿命相对比较短,无法形成有效的统治。

曹丕于公元220年即位,死于226年,在位大约七年,活了40岁;曹丕的儿子曹睿,是为魏明帝,于公元226年即位,死于239年,大概只活了三十六岁,无论是曹丕还是曹睿当政期间,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大族只是忠心耿耿的护卫着曹魏政权,其原因是曹丕和曹睿才能卓越,正值盛年,能够有效的掌控曹魏实际权力。

然而形势到曹睿的后代曹芳发生了变化。根据历史记载,曹睿去世的时候没有儿子,从其他宗室中抱养了曹芳,而曹芳即位的时候年仅八岁。

一方面曹芳年纪过小,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朝政,另外一方面出身并非嫡子,因此无论是声望还是地位来看,曹芳作为皇帝没能够有效的治理曹魏,让曹魏平稳过度。

在实际权力掌握在以曹爽为首的亲族手里的情况下,这就无可避免的导致宗族和世家大族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后宗族失败,世家大族完胜,权力落到了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手里,为后来的权力更迭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即使曹操子嗣众多儿子,依然无可避免了曹魏政权更迭,落到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手里,既有曹丕时代形成的选官制度,也有曹丕虚其宗族和外戚的措施,甚至继任者短命,这些都是导致政权更迭的重要原因。

曹操子嗣众多,为何没人能阻止得了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

曹丕接受禅位之后,对两种人最为提防。

一种是姓刘的,一种是姓曹的。

姓刘的汉室后裔就不说了,曹魏对他们采用了禁锢政策,限制他们出仕。而对曹姓宗亲,曹丕也是十分防备的。

这可能和曹丕艰难地成为太子的经历不无关系,直到曹操去世前三年,他的继承人身份才总算确定。

在此之前,曹丕一直郁郁寡欢,内心压抑,以至于确立太子那一天,他兴奋地抱着辛毗连连问:辛君知我喜不?

曹丕继位后,继续延续了曹操时代就开始的「薄骨肉」的做法,不许曹氏兄弟随便来洛阳。诸侯王空有封地,但没有实权,甚至一度被贬为侯爵,实际上和被软禁差不多。

难得有一次曹丕批准曹彰、曹植和曹彪进京,结果还两个多月迟迟不肯接见。甚至令他们离开京城时,严谨他们一起同行,互相交流。对同姓防备之心,以至于此。

曹丕死后,曹植也曾数次上书给继位的侄子曹叡,表达了想要为朝廷效力的愿望,希望他能顾念宗室之亲,团结一心。但曹叡只是口头认可,并未改变实际情况。曹植也在这样的忧愤里抑郁而终。

曹姓诸侯一来无权无兵,二来都远在封国,所以对于司马氏的夺权,即使看在眼里,也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司马氏鉴于此,对同姓格外优厚,反倒又酿成八王之乱,也算是两种极端了。

曹操子嗣众多,为何没人能阻止得了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

曹操子嗣众多,没能阻止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的罪魁祸首其实不在司马懿,而在曹操的儿子曹丕和孙子曹睿身上

一、高平陵之乱暴露的问题

众所周知的是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这里面虽然有司马懿本身才干出众的原因,但是和曹魏彼时当家人曹爽的懦弱无能,优柔寡断有很大关系,而且最主要的是曹魏的大权当时在曹爽手里,不在曹家帝王曹芳手里。

问题就在这,曹魏历时四代到了曹芳手里,当家做主的却不是曹芳,而是曹睿,涉及参与高平陵之变的臣子呢?司马懿,蒋济,高柔这些,那是曹操时期的臣子,这分明就是功臣影响力大过君主的威望了,这种情况下一个乳臭未干的曹芳能斗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才怪了。

二、曹睿的私心

曹芳是曹睿的继承人,可是曹芳的身份一直是一个争论,有说是曹睿私生子的,有说是曹彰一脉的,反正虽然姓曹,但是影响力太差了,接班曹睿又没有忠臣相辅佐,肯定要出问题。

这点上曹睿会没有想到吗?史书上对曹睿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真实的曹睿除了死的早点,还是很有本事的,可以说是翻版的秦皇汉武了,无论对当时时局的把握,还是御下的本事,那是比他老爹曹丕强一百倍的人呀,这样的人掌权期间一切都好,但是撒手人寰时候继承人的选择上却藏了私心。

曹睿能不能选合适的继承人,肯定可以,但是如果选择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诸夏侯曹,那么继承人往后在继承就和他曹睿这一脉没什么关系了,但是选了曹芳,起码是自己扶持的,将来自己稳稳的第三代曹魏君主,没有任何问题,可惜曹芳太小,根本经不起折腾。

三、坑爹的曹丕

曹丕这个人,其实文采和老爹还有他那个才高八斗的弟弟有得一拼,但是专心政治,最后终于得偿所愿地继承了曹操的衣钵,本来挺不错的事,可惜这家伙和他哪个牛掰的老子一比,还是差了不少。

曹操是唯才是举,曹丕这镇不住呀,来了个九品中正制,这是干嘛的,就是扶持士族大家的,这下可好,司马懿这种的士族实力越来越大,最后肯定要给曹魏政权挖坑的,但是这个坑谁填他可不管了。

还在自己的儿子曹睿还不错,可是曹丕也没想到,最后这个大坑让曹芳平了,毕竟士族大家权利越大,曹魏本身的权利就越被压缩,加上曹丕当年分权自己兄弟,又开始禁止后宫干政,最后到了曹芳那,能帮曹魏政权的力量基本没了。

总结:虽说曹操子嗣不少,但是没有军权实权,又被曹丕曹睿挖了坑,即使不被司马懿篡权,还有其他人会上,就是那个妥协的曹爽,还不过是曹真的儿子,而曹真也不过是曹操的养子,也不是真正的诸夏侯曹,所以乱世之中,幼主临国,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曹操子嗣众多,为何没人能阻止得了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

陈寿的《三国志 武文世王公传》的末尾就是答案,里面解释的很清楚,曹魏的王公徒有封国的名义,而无统治的实权,被严格限制在封国当中,形同坐牢,经常因为一些小过错就被削除封地。

曹丕从称帝以来就定下了这样的国策,他害怕兄弟危害江山,将他们全部禁锢起来,有才华的曹植、曹彰、曹彪都在此后毫无作为,一个人无论有多大能耐,只要被他关进起来,那就跟废人没什么两样。

曹植在曹叡时代多次请求让朝廷任命自己为官而不被允许。此前曹植和曹彪去洛阳朝拜,在返回封国的途中被限制同行,曹植给曹彪写下了《赠白马王彪》,曹彪写了《答东阿王诗》作答。诗中谴责曹丕派去的监国使者何其恶毒,让兄弟不能相聚多一刻,曹植跟曹彪宛若永别。他们只能会封地终老,的确难有再相见一天。

曹植满腹才华因报国无门,抑郁而终。后来王凌想拥护智勇双全的曹彪为皇帝对抗司马懿,但事情忽然暴露,还没来得及起兵就失败,曹彪也因此而死。后世不少人认为曹植文采出众,而无执政的才能,他只是没有机会一展抱负。当年曹操也是把他当接班人培养,怎么会没有政治素养。蜀汉的诸葛亮才智出众,曹植还能跟他写信议论刘邦、刘秀,其人拥有极高的政治抱负。

这样的制度并非曹丕首创,从东汉以来的诸侯王就没有实权,至末期诸侯混战,除了陈王刘宠曾经声援十八路诸侯外,其余王公无一人有所作为,因为完全无兵无权。打个比方,刘备担任的平原相就是平原王刘硕的相国,史书上根本对平原王刘硕提都不提,当时的封国统治权都在相国手中,相国就相当于太守,王国只是名义上拥有封国。

那时中原这样的诸侯王还有十几个,袁绍等人甚至都没考虑过拥护这些国王为皇帝,因为政治价值实在不高。有个琅邪国的国王想跑过江东投靠孙权,被曹操灭国。但东汉的王国相对还有些自由度,曹丕更过分的是派建国使者控制他的兄弟,他的兄弟想要申请去除王位,只做一介布衣都不被允许。

曹叡临死前曾想让燕王曹宇辅政,要说明的是曹魏的实权是在尚书台、侍中寺、御史台几个机构,掌控兵权就必须担任禁军职位。所谓托孤就是考虑如何把这些地方的实权交给可信之人,不巧的是曹叡把实权交给了曹爽和司马懿。

曹操诸子从开国以来就没有过实权,将来也不会有实权。说点其他,曹氏公子被解除禁锢还是司马氏的作为,曹植之子曹志后来跟司马炎成为好友,经常聊天聊通晓,曹彰之子曹楷是太后王元姬宫殿的官员,曹彰忽然暴毙就属曹丕嫌疑最大。

曹操诸子后代憎恨曹丕的程度大多怕还在憎恨司马懿之上。讽刺的是司马氏鉴于曹魏王公被禁锢而遭到篡位的前例,开始采取分封制,让司马家的公王获取统治封国的实权,因而埋下了八王之乱的伏笔。

这世上有得必有失,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曹操子嗣众多,为何没人能阻止得了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

俗话说养儿防老,古代的皇室大多大兴后宫,为了开枝散叶以永保皇室血脉流传。另一方面,毕竟血浓于水,很多时候统治者为了巩固皇室权利,将自己的儿子给予实权,以拱卫皇室。不过事无绝对,比如三国时期的魏武帝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但是曹魏的江山还是被司马懿夺了,这是为什么呢?其一,曹操儿子并非个个人中龙凤

曹操的儿子的确不错。不算早逝的曹昂,曹丕城府极深,曹植文采斐然,曹彰勇武过人,曹冲少而聪慧。但是除了这四个,曹操其余的儿子史书中并没有过多的着墨,史书不提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人并没有多少能力,没有做出大事自然没人记得。而且曹植,曹丕,曹彰,曹冲都死的很早,最长寿的曹植也在232年去世,说白了,司马懿活得太久了!

其二,曹丕对宗室的限制

曹丕登基后,出于对权利的巩固,曹丕启用世家大族势力,削弱宗室的权利。举个例子曹丕先后幽禁了曹植和曹彰,将出于大族的贾诩,陈群等加以重用,所以当司马懿搞破坏的时候,曹家已经没有多少有反抗力量的人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曹操子嗣众多,为何没人能阻止得了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

曹操虽然子嗣多,但最后曹魏政权还是被司马懿所得,最终到司马炎时,司马炎学曹丕故事,改魏为晋,登基为帝。

那曹操子嗣多,为什么没有人阻止司马家夺取曹魏江山呢?

首先,曹操虽然子嗣多,曹家宗室也多,但曹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后,曹氏真正掌权的人已经几乎没有了,曹魏的权利也都在司马家手里。

所以曹家那时是没人有能力阻止司马家夺取曹魏江山的。

其次,曹子丹和司马懿都是托孤辅政大臣,曹子丹为大将军,但曹子丹死后,他的儿子曹爽继承他的爵位。

虽然曹爽官职要高于司马懿,但司马懿有权谋,司马懿让曹爽对自己消除戒心后,发动政变。

曹爽又信了司马懿的话会不杀他,就交出兵权,当司马懿取得兵权后,就开始杀曹爽家族和与曹爽家族有关的人。

就这样曹爽死后,曹家在没有人能和司马懿抗衡,曹魏政权最终落入司马懿手里。

最后,司马懿取得政权后,就开始经营自己的集团,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和曹操一样,都是以天子之名行事。

后来曹操因功被封魏公、魏王,到曹丕时篡汉称帝。同样司马氏也一样,因为对曹魏有功,被封晋公、晋王,到司马炎时,篡魏称帝。

不难看出,司马家最后能代魏建晋,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经营,后来也和曹操一样。有了自己的一批心腹文臣武将。当时曹魏满朝文武,已经多数是司马氏的人了。

所以,虽然曹操子嗣多,却没有人能阻止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