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西欧各国面对希特勒德国入侵,为何不联合抵抗?
怎么没抵抗?西欧重要的几个国家如法国、荷兰、比利时都对德国进行了抵抗,还组成了联军,只是实在打不过德国,打输了而已。
我们可以先看看西欧有哪些国家,狭义的西欧包括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摩纳哥,但文化上一般还会将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这些中、南欧国家划进去。
按照这个西欧的地理划分,自德国入侵波兰以后,英国、法国、就已经结成了同盟,比利时、荷兰也在同一时间开始了对德军的抵抗。可以说除了爱尔兰、卢森堡外,西欧国家都加入了战争,而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意大利是德国的盟友、西班牙与葡萄牙都表示了中立。
下面还是一个一个来简述这些国家在二战中的情况吧:
英国英国完全不必多说,他们是二战时铁杆的盟军阵营,与德国一直战斗到了最后,期间经历了法兰西战役的失败,通过敦刻尔克撤退撤走了大批军队,随后与德国展开了不列颠空战和海上绞杀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法国二战前的法国号称是“第一陆军”,牛气哄哄,还耗费了相当多的财力建造了超级要塞“马奇诺防线”,德军入侵波兰后,英法一同对德宣战。结果德军从阿登山区神兵天降,一下就把联军切为两半,英军逃跑,荷兰、比利时自顾不暇,法国抵抗了一阵便投降了。一部分人搬到维希办公,一部分则在刚果建立了“自由法国”,最后跟着盟军一路杀回了巴黎。
荷兰荷兰在二战中比较无奈,他们在战争爆发时选择了中立,但德国压根不理这茬,还在荷兰已经准备投降前对鹿特丹进行了大轰炸。荷兰在1940年5月15日停止了抵抗,但他们的残军仍然与英法联军汇合,进行了最后的抵抗。此外不少荷兰舰船也加入到了敦刻尔克撤退之中,运走了相当多的人员。在本土沦陷后,荷兰在东方的舰队也因为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与日本发生了战争,陷入到太平洋战争中。许多荷兰的民众以美军协同军的身份参加了瓜岛等战争,而本土的荷兰犹太人则遭受到二战最残酷的屠杀。
比利时德军攻击法国路过的阿登山区就是比利时的,而比利时这个国家在欧洲以山地要塞闻名,早在一战开始时德国就选择了干掉比利时,二战时依然走的是这条路,正如希特勒亲口说的:“如果我方占领了荷兰和比利时,那么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就非常有利了”。德军入侵时,比利时的军队几乎没有反应过来,所以很快就投降了。但依然有不少比利时残军也加入到了英法联军的队伍中与德军继续鏖战,敦刻尔克撤退时,因为离比利时较近,所以也有不少比利时船只加入了运输,约有3.3万比利时军人被运到了英国。
顺带说一点,后来美军101空降师苦战的巴斯托涅就是比利时的阿登山区,而战时有不少比利时人参加了党卫军,并且被俄罗斯爆出有些人战后还在拿战伤津贴。
爱尔兰爱尔兰当时在与英国闹独立,尽管身为英联邦国家,但它比起印度、海峡殖民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对英国本土的态度更差,骨子里充满了不信任感,反倒与德国套了不少近乎。在爱尔兰眼里,英国人卡了他们的运输线,还阻了北爱尔兰的“脱英”,是一等一的恶棍。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国宣战,英联邦也跟着宣战,爱尔兰忙不迭的给希特勒拍电报,告诉他爱尔兰是中立的。
摩纳哥摩纳哥是个法国身边的小国,这个国家到今天存在感都不强。正因为国小力微,摩纳哥选择了“法国干啥就干啥”的态度,所幸法国投降的快,摩纳哥人还没举起枪战争就结束了。之后意大利人占领了摩纳哥,摩纳哥被建起了法西斯政权,而他们的皇室则成了贝当的维希政府的难兄难弟,国王路易二世常年待在巴黎,不过路易二世的王孙兰尼埃却一直在支持盟军的战斗。墨索尼里崩盘后,希特勒命德军接管了摩纳哥,之后被盟军解放。
卢森堡卢森堡是个美丽的国家,但也是比摩纳哥更憋屈的倒霉蛋,有句话叫“德国每次打法国,都要顺带打比利时,每次打完比利时,就顺便占领卢森堡”,所以,卢森堡是“德国一宣战,马上就投降”,以此保全了自己小小的大公国,也令卢森堡没有怎么经历战火的蹂躏。
不过,实际上卢森堡也就一战时跪过那么一回,二战时他们压根就没投降,而是德军一入侵,女大公就带人跑了,她们先跑到法国,看到法国不稳定,便马上又跑到西班牙,西班牙是德国的盟友,觉得不保险的女大公干脆取道葡萄牙跑到英国去了。总之,按照卢森堡人的逻辑,他们一直都没有怂,卢森堡人在英国本土抵抗着德国呢。
可别小瞧这位女大公,正是因为卢森堡的活跃,战后他们还成了北约的缔造国。
奥地利奥地利在二战前就与德国勾搭上了,毕竟他们都是日耳曼人为主体的国家,在一战时代,奥地利王国与德国之间也是好得蜜里调油。而且希特勒就是个奥地利人,两个国家间如果不是一战后的条约限制,恐怕早就合并成一家人了。因此二战前德奥很快就推进了合并,奥地利融合成了德国的一部分。
葡萄牙葡萄牙在二战时代选择了中立,而且硬是顶住了压力,没有投入到战火中去。他们与英国的关系很好,却又比较认同纳粹的主张,但葡萄牙最大的矛盾并非轴心国和同盟国的阵营,而是西班牙人的威胁,他们一直在防范弗朗哥政权的攻击。对于盟国和轴心国来说,葡萄牙没啥兵员,也没啥物产,更没地理优势,倒是航运上还可以让这个“中间国”帮忙干不少黑活,所以也就没有过分的施加压力,保持了葡萄牙的微妙平衡。葡萄牙也借着这种摇摇晃晃的中立态度,遏制住了蠢蠢欲动的西班牙人。
西班牙实际上西班牙的战火已经烧过一回了,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内战打得如火如荼,简直成了后来二战的新战术、新武器的验证地。德、苏、美、英、法等列强都不同程度的干涉和支持了这场战争,所以也有人将西班牙内战视为“小二战”或“二战前奏曲”。
后来也许是打够了的关系,弗朗哥政权尽管与德国纳粹好得穿一条裤子,却在战争中选择了观望的态度,他们希望能看到德国更好的表现,至少把英国揍趴下。
然而德国越打越怂,西班牙也就越看越怂,始终保持着中立,连德国想借道打直布罗陀都死活不肯。
所以说,二战时各家都有难念的经,能参战的都参战了,能被德国拉拢的也都拉拢了,剩下的能抵抗的当然也抵抗了,他们并不是没有联合,而是连英法这两尊高玩都倒台了,剩下划水的还能挡的了发疯的德国么?
二战西欧各国面对希特勒德国入侵,为何不联合抵抗?
二战西欧各国面对希特勒德国的入侵,为什么不联合抵抗入侵?
问题虽然大,但是小编也只能简单回答。
应该说德国1939年入侵了波兰之后,西欧主要国家英法就对德国宣战了。而且英法联军也已经在荷兰比利时一线组织了防线,其中向荷兰派出的是团级部队,在比利时派的是师级部队,有好多万人,与比利时军队驻守在比利时的阿登山区要塞群。可见当时西欧国家已经联合起来准备抵抗德军入侵了。
尤其是要说到英国,德国从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到入侵波兰开始,《慕尼黑协定》成为一纸空文,其首相张伯伦的“绥靖主义”政策遭到可耻失败,议会无一不嘲讽他“我为英国带来了光荣的和平”这句话。随后张伯伦辞职,强硬派海军大臣丘吉尔成为新首相,言辞激烈地谴责德军的入侵行为,并派了二十多个师登陆法国,组成了英法联军。
但是,英法在西欧国家的防线,除了马其诺防线,在强大的德军面前根本就是纸糊的一样。
先看荷兰,根本就是准备不足,先宣布中立,但是希特勒不理,对荷兰狂轰滥炸,并发动进攻,一个最险要的要塞,吹牛说“十年也攻不破”,结果希特勒派个特种兵空降营,从天而降,就占领了。荷兰王室流亡英国,政府宣布投降。英法联军几个战斗团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下撤回法荷边境,并加入驻军加强防守。
比利时阿登山区,有英法比三国十多万部队,但是德军有几十个师,有强大的火炮,轰炸机,怎么打?再加上德军坦克从山区森林压倒树木,穿插过来,让联军目瞪口呆。
在付出了惨重伤亡后,英法比联军只好往法比边境撤,随着首都布鲁塞尔被占领,比利时只有投降德军了。
英法联军在法国的失败和敦刻尔克大撤退大家是知道的。小编也是不展开了。
只简单讲三条理由。
1,德军闪电战威力太强,而且绕开了德法边境的马其诺要塞群。
2,德军坦克装甲车集中使用,又有古德里安,隆麦尔二位战车之神。而英法装甲部队是配合步兵的,战术思想不对。
3,到最后,法国已经崩溃了,巴黎几乎是不设防投降了,德军大摇大摆开进来,除了敦刻尔克,法国的战斗几乎都是零星枪声了。
其他西欧国家,在德军“闪电战”威力之下,要么是望风而降,如丹麦,卢森堡,摩纳哥等国,要么宣布中立,因为没有战略价值,或没有利用价值,德军也是懒得动手了,象瑞士,葡萄牙等国。
二战西欧各国面对希特勒德国入侵,为何不联合抵抗?
联合了,抵抗了,但是晚了。
如果单纯从二战这块来讲,希特勒入侵的西欧国家主要就是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再加上一个够不到的英国。这些国家除了法国以外,欧洲本土上的都是小国,小到不能再小了的那种,卢森堡就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荷兰比利时有三四万平方公里,完完全全的小国。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几个国家再联合也联合不到哪去,地盘就那么大,而且这几个国家其实就是德国入侵法国时的必经之路,灭法国就必须灭了荷兰比利时等国,德国的主要目标就是法国。德国人的设想是,击败法国,然后同英国议和,但是就是这个算盘没打成,英国就是不和他议和。
西欧各国的如意算盘其实早在战争爆发前,法国就想和比利时联合,结果比利时没同意。提到法国战役,就必须提一下法国这个好邻居比利时,如果比利时能够坚决一点,很可能德国入侵就不能成功了。
比利时这个国家呢,开始的时候宣布自己永久中立,而后来一战德国战败,自己又跟着法国去制裁侵犯魏玛共和国,这其实着实有点投机了。而后来1935年,希特勒重整军备,全欧洲都看到了德国的野心和威胁了,比利时一看事情不妙,立马又宣布自己永久中立,避免自己在德国进攻法国的时候被波及,希望德国能够尊重自己永久中立,算盘打得还是比较如意。
而法国这边呢,他修了个马奇诺防线,就在和德国接壤的地方。这个马奇诺防线其实也是法国内心不怀好意的结果,怎么个不怀好意呢?德国根本就是很难攻破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就是逼着德国入侵法国的时候,绕路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进攻法国,然后英法比军队在比利时和德国决战,打一场消耗战。这样的话,打消耗战,自己占优,而且战争还是在比利时打的,没烧到自己家,算盘打的其实比比利时还如意。
等到二战爆发,法国想派兵进入比利时,加固要塞,其实就是想在比利时和德国打。结果呢,比利时摇摇头,说我永久中立,你们别进来。虽然比利时拒绝了法军入境,但是英法主力仍然陈兵于法国北部的法比边境,随时准备过去。比利时这样做,对德国方面的意思就是,“我没和法国合伙,你别打我”。但是希特勒嘿嘿一笑,我不从你这里打,难不成我要让古德里安硬刚马奇诺防线么?天真,别忘了你以前还收拾过我,你忘了,我可没忘。
就这样,法国战役开始,德国C集团军群正面佯攻马奇诺防线,这个其实是在英法计划中,然后B集团军群北上进攻荷兰比利时,比利时立马傻了,最关键的其实也就是这一步,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立马跨过法比边境,增兵荷兰比利时,这个其实也是按照法国所设想的剧本走的。但是他这个剧本里还有一块就是,阿登山脉无法逾越,德军主力过不来,结果就是这里出问题。德军进攻马奇诺防线,进攻荷兰比利时,这些在法国人的剧本里,但也在德国的剧本里,只不过德国的剧本里多了一条:A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卢森堡,从阿登山脉穿过,直插法国腹地。这点是谁都没想到的,法国人曾经考察过,认为阿登山脉中,德军过不来。
其实德国进攻西欧的时候,西欧几个国家联合了,但是太晚了。如果德国进攻之前,法军能够陈兵比利时,这样的话,留给德军进攻的空间就会更小,即便A集团军群穿过阿登山脉,英法军队也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援,但是很不巧,英法主力被带跑了。
西欧各国,各怀鬼胎,才让德国的如意算盘打成了,成就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人。这个其实不用从军事角度考虑了,这叫人心、人性,自私自利的心态去对待一个强大的敌人,最后,自食恶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