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争的想法是否使英国的战时领导人更加敬畏上帝?

全球唯一爆发的核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对日原子弹轰炸,当时的英国领导人是温斯顿丘吉尔,这个人不可能去敬畏上帝,他是个赤裸裸的白人政客和旧式贵族。

丘吉尔这个人,按现在的话来说,是个“白人至上主义者”。比如1937年在巴勒斯坦谈到美洲印第安人被屠杀问题时,他众目睽睽下表示:“我不承认我们虐待过美洲印第安人或澳大利亚土著...事实是更强大、更高等的种族来临后他们各就其位罢了。”

而1943年印度闹饥荒时,他说:“活该!谁让他们生那么多,像兔子一样会繁殖。”甚至认为“饥荒轻松的控制了人口”。

而且他也是这么做的,据说当印度孟加拉地区因为饥荒,希望英国殖民者援助时,丘吉尔拒绝批准赈灾金,造成了300万人饿死。因为他“讨厌印度人,这是一群残忍的人,信奉一种残忍的宗教”。

后来当甘地在印度搞“非暴力不合作”时,丘吉尔也曾说:“应该把他捆住手脚,放在德里的城门口,让总督骑着大象踩!”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冷冰冰的灵魂,还是不要指望他有什么宗教情绪和宗教信仰为好,即便有也是假的,他信仰的只有大英帝国的荣光和白人对世界的统治,而非核战争炸死人后产生什么怪异的信仰强化心理。

再说原子弹,原子弹的存在是二战尾声“柏林会议”上杜鲁门才透露给丘吉尔的,而这个时候原子弹实验才刚刚成功,连杜鲁门都对这种新获得的超级炸弹没有直观概念,他拿什么让丘吉尔更加“敬畏上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旨在开发核技术的“曼哈顿工程”密级非常高,连许多参与研究人员都不知道自己加入的是具体什么项目,英国人就更懵了。在美军1945年“三位一体”核试验成功之前,连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及一帮科学家都不确定它的威力,当时的原子弹完全是种“玄幻”,谁都没见过原子弹爆炸,科学家们也只是理论上知道这种超级炸弹会释放出超级大的能量。

所以,对英国领导人丘吉尔而言,这样一个连知道都不知道,更不具备基础概念的武器,怎么可能令人突然敬畏起上帝呢?

丘吉尔首相《二次大战回忆录》很明确的表述了他面对原子弹的心情。当时丘吉尔接到了美国陆军部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递来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原子弹的概念以及试爆的威力——这个炸弹,或等同炸弹的东西被放在100英尺高的塔顶上引爆,周围10英里的人都得离开,科学家们则蹲伏在巨大的混凝土掩体之后。爆炸的威力相当恐怖,巨大的火焰和蘑菇云冲上大气层边缘,1英里内被完全摧毁。于是...快速结束战争的办法有了,它还能被用来结束很多事情。

这就是丘吉尔当时的心境,实际上从侧面的政治行为上来看,丘吉尔无疑被美国的这颗超级炸弹震慑了,所以他在与杜鲁门商谈继续对日作战的问题上,显得有些唯唯诺诺。之后英国人迅速与美国达成了共识,并开始以两国一致的态度与苏联摊牌。

在此期间,丘吉尔考虑的最多的是与苏联的关系问题,因为原子弹赋予了美英单独解决掉日本的可能性,不用再通过残酷的岛屿争夺战与日军鏖战,因此英国需要与美国共同进退,他们不再需要苏联履行此前对日作战的承诺,而以何种形式将“原子弹”的理念传达给斯大林,令杜鲁门和丘吉尔讨论了许久。

关于原子弹究竟是不是要用在日本头上,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表现的并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美国人和苏联人的反应,所以原则上丘吉尔认同了杜鲁门对日使用核弹的方针,柏林会议期间也表现的极为低调。

美国陆军部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曼哈顿计划”的最高组织者,他不希望原子弹与战争的尾巴擦身而过。因此他对杜鲁门做了许多游说工作,丘吉尔也受到了史汀生的很大影响。美英领导人都得到了基本的共识——如果按照登陆作战的原则对日作战,那么可能将再多付出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那么还不如拿原子弹炸了再说。

所以,休想丘吉尔从心理上有什么负罪感,他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也是个足够冷血的枭雄。不列颠空战时他就能安排出“轰炸德国平民,引诱德军轰炸英国平民,为英国工厂分散攻击”的点子,二战后甚至还想试着甩开美国拉拢欧洲国家对苏联发动进攻,让他敬畏上帝?耶稣可崇尚的是救赎而非战争。

况且丘吉尔本不是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旧式贵族和实用主义者。这类人自诩站在人巅之上,看清了世间的一切本质,他强调“强大民族对弱小民族的统治”、“血统论”等,以至于丘吉尔对哲学、宗教、心理学等许多东西都不感冒,还称心理学为“胡说八道”。

但反过来,丘吉尔却在年轻时很疯狂的迷恋上了阿拉伯世界,甚至一度声称想要当个穆斯林,搞得他的家里紧张的要死。他的这种皈依心态几乎旁人皆知,连弟弟的未婚妻格温德林·伯蒂都写信劝他不要入教。还声称:“注意到了你东方化、帕夏式的倾向。”

(注:帕夏是土耳其奥斯曼的一种尊称,来源于波斯古语,大致意思是领袖、首领、大头领)

这就搞笑了,可以说丘吉尔是个宗教情绪相当混乱的人,指望他去因为原子弹爆炸而“更加信仰上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