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高中了,买鞋就只想买阿迪、耐克,为此经常吵起来,这是虚荣心还是什么问题?
可能环境影响,周边的同学都是穿的这个牌子,你不穿就显得格格不入
孩子读高中了,买鞋就只想买阿迪、耐克,为此经常吵起来,这是虚荣心还是什么问题?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我想对于这种现象,我很有发言权。
我的学校是一个18线小县城的第1中学。
可是你在校园里,就会发现随处可见的Nike adidas。
慢慢的呆久了,你会发现,周围的同学们都在穿这些牌子。你不穿,他们中有人可能就会说你什么什么的,而如果有哪个人穿了一双Nike的新鞋,他们就会说,哇,你看哇,你的鞋多少钱买的啊?真酷。不过同学们的这些话,当然也没有恶意了。可是那些穿特步安踏的同学们心里,总该会有些想法。
再举两个例子吧。
我班上有个同学。每季的助学金他都领。但是他脚上面,老是Nike adidas。他是走读生,家里具体什么情况我不是太清楚,我也不好做出评价。
还有个同学住我隔壁寝室。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对象。高一刚来的时候,头发乱糟糟的,上面有很多白头发,然后整个人没有什么精神,穿的衣服明显穿小了,箍在身上。(精准扶贫是个什么情况大家应该都懂,他家具体情况不需要我多说了吧,总归就是极差)。双11那天,他买了三双鞋子。两双耐克(耐克的一款常规跑鞋,还有一双PG),一双阿迪达斯(boost系列)。
ps:我觉得这个同学的想法就是,他从小家境很差,然后,家里很困难,他不想,落下周围的同学太多,就像用一种穿稍微好一点鞋子的方式,来让自己不那么自卑。这不是什么虚荣攀比。谢谢
那些所谓名牌的鞋子,也不一定特别贵,有时候打折活动的时候,200多,300多,都可以买到质量很好的。一学期买一双最多两双,我以为应该是没多大问题的。
这是我这个高二学生的看法。谢谢题主。
孩子读高中了,买鞋就只想买阿迪、耐克,为此经常吵起来,这是虚荣心还是什么问题?
对于00后的高中生来说,穿名牌鞋子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但对于70后的家长来说,还是要适当满足下孩子的要求,不能让孩子被大环境所排挤。
我家老小是在上海读完小学初中回老家上高中的,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买阿迪和耐克的鞋子给他穿。并不是我们经济条件很宽裕,只是我们在上海,距离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很近,那里有这两大品牌的工厂价折扣店铺。一般我们也只是买折扣下来300到400多的鞋子,便宜的时候有的款式200多都能买到。我自己也穿这两家的鞋子,穿过这两品牌的鞋子后,无论是牢度还是舒适度来看,其他鞋子都不想穿了。
后来孩子回老家上高中,高中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就明确告诉家长要求孩子每天上学都必须穿校服,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防止孩子互相之间产生攀比的虚荣心。我一开始也想,老家经济条件可能不能跟上海比,不能让孩子太张扬,就买了两双安踏的鞋子,准备让他上学穿。但没想到的是,孩子根本就不穿安踏那种鞋子,而且孩子认为穿上那些鞋子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因为老家大部分同学都在穿这些品牌的鞋子,我们的想法反而显得多余。
我也曾经跟儿子交流过这个事情,孩子反而认为我这些想法有点多余。他说不要认为他们很多同学都一直生活在小县城,其实他们的眼界和见识一点不比在上海这种大城市生活的少,他们很多同学都去过大城市,不少还有出国的经历,区区一双鞋子根本无法表达他们的虚荣心。他说班上也有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但好像同学们互相之间也很少注意到人家的穿着,只要穿得干干净净,也没有感觉谁穿得好就高人一等。
跟儿子交流完,我也是感叹70后的父母可能不太懂得00后的孩子,他们不像我们在那个缺衣少食、物质匮乏的环境下长大,一旦条件好点总想显露点财富,生怕别人认为自己还是穷光蛋;而现在这帮00后的孩子,他们生长在一个物质充裕的社会环境好像根本就没有炫富的虚荣心理欲望。
看来做父母也得与时俱进才对,不了解孩子内心的实际需求也是很难跟得上教育好孩子的脚步。我是裁缝方师傅,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带来帮助!
孩子读高中了,买鞋就只想买阿迪、耐克,为此经常吵起来,这是虚荣心还是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我是深有体会,孩子对鞋子的喜爱程度太深,我也经常说孩子。甚至于他可以吃饭吃差点也要省点钱去买双耐克鞋,这肯定有虚荣心的因素,但也不完全是。
一、上高中的孩子有虚荣心也是正常的。说实话,有认识能力后,谁没虚荣心,就是男孩也要把自己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才出门,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自己穿的是名牌耐克鞋,会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倍有面子。还有的孩子,如果成绩不好,也想从其他方面给自己找点自信,穿耐克鞋也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我认为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买耐克鞋也行,至少比较耐穿。
二、耐克公司的营销策略得当。耐克公司釆用饥饿营销,并且与NBA球星关联,使得大家对鞋子情有独钟。有些鞋子还不好买,需要碰运气才能抢到,还有某些鞋是NBA巨星代言,使得这些鞋赋予了偶像情怀。我们家孩子喜欢乔丹、詹姆斯等,所以宁愿其他方面节省,在买鞋方面就很舍得,只是亏了我的钱包。
家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买名牌鞋,但数量要限制,总花费也多不了多少,鞋子确实还是比较舒实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你们愿意给孩子买名牌鞋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孩子读高中了,买鞋就只想买阿迪、耐克,为此经常吵起来,这是虚荣心还是什么问题?
一方面,阿迪耐克上脚比较舒服,一双舒适的鞋,自然让他成为这两个品牌的忠实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可能或多或少有一点虚荣心,同学都有,他没有,有些自卑,己不如人。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买个质量好,舒适度高的鞋,也在情理之中。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经济宽裕还节衣缩食的实在没有必要。
如果经济不宽裕,买品牌鞋有些吃紧。就跟孩子分析家庭状况,给出解缺方案:1.买高仿,节省开支。2.放弃价格贵的品牌,换价格适中,质量也不错的品牌。二选一,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以后条件允许了,会给他买。
我想以平等的的姿态,跟孩子讲道理,让他作为家庭成员之一,赋予它控制家庭收支的永不解散的合伙人身份,他自然思考的出发点就放到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了。他会为整个家的收支操心。
道理很简单,执行有门道。为什么大道理都讲了,还能吵起来呢?
是因为家长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长辈身份,把沟通分析探讨一个决定,变成了训斥、抱怨、轻蔑、强迫、贬低、语言恶毒、出口伤人。这种态度和语言攻击,不是家长有意而为之,是习惯,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结果就是激化了孩子的叛逆情绪,他会反抗、顶嘴、抱怨、出言不逊、甚至摔门而去。这些过激的行为背后是无助、伤心。争吵的焦点表面上是没有满足他,为了一双鞋。实际上是家长的态度和沟通方式,没有让他感到自己是父母爱护的儿子,只让他感到是被父母嫌弃的人,最伤人的话就是“你看人家谁谁谁。。。。” 压迫式的数落让他失去了平静思考能力,成为了和父母的对立面。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年龄再小,也要尊重他,考虑一下话说出口,会不会伤到他,在说训斥的话之前,换位一下,假如这句话是别人说自己,自己什么心情和感受。
很多人说孩子不尊重父母,都是惯的,揍的轻了。这是不正确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言传身教的老师。父母儒雅文明,孩子耳闻目染。父母粗俗野蛮,满口脏话,不顾及对方感受,说话不经大脑,孩子也会青出于蓝。
父母先对自己自律,以身作则,再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像朋友和平辈一样相处,相互尊重,参与家庭的决定商讨。不要摆我是老子,你是儿子,你就得无条件听我的。这种强制性的服从,起不到效果,得到的就是一个让你气炸肺的不听话的孩子。
所以从根源上找原因,祝愿所有家庭,都母慈子孝,远离争吵。家庭是爱的港湾,是在外疲惫,受伤,难过,受气了,回家疗伤的地方,是精神的依托。不是一个互相伤害的地方。孩子都是好孩子,家庭氛围很重要。
孩子读高中了,买鞋就只想买阿迪、耐克,为此经常吵起来,这是虚荣心还是什么问题?
题主您好,我认为这是个正常现象。
社会之所以进步,人们勤勉自持自然无比重要,但阶级流动、文化发展的关键之处,还有人们一颗不甘止步的心起重大作用。人们不甘人后,勇于争先,这才是个人发展的动力,而个人发展,带动了全社会的正向发展。
上面说的是不是帽子太大、太冠冕堂皇了一些?简单点说,您认识的哪个成功的人不是想要比别人更好所以才更努力?科学家想挑战权威,才会有更多科研成果;文学家想登上艺术巅峰,才会奋笔疾书;企业家想缔造比别人更成功的商业帝国,才会殚精竭虑办企业。
有的人说这叫攀比心,有的人说这是虚荣——我想都可以大方承认。试问,谁没有攀比心、虚荣心?没有攀比、虚荣的催人奋进,人们哪来动力前进?多少人是生来知道为全人类的幸福谋福祉的?谁不是为了自己、家人过得更好而努力,最终惠及他人的?
所以,我跟题主讲,孩子的心理确实是虚荣,但是,虚荣也不能一概打死说是不能有的,除非你这父母是道德圣人了。
我们真正要关心的是,虚荣心该怎么正式、怎么引导。
喜欢一双阿迪、耐克,我们可以引入积极的消费观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孩子。不必说什么“那鞋子有什么好”,阿迪、耐克本来就好是市场认可的,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是否有能力或者有精力关注这些。比如你告诉孩子,好的东西是要自己争取的,有能力的时候可以满足自己和别人的幸福感,没有条件的时候要自己努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成果会更香甜、更值得珍惜。
如果你还在跟孩子争吵,说明您跟孩子沟通的路子完全不对,要找到分歧的关键在哪,教育的契机在哪。乍一看,这事情是个难题,仔细一想,何尝不是借题发挥引导孩子成长的契机?谁家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不爱美、不爱攀比呢?既然大家都会遇到,您何必不把这事解决得比其他家长更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