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一战时的坦克到二战时就被淘汰了?
当然要被淘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才刚刚出现,只能算是原型机,且当时各国对坦克技术、装甲作战理论都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和表达,这样的东西并不适合二战。
真正的坦克作战理论诞生于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这种理论的彻底成型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大发展有直接关联,这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很直观的展现了这次革命的成果,比如“坦克”这种自动化机械的参战。
上图.法军的堑壕阵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大的特色是固定的阵地堑壕战,当战争双方都无法承受机关枪、大炮的密集轰杀时,阵地便开始向地下发展,继而壕沟、堡垒、土木工事和铁丝网成为战争主流,双方利用工事互相碰撞,基本上谁也奈何不了谁。
上图.德军的精锐突击小分队
在堑壕战的过程中,人们通过重炮长时间的轰炸、小单位突击队渗透、工兵爆破、毒气袭击以及干脆挖穿了战壕面对面驳火战斗,然而这些东西都没法让堑壕战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电气化发展,套上金属壳的自动化战车被开发出来,这便是坦克。
坦克的第一次参战是在“索姆河会战”,在我们通常接触的历史上,一般会这样描写:“索姆河会战英军久攻不下...首次投入坦克...一鼓作气推进阵地2公里多云云”。
上图
.履带脱落的英军坦克
然而真实的情况恐怕有点些微的出入,当时英军动用了49辆“Mark.I”,实际能完好参加战斗的只有18辆,结果战斗中这些坦克一路趴窝,虽然胜利攻占了几个要点阵地,最后还让德国人击毁了10辆。
关键是,这次战斗并非只有坦克在突击,英军动用了32个师,法军有26个师,坦克只是沧海一粟。随后的时间里坦克也发动过几次进攻,但坦克起到的作用远没后世文章添油加醋的那么大。
更搞笑的是,Mark.I型坦克工作环境非常差,发动机与人排列在一起,令车厢温度能达到50度,且噪音巨大废气弥漫,再加上机枪、火炮的持续射击,发生过许多起车组成员昏厥休克的糗事。英国人随后又造出了Mark.II、III、IV、V、VIII、IX、X等多种型号,但几乎一脉相承,别指望能有多大改善。
上图.法国的“施耐德CA 突击坦克”(Schneider CA)
还有法国的Schneider CA坦克,与其说它是坦克倒不如说是装甲车,这型可怜的“突击坦克”因为设计原因,动辄就会掉进战场上的坑里无法自拔。
上图.傻大笨粗的圣沙蒙坦克
比Schneider CA还差劲的是法国“圣沙蒙”坦克,它陷进坑里的BUG比Schneider CA还严重,这种搭载了75mm炮的坦克只能勉强跑50多公里,速度只有每小时8.5公里,诸位在小区里开车也不止这个速度吧?
上图.人们在围观雷诺FT下壕沟
一战最靠谱的坦克是法国的雷诺FT-17,它拥有旋转炮塔,灵活机动的车身和不错的正面防弹面,它也是最早实现了“平衡”概念的坦克设计。
上图.被缴获的德军A7V坦克
德国人也没好到哪去,二战因为装甲战术打出赫赫威名的德军,在1917年才开始研制坦克,他们研制的“Allegmeine-Kriegs-Department 7”(A7V)坦克数量稀少,哪怕加上试验车也不过22辆。
上图.战场上的A7V,成员不知是被俘还是被打死了
这型30吨重的坦克载员达到了18人之多(一般会塞更多),相当于在坦克的车组外又加了一个战斗班,是实打实的战斗堡垒。相应的越野行程也只能跑个35多公里,公路速度仅为每小时10千米,好吧,小区看门的老头得笑出褶子来。
总的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坦克你不能磨灭它们对战场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也不要过分神话其在战场上的表现。
其实不难理解,一战时的坦克与二战的坦克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虽然它们都具备装甲防护加机动突进的概念,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坦克的理解是“移动的堡垒”,所以它们需要像碉堡那样能四处播撒火力,掩护人员完成突破,自身却并不具备良好的纵深突击能力。
这种思维上的鸿沟构成了一、二战坦克天然的鸿沟,更别提那些金属工艺、制造工艺、武器、发动机技术几十年间的进步。德军当年开发出K型子弹和M1918型反坦克枪(T-Gewehr),一时几乎没有什么坦克能防御住它们的轰击。人们通过各种反坦克武器,再加上反坦克壕、步兵战术、工兵爆破等方式,让战场上的坦克闹得灰头土脸。
但放到二战呢?哪个反坦克枪敢说能一炮轰穿坦克的正面?面对速度飞快,一路突进并撕裂防线的坦克大集群,什么力量在此都是虚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新的战争阴云下,列强各国都对战场上坦克的使用做了反思,这其中不乏一些今天看来比较“2”的思想,比如“坦克巨大派”,他们觉得坦克实在厉害,便希望将海里的战舰搬上岸,其后催发了“多炮塔神教”。此外还有“坦克无用论”,他们质疑坦克的作用,坚定的认为堑壕战和堡垒工事才是战争的主流。
但也正是20世纪中前期的这段时间,集合了当时的科技趋势和对堑壕阵地战的反思,一些论点比较新颖的军事专家们大体总结出了新的机械化作战方法。
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如德国古德里安的“坦克装甲闪击战”,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作战”、法国戴高乐的《机械部队的诞生》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体现。他们所归纳的战略中,用坦克突击、实施大规模的机械化运动战成为基本核心。
我们后来也看到了这些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威力,坦克作为矛头一往无前,不断撕裂和扩张敌方的阵地,“坦克能突击多远”成为当时衡量一支部队力量的标杆。而且坦克的大规模使用也带来了坦克的大规模对冲,“坦克反坦克”成为重要的指标,否则你的坦克不是对方坦克一合之敌,还谈什么机械化突击?
在这种情况下,速度慢悠悠,通信靠鸽子,死重巨大装甲脆薄,像装甲车多过像坦克的一战坦克们,哪里还会有什么实际作用呢?
为什么有人说一战时的坦克到二战时就被淘汰了?
就上边一战这堆铁皮盒子,装甲最厚地方普遍都不超过20mm,机动能力勉强比两条腿走路快上一些,越障碍能力渣,还死容易抛锚掉链子。当时的坦克唯一的优点就是能抵御常规步枪弹,但这点装甲带来的优势很快就被专业的反坦克步枪,反坦克炮取代。
(下图为1918年德国专业的37mm TAK莱茵金属反坦克炮)
你想当时坦克这点装甲刚子弹还行,但对于开始走上专业化的战防炮而言就沙雕了。尤其一战的坦克速度又慢,车体还大,乘员还多,一跑下去这炮手经验值蹭蹭的涨。
所以说,一战的坦克压根不是到了二战被淘汰,而是一战结束之后就被淘汰了。一战到二战这20年出头的休战期里边,各国也都在研发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步枪,到了二战,矛盾之争更严重。就想二战刚开打时候德棍大量的脆皮二号, 毛子的裸奔T26到二战结束时候德棍的虎王老鼠,毛子的慈父3。就这6年时间里坦克都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迭代了多少次,更别说一战那堆破烂了。
为什么有人说一战时的坦克到二战时就被淘汰了?
一战时期的坦克和装甲车界线比较混乱。
为什么有人说一战时的坦克到二战时就被淘汰了?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在英国诞生。
一年后马克1型坦克诞生,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
以及英国“赛犬”坦克、法国FT-17坦克。
这个时期的坦克迅速崛起,各种结构形式的坦克不断出现,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火炮口径37~75mm;功率26~110kW,最大速度6~13km/h,最大行程35~64km,装甲板是铆接的。
一战的坦克特点有:时速低,行程短,机动性差,火力弱,只用来引导步兵冲击
二战时期坦克特点结构趋于成熟,普遍采用装一门火炮的旋转炮塔和单一的履带式推进装置; 以敌坦克为主要作战对象; 采用长身管火炮,出现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安装光学瞄准镜,火炮高低向稳定器,火炮口径:57~85mm(中型坦克),88~122mm(重型坦克)弹丸初速781~935 m/s; n发动机功率增大(267~515千瓦),最大行程增加(100~300千米),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和双流传动、液力机械传动等新型传动技术; 提高了防护性能,前装甲加厚,倾角加大,出现轧制装甲的焊接车体和铸造炮塔,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弹发射器。如苏联T-34德国赫赫有名的虎式坦克等...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如有建议评论在下方!
为什么有人说一战时的坦克到二战时就被淘汰了?
我是生活问道。
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粉墨登场,一出场即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集重火力、速度、防护能力于一体的装甲怪兽立刻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
至于题主所说的二战时坦克被淘汰应该指的是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之前的短暂的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内世界大多国家,包括苏联和美国在内,并没有把装甲打击做为一种全新的战术理论进行研究。而只是将坦克做为打破传统集群冲锋或防御的补充手段而已。
德国在二战初期展现出来的强大攻击力瞬间击碎了传统作战方式。
要说德国联合苏联攻陷波兰只是牛刀小试的话,那么,德军集团装甲用闪电战方式从比利时方向突破马奇诺防线,一日千里的进攻速度一举击溃英法联军,则直接颠覆了沿用了几百年的步兵守则。
也因此,二战中出现了不少经典的坦克型号和装备。
例如:
- 德国研制生产的“虎王”坦克,采用了71倍径的88毫米口径主炮。射程高达10公里(曲射),采用碳化钨芯穿甲弹时,即使在2000米外,也可以击穿203毫米的装甲。在3200米的距离上,包括美国的M4,英国的丘吉尔和苏联的T-34都成为虎王的牺牲品。
- 德国在发展重型坦克的同时,也开发了中型坦克,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就是“黑豹”坦克。
黑豹火炮可以在1500米内轻松击穿苏联的T-34的正面装甲。而如果使用了穿甲弹,也可以击穿150毫米/30度角的正面装甲。
德国对于重机装甲的酷爱成了所有同盟国坦克的噩梦。在与德国坦克集群交战时,不得不采用狼群战术近距离交锋,以此来弥补火力不足和装甲抗打击能力不强的弱点。
相对于德军恐怖的装甲及装甲打击能力,苏联在后期开发了著名的T-34主战坦克。
T-34虽然换装了53倍径的85毫米火炮,但是先天不足的弱点却无法短时间内解决。导致了即使在800米的距离,也只能击穿德国老式的虎1型坦克的侧面装甲。
不过T-34主战坦克毕竟拥有造价低廉,结构简单,相对火炮威力大的优点。在和德国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数千辆坦克的大决战中,依靠数量的优势一举近距离打破了德国装甲无敌手的神话。
在二战经典坦克前十名的排行榜上,德国占据了七席,苏联两席,美国只有后期的“潘兴”26型入围。
通过这个排行榜也不难看出,坦克的发展与应用在二战中大行其道,更是德国几乎横扫西方世界的利器。
即便是二战结束后,坦克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现代战争中越来越重要。
不过有矛就有盾,坦克虽然不可一世的蛮横,反坦克装备也是如火如荼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地面的反坦克导弹和树梢杀手“武装直升机”这两种方式了。
为什么有人说一战时的坦克到二战时就被淘汰了?
还记得谢尔曼M1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装备的一种坦克,自重56吨,射速每分钟350发,穿甲、爆破燃烧瞬间完成,扯B淡界的英豪。
一战坦克是为了突破壕沟防线而生的,行进速度和士兵正常跑步相当,防御力能抗住机枪就可以,毕竟当时防线上没有什么重火力,本身火力能击毁壕沟上的防御工事就可以。这样的坦克放在二战,连炮灰都够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