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研制出无后座力炮,而是都钻牛角尖搞笨重的反坦克炮?
这个显然是误解,无后坐力炮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具备了雏形,参战各国的同类武器比比皆是,就拿苏联和德国这对冤家来说,他们在二战开发的无后坐力炮相当丰富。之所以人们不太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对无后坐力炮这种新型科学必须慎重,另一方面无后坐力炮自身的缺憾也实在严重。
上图.玩弄Raketenwerfer43的美军
再者,无后坐力炮与反坦克炮虽然同为火炮,却是两个系统,在功能上“无后坐力炮”更趋向于步兵轻型火炮,虽然在战争中它表现出优秀的反坦克能力,但它并非专用的反坦克武器,万不可与反坦克炮相提并论。
上图.戴维斯无坐力炮
1914年美国人就设计出“戴维斯无坐力炮”,它采用双弹药设计,原理上等于将两枚炮弹屁股对屁股放置,正面的炮弹发射真弹丸,后面反装的炮弹发射铅质配重块,以此达到了作用力平衡。“戴维斯炮”是世界上第一种成型的无坐力炮,但操作极为麻烦,机构也比较复杂,后喷的配重块危险性极大,一不小心就会坑死后面的队友。
总之,这种早期的无后坐力炮并不成熟,远不及当时的战防炮好用,所以美军并没有采用戴维斯少校的设计。
不过戴维斯的设计激发了其它人的灵感,苏联在这方面建树很多,他们在20-30年代里研制了许多种无后坐力炮,甚至还企图将它们搬上飞机。
20年代,图哈切夫斯基担任国防副人民委员和工农红军装备部长期间,苏联开始了积极的军工建设,对老式火炮的升级替换成为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在1926年的苏维埃炮兵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委员们提出了:设计一种新火炮,替换老旧的F-10式 1902型 76.2mm 步兵炮的意见,虽然最终的结果是F-19和F-22式 76mm火炮被列装,没有无坐力炮啥事儿,但其中的确有几型无坐力炮参与了竞标。
1934年1月的竞标中,苏联专家柯达科夫与托洛奇科夫展示了他们的76mm炮“ARKON”,不过相关的资料非常少,随后柯达科夫又研制了1936年的“AKT-37”37mm 无坐力炮,这种武器属于机炮范畴,被安装在一架进口的寇蒂斯R-6型双翼机上测试,然后计划被取消。
上图.美军的R-6,苏联进口了这一机型
“AKT-37”在1936年8月8日-16日进行了长达几天的火力测试,苏联空军驾驶安装了37mm无后坐力炮的R-6飞机进行了轮番扫射和各种战术姿势的测试,结果AKT-37在飞机的大角度飞行射击中发生故障,无后坐力炮连续5次发生后膛无法复位的严重问题。
但苏联空军仍然肯定并通过了这门无后坐力炮的测试,当即订购了10门,准备用于SB轰炸机和DB-3轰炸机上。此外它们还准备通过安装旋转底座和轮式底盘,将ATK-37当做“博福斯机关炮”那样作防空炮使用。
因此,ATK-37成为世界上第一门被军队制式装备的无后坐力炮(另一说法是德国),有一些传言称它们参加了1939年的苏芬战争,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苏联也是第一个将无后坐力炮投入战争的国家。不过,1938年ATK-37的后续研究就已经下马了,虽然柯达科夫在ATK-37测试期间又拼命开发出性能更好的的ASKON-37,但国防人民委员会不大青睐这种稀奇古怪的武器,嫌它复杂、贵而且射程太短,依然取消了全部相关工作。
到1937年,柯达科夫又研制了“RPTR”式 37mm无后坐力炮,资料说它采用了5发弹匣式设计,采用了M1930式37mm反坦克炮上拆下的一些零件(M1930系苏联通过德国许可证生产的Pak 36战防炮),长度只有1米6,重量为63公斤,但当时的苏联正面临大规模换装的节点,没有功夫采用太过新颖的武器,所以RPTR也下马了。
上图.Pak36 37mm弹药
柯达科夫在研发RPTR的同时还研发了GK-37和GK-45两种无后坐力的航炮,它们的后坐原理也是“戴维斯式”的,通过向后方发射质量弹,来达到抵消后坐的能力。GK-45采用5发假弹+5发真弹的设计,而GK-37是3+3配置,它们还配备了电击发器。GK-45使用了1933年定型的M1932(19-K)式火炮的反坦克炮弹。GK-37则使用的是1930式的37mm苏联产弹药。
这两门炮本来计划安装到某些轰炸机上,它们甚至进行过炮身放水碗的试验,要求炮身震颤不能让水都洒出去。实验期间它们达到了每分钟60发的高射速,但因为高角度射击频频爆发的机械故障,最终这两门炮受到上级部门的质疑,柯达科夫被命令停止全部相关无坐力炮开发工作。
与喜欢搞速射无后坐力炮的柯达科夫相比,著名的火炮专家库尔切夫斯基则更喜欢巨炮,他曾经捣鼓出一艘搭载了305mm巨炮的驱逐舰“恩格斯号”。
“恩格斯号”属于“伊贾斯拉夫级”驱逐舰,长99米,宽9.4米,这艘船排水量不到1300吨,本来配备的是5门102mm舰炮,为了实现“小船扛大炮”,库尔切夫斯基楞是让302mm的无后坐力炮上了马,这门二杆子无坐力炮的射程为13.7千米,但它没有打出什么战果,1941在家门口的芬兰湾触雷沉没了。
302mm炮是人类造的最大的无后坐力炮,很可惜他不是为反坦克而造出来的,这是门舰炮。库尔切夫斯基纸面设计的最大无后坐力炮为420mm,不过正因为他如此热心的搞这些华而不实的玄幻工程,最终落成罪证,被人“肃反”了。
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不光是库尔切夫斯基,包括柯达科夫在内的许多无后坐力炮团队相关人员都陷入了被“肃反”的境地,主导工作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也成为“反苏武装核心”被枪决,苏联的无后坐力炮研究就此陷入沉寂,许多资料也彻底销毁。
不过,苏联高层在1942年发现德国人、美国人也在用一些无后坐力炮类型的武器时,又突然对被自己尘封的无后坐力炮产生了兴趣,但因为肃反的关系,许多资料都湮没在尘埃中,这使得斯大林直接下令,要求以特别委员会的形式彻查全部20-30年代的相关数据,全部的武器设计局都要研究无后坐力炮。
上图.美军的M18/57mm无后坐力炮穿甲能力仅63.5mm,令美军大失所望,后来干脆换了超级巴祖卡
因此,自1942年起,苏联又开始投入到无后坐力炮的研究中,不过成果虽多,却基本上没有什么产品在二战中被使用,苏联人念念不忘的是为飞机安装无后座力的航炮,而非地面上的步兵炮,他们的地面部队充满了自行火炮、火箭炮、各种轻重型火炮和坦克洪流,对无坐力反坦克炮没有什么太直观的需求。即便到50年代,苏联人也是率先搞出76mm的鱼雷艇无后坐力炮,而非反坦克炮。再后来我们也懂的,他们直接开发出RPG,这就更显得无后坐力炮鸡肋了。
德国人在无后坐力炮方面的步子踏的更稳,他们一开始就推出了专用于配合伞兵空降的“7.5cm Leichtgeschutz 1”型无坐力炮,之后德国军方将之按照投产年份更名为“7.5cm Leichtgeschutz 40”,简称LG40型无坐力炮。
在德军的定义中,无坐力炮是作为步兵轻型火炮存在的,这种采用燃气对冲原理进行作用力抵消的火炮,战斗全重才145公斤,能极大的减轻重量又保持口径,虽然射程较近,却可以在快速作战内完成迅速的火力发射,等于让只能携带轻型装备的伞兵获得了重火力。这点美国伞兵在1944年都没学会。
上图.德军LG40表现突出,无奈伞兵不得宠,己方有大批装甲猛兽和突击炮,敌方装甲也轮不到无后坐力炮来弄
在1941年520的“空降克里特岛”的“水星行动”中,德国伞兵对LG40强大的性能赞不绝口,但成也克里特,败也克里特,此战重创了德军伞兵,更使得元首一怒之下削弱了对伞兵的支持,LG40无坐力炮也跟着倒了霉,除了1940年生产了184门以外,1941年只产了9门,直到1942德军越来越遭受到苏军坦克威胁后,才又开始以一年100-200多门的数量继续生产,许多德国兵都不认得这玩意儿,他们的装备者也从伞兵转到了山地部队。
在具体使用上,LG40可以采用Geb G36型山地炮的身管和FK16nA野战炮的身管,两种炮管可以拆卸更换使用,一般前者用来山地火力支援,后者用来反坦克。不过它的噪音奇大,当真能损坏人的听力,而且尾焰能喷出100米,太吓人。
在德军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下,克虏伯随后修改了LG40的口径,改造出了105mm口径的大口径炮,直接采用在德军中极普遍的Le.FH18型榴弹炮的弹药,威力相当大,但重量也增加到388公斤。之后还搞出了150mm口径的LG42和Raketenwerfer43型88mm无后坐力炮等等。
Raketenwerfer43在德军中的口碑也相当好,这种88mm炮1943年才服役,虽然最大射程只有700米,却可以将146公斤的战斗全重分拆7份带走,因此它也成为德军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只是苏军一般尝不到它的味道,该炮主要提供给了隆美尔的非洲军,不过非洲军们异常抗拒它过短的射程,导致许多Raketenwerfer43被匀给了意大利人。
突尼斯战场上,德军缴获了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后,发掘“空心聚能装药”的秘密,因此Raketenwerfer43的88mm弹中出现了“破甲弹”这一角色,这才彻底让无后坐力炮拥有了真正的实用性反装甲能力。只是,让一门700米射程的炮去反坦克确实很蛋痛,这已经进入机枪射程了,所以德国人又想出了好点子,他们将Raketenwerfer43架在小车上使用,特别是缴获的美式吉普,非常适合搭载,这也无意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无后坐力流派。
上图.美军在研究Raketenwerfer43的炮弹,它采用了空心聚能装药
而且德国的高层很显然对无后坐力炮也相当有偏见,他们更青睐直接的大炮,比如SIG.33那种东西。无后坐力炮哪怕博得了一些部队中的好名声,也得不到真正的大规模列装。
纵观苏德的研发与装备,这些二战无后坐力炮显然与“反坦克炮”的理念仍有一段距离,苏联念念不忘在航空、航海等以小扛大的思路上走偏锋,错误定义了无后坐力炮的发展趋势。德军虽然定位精准,发展的也相当到位,却主要将之作为轻型步兵的支援武器,这与今天的无后坐力炮概念是一致的,却与人所推崇的“反坦克”概念区别大了。
从德国Raketenwerfer43型无后坐力炮的发展我们也能看出, 认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武器的发展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无后坐力炮存在炮弹初速不够、射程近的问题,而破甲弹被研制出来之前,无后坐力炮的穿甲性能与同口径战防炮无异,甚至更加低下,它根本就不能完全的负担反装甲任务。
而题主所谓的“笨重的反坦克炮”这是另一门装备科学,而且二战发展得相当不赖,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弹药,比如德军常用的88mm系列,128mm系列,哪怕拿到战后也是顶尖的火炮,它们与无后坐力炮完全是两码事。
就算到今天,无后坐力炮也没有取代传统火炮的地位,反而日渐式微。主流反坦克炮的脱穿威力与日俱增,即便装备了空心聚能战斗部,无后坐力炮的地位也早被火箭筒、导弹替代。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推翻这个标题,二战一开始就已经搞出了各种无后坐力炮,开发反坦克炮也绝不是“钻牛角尖”。
二战时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研制出无后座力炮,而是都钻牛角尖搞笨重的反坦克炮?
这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思想上的问题了,或者还有误解。
无后座力炮实际在二战之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在研发,也有产品了,但是他这个技术在当时不是很成熟,也没有资格认可,相比之下,反坦克炮才是当时最主流的反坦克技术,在当时就已经得到了认可,而且还相当成熟,也就是火炮口径是否要增大的产题,在其他的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即便二战之前无后座力炮可以完全成熟,也无法代替坦克炮的作用,尤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反坦克炮与无后座力炮,在反坦克技术领域当中属于两个不同的技术分支,反坦克炮实际是一种炮兵装备,担负着反坦克作战的主力,无后坐力炮只能算为一种步兵装备用于加强步兵分队的反坦克能力,他们的定位与特点什么的都不一样,不存在谁能代替谁的问题,而是并炮的问题。
二战时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研制出无后座力炮,而是都钻牛角尖搞笨重的反坦克炮?
我是生活问道。
说到无后坐力炮,在二战中并不是新鲜玩意,早在一战期间,美国人戴维斯就采用了配重平衡原理发明了无后坐力炮。当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装甲装备属于新兴的武器领域,因此,无后坐力炮并没有在战场上得到实际应用。
无后坐力炮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采用的是后装填方式,这也和绝大多数的火炮的装填方式一致,说明后装填属于成熟技术。
和普通火炮不同的是,普通火炮用的是密闭炮膛技术,炮弹发射的一瞬间发射药产生的多余气体由于炮膛密闭无法溢出,因此会通过后座方式抵消。
而无后坐力炮正相反,采用的开放式炮膛技术。在炮弹发射的一瞬间发射药产生的高压气体向后喷射,抵消了炮弹发射所带来的向后冲击力,通过这种工作原理,最大限度的抵消了后坐力的冲击。
无后坐力炮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并很快在戴维斯少校研制的靠配重块抵消后坐力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1917年,俄国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块,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利用发射药剩余气体后喷的设计抵消后坐力。梁布欣斯基的设计使无后坐力炮的工作原理基本定型,直至今日,世界各国的无后坐力炮的基本工作原理还是采用的他的思路。
其后的几年,英国人针对无后坐力炮射程近的缺点,对后喷装置进行改进,由敞开喷口设计为喷管喷口,既能增加推进力,加大射程,还能有效减小尾部喷焰,降低被发现概率。
世界上第一款制式装备的无后坐力炮是梁布欣斯基在1936年研制的75.2毫米口径反装甲装备。并于1940年对芬兰的作战中实验性的投入实战使用。
二战初期,无后坐力炮并没有显示出它的旺盛的生命力。毕竟,战争的理念与武器装备的进步是有代差的,大多数国家还保留在一战堑壕作战的守旧观念中,固定的、远射程的反坦克炮还属于主流装备。
二战由于德国的闪电战战术的应用,彻底打破了战争固有的理念。面对装甲快速突进的特点,原有的堑壕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战争需要。
在此基础上,无后坐力炮立刻弥补了传统反坦克炮重量大、不宜转移、隐蔽性差、维修困难和操作复杂的缺点。虽然无后坐力炮的缺点也很多,但是其拥有的方便携转、操作简单同时符合单兵作战的发展理念,迅速被各国推广应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在1940年研制M40式106毫米的大口径无后坐力炮。
不得不说,美国的研制极具针对性,在采集了战场数据后,研制的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充分考虑了美军自身机动性强、兵种分工明确、看重兵种综合协同能力以及无后坐力炮增程和穿甲能力提升的特点。
新研制的无后坐力炮由于口径大,重量大,不适合单兵携转作战。但是由于美军的高度机械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脚架和运载工具。
可以说,从二战甫始,无后坐力炮就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反坦克炮被误认为钻牛角尖的研制其实是个误区。在二战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兵器的使用和研制大多是本着经济、实用、灵活的标准。无后坐力炮能够迅速大行其道就是最好的明证。
当然,无后坐力炮也有它的缺点,由于武器是以牺牲穿甲指标和射程为代价的,因此在对付重型装甲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就需要和反坦克炮协同使用。
从二战后的50-70年代,是无后坐力炮的辉煌时期,随着坦克和装甲车的复合装甲的出现以及反坦克单兵导弹的普及,无后坐力炮逐渐成为昨日黄花。
不过,无后坐力炮曾经走过的辉煌之路不会这么轻易的就被抹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光是一些贫困国家继续选择装备无后坐力炮做为陆军的主力装备,就连美国这样的强国也因为无后坐力炮价格低廉、维护简单、高性价比等原因重新评估和研发新一代的无后坐力炮。
二战时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研制出无后座力炮,而是都钻牛角尖搞笨重的反坦克炮?
emmm……O_o
无后坐力炮"戴维斯炮"在1914年就有了啊……
主要是当年的步兵炮还没有笨重到步兵完全无法人力操纵的地步,德军骡马化小炮一样打,没多大问题。(玩笑玩笑)
而且二战环境早就是步坦协同了,有了坦克炮还要啥飞机。
(蹭车德军)
对于反坦克需求来说,在HEAT出现以前,无后坐力炮这个初速emmm……还是指望QF 2 pdr/ZiS-2/PaK 38比较靠谱一点……
二战时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研制出无后座力炮,而是都钻牛角尖搞笨重的反坦克炮?
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真实经验基础上的。随着坦克在一战的使用,反坦克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其主流就是身管武器反装甲。而且随着坦克的防护越来越厚,反坦克炮的口径和重量也就随之水涨船高。机动性和造价也成了问题。需求推动创造,于是重量轻,造价低的无后座力炮产生了(火箭筒也是其中一种),利用平衡发射原理和空心装药战斗部,单人或者小组终于又了反坦克的手段,不用自杀式的去用炸药包,手雷和坦克决斗了⚔️。
二战时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研制出无后座力炮,而是都钻牛角尖搞笨重的反坦克炮?
原始人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研究出铁器。为什么用石器,然后铜器。
美洲土著为什么连轮子都没发明出来。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率先发明蒸汽机和电机引导工业革命。
清朝为什么没有发明坦克,有坦克八国联军都被碾着跑。
楼主为什么没有发明穿梭宇宙的虫洞,他的脑洞明明这么大。
所有的发明,没有就是没有。哪来这么多为什么,你想到了你来搞啊。
正经回答一下你的问题,也是好玩。你觉得无后座力炮和反坦克炮,哪个更接近早期的火炮?反坦克炮就是早期火炮不断演化发展改良来的。这么容易简单的事情被你当做钻牛角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