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白酒无法全世界流行呢?

白酒的出口情况:

中国白酒与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金酒一起被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后来又加上了墨西哥的龙舌兰酒,并称为世界七大烈酒。白酒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蒸馏酒,也是我国第一大酒类,在国内有着6000亿左右的市场。

2020年中国白酒产量为740.7万千升,中国白酒进口数量为277.8万升,出口数量仅为1424.6万升,出口比例占比不足1%。2020年中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为5836亿元,进口金额为0.81亿元,出口金额为32.52亿元,出口额占比不足6%。

目前世界上销售量最多的蒸馏酒品牌是韩国烧酒(真露),而世界上销售额最高的蒸馏酒就是中国白酒。要说到蒸馏酒的度数高,不适合饮用,那为什么韩国的烧酒就能有那么高的销售量?

尽管白酒还有一定的出口额,但销售到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也算是出口,而且白酒出口的地区大多是东亚、东南亚等华人分布较多的地区。除去这些地区,真正出口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地区的白酒微乎其微。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白酒无法全世界流行呢?我来说说四点原因:

酿造工艺和口感不同:

酿造工艺:

白酒可以说是酿造工艺最复杂的一类酒,光是通过国家审核的香型就有12种,这还不包括一些酒企自主的香型。不同的香型有着不同的工艺和发酵方式,比如清香酒采用地缸发酵、浓香酒采用泥窖发酵、酱香酒采用条石窖池发酵、米香酒是半固半液态发酵。

还只是发酵方式,还不包括蒸馏、勾调、储藏、取酒等过程。由于不同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不同,所以也会导致白酒的口感不同。白酒中的芳香物质来自于自然生香,而不是后期的人工添加,这一点是与外国蒸馏酒最大的区别。

口感不同:

在中国白酒中,一般品质较好的白酒中都会有比较显著的酒曲味、窖池香味,这在其他蒸馏酒中几乎见不到,外国人也不太适应这种香味。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会感觉十几块钱一瓶的牛栏山陈酿,要比茅台好喝。

而且在白酒界,人工添加酒精和香精是被行业唾弃的行为,但是这种作法在国外的蒸馏酒中很常见。比如伏特加,伏特加的工艺远没有白酒复杂。伏特加酒是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经过蒸馏制成高达95度的酒精后,再用蒸馏水降至40度到60度,并经过活性炭过滤,使酒质更加晶莹澄澈,说白了伏特加就是一种酒精饮料。

而且国外很多蒸馏酒,都可以进行加冰或是与其他酒进行调制,但是白酒一般只能单独喝。如果将白酒进行混合或是与其他酒进行调制的话,非常容易上头或是容易吐。

之前河南的林河特曲对自身进行过改革,酿造出的白酒可以进行加冰、自由配制等,一度被称之为白酒界的XO。后来这个酒厂就倒闭了,国内也没有酒厂再去探索这一方面。

酒精度高:

早在九十年代之前,白酒的度数普遍偏高,国内各大酒厂白酒的度数在55度以上,甚至60度以上都属于正常,而其他地区著名的蒸馏酒普遍度数在40度附近。蒸馏酒的度数越高,那种酒精的刺激感就越强,所以也更难下咽,不要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也不见得能喝下去。现在国内仍有很多白酒以高度烈酒著称。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将白酒出口、满足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省粮食。1987年3月,“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这场会议直接拉开了白酒降度的序幕。在这场会议上确立了“四个方针”,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

但是到为止,像四川、贵州等地的白酒经过降度之后,度数也仍然在52、53度附近。最先实施降度的是江淮酒派,像古井贡酒、张弓酒、双沟、洋河等名酒,开发了许多在40度附近的白酒。虽然实现了与度数的对接,但是仍然没有白酒大规模出口。

价格昂贵:

中国白酒的价格普遍偏高,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酱香酒,那几乎在百元以下都没有什么可以推荐的产品。毕竟国内有着很大的白酒市场,一般的中小型酒企还是主要开拓国内市场。一般都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洋河等名酒会适当出口。

中国白酒很奇怪,在国内疯狂提价,有的白酒甚至都能当成奢侈品。但是在国外确实降价促销,比如说飞天茅台,在国内两三千一瓶抢破头,在国外几百块钱一瓶没人要。有的可能是国内国外价格相似,但是出口国外的酒质更好,比如曾经的出口汾酒。

话又说回来了,几百块钱一瓶难道就不贵了吗?国内一般出口的酒大都是名酒,这些名酒肯定不会弄一些次品去销售。在外国人不太了解白酒的情况下,即使是降价,你一瓶酒买一百多、几百块,外国人也不会多看你几眼。毕竟国外没有喝白酒的氛围,人家的应酬也不用白酒,不是说非买白酒不可。

韩国的真露烧酒是销售量最大的一款蒸馏酒,它是靠什么能有这么大销量呢,就是价格低。真露普遍在几块、十几款、甚至是几十块钱,比起成百上千的一瓶的白酒,这个价格简直是太低了。

酒企没有努力去开拓国外市场:

但是其白酒市场容量依然在增长,甚至已经高达6000亿。近些年虽然说白酒产量的增势放缓,但是酒企通过提价的方式仍然能够实现业绩增长。

上世纪几乎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白酒酒厂 但是你看看现在很多的白酒厂都已经倒闭了。像茅台、五粮液、洋河、古井贡酒这样的地方白酒巨头,不断蚕食着地方小酒厂的市场。白酒酒企主要还是把重心放在了争夺国内市场上,毕竟国内白酒市场还在增长。

等到有一天确实蚕食不动了,这些大酒厂必然会将目光转向国外。把针对中国酒民的那一套,什么编历史、讲故事、护肝、抗癌、杀死幽门螺旋杆菌之类的去跟外国人说,没准人家就信了。有能耐酒企把中国的酒文化输出,在人家的火车站、飞机场都打上中国白酒的广告,在外国电影里植入广告。

日本有一个动漫叫《名侦探柯南》,里面不止一次提到了中国的老白干酒。柯南还在一边解释说,老白干酒来自中国,喝了它你就会感受到那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不管这个植入说的是哪款老白干,可能老白干酒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植入到柯南里面。但是柯南的观众遍布全球,至少会有人知道中国有一款酒叫老白干。

现在外国人喝白酒纯属是好奇,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有谁喝个一两次就会爱上白酒,包括我们也是这样。外国人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想多尝两口。

最后:

中国白酒有着800年左右的历史,曾经在国内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着自己的白酒酒厂。但是跟其他五大蒸馏酒相比,白酒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确是最低的,几乎只能在国内销售,好像外国人并不是很认可中国白酒。

不止是白酒,其他蒸馏酒想销售到其他国家其实也不是一件简单事。尽管韩国烧酒销量多,但是我们却很少见到;伏特加、威士忌声名远扬,在我们这里也同样不常见。白酒走出去,也是让外国认识中国的一种途径,但是任重而道远。

为什么中国的白酒无法全世界流行呢?

其实,最主要的只有一句话:它和黄酒一样,白酒之所以不能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于白酒因中式菜肴的存在而存在,这两者相辅相成,无间搭配。离开了中式菜肴,白酒将不再焕发魅力,当然没有白酒的中式菜肴,自然也会失色三分。这就是白酒不能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原因。

首先,如果世界范围吃的都是中餐,那么白酒自然就会流行,根本不需要酒文化输出。你现在想一想,老外们吃着西餐,一人一盘,怎么喝白酒呢?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西餐的凉菜,比如水果沙拉吧,配上高度白酒,其他的比如鱼籽酱、香肠、各种牛排,火鸡、搭配一杯白酒,简直是太违和了。

与中式丰富的菜系,和各种烹饪手法比起来,五个字:简直弱爆了。丰富的菜系和各种地方口味和白酒都非常搭配,就是一个简单的油炸花生都是白酒的打前锋的标配。然而老外们没有这种餐饮习惯。

其次,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家, 白酒的流行有着天道自然成的内因。白酒的生产来自于五谷杂粮,不论什么白酒至少有四种味道,即“酸甜苦辣”四味。这几种味道的交织,深刻的贴合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史,勤劳、奋进,在历史的进程中吃了太多的苦,且从未间断。

而白酒的味道就是贴合了我们生活的特性,也是对生活的告慰和安抚。白酒之所以在媒体中可以打广告,就是白酒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它的意义超越了同样带有成瘾性的香烟,因为白酒之于中餐,不仅可以佐餐,也是一种生活仪式感的存在。而其它国家和民族明显没有如此的文化底蕴。

最后,白酒的酒型因香型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多派系,每一种白酒香型的层次和递进,都是一种丰富的感官表达,而白酒的特性注定不是给年轻人准备的,一般人,就算平时喜好白酒,要懂白酒的味道,起码也要到30岁以后。人们对于白酒最初的印象,这种生活常见的酒水,我们懂它都需要时间,何况老外呢?白酒不是人生只如初见,而是白酒是慢热的东西,懂它,体会它,品鉴它需要时间,这些对于老外们来说,没有多少可观的条件,因此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完)

为什么中国的白酒无法全世界流行呢?

大概全世界喝酒喝的就是酒,葡萄酒就是葡萄酒。中国的白酒叫做白酒,其实不是什么“白”酒,而是有一股味的酒。无论你是什么曲味,什么香型,都要有独特的嘴去适应。如果不能适应,大概推广起来就费劲。而伏特加,白兰地就没有那么大特出的气味。清酒也没有特别的气味。本来我对酒特别的气味不太反感,但有一次打破了一瓶曲酒。那股难闻的气味整整熏了我两天,从那以后闻到那股气味就令人作呕。从那以后我只喝“白”酒,大概就是穷人命,那些高级的酒与我无缘。气味这个东西,除了人群,还有地域,种族区别。比如豆汁,松花蛋,臭豆腐,芫荽,甚至葱姜,都有人不适应。还有那半生不熟的牛扒,生鱼片,其血腥味与残忍的口感也不是人人都喜欢。所以,你认为香的东西有人认为臭,你认为臭的东西有人认为香。还有就是饮酒习惯,中国人喜欢喝酒,很多地方喝酒要喝到桌子底下,要把对方灌趴下,所以大部分是烈酒。有味道的烈酒,大多数人都不适应。动不动就把人喝趴下的酒推广起来不太容易。有些洋人喝酒只是倒一杯底,如果是白酒几乎看不到,敬酒就像假的吧!酒吧里开瓶洋酒可能放几个月半年,如果是白酒就会变味。葡萄酒可以“白嘴”喝,白酒还得要“酒肴”,好酒又要配好菜。所以白酒更适合“舌尖上的中国”,吃西餐喝白酒有些不搭界。当然,要推广白酒也有不少地方,像东南亚,西方的唐人街。但是普通的白酒卖出奢侈品的价格,也只有人傻钱多的地方才能行得通!

为什么中国的白酒无法全世界流行呢?

老外还是很喜欢喝白酒的,并不是因为口味关系。

我几个老外的同事,喝过中国的白酒,也不是茅台、五粮液,也就是500元以下的二线白酒,个个喝得眉花眼笑。

但是,就是喝完50度以上的白酒,以前一直吹嘘的酒量无敌的几个欧洲巨汉,被我们主任轻松地放倒。

可见,并不是口味的问题让白酒无法流行开来。

白酒不能流行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烈酒专家、《白酒:中国烈酒必备指南》作者德里克·桑德豪斯也认为:

白酒要想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可提供性的问题。如在国外的超市或商场,西方烈酒的品种非常多,但白酒却没有。目前,出口至海外市场的白酒基本都被华人消费,销售地点也局限于免税店、中餐馆、中国超市。

“外国人会把茅台念成‘某台",因为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五粮液在时代广场打广告,但大众也不明白五粮液是什么。”让西方消费者更多地了解白酒,包括白酒文化、酿造工艺,以及如何饮用,进行更多的消费者教育,桑德豪斯觉得这些工作要比在时代广场打广告更有用,“外国人并不是不喜欢白酒,是不了解白酒。”(转引自《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其实,这个人说很有道理,就是三个原因:营销、消费者教育和推广。

也就是说,一个老外不知道白酒是什么,去哪里买,怎么喝。

我的同事回国之后,就感慨买不到酒,而且他还说,中国白酒的外包装也和国内销售的一模一样,上面都是中国汉字,让人看不懂。

还有一个就是消费者教育,我们喝酒会来点下酒菜花生米啥的,但是国外人不会,就是作为社交的媒介喝酒,那么就要培养相关对白酒品尝的仪式,建立白酒的消费习惯和体系。

品牌识别度问题

世界范围内烈性酒众多,比如起源于苏格兰地区的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荷兰的金酒)、墨西哥的龙舌兰酒、古巴的朗姆酒、日韩本土所产烧酒等等,均是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蒸馏酒。

但是,只有白酒没有产区特色,也就是说一提到法国葡萄酒,就会想到波尔多产区。一提到朗姆酒,就想到古巴。但是一提到白酒,却没有这种印象。贵州茅台倡导弄一个酱香酒的产区,希望可以形成一个产地品牌宣传特色。

出口的产品要符合国外人的消费特点

我们的白酒之所以不能流行,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针对国外人口味开发适合他们的白酒饮品。

以韩国烧酒中真露品牌大概出口占了全部产量的三分之一,其成功的原因:

第一,是产品的酒精低度化,也就是大概在10度-30度之间,这样子比较符合国外人的口味。

第二,就是真露可以作为基酒调制各类的饮品,也就是开发出多种的鸡尾酒,这点深受年轻人的 喜欢。

第三,就是借助韩国电影和综艺节目宣传对真露文化特色。

真露酒成功其实是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就是白酒低度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要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出口最多的就是广东所产的一种低度白酒——玉冰烧。

最高也不过33度,很适合国外人的饮用习惯。

文化传播的问题

曾经接待过日本学者和欧美学者,日本人就很能理解我们的酒文化,比如说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可以理解,但是欧美人就不行。

所以,我倒觉得我们在推广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国外人很难理解。

按照他们的说法怎么可能喝醉酒还可以打仗,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军人上战场的时候都要是大碗的白酒满上。

我们卖的是酒,那就卖白酒的优点,卖白酒的特色,可以开发很多适合国外人的低度白酒,或者可以白酒作为基酒的调制酒。

面临的问题

现在全世界都对烈性酒店危害认识越来越深刻,也就是未来白酒低度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所以,白酒要想流行于世界,首先我们要改掉习惯喝高度白酒的习惯,毕竟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7月31日补充:

我对酱香酒的生产不了解,所以查了下资料,到底什么是酱香酒的勾兑:

酱香型白酒工艺具有独特性,一年一周期、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工艺,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在不同季节生产轮次酒,这些轮次酒都各自表现着自己的特点。

酱香型原酒以酱香、醇甜、窖底(调味酒)划分等级,一等醇甜,酱香味突出、丰满、醇厚,回味悠长、无明显缺陷、后味无沉重感(酱香等级大于醇甜)。二等窖底香浓郁、味长协调、尾干净,无泥臭(不符合该特征为三等窖底)。不同轮次的酒体,质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为缩小差异,需要将同轮次同等级的酒合并同类项,这就是组合。

另外,由于不同的酿酒车间酿造的原酒特点不一样,不同班组酿造的原酒不一样,同一班组不同的窖池出的原酒不一样,同一窖池窖面、窖中、窖底出的原酒不一样,不同轮次出的酒也不一样,为了将这同类型的不同特点的酒,按特定标准进行掺和平衡,以调整白酒主要香型成分的比例,使不同生产期、不同批次的酒达到同一效果,需要将不同酒质、不同特点酒以不同的比例勾兑在一起,使分子间重新排列组合,以补充、协调、平衡、烘托出主体香的产品风格,这就是勾兑。

(《浅析酒体组合、勾兑在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运用》)

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轮次的白酒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融合,提升酱香酒的品质。

这一点与那种用原酒或以调味酒的方式购进原酒进行勾调是不同的。

为什么中国的白酒无法全世界流行呢?

原因很多方面。

目前,我国白酒行业目前的出口状况不容乐观。从绝对量上来看,出口量和出口金额都呈现出不错的增长趋势,但从相对量来看,2019年,白酒出口量为1.64万千升,白酒产量为785.9万千升,我国白酒出口量与在国内产量的比重仅0.2%;而出口金额为6.65亿美元,白酒销售收入为5617.82亿元,出口金额占白酒当年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12%。

可以看出,白酒基本是出口到香港和澳门了,以及华人多的国家。简单的说,白酒出口也基本都去了华人的口中了。

亚洲三大烈酒应该是:中国白酒、日本清酒和韩国烧酒,其中韩国烧酒绝对已经在欧美有很大市场了。日本清酒在美国一直有着一定的销量,这和他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关系吧。近几年日本清酒也成为了欧洲市场的新宠。

在西方人的眼中只有韩国的Soju和日本的Sake。麻烦告诉我中国白酒用英文怎么说?记得一次交给一个老外“白酒”,只能说Chinese Spirits,他知道了这是一种中国烈酒。再问这个怎么读,结果老是读成了“白有”。在老外心目中,经济强大的东方大国只是他们强大的出口地。至于你们的产品,我们老外就不怎么知道了。

这是一个复杂的原因。

很多人说原因在白酒本身的味道不符合外国人的口味。其实世界上那么多的烈酒种类: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金酒、龙舌兰酒等,它们的口感并不能说就是符合全世界人的口感。但他们却能销往全世界。所以说口感、味道、香味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贸易和征服

我们先谈谈威士忌、白兰地、金酒、伏特加,这些本身出土于欧洲的酒,本身就随着16世纪欧洲航海时代的殖民和贸易做到了全世界。

再比如朗姆酒,虽产于巴西,但是一样是欧洲人自己的航海贸易需求(自己喝,交易)把朗姆酒带到了欧洲。

墨西哥的龙舌兰酒怎么走到全世界了,同样是大西洋彼岸、西班牙的征服者有关。是欧洲人带来的蒸馏技术才有的龙舌兰,成为殖民者的日常用酒。那回老家不得带一些吗?

我们再看看白酒的历史,大约是在元代引进蒸馏技术,明代兴起,清代定型的。明清两代很少有进口贸易,多的是出口贸易。茶叶、丝绸、瓷器抽干了欧洲的白银。巨大的贸易逆差才会有鸦片战争。

而白酒在这个时代没有自己走出去,我们也没有去征服殖民欧美大陆,带不出去文化和消费力。

文化和科技的自信

那么有人就会说了,那日本清酒和韩国烧酒为啥就能来到欧美。

这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了,日本和韩国电子、通讯科技早年可以说是相当的可以的。所以,日本韩国很容易走向全世界。让欧美人最先认识了日本和韩国,了解了他们。

记得在卢浮宫,一个中亚或东欧人(在那以慈善捐款,骗钱的),跟我说一堆。套我近乎,问我是不是日本人。当时我很不爽,你们一家才是日本人。但是可以看出,在他们眼中亚洲面孔他们更多的第一印象是“日本”,就是只有日本,不知大中华啊。

你没有强大的精神和物质的输出,别人为什么买你的酒。除非只有你有。比如当年的茶叶、瓷器、丝绸。但是,茶叶现在被印度等国占了欧美市场。你被替代了。为什么会被替代,因为你只输出商品,没有输出文化。欧洲人喝的是奶茶,不是功夫茶,泡茶。这是为啥?你没有把文化输出?为啥没有输出文化,因为你实力太差嘛!茶叶都如此何况白酒呢?

白酒的自我修养

威士忌标一个15年,人家有官方标准。来来,说说咱们白酒15年、30年吧。相统一一个年份标准,次次的努力都是胎死腹中。为什么,还在窝里斗,怕动力自己的利益啊。

日本清酒对自己的品质或等级有很明显的分级。消费者买起来不懵圈啊,白酒呢?

白酒历史也有几百年了,当然很多白酒宣传都有上千年了。但是我们现在还在说什么粮食酒、勾兑酒、年份酒,没有一个很好的行业标准体系。咱老百姓都不信的东西,你自己都不清不白的,老外还不懵圈么。

在酒行业,我接触到过很多的品鉴和培训课程,而白酒的极少,品鉴就是大鱼大肉的喝死你。培训都是什么官方协会的拿钱买证走过场。这叫什么文化,这叫什么知识?

日本清酒已经走进酒类教育最强的WSET课程(不知的同学自己度一下),白酒没有好的标准体系,没有好的培训体系。怎么传播呢?

如今我们科技和经济能力多很强了,但也受到了很多干预,但我们的实力已经走出去了,不再只是一土包子有钱买买买的形象走出去了。

我想,白酒要先做好自己,做好行业标准体系,让国人先明白,国人才能把这种白酒文化带的出去啊。

为什么中国的白酒无法全世界流行呢?

中国白酒在在国内也每况愈下,年轻人也改变了饮酒习惯,随着交通法规对酒驾惩处很重,聚会饮酒的人数也在减少。加上健康意识的提升,少饮酒、饮酒不饮白酒也蔚然成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