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军事专家表示,和平时期造航母,战时造潜艇,你怎么看?
免得有的朋友看不到这个标题下面的附属文字,引发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想法。我先把标题截下来,大家看清楚了再分析。
“和平时期造航母是起到威慑作用,战争时期造潜艇最划算,如果爆发战争航母就是靶子,白白浪费钱;而潜艇则神出鬼没不易被察觉,最适合突袭”
我不觉得这会是一位军事专家说出来的话,因为漏洞太多了。
战争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既有全面开打的世界大战,也有仅仅几天即结束战斗的“快速战争”;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国防需求、有不同的国力反映,甚至有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根本就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关于“和平时期造航母还是潜艇”这句话,如果不加上背景因素的话,完全就是个伪命题。
譬如将这个话题放到二战,同时期美国在拼命造航母,德国在拼命造潜艇。你该说罗斯福伟大还是希特勒英明呢?
实际上,二战中的美国人什么都造,从航母到战列舰到潜艇到各种船舶。只要战争需要的,他们就疯狂开动机器建造,并没有什么先后高低之分,他们真正最优先级的东西是“曼哈顿工程”。美国人不缺钢铁,不缺石油,更不缺工厂,自己造多了还能支援盟友,只要战争一天还在打下去,能造的能发展的一切都要超过对手。
而日本人和德国人是怎么个情况呢?无论希特勒还是山本五十六,他们都曾设想战争会短时间内结束,因为他们都明白,自身的资源根本不足以支撑旷日的大战,也承担不起拼光血本的洗牌战争。所以,战争被拖入鏖战阶段以后,这些国家迅速的萎缩,打到最后,士兵没饭吃,战车飞机烧混合油,各个单位互相争夺造东西的钢材,完全与美国就是两码事。
这就构成了彼此不同的战争思路,美国人期望用资源和工业、技术优势砸死对方,而日本、德国在越打越穷的时候期望能通过非对称的打法“出奇制胜”。这自然就构成了后者截然不同的表现。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德国与日本单独捞出来说。日本人再难熬,也一直在不停的建造航母、战列舰以及各型军舰和潜艇。而德国人在后期不光停止了水面舰艇的出动,还拆卸了不少舰船,将大炮拉上岸当岸防炮,将船壳回炉做成潜艇。这两个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家展现的亦是截然不同。
这中间战争环境对政治决策的影响非常大。日本人与美国人打的是全面的大海战,需要在整个太平洋和亚太地区进行对攻,要是纯靠潜艇早歇菜了。
而德国人的海军战前就发育不良,他们的对手却是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你让仅有一艘战列舰的德国与英国怎么打?德国人的选择是打起了“全境封锁”,通过潜艇和小规模军舰编队进行“破交”,掐断英国本岛的补给,迫使英国人的战争能力无限下降,最终崩溃或投降。
你看,所谓“和平时期造航母、战争时期造潜艇”放在德国这里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是说不通的,我们不能离开客观现象单纯的谈问题。
况且德国人败了,面对英国舰队的围追堵截和护航,潜艇“吨位战”兴盛了也就一年多即告失败。进出英伦三岛的“自由轮”超过了德军能打沉的吨位,德军损失的潜艇数目也让自己触目惊心。
说到底,战争是个资源问题,无论打掉的还是造出来的,怎么都离不开资源的消耗计算,这是战争最重要的天平。
至于说“航母是靶子”,“潜艇神出鬼没不易被察觉,最适合突袭”,我非常不认同这句话。潜艇并不是一件能与海军水面武装匹敌的装备,航母也不是什么“靶子”,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
我们需要普及的概念是:航母是进攻武器,潜艇才是防御武器。这也是为什么光有潜艇,哪怕有核潜艇你也无法成为“蓝水海军”的原因。
也许二战时第三帝国的远洋潜艇还能跑到纽约港兴风作浪,但说到底,潜艇并不存在真正的进攻能力。它们无法对上成规模的水面舰艇编队,只能进行战略偷袭,在关键航线进行战略阻断。或者扛上核弹头,静静的蹲在大洋之中战略值班,作为核威慑以及弹道导弹盲区的补充物存在。
攻击型潜艇的对舰功能这些年其实是一直呈下降趋势的,声呐技术的瓶颈是最大的因素,潜艇的实际作战方式几十年来也没有本质的区别。慑于手段的稀缺、技术应用的障碍,以及反潜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潜艇通常只能作为对舰作战体系中的一环,它不能作为完全的主战兵器看待,像美军目前就在谋求减少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
航母则是不折不扣的攻击性武器,它具备超强的机动能力,能在昼夜间远遁千里执行任务;携带的舰载机代表了极远距离的范围型打击圈,可以从任何关键地点冒出来,对战场实施有力的干预。
有人总觉得航母靶子大,实际上真是高看现在的科技了。世界上能跟踪航母的国家拢共起来就没几个,而且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跟踪”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会直接进入“信息战”、“电子战”、“空天战”的层次。这时候除非让弹道导弹核潜艇动手,否则常规战争下,仅凭核子攻击潜艇是扼制不住航母战斗群的。
谈完了功能我们再谈现实,很显然,如果放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除非战争打个10年8年,否则谈造航母还是造潜艇都不现实。你既没功夫造,造了也没那么容易成军使用。
但说是一回事儿,怎么做是另一回事儿,战争会促进装备的制造是显而易见的,直接结果就是刺激一个国家拼命的发展军备。继而它会根据自身的条件与自己的敌人,依照不同的战略需求,去具体的制定“造航母还是造潜艇”的计划。至于它是像二战美国那样全方位的下饺子,还是像德国那样有选择的为海战战略服务,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有军事专家表示,和平时期造航母,战时造潜艇,你怎么看?
首先,这个题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各位答题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这都很正常。
我想说的是,军事专家说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在一定的语境下,发表的看法;当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境,就可能产生歧义,从而认为他在胡说八道。众所周知,学军事的人都是聪明人(包括我们广大的军事爱好者、各位玩头条看军事问答的朋友们,本人绝对没有自夸的的意思哈!),你想想,在平时的训练中,在战时的复杂环境中,头脑不灵活,反应不迅速,就只能当炮友送死。所以,在说话时,军事专家也不会瞎说。在这里,我想替军事专家说一句公道话(没有“官官相护”的意思,本人不是军事专家),他说的没错,但需要加一个前提条件——航母技术复杂,建造时间长,形成战斗力难,和平时期多造航母;战时时间紧、任务重,造潜艇形成战斗力快。
下面,我就按这个前提来回答该问题:
一、建造一艘航母要花多长时间?
举例说明:
- 西班牙“阿斯图里斯基亲王”号轻型航母花费11年时间。该型航母1977年6在西班牙埃尔费罗尔市的“巴萨”造船厂建造,到1988年该舰加入西班牙海军,花了11年的时间。西班牙“阿斯图里斯基亲王”号轻型航母
- 美国在1988年之前,一共有15艘航母,常规动力的平均每艘从建造到交付海军使用在4年左右;第二代“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一般得5年以上,长的得10年以上。1988年之前,美国15艘航母从建造到交付使用时间表
- 中国的“辽宁”号航母完成改装花了7年时间。2012年该舰进入大连港,2005年开始改装,2012年9月交付海军使用,光改装就用了7年时间。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按计划交付海军使用
另外,航母造好了,也不能马上上战场,还有得有编队为其护航。目前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编队,一般由9艘护卫、支援和保障舰艇组成,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核潜艇和综合补给船等,建造这些大型舰艇又得花费数年的时间(可以同时开工,但需要有造船实力)。
二、航母编队形成战斗力要花多长时间?
是不是编队建立好了,就能形成战斗力呢?早着呢?得训练!训练!再训练!以我国的“辽宁”号为例,2012年交付海军,当时国防部发言人说,只是用来训练、科研和培养人才的,在2018年左右,有军事专家说,“辽宁”号已形成了初步战斗力。可见,这形成初步战斗力的时间可不短,也花了近6年时间。当然对美国这样有长期使用航母训练、作战经验的国家来讲,形成战斗力的时间可以要短一些,但一般也得几年的时间。因此,军事专家说的也对,和平时期要建造航母。
网传“辽宁”号航母编队
三、建造一艘潜艇要花多长时间?
如果一个国家从“0”起步搞潜艇,估计得花10年左右的时间;但如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2-3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比如,美国建造“洛杉矶”级核潜艇的首舰只花了2年多的时间,在建后续同型号的潜艇就更快了。另外,潜艇都是“孤独的”,不喜“群居”,所以,基本上建造完了,就可以投入战场使用,非常适应战时的大量需求。
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
通过上面的分析知道,建造航母比建造潜艇要复杂,花费时间更多,形成战斗力更难。所以,军事专家说,和平时期造航母,战时造潜艇,是有道理的。
有军事专家表示,和平时期造航母,战时造潜艇,你怎么看?
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在和平时期造航母就是因为,暂时紧急开工航空母舰,战争都打完了,航母都没造完,所以说战争爆发后,造船厂的任务更多的是将已经开工的航母建造完毕,甚至于一部分完成度不高的航母都会被放弃继续建造。
而潜艇的吨位往往比较低,建造速度快,应急补充快
所以说战前造航母,战时上潜艇,战后扔垃圾
详细原因如下,大型舰建造周期场舰艇配备复杂,需要更长的建造时间,并且建造难度更大,赶工难度也就更高,所以说大型舰艇的建造时间往往是在战争没打响的时候赶紧上,能造多少造多少。
而且,在战争爆发前的战争准备期,所有国家都会尽可能快的速度建造军舰。直至两国之中的一国财政压力过大,无法继续承受军备竞赛,所以选择铤而走险发动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战争爆发前两国会进行军备竞赛的原因。
嗯,轻型舰艇护卫舰驱逐舰轻型护卫舰,或者说伪装巡洋舰之类的舰艇,吨位小,而且没有造船厂也能造,并且对于船台的要求不是那么高,所以说,能够同时建造的批量更大。这不像航母电力电子类型的大型军舰,大型军舰他们更大,所以说要求更高,能够建造大型舰艇的船坞也就更少,能够同时开工的数量少。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哪个国家在战争爆发后,基本上都不会开工新型航母的原因。反正都做不完还不如放弃治疗的。
实际上,很多国家还会因为,战舰受创严重而放弃治疗,直接宣告报废的原因也正是如此,战争都开打了,就算能修完,修上三五年的还有意义吗?
有军事专家表示,和平时期造航母,战时造潜艇,你怎么看?
这是赫鲁晓夫同志的航母无用论,而且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就已经被证明:不靠谱。现在网上也总有人讨论:怎样击沉美国航母。但聊到最后,都被一个问题卡住:你敢吗?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以当时苏联的强盛,以赫鲁晓夫的粗鲁,最终也是没敢对美国的航母舰队开火。赫鲁晓夫宣传很久航母无用,宣传导弹、核弹万能。等到跟美国对峙的时候,才想起来上面说的问题:你敢吗?赫鲁晓夫的答案就是:不敢。
人类是先发明的航母,后发明的核武器。所以美、英这样老牌的海军强国是先有的航母后有的核武器。但如果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是从零开始,每一个国家都是先追求核武器,等核武器成熟了,再追求航母。我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建国初期,在最穷的时候,勒紧裤腰带也要把核弹搞出来。核弹搞出来,那就是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这是最急迫的任务。航母,就不着急了,可以按部就班的慢慢来。苏联、法国都是如此。
正常的顺序就是先有核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没人敢动你,然后再造航母。国家的安全由核武器来维护,航母的安全也是靠核武器在背后支持。所以说有航母的国家,一定要先有核弹,这样才能保证没人敢动你的航母。
有航母的国家基本上都有核弹,那么问题就来了,即便它是靶子,你敢打它吗?你把人家航母击沉了,人家拿核弹炸你,你咋解释?
而且航母舰队是非常强大而严密的作战系统,没有航母的普通舰队根本打不过它。你把它蔑视到靶子的程度,也只有一个办法:扔核弹。你只有拿核弹打航母战斗群,才能算相对容易的把它摧毁。然后又回到上面的问题:你敢吗?
这就是当年赫鲁晓夫面对的难题,美国人派出了航母舰队,背后有核武器支持。你想打美国舰队,就得扔核弹,然后美国的核弹还掐在手里......你有没有勇气先扔?最后只有一个结果:不敢。
赫鲁晓夫喊了多少年航母是移动的靶子,海上铁棺材。到最后才发现,压根就不敢动这个移动的靶子,海上的棺材。
说航母是靶子以及研究咋打航母,基本上都属于:娱乐。航母的背后是大洋深处默默无闻,搭载着洲际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是大山深处的洲际导弹发射井。是公路上来回跑的导弹发射车。是搭载核弹的隐身战略轰炸机......惹不起。
就俄罗斯这烧煤的航母,你也不敢惹它呀,对不对?
只有具备一下子把对方的核武器全废了的能力,才可以对航母下手。目前即便是美国,他也没有这种能力。所以航母是靶子,也只是句空话。
问题的前半句:和平时期造航母。没毛病。
造航母需要一个非常长的周期,十年八年的很正常。然后还得试航、舰载机上舰、训练......从建造到形成战斗力,怎么也得15年。而这也只能在和平时期实现。不然的话,15年,三场世界大战都完事了。
但是后半句:战时造潜艇。就与时代脱轨了。
解放军总说:首战即决战。这还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现在战争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打个两三年,分胜负。再打仗,也就是小半天的功夫,输赢就定了,剩下的就是垃圾时间,收拾残局。不会再个你造新武器的时间。
不光是航母,其他武器的建造周期也都很长。最普通的常规潜艇,你也得造3年,再算上试航,测试武器,训练成员,最低5年。战略核潜艇这个周期是12年,战术核潜艇的周期是8年。
打起来再造?来得及吗?
搭载洲际核弹的战略核潜艇是航母的保护伞。它肯定得先于航母建造。航母编队内也得有潜艇,用来保护水下安全。但是,常规潜艇是不能跟着航母去打仗的,因为常规潜艇的速度只有航母、驱逐舰的几分之一,远远跟不上舰队巡航。水面舰船的速度可以达到30节,常规潜艇最大速度是十几节,正常巡航速度只有个位数,几节。航母编队的水下安全问题只能靠战术核潜艇来解决。没有战术核潜艇,航母水下就是空白。
总的来讲,这些装备都得是和平时期造。技术水平低的时候,最先造常规潜艇。有了点家底的时候全力造战略核潜艇。战术核潜艇最晚也得跟航母同时建造。有军事专家表示,和平时期造航母,战时造潜艇,你怎么看?
这年头,专家有时候为了节目需要,或者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忽悠也是比较多的。其实,以现代战争的快节奏,战时无论是造航母,还是造潜艇,并没有多少区别,因为基本都来不及。
由于我国现在已经建造了多艘航母,所以大家可能对航母的建造周期还是有些印象的。从世界范围看,航母从开工到服役,大概需要6-7年的时间。是不是感觉时间比较长,所以认为战时造航母来不及?那么潜艇也不是“省油的灯”。
以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为例,其批量生产后,从开工到服役的周期,也是——6年左右。即使是常规潜艇,即使是拿日本“苍龙”级潜艇为例,其从开工到服役的周期,也达到了4年左右。不要觉得日本每年服役一艘潜艇,就认为潜艇一年就能造出来。
我们回忆下这几十年发生的战争,无论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真正的正面作战,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这样短的时间内,别说建造了,就是建造好了,连形成战斗力的时间都不够用。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因为这是大国对小国的“压倒性”的战争,如果是两个大国作战,情况就不同了。这恐怕也很难。如果是局部摩擦,可能很快就结束了;如果是长期作战,以现代武器的射程、打击范围,恐怕很难去区分前后方,特别是在位于相对前沿的造船厂。无论是在造航母,还是在造潜艇,打击效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假设来得及建造,并且对方不会破坏呢?——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为什么不造航母,或者,为什么不两者都造?恐怕有人会说,航母容易被炸,潜艇容易保存自己——这就是防御类弱势心理了。首先,题目应该是,“如果我们海军实力比别人差很多,是造航母还是造潜艇”。毕竟,当初2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可是大造航母的。
其次,弱势海军的潜艇,在没有水面舰艇的配合时,面对对方的立体攻防体系,其实也发挥不了多少作用。比如1982年的马岛战争,阿根廷也曾派出了潜艇部队参战,结果直接就被击毁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如果发挥不了多少作用,那么即使能造,造与造又有多少区别呢?
而这种争论对我们的意义则在于,如果你准备应对一场即将到来的规模性战争,或者准备发起一场规模性的战争,武器的建造、人员的培训,请尽量在战争之前完成;一旦战起,基本就没有多少机会了。
有军事专家表示,和平时期造航母,战时造潜艇,你怎么看?
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吧!我猜可能是航空母舰制造的太困难,制造时间也长,形成作战能力时间也长,潜水艇制造相对简单,也好隐蔽,航母就不能隐蔽。特别是二战时的德国就在战时制造了大量潜水艇,开展的群狼战术也给盟军造成大量损失!而航母制造,试航才能投入作战,好不容易造成了,在试航时就可能成为靶子,日本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航母就是在试航时被美国潜艇击沉的!因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