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是如何在二战中离制造核武器越来越近的?
越来越近?好像事实并非如此吧,二战德国从来没有离核武器近过,他们走的不是弯路就是死路、岔路,连核武器究竟是什么概念都没搞清楚。学科带头人海森伯格在广岛原子弹后还算错了临界质量;德国人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基础的“重水生产”和“减速剂研究”上,然而原子弹不需要减速剂,那是核电站原料,德国人根本在南辕北辙。
二战的德国人在末日的阴影下点出了不少“黑科技”,却偏偏没把核武器这真正的终极武器看上眼,因此他们对制造原子弹的“铀计划”投入出奇的少,飞弹技术方面德国人花费了5.5亿帝国马克,而“铀计划”仅100万帝国马克。
△1943年以后世界最具规模的建筑“美国橡树岭气体分离法工厂”
看看美国的“曼哈顿工程”,这项计划直接被美国人推到了最高优先级,大量人力物力和资源无底洞一样的投入,直接参与人员达到15万人,其中文职人员达到2000人,军事人员3000人,科学家1000多人,顶峰时期启用了53.9万人。奥本海默、费米等一大批来自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通过“系统工程”的方式硬攀核科技高峰。
△美国人在当年同步使用了“电磁分离法”进行加工,走的是双线发展
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德国人的“铀计划”是相当悲哀的。他们人才凋零,也没有太大的政府支持,拿得出手的也就那个始终出不了成果的重水工厂,而且极度缺乏资金。要知道,美国人投入的24亿美金中,9成的经费变成了核工程的基石,用来打造核工厂、反应堆以及生产原材料和医治放射病,核武器相关的费用仅占比10%。
而且美国人对此还无所谓,他们的统计中,5美分一瓶的可口可乐卖了100亿瓶,40美分一盒的斯帕姆午餐肉他们消耗了68万吨(单盒净重40克),原子弹那点小钱钱也就打9天仗的弹药消耗罢了。
△美国人并非只有铀工厂,他们还有钚工厂,铀弹和钚弹一个不少,又是双线
这么一比的话,拿着100万马克,仅靠海森伯格一个人撑着的“铀计划”实在寒酸无比;尽管今天某些言论坚持认为德国人能造出原子弹,但稍微用脑袋想想就知道,“曼哈顿工程”在天时地利人和皆顺的情况下也苦熬了3年,德国人的核武器计划即便从1937年就开始了,又真能走出多远的路?能离原子弹有多近?
恐怕海森伯格自己都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他只是在尽一个科学家职责和爱国者的义务。可笑的是,连海森伯格自己差点都自身难保,因为不愿意与纳粹党同流合污,海森伯格长期受到盖世太保的监视,甚至被人攻击为“犹太物理学头子”、“白皮犹太人”,他所做的学术是“叛徒爱因斯坦的代言”。
但海森伯格还是选择了为第三帝国服务,尽管并不是那么甘心。后世有许多怀疑的声音指向海森伯格,这个对纳粹早就心怀愤懑的科学家似乎挺让人浮想联翩。放在后世来看的话,他好像在故意进行着错误演算,并且还是一条路走到黑的那种。
据说1941年9月海森伯格就通过中子增值试验确定了U235原子弹的理论可行性,但纳粹1942年的新任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视察科研成果时,问他:“9个月能把这些变成武器吗?”
海森伯格回答:“9个月肯定不行。”
斯佩尔:“那要多长时间呢?”
海森伯格:“9个月没有办法。”
斯佩尔:“那么加大铀原料投入呢?需要多少浓缩铀?”
海森伯:“也许要10公斤...”
斯佩尔:“10公斤没问题?”
海森伯格:“...也需要好几吨。”
斯佩尔:“到底是多少?明年能看到结果吗?”
海森伯格:“要很多,具体不清楚。”
斯佩尔:“...能制造出供电反应堆吗?国家能源紧缺。”
海森伯格:“不行,石墨减速剂失败了,我们在用电解生产重水,要大量的电!”
斯佩尔:“...”
能在战争末期硬给憋出50%产能的军备部长铩羽而归,从此懒得过问。反正希特勒对什么“原子弹”之类的玄幻小说是不屑一顾的,如日中天的第三帝国有坦克、战机和被领袖代替思考的士兵就可以了。
实际上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海森伯格的“蔫坏”,或者说他并不“坏”,只是纯粹把方向导向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众所周知,原子弹要个毛线的减速剂,没有快中子你怎么开轰趴?那些用减速剂慢吞吞玩的只有核电站而已。
总之后世相关的疑惑很多,也有人说就是德国人技术太落后导致认知差错,以为通过铀浓缩就能造出核弹。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人确实离原子弹的距离还相当遥远,无论实践还是理论都是。海森伯格也是在战后才依靠广岛原子弹进行了真正的临界质量运算,还算错了。
不过海森伯格自己倒是挺得意的,他在回归自由后,对媒体表示自己是摸着良心在“保护德国的科学界”,而且一直在暗中给德三们下绊子,成功的妨碍他们研制出原子弹。
但他的老师玻尔却说这都是扯淡:“海森伯格当年研究得可高兴了。”
再看美国人这边,他们早就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那里得到了“德国人有可能研究原子武器”的情报(1944年海森伯格通过玻尔也提供过情报),所以派出了专门捞情报、逮专家、搞科学破坏的“阿尔索斯突击队”。
“阿尔索斯”很快就通过调查锁定了海森伯格,并迅速通过挪威抵抗组织的情报查明了重水工厂。他们还打入了西门子公司的生产车间,通过一位具备反纳粹思想的总工艺师,为德国核物理学家布雷格长期提供有问题的石墨。
不过这条对于原子弹研制其实没有什么帮助,前面说过,减速剂并非核弹所需要的东西,原子弹要的是中子加速对撞而非减速控制。它到是很能从侧面充分说明:德国人的“铀计划”八字一撇都没有,连基础的学科和原子弹概念都没搞清楚,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德国设在挪威的重水工厂
1943年,“阿尔索斯”干脆派人里应外合把重水厂给炸了,德国人焦头烂额的用9个月时间恢复了生产,却马上又被150架轰炸机给刨了一遍。没有办法的德国人开始用火车将剩余设备运走,但1944年装船行驶时又被特工连船炸沉。各种对应于纳粹核设施的破坏从1942年就不断,一直炸到德国人彻底歇菜。
△重水工厂俯瞰,其实德国人有重水也造不出核弹,“氧化氘”只能做氢弹中氘化锂的原料
就这样,德国人的“铀计划”彻底成了一场空,甚至从始至终他们连自己究竟在搞什么名堂都是糊的,那些研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离原子弹“越来越近”。
纳粹德国是如何在二战中离制造核武器越来越近的?
越看越远才是的,优秀的科学家因为纳粹的迫害而去了美国,加速了美国曼哈顿计划的造成,欧洲唯一能制作重水的加工厂在挪威,被英国特种部队soe屡次破坏,没有重水就没法做原子减速剂,所以德国原子弹计划进度缓慢,甚至一度停止
纳粹德国是如何在二战中离制造核武器越来越近的?
纳粹德国 3次核试验夺命 700人。
德国德意志出版社14日出版的新书《希特勒的炸弹》披露,纳粹德国的物理学家和军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进行过三次核武器试验。
这三次核试验中第一次于1944年秋季在德国北部的吕根岛进行,另外两次于1945年3月
在德国东部的图林根州进行。三次试验共造成700人丧命。
本书作者、德国柏林历史学家卡尔施在书中说,当时德国物理学家找到了利用常规炸药爆炸产生超高温和超高压从而实现核裂变的方法,并据此设计制造出简易的核爆炸装置。它可能是一种重约两吨的圆柱形浓缩铀装置。由于装填的铀太少,这种装置没能产生更加剧烈的核裂变,其爆炸威力自然无法与真正的原子弹相媲美,但可以算作“脏弹”。
卡尔施的这一观点颠覆了以往史学界对纳粹德国核武器研发进展情况的估计。它表明,纳粹德国当年掌握核武器技术的程度比迄今专家们所认为的更高,更接近拥有核武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