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雍正为何八爷党没有反制?
看《雍正王朝》电视剧,这段非常精彩,就依着电视剧来说一下吧。
应该说八爷党制定了周详的策略,但是被老四给反制了。内外都失了兵权,所以已经无力再反制。
首先,派手下的人从西直门出城,赶往丰台大营找成文运,召集所有人马,不许睡觉,等候他的调令。这一步已经是把城外的兵权给控制住了。
可惜被老四这边反制了,老四跟邬思道商量好,一旦情况紧急,就把老十三放出来,接管城外的兵权,无论接位与否,这步棋老四一定会走的。
这是外。
其次,隆科多是个关键人物,重新议选太子的时候,隆科多跟他的六叔佟国维唱了一出双簧,坑了老八一把,但是老八或者是没看透,或者是没计较,总之暗地里一定多次拉拢过隆科多,所以才有隆科多找他的六叔佟国维深夜请教,压宝要压哪个?佟国维告诉他,压康熙,只有康熙指定的人才是万无一失的。
但是老八这次却看错了隆科多,他以为隆科多在关键时候会帮他一把,所以皇宫里派人请他去畅春园的时候,他说有隆科多的人在,没问题,却不料隆科多关键时候把宝全都压在了康熙指定的老四那里。又坑了老八一把。
这时候老九想外出去调兵,老四派德楞泰图里琛拦了下来。如果不是隆科多早有安排,侍卫们恐怕不敢拦驾。这时候,隆科多掌管北京城兵权,如果他想帮老八,还是非常有机会的。但是他把宝压在了康熙指定的老四那里。而且还非常聪明,迟迟不拿出遗诏来,等老十三带兵来了才出来念遗诏。老奸巨猾。
这是内。
八爷党这两项内外兵权的布置全都失算了。没了兵权,就没有了反制的机会。所以只能把气撒在张廷玉头上,柿子拣软的捏。还想要张廷玉去肃州请老十四。有了老十四,就有了兵,有了兵才能反制,但是顷刻之间哪有那么快调兵来?惊慌失措了已经。
康熙传位雍正为何八爷党没有反制?
历史上康熙传位给雍正,由于是谜案,就不多分析了。
简单的说几句,由于康熙是突然生病,突然驾崩的,前后不到七天,疑点非常多。
康熙传位给雍正,没有传位手谕,只有传位诏书。按照康熙的习惯,传位这种大事应该是有手谕的。
而传位诏书的前半段内容,跟传位给谁没有关系,后半段有刻意伪造的嫌疑。
(康熙的遗诏是存在疑点的)
再加上隆科多的身份:非一品大员,不知道为什么有资格宣读传位诏书?
所以,康熙到底传位给老四还是老十四,现在还说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正是因为康熙突然驾崩。搞的八爷党措手不及。步军统领衙门听从雍正指挥,军权在雍正手上掌握。当时八爷党全部被雍正软禁在北京城,没有机会反抗。
而且,早在太子被废的时候。八阿哥就已经失去了立储的机会。转而支持十四阿哥。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康熙突然驾崩,十四阿哥远在西北,京城又被雍正所控制。雍正写信将老十四骗回北京后软禁。全国的军权被雍正所掌控,八爷党就再也没有机会反抗了。
(雍正的自白书)
《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内容就比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要精彩的多了。
电视剧和小说的内容差不多。康熙多次打压八爷党,十三阿哥和十七阿哥又帮助雍正掌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派兵围了畅春园,八爷党不服也不行。
有一句话叫:跟所有人的关系都好,意味着跟所以人的关系都不会真正好,都只是攀龙附凤之辈,泛泛之交而已。
雍正王朝中的八阿哥就是这种情况。别看廉亲王府平日里高朋满座,但是有几个人愿意给他卖命?电视剧中有个细节,太子被废掉后,康熙让佟国维负责收集全国官员的上书,举荐新太子的人选。
绝大多数的官员,原本都想举荐八阿哥。但是当听到十三阿哥被康熙释放后,很多跟风举荐八阿哥的人立马就慌神了,选择了观望。
八爷党貌似很强大,其实多是酒肉朋友多,每逢关键时刻,立马做鸟兽散。老八除了老九和老十绝对忠诚,没有一个靠得住的人。
同时,也正是因为八阿哥这个人不树敌,不做事,不触犯既得利益者,不得罪人,和谁都没有利益冲突。如此八面玲珑之人,已经不止是有夺嫡之心了,甚至威胁到了康熙的地位。
电视剧中,康熙有三次打压八爷党,间接或直接帮助了雍正登基,坐稳皇位。
起初,康熙对老八一党只是隐忍不发,坐等八爷党膨胀之后,借复立太子一事,将八阿哥从夺嫡的名单中彻底抹去。
康熙对李光地说(电视剧中是三阿哥),传朕旨意:
“八阿哥胤禩系辛者库贱妃所出,且办理政事殊少劳绩,断不可立为太子。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党附胤禩,希图夺嫡,厥罪难逭,着一体锁拿宗人府勘后定罪!”康熙对老八的这一次打击是致命的。老八被排除出立储名单后,八爷党全力支持十四阿哥争储。对于这个新出现的变局,康熙又利用大将军王事件,将老十四支走,瓦解八爷党,让老十四和八爷党想互掐。
经过康熙这一次使计。八爷党除了武装夺权这条路之外,再也无其它办法。
康熙临驾崩前夕,邬思道替雍正分析了严峻的政治局势。邬思道说:
“凭四爷如今势力,手里拿着传位诏书,未必斗得过八爷!京师驻军,只有武丹和赵逢春的兵靠得住遵遗旨办事。丰台大营三万人马、西山锐健营两万,九门提督隆科多手里两万,差不多七万兵力。就算隆科多持中,五万大军兵临畅春园,一纸遗诏有什么用场?八爷如今打的就是这个算盘!”西山大营、丰台大营、步军统领衙门的态度都非常暧昧,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雍正的皇位不稳。
这其中,西山大营交由十七阿哥胤礼负责。西山锐健营答应,只要丰台大营有异动,锐健营立即拔营进驻畅春园,勤王护驾。
丰台大营由古北口调来,当中不少是十三阿哥带过的兵。只要将十三阿哥放出,丰台大营也会勤王护驾。
除了隆科多之外,在京的兵权都归雍正指使。在这个时刻,康熙又一次打击了八爷党,剪除了隆科多的隐患,让佟氏一门支持雍正。
康熙驾崩当日,八爷党再一次垂死挣扎。只不过这时候的兵权全在雍正手上掌控。八爷党再挣扎,也是无谓的挣扎罢了。
登基之后的雍正,完全切断了北京和外省的信件来往。八爷党成员必须每日都留在宫中替康熙守灵,连上厕所都要有太监监视。
十四阿哥在西北,原想即刻带兵入京的,但北京此时不但八爷党没有消息,就是自己的门客幕僚、心腹大臣,别说一片纸、一封信,连一句话也没捎出来,京师什么完全搞不清楚。
军中粮库中只有六天存粮,发文年羹尧,年羹尧又推诿。粮食只能一天一天往上补给,若要屯粮,就另选高明。
京城不断催问老十四的行期,把老十四催得六神无主,只好遵旨,带了十个人启程,打算到京见了八阿哥再作商量。结果一进京,立马被扣留,失去了自由。
经过这一系列的打击,八爷党完全失去了跟雍正较量的能力,最终被雍正一个一个的剪除。
康熙传位雍正为何八爷党没有反制?
康熙帝传位雍正时,负责京城防务的步兵统领隆科多是雍正帝的人,八爷党平日里势力再大也只是政治上的势力,在兵权上只能依靠在西北出征的大将军王十四皇子胤禵,而川陕总督年羹尧也拥有兵权,牵制住了大将军王胤禵,雍正帝有惊无险的登基,成为皇帝以后拥有天下正统之名,本身也有兵权,八爷党政治势力再大,也翻不了天。
康熙传位雍正,首先有圣旨证明其合法性,雍正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两个有兵权的亲信倚仗,八爷党再心有不甘也没办法,雍正帝顺利登基后拥有正统之名,口含天宪,言出法随,八爷党更不是问题了。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吧~
康熙传位雍正为何八爷党没有反制?
《雍正王朝》,我是先看电视连续剧,再读的小说。二月河小说原著的名称叫《雍正皇帝》,三册,一册“九王夺嫡”,二册“雕弓天狼”,三册“恨水东逝”。电视连续剧在电视里断断续续看了以后,没看完整,便到市场上买了一套《雍正王朝》的VCD,靠在家里的床上,三五年间看了三遍,可有44集啊,我着实前前后后看了三遍,还意犹未尽。
我佩服二月河,能把小说写得那么好,也佩服那些编剧演员,排演得那么扣人心弦,冲撞人心。当然,这只是小说,也只是连续剧,不是历史,如果真的当历史来说,那你就上了大当了,这毕竟只是小说家之言。
唠叨了两段文字,我不是在显摆,而是这个电视确实给了我巨大的冲击,在观念上对我产生了影响,在文学上,在看待世界和人生上,都给了我启示。就小说而言,皇四子胤禛之所以最后能得到皇位,至少有几个方面的先天条件:
第一:胤禛有治国之材。小说里(这里要进一步强调小说),胤禛无论是在受命赈济灾荒,还是在清理国库亏空的工作中,都体现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效果明显的特点和成效,这些过程中尽管因为有人故意刁难而事倍功半,但他的头绪没错、思路没错、指向没错、方法也没大错,故事虽未圆满,但能力却已体现,尤其是让康熙和满朝臣工看到了他的能干。
第二:康熙选来选去,最终还是选择了胤禛作为接班人。康熙人未死,但夺嫡的战火却早已在兄弟们中间点燃,尽管康熙早已安排了胤礽当太子,做储君,但夺嫡的在兄弟们中却大有人在,他们扇阴风点鬼火,做了很多套子让太子钻,设了很多陷阱让太子跳,最后胤礽果然中计,被连续两次废除太子名位,胤礽一废,战火更大,很多由幕后争到了台前,变成了明火执仗。
然而,无论怎么争、怎么斗,作为皇帝的康熙眼里始终有一个人,那个人最开始并不明指胤禛,直到最后才逐渐清晰的,那就是能干而沉稳,能干得了大事、稳得住局势的那个人,康熙心里就要这样一个人,最后按照这个需要,才指向了胤禛。不是因为胤禛而胤禛,而是因为胤禛符合这些条件。所以,大师爷邬思道对胤禛说得在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有了康熙的指定,边防军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自然都听胤禛调度。作为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的佟国维,曾对自己的侄儿隆科多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说不要自己押宝,要看皇上的心思再决定保谁。”一句话让九门提督隆科多保了胤禛。至于边防部队,虽为十四弟所率领,但胤禛的亲信年羹尧掌握着补给,远近都掌握在胤禛手里,别人有想法,也没办法了。
所以,八爷党反制什么?手里一无兵,二无将,那些文臣大都是察颜观色之徒,平日点头哈腰,俯首听命,但遇到要命的生死抉择时,则为保命起见,谁大听谁的。八爷有党,但那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反制不了什么。何况以雍正的精明,江山都能得到,对付一个小小的八爷或八爷党,不过小菜一碟。
康熙传位雍正为何八爷党没有反制?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夜,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逝世。死前,召集各皇子于床前并宣布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八爷党心中充满了不甘,满腔怒火。
八爷党的皇九子率先喊道“皇阿玛,你说传给谁?我们没听清楚!”
皇四子胤禛厉声说道“你们没听到皇阿玛说传位给皇四子吗?”此时,也有阿哥附身说道“对!我听到了传位给皇四子!”
随后,皇十子喊道“我是听到有个四字,但是是十四,不是四!”
正在众皇子争论不休之时,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与隆科多拿出康熙的传位诏书才算平息了风波。
八爷党不想反制吗?当然想,可是不能反也不敢反!
八爷党在政治上笼络人心,得到了一大批官员的拥护爱戴,可是要想抓住政权,光有政治资源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兵权。
康熙逝世的当晚,九门提督隆科多被康熙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赐死,一道是擢升为上书房大臣,这两道诏书交由张廷玉保管,见机行事,至此掌管着宫中兵马的隆科多便不会造次,只能乖乖听命于康熙的遗诏。而被康熙幽禁的十三爷也会被邬先生放出,出来后的十三爷立即前往丰台大营杀了八爷党的丰台大营提督,控制住了丰台大营的兵马。
随后,远在西北手握十万兵马的大将军王十四爷也被胤禛下令粮草由按月供应改为按日供应,以此来节制十四爷的兵马。
至此,京城和西北的兵马全部被四爷和十三爷控制住。
没有枪杆子的八爷党再无回天之力了!
康熙传位雍正为何八爷党没有反制?
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雍正皇帝胤禛得位是最凶险也是最有争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雍正剧照)
康熙在位时,胤禛并不是皇子中最优秀的一个。
论文才,他比不过皇三子胤祉;论武学,他又比不过皇十四子胤禵;而且康熙对他评价也不好,说他“为人轻率,喜怒不定”。
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由于太子胤礽性格暴虐、结党营私,对兄弟无情无义,导致康熙和胤礽的矛盾激化,最终康熙以“不忠不孝,结党营私”的罪名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从而引发了九子夺嫡的历史事件。
在残酷的夺嫡之争中,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及十四阿哥胤禵等都有非常积极的表现,唯有胤禛像个局外人一样,不是谈佛论道,就是对康熙尽诚孝,甚至他还公开称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天下第一闲人”居然笑到最后,成为了康熙指定的继任者。
因此,当九门提督隆科多宣读传位遗诏后,朝野无不震惊,就连胤禛的生母德妃乌雅氏都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
可见当时不服胤禛得位的人大有人在。
其实在夺嫡大战中,要说势力最强的还是八阿哥胤禩。
胤禩从小就因文武皆优而在诸皇子中脱颖而出,因此深受康熙宠爱,并在年少时便得到了随康熙出巡的资格。
长大后,胤禩在处理政务上再次体现了他非常能干的一面。这不仅让群臣都为他赞叹,就连康熙对他的表现也颇为喜悦。
胤禩还是诸皇子中最为亲切随和的一个,不论是朝廷大臣,还是江南文人,他都以礼相待。因此他不仅最有人缘,而且口碑也非常好。
(胤禩剧照)
在夺嫡大战中,大阿哥胤禔在夺嫡无望后,便极力支持胤禩。其实支持胤禩的皇子还真不少,像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和十四阿哥胤禵也都是他的拥趸。
这些阿哥们不仅出钱出力,为他四处拉拢势力,而且还大造舆论,为他夺嫡创造有利条件。
其实不光是这些阿哥们觉得胤禩应该是夺嫡大赢家,朝廷里的文武大臣们也都认为胤禩的综合条件是诸皇子中最有可能被选为太子的一个。所以朝中重臣佟国维、马齐、阿灵阿等人都依附于胤禩,这样一来,胤禩的势力几乎无人能敌。
然而,胤禩坏就坏在风头太足上。
当时,康熙在复立太子前,曾召集群臣公推太子。
让康熙没想到的是,朝廷中几乎一半的人都推举了胤禩。
这让康熙大为恼怒,毕竟胤礽就是结党营私,危及他的皇权,才遭到他的废黜,现在胤禩等于是重蹈覆辙。
因此,胤禩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压。
不过,在康熙驾崩后,胤禩在朝中的影响还是不可小觑的。
按说,新君继位正是皇权不稳的时候,而胤禛的继位更是出人意料,因此才会有胤禛得位不正的各种传说。
再加上此时的胤禛才继位,还来不及在朝中培植心腹。
那么,胤禩为何不抓住众人不服的机会造反呢?
(胤祥剧照)
这就不得不佩服胤禛在政治上的高明之举了。他为了能顺利继位,做了几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把十三阿哥胤祥空降到丰台大营控制了兵权。
胤祥在康熙晚年很没有存在感,其实在夺嫡之争前,胤祥由于文武双全,很得康熙的喜爱,几乎每次出巡,他都随驾左右。
不过,胤祥在夺嫡之争的时候,由于有人陷害胤禛,他为了保全胤禛便代其受过,不仅被康熙骂得狗血淋头,而且还被圈禁在了宗人府。
在那之后,虽然胤祥很快就恢复了自由,但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康熙的喜爱。
此后,胤祥又不幸患了鹤膝风,身体一直不能康复。因此直到康熙去世,他都处于在家休养的状态。
那么,空降兵胤祥为何就能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呢?
这就得说到胤祥的嫡福晋兆佳氏了。
兆佳氏是满洲正白旗人,她是吏部尚书马尔汉的女儿。
马尔汉早在平定三藩的时候,在战场上立有大功,因此在军中很有威望。
除此外,马尔汉的族叔费扬古在军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费扬古不仅在围剿吴三桂的时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且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中,也屡立大功。
当时丰台大营中有不少将士都是费扬古和马尔汉的属下,所以当胤祥空降丰台大营时,自然就顺利地控制了丰台大营兵权,并在北京外围起到了防护的作用。
(隆科多剧照)
二是有九门提督隆科多保驾护航。
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帝的亲弟弟,而孝懿仁皇后又是胤禛的养母,因此胤禛一直都称隆科多为“舅舅”。
康熙晚年的时候,任命隆科多为九门提督,这样一来八旗步兵营和巡捕五营皆由隆科多掌管,除此外,皇宫里的军队也都由隆科多掌管。
手握兵权的隆科多在九子夺嫡中,自然是诸皇子争相拉拢的对象。
当时他的父亲佟国维已经站到了胤禩一边,隆科多很懂得“鸡蛋不要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所以他转而支持胤禛。
康熙驾崩后,隆科多为防意外发生,他不仅封锁消息,还关闭城门,全城戒严。
随后,在隆科多的劝说下,胤禛先举行登基大典,然后才为康熙举办丧葬大礼。
所以,当胤禩得到消息的时候,胤禛已经焚香告天,顺利地登上了帝位。
想想偌大的北京城,不管是外围还是城内,兵权都已经落在了胤禛的手中,胤禩虽然在朝中有些影响力,但那些曾经站到他这一边的多是些从政的文官,又怎么控制得了数万兵力的胤禛呢?
虽然此时的十四阿哥胤禵手中还有30万大军,可惜他远在千里之外。再说就算想调兵回城,他也很难办到。
因为主管粮草的年羹尧不光是胤禛的“藩邸旧人”,而且还因为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嫁给了胤禛,两人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所以,胤禩就算想造反,他又能拿什么来对抗胤禛呢?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