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此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纵观刘备刘玄德一生,俺小结如下:
少有鸿鹄之志,天真无邪;青年寄人篱下,四处飘零;中年艰难创业,鼎足三立;晚年自不量力,凄凉谢幕。
少有鸿鹄之志大汉帝国风雨飘摇。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城南,有一个低矮破旧的院子。院子里东南角有一棵大桑树,郁郁苍苍。老远望去,树冠极像皇帝乘坐的御辇顶上的伞盖。
院子里住着一对母子,女人的丈夫叫刘弘(和西汉第四任皇帝同名同姓),早年被官府举孝廉为官,后在幽州担任一个小吏,不幸因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母子相依为命,以贩鞋制席为生。
盛夏的一天,十几个小孩围着大桑树躲猫猫。玩着玩着,有个调皮捣蛋的大耳朵小孩,忽然指着头顶上的大树说道:“俺将来一定要坐上真正有华盖的天子御辇!”
恰巧小孩的二叔刘子敬来给自己的大嫂送点高粱米,听闻自己的小侄子语出惊人,吓得差点将半袋子高粱米扔在地上。
好在左邻右舍纯朴善良,听到自家孩子的诉说,并没告知官府。但暗中都啧啧称奇:“这娃将来一定有出息啊!”
娃叫刘备。15岁那年,刘备在族叔刘元起的资助下,到涿郡上学,老师便是汉帝国的原九江太守卢植。刘备学习期间,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谦恭待人,城府极深。不爱读书,却爱交朋友,尤其爱千方百计地结交豪爽侠义之人。同窗中有一个叫公孙瓒的人,和刘备关系最铁。
哦,再交道一句:此时的刘备,长相的确与众不同:身长七尺五寸,双手下垂可以过膝盖,一回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耳朵。
以上黑体文字,可不是俺杜撰的。陈寿编撰的史书《三国志》,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都有记载。不过,这样的人,俺活到现在都没见过,双手过膝的大猩猩倒见了不少。
闲话少说,开始第二个话题。
青年寄人篱下大汉帝国烽烟四起。离刘备老远的巨鹿人张角突然在冀州发动起义(汉帝国称他们是叛乱)。冀州离刘备的老家涿县大约276公里,放在当时,老鼻子远了。可在今天,坐个长途汽车,估计三个小时就到了。张角领着活不下去的人们,头裹着黄色的布条,高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轰轰烈烈地开始革汉帝国的命了。
消息传来,23岁的刘备暗暗高兴:“乱世出英雄啊!俺书虽然读得不如公孙瓒,但俺可是结交许多好兄弟啊!”想到此,刘备急忙拉起了一支队伍。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但名声在外。宰猪杀羊屠狗的老乡张飞,生意失败,正在涿郡混不下去的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关羽,先后都放弃了生意,投奔了刘备。
实力大增的刘备,进入了汉帝国官府的法眼,受到官方的重视,被派到战场和张角的“黄巾军”打群架。不久,轰轰烈烈的黄巾军起义,因:“缺乏准备,仓促起事;缺乏配合,乱打乱冲,特别是缺乏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被皇甫嵩、朱儁、曹操等一些能征善战的悍将彻底镇压。实话实说,这些人的统兵作战的能力,军事指挥的才能、战术计谋的运用,都远远高于“黄巾军”大小头领。
刘备也因镇压“黄巾军”起义,被汉帝国任命为安喜县(今河北定县东)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刘备解散队伍,有点不高兴地带着关羽、张飞上任了。
至于以后发生了什么诸如刘备“鞭打督邮”“挂印弃官”,都是妇孺皆知的事了,俺是老生,就不常谈了。
话说刘备盛怒之下,打了自己上级部门的领导,只好四处流浪,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第一个投奔的人便是自己的老同学公孙瓒。
此时的老同学公孙瓒可比刘备出息多了。相貌俊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的公孙瓒,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后,步步高升。由涿县县令到中郎将再到奋武将军,由食邑五百户的都亭侯真正达到列国封侯。牛逼的公孙瓒见到投奔自己的老同学刘备,二话不说直接就给了刘备一个县长的职务,不久又升刘备为平原相。
老实说,公孙瓒对刘备不薄。但刘备一看公孙瓒快不行了,还是借机投奔另一个政界大佬陶谦。
此时的大汉帝国,早已进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军阀割据时代。刘备打不过曹操,又投靠了袁术。打不过吕布,又投靠了曹操。面对曹操的不信任,刘备又借机脱离曹操,投靠了袁绍。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了个满地找牙,刘备又投靠了刘表。
此时的刘备,像走马灯似地在各大割据军阀奔走相投,但始终是寄人篱下。好不容易拥有了自己的地盘,但不过是昙花一现,得而复失。
哦,再闲话一段:俺抽空又看了看《三国志》翻了翻《资治通鉴》,《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正史上一点也没记载。不过,刘备、关羽、张飞后来关系老铁了。俺私下认为:所谓的“桃园三结义”估计是罗贯中老先生杜撰的!但是“桃园三结义”,却影响了几千年。至于“鞭打督邮”,也是刘备气急了干的,张飞充其量是个帮手。由此可见,年轻时的刘备,也是有脾气的性格男。
废话少说,开始第三个话题。
中年艰难创业大汉帝国分崩离析。人到中年,刘备还是一事无成。胸有大志但很郁闷的刘备,无不想着有朝一日。经人介绍和推荐,刘备上演了历史上最经典的礼贤下士戏剧:《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不但让刘备的点赞量“嗖嗖”地往上增,而且让一个叫诸葛亮的山野村夫名气大增,最终让诸葛亮收获了成百上千万的粉丝,至今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一出手,就让寄人篱下的刘备玩了几个大手笔:趁人之危占荆州、联合孙权抗曹操;顺水推舟占益州、夺取汉中自称王。
虽说俺在文中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完成了刘备的创业。但是“创业艰难百战多”,这句话用在刘备的身上一点也不夸张。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只有咱们的刘备刘玄德自己清楚。
哦,再闲谝几句:在参谋长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创业充满着“不道德”。您刘备不是自称大汉帝国中山靖王的后代吗?大汉帝国的皇室一脉吗?刘表刘璋都是谁?人家可都是大汉帝国鲁恭王刘余之后。您刘备表面上哥哥长,哥哥短,背后就是一刀子。要俺说,刘备做哥哥还行,做兄弟?还是算了!
空谈少说,进行最后一个话题。
晚年自不量力大汉帝国烟消云散。曹丕刚刚废黜汉帝国皇帝刘协,改朝换代。刘备就迫不及待地宣告刘协被曹丕弑杀,又迫不及待地宣布继承汉室正统,由汉中王(自称的)自立为汉皇帝。为一个大活人大办葬礼,俺忍不住要问:“刘备!刘玄德!你羞也不羞?”刘备“厚着脸皮”当了皇帝,情有可原。但您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刘皇叔总之是当了蜀汉的皇帝。当了几天的皇帝,又开始不安分守己了,眼红人家东吴孙权的富庶江东了,恰巧,借人家东吴的荆州不还,孙权来了个强制执行。结果,关羽大意失荆州。
“朕誓死要为关羽报仇雪恨!”这是刘备的话,也是刘备公然和孙权决裂的借口,更是夺取江东的最好借口。
刘备亲率号称几十万实际只有七八万大军,出巫峡,沿长江水陆并进,雄赳赳气昂昂,浩浩荡荡地向东吴进军。孙权求和,年老还气盛的刘备就是不准。
夷陵之战,自不量力的刘备被年轻的东吴将军陆逊打得惨不忍睹。孙权又再次求和,刘备这回答应了,而且答应的蛮快。獍亭大败,着实让晚年的刘备痛心疾首。悔不当初的刘备,很快就患上了抑郁症和自闭症。刘备呆在白帝城,有点不好意思回成都,最后以“白帝托孤”谢幕。
唉!一声短叹,俺最后再啰嗦几句:刘备和关羽,义重如山,情同手足。俺一点也不怀疑!说刘备要为关羽报仇雪恨,打死俺都不信!刘备出兵,说到底,就是为了荆州!荆州,地处今华中地区、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失去了荆州,刘备就失去了向东发展的机会和出路;失去了荆州,刘备只能出兵汉中,面对强大的曹魏,刘备只能以攻为守,甚至是束手待毙。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雪恨”的旗号,最主要就是夺回荆州。为了荆州,满嘴仁义道德的刘备不顾脸皮,一味地耍赖,借人家孙权的荆州就是不归还。因为荆州对雄心壮志妄图一统天下的刘备,太重要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塞上老山羊最后说:“刘备虽说早年备受挫折,但痴心不改,百折不挠,奋力创业。这点值得俺们学习。中年千方百计地开疆扩土,又迫不及待地建国称帝。是与非?这点有待于商榷。晚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公然撕毁和东吴的盟约,暮年惨败,晚景凄凉。这点令俺同情。但无论如何,刘备无疑是三国时代的一个英雄!”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此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备这个人,绝对不是象三国演义写的,织草席,卖草鞋的人。三国演义最常写刘备,就是放声大哭,动不动就哭,好像人心是他哭来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刘备十五岁去京城读书,同学中有公孙瓒。刘备不爱读书,喜斗犬赛马和华丽衣服。这哪里象个穷孩子所为,简直是花花公子。再说了,如果母亲是一个织草席卖草鞋的人,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里有钱给他去京城读书。而且刘备也不是去到勤工俭学。而是买漂亮衣服穿,和有钱人孩子一起去斗犬赛马,那个时候他就认识曹操,袁绍这些京城少爷了,他妈妈去哪儿有这么多钱给他吃喝玩乐。
所以,刘备,要么父亲当官时留下一些财产,要么是族里做官的人,比如叔叔看好他,支助他钱出去读书。
刘备回来以后,因为去过京城,开阔视野,又跟一帮公子少爷混过。在这个小县城,他光是吹牛就有很多年轻人爱听。
首先,他给自己编一个高大上的身份,几百年前的皇帝刘邦是他的老祖,他这一门是中山靖王之后,辈分比当今皇上还高一辈,皇上要叫他叔。从此他就打着皇叔旗号混社会,相比张飞,关羽这些祖辈是农民的,当然认为他血统高。
他身边慢慢聚了一些也是爱玩爱混的青年,因为他读过书,又去过京城,他就成这帮人的老大。其实就是象现在黑社会老大,刘备成了县城里的地头蛇。为什么后来社会上说他是织草鞋卖草席出身呢。
地头蛇,也是要做生意的,农民能到城里卖的,少不了竹编,比如箩筐,竹篮,竹席等。刘备很可能收购这些,再派人到洲里去批发。社会为了贬低他,就骂他是织席卖鞋出身。
三国演义写,刘备一声叹,张飞大喊,不为国家出力,在这叹什么。刘备一看约张飞去喝酒共议大事,然后又进来个关羽,刘备看他壮,忙请过来一起,之后桃园结义,招兵买马起兵,钱全部张飞出。
哪里有这么简单,张飞又不是傻瓜,一顿酒,就把命运和家产压给刘备。另外写苏双,张世平两商人见他们起事,捐钱捐马捐铁。生意人,是最精的,平白见你起事就给钱不可能。
只有一种可能,刘备是地头蛇,这两个人做生意,早就认识刘备,表面上是朋友。就象现在的生意人,跟黑社会老大认识是一样的。
而关羽和张飞,本来就是壮汉,又有武艺,早就是刘备的打手了,刘备走到哪了,这两个人跟后面左右站,威风不得了,一般人见了都害怕。
为什么后来刘备成功了,当了皇帝,而苏双,张世平这两个当初他起事帮他的人,从没去找过他。问题就在这里,很可能,刘备起事时,身边围了几百人。苏双,张世平刚好来到,刘备这回是勒索他们,给也给,不给也得给,不然就干掉他们,把马抢了起事。
三国演义,就写了一次刘备上阵,是三英战吕布。张飞先上,渐渐下风,关羽上去帮忙,打成平手,刘备冲上去,吕布顶不住跑了。
其实,刘备是有武艺的,没有关张这种万人敌,起码在三国里,关羽,张飞,许诸等属一流武将,魏延,张辽,关平,刘封,甘宁这些属二流武将。刘备最少属三流武将,大家知道曹操手下,于禁,乐进,李典,是最早跟曹操的得力干将,但是他们的武艺在三国只属于三流,包括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廖化是三流武将,刘备的武艺,可以和他们打平。
因为早期刘备作战,就几百人,冷兵器时代,冲上去就是真刀真枪砍的。如果说后来,有了几万部队,刘备躲在后面可以。但是几百人,刘关张三个是有骑马的,每次作战,三个肯定是一起冲在前面。
如果刘备不是三流武将的武艺,他冲前面早就死翘翘了。再说,吕布那么厉害,关张打平手,刘备冲上去,三个人走马灯围住吕布打,刘备如果没有武艺,冲上去就是找死,吕布一枪就干掉他。当然,虽然刘备武艺比不上关张,吕布也看出来,但是吕布要刺去,刘备可以挡,吕布又不能专门对付刘备,旁边还有张飞的长矛,关羽的大刀,要他的命。
所以说,刘备,孙权,曹操,三个人,刘备的武艺是最高的,不然他也不可能一次次死里逃生。
正因为刘备当过黑社会大哥,他知道,没有小弟的大哥,等于光棍,所以,笼络人心这一块,他比曹操还会。给手下的感觉是义气,给世人的感觉是仁义。
另外他也因为进京读书交了各色朋友,回来县里又交各色朋友,刘备对人心的洞析比一般人高,这就成了他的政治能力。
他太了解社会了,所以,大家看刘备,赤壁之战前,大概有二十多年时间,刘备是到处跑,问题是他跑到哪里都有人收留。而且,他投这个人,又不是他的手下,只能算同盟,或者客人,朋友。
有一个问题,就是白门楼吕布被绑到曹操,刘备面前。吕布跟曹操说,愿降明公,你主内,我主外,天下不难平定也。
曹操也想这种勇将为自己打天下,就转脸问刘备如何。刘备一句,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一听,立马下令推出去斩了。气得吕布大骂,大耳贼,忘恩负义,当初就不该救你。(辕门射戟,吕布作中间人叫纪灵退兵救刘备)。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刘备是不是傻,吕布反复小人,跟丁原杀丁原,跟董卓杀董桌。刘备将来要争天下,给吕布跟曹操,将来杀曹操不是更好,帮干掉了对手。为什么还要劝曹操杀吕布。
这正是刘备社会洞析人的高明之处,曹操是什么人。吕布能杀丁原杀董桌,必杀不了曹操,必为曹操控制所用。而刘备一无所有,要争天下,将来是要跟曹操干的,现在曹操又多了一个吕布,更难对付了。
趁曹操还没想通,杀了吕布是最好的。而曹操一时还以为刘备为他着想,估计后来想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后来衣带诏的事,当时刘备在上面签名,过后一想,杀曹操没那么容易,而十几个人知道,难免不泄露,只要泄露,自己就死定了,想办法走超快越好,离开这个随时爆炸的是非之地。刚好机会来了,袁术跳起来要当皇帝,刘备趁机跟曹操借兵五千说亲自带队去打袁术,这一跑永远就曹操对立面了,因为不久,衣带诏事发,所有签名的都砍了,唯独事先跑了刘备。
庞统之死,看三国演义,当时刘备是准备走庞统这条山路,给庞统走大路。而庞统争着走山路,中了埋伏被射死。看官们想,如果不是庞统争走这条路,而是刘备,那么死的就是刘备。
其实不然,刘备就是明知这条山路危险,才要自己走,给庞统走大路。
如果是刘备走,必竟刘备打了二十几年仗,哪个多年打仗的人,对于埋伏的地型不了解,不注意。庞统是谋士,谋略厉害,对这方面经验就差了。
而刘备身经百战出身,对什么样的地型有危险,肯定小心。
这条路,真的就有埋伏,刘备如果走到这个地方,不可能傻傻的过。先驻兵不动,派出侦查兵左右搜,如果有大部队埋伏就搜出去了,如果没有,就过去。
所以听说庞统中埋伏死了,刘备不是庆幸庞统代替他去死,而是后悔,如果自己去,一定不中埋伏,庞统也不会死。
刘备临死前,诸葛亮去看他。刘备身边一直有一个年轻人站着陪,刘备叫他出去,然后问诸葛亮,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诸葛亮说,这年轻人,是个人才,加于培养,将来有大用。
刘备摇了摇头,你看的是表面,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这个年轻人就是马谡,刘备重用人才,为什么会这样评价他。说明之前刘备是有带过马谡上战场的,而马谡也许对战术评论头头是道,战场表现能力却很一般。
诸葛亮在成都时,肯定也跟马谡交谈过,但是诸葛亮当时毕竟是文官,而马谡也适合做文官,两人说出了共同语言。
刘备看诸葛亮这样说,知道如果死后诸葛亮撑兵权,可能会重用马谡,才提醒诸葛亮。
后来马谡成了诸葛亮的参谋,一起制定战略战术。诸葛亮征南中,马谡献上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被诸葛亮采纳并成功。
之后大家就知道了街亭之败,说明了刘备看人用人之准。
最后,刘备将死,给诸葛亮上了个紧固咒。他知道,他如果死了,后面发生的什么事他也没办法。太子刘禅接班,军权在诸葛亮这些元老手上,想不想给刘禅当皇帝,是他们说了算。
所以他当着李严的面和诸葛亮说,刘禅如果能辅佐,你就铺佐他稳定蜀汉。如果他昏庸无道,你就取而代之。
想象一下,谁是刘备,死时不考虑这个问题。人心隔肚皮,谁不想当皇帝。我死了,也管不了你们抢皇帝。我把话明说这里,干脆先告诉你,你想当你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一听,立马跪下,答应一定鞠躬尽瘁,铺佐刘禅。
这就是刘备临死给诸葛亮上的紧固咒,我叫你取而代之,你说不想,大家也都听见了,今后就最好不要想,安份做你的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手遮天,刘禅成了傀儡,一点权利都没有。
但是诸葛亮在刘备临死也表了态,现在自己大权在握,除了没当皇帝,国家还是自己说了算,想干嘛干嘛。
刘备也做到了,死也保住了刘禅,就因一句话。
这就是真实的刘备,把人心揣摩得死死的。生于乱世,白手起家,东窜西逃,打不死的小强,最终网罗一批追随者,打下三分之一的江山,当了皇帝。
刘备不能象刘秀,赵匡胤等平乱世统一中国,并不足他比他们差,实在是刘备的对手太强,不被灭,已经是厉害人物了,刘备得来的天下,比谁都难。
如果能细写刘备一生,一定是个最励志的乱世英雄人物。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此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年轻的时候不喜欢念书,喜欢犬马,喜欢音乐,喜欢华美的衣服。
这不就是当代活脱脱的80后,90后,00后的共同写照么。
2.做事坚定,认准的事情不回头。
比如最著名的三顾茅庐,一次见不到,去第二次,两次见不到,再去第三次。(“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固然反映了刘备求贤若渴,也同时反映了刘备性格的一个侧面: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成。
再比如年轻的时候,见督邮,人家不见他,他气的去把人家绑起来打了一顿,然后跑了。(“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
换成普通人,想见一下高官,人家摆架子不理会你,一般人可能就算了,刘备呐,可不这样,要么你就见我,要么我揍你一顿,反正揍完了也是见面了。
《三国演义》里把鞭打督邮写成是张飞干的,谁想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刘备干的呢!
所以啊,幸亏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已经不年轻了,不冲动了,说不定能把诸葛亮也绑起来揍一顿:我让你不见!让你不见!让你不见!
(图片:桃园三结义木雕)
3.社会你备哥,人狠话不多。
刘备这个人呐,不太爱说话,但是喜欢结交朋友,(“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做起事情来也很果断,杀人的时候也绝不手软。
例如在刘表手下,劝袁绍袭击曹操:“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曹操让他袭击袁术,他却趁机杀了车胄:“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
(图片:三国形势)
4.做事以仁义为本,真的也罢,假的也罢,他直到死都一直在贯彻自己的这个理念。
有人说刘备仁义是在演戏,但是演一时的戏不难,一辈子都这样演,临死前还这样演,那他到底是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是在演戏,那就很难说了。
例如在当阳长坂坡,刘备不愿舍弃百姓逃离:“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图片:刘备携民渡江)
在襄阳,诸葛亮劝他攻打刘琮,占领荆州,刘备说:“吾不忍也。”
关羽被东吴杀死,刘备起兵讨吴,谁劝也不听:“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这件事后世很多人认为刘备不明智,不懂政治,凭个人感情用事等,然而,反过来看,刘备不就是靠仁义感情笼络人心的么,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对他誓死追随,情感因素大于功利因素,刘备这一做法是不明智,但是这也正是他为人“一以贯之”的体现。
刘备自我评价:“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5.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心。
刘备本人在历史上关注度不高,但是他的部下诸葛亮关羽,是文臣武将的标杆,不管是在民间官方,不管是学者大儒,草野村夫,都很敬仰崇拜他们,不管哪个朝代一律都给以极高的评价,实在是非常难得的,而他们效忠的君主是谁?
正是刘备。
(图片:成都武侯祠中的刘备雕像)
再比如,张飞马超赵云,这些人物在后世,几乎个个名字响当当,而历史上的蜀汉呢,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几十年的割据政权罢了,由此可见刘备此人必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能让部下忠心耿耿的追随一生。
刘备临死前特意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果然马谡严重失职,可见刘备识人眼光有毒辣之处。
有刺客想杀刘备:“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6.胸怀大志,雄才大略,百折不挠。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曹操:“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曹操对待刘备:“曹公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图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刘备投奔刘表的时候,刘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诸葛亮:“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
刘备二十多岁起兵,一路奔波,直到61岁才称帝,可见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可以奋斗终身。
7.刘备金句: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图片:刘备访水镜)
“求田问舍”: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髀里肉生”:“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注:以上引号文字皆引自《三国志》。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此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善权谋,刘备善驭人,孙权善隐忍,故能成三国鼎立之势。有人会说,曹操也善于驭人,许多能人志士都归降他。相比于刘备,曹操驭人的本事太差,终其一生有许多人都背叛了他,例如张邈、陈宫、于禁、张绣等等,而鲜有人背叛刘备。那么刘备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扬名天下靠的是仁义和忠信的声誉,然而最后成立帝业靠的却是趁虚而入,侵犯别人领地。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打脸行为,也是后人为什么非议刘备虚伪的原因。
刘备此人有一种气质,用现在的话叫自带光环,什么光环?英雄光环。刘备认为自己此生必非凡品,所以对和自己有同样气质的人有隔离感,于是才造成了流窜于诸英雄之间,居无定所。刘备曾经在见到孙权后说道:孙权此人有大志,必不为人下,我不能再见他了。
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刘备每投靠一个人都会思量一番,如果自己能够取而代之则继续待下去,例如陶谦、刘表、刘璋,如果自己不能够取而代之则要赶快离开,耻于屈居人下,例如袁绍、曹操、孙权、吕布等等。那么他这种思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小时候,这就是刘备与众不同的地方。
刘备年少即有大志,史载刘备为织席贩履之辈,虽然刘备家庭贫穷,但是却胸怀宽广。同宗刘德然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于是经常在经济上照顾她。这让刘德然的妻子很不解,刘德然自信的说:以后光耀刘家门楣的必是此儿。
等到刘备再长大一些,他的影响力就更大了。刘备和公孙瓒共同投靠当时的大儒卢植门下学习,事实证明,此二人都不是来读书的,而是来求取名声的。为什么呢?公孙瓒出身贵族,但却是个粗俗之人。刘备呢?刘备喜欢狗马、音乐、艳服。后两人都从军而去,你说他们能在卢植这里学到什么?无非是蹭个大儒卢植的门生这个虚名而已。
刘备这时就开始凸显他的驭人之能,当时和他几乎同龄的人都喜欢结交刘备,富商张世平、苏双更是资助了他大量钱财,刘备随之有了一定的势力。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后来,黄巾起义爆发,刘备趁乱而起,以义兵形式参加平定叛乱的行动,当了个小官,安喜尉。刘备此时还是个小人物,因此上天也不会特意照顾他,刀剑不长眼,有一次刘备差点死去。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张纯反叛,朝廷派兵征讨,平原相刘子平推荐刘备助军,刘备在作战过程中被人所伤,为了保全性命,刘备装死逃过一劫,后被人救了回去。在三国时期,靠装死逃过一劫的知名人物恐怕只有刘备和廖化两个人。
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来,刘备以军功晋升安喜尉,这时朝廷下旨遣免一部分以军功当官的人,刘备好像在遣散的名单之中,刘备怕丢官,于是前去拜见负责此事的督邮,有贿赂督邮的嫌疑,督邮没有见他,于是刘备生气,将督由绑在床上毒打了一顿,然后悬官印而去。
自此,刘备开始了流亡的生涯,先是投奔公孙瓒,后和田楷一起助力陶谦守徐州。刘备在帮助陶谦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陶谦见刘备兵力少,于是拨付给他几千人,刘备实力大增,于是脱离田楷,做了陶谦的手下。
陶谦死后,刘备被众人推举为徐州牧,注意,这仅仅是刘备第一次被众人推举,后面还有一次,在荆州的时候,刘琦死后,刘备也是被人推举为荆州牧,由此可见刘备驾驭人心的魅力。
可惜徐州是个易守也易攻的地方,很快的刘备丢失了徐州,也与人生第一个死敌吕布结下了梁子。刘备平生最恨吕布,为什么呢?因为吕布曾经两次擒获了刘备的妻子和其他家属,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所以在曹操擒住吕布后,吕布欲让刘备替其求情,刘备直接怂恿曹操杀了吕布,这一招借刀杀人用的绝妙。
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后来,曹操欲收服刘备,无奈刘备不是那种肯屈居人下的人,于是刘备再次逃亡,南下投奔刘表。刘表碍于刘备的英明,打发他去新野驻扎,新野是曹操南下进攻的第一站,所以刘备算为刘表看家护院。
刘表后来病死,临终欲托孤于刘备,刘备辞让,于是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即位。刘琮背叛了刘备,在没有通知刘备的情况下偷偷的投降了曹操,刘备很生气,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攻击刘琮,占据荆州,刘备没有答应,于是率军撤退。撤退时,荆州的百姓及官吏都跟随他南下,刘备的声望达到最高点。
赤壁之战后,刘备从孙权处借得荆州。后刘表邀请刘备帮助防守汉中张鲁,这时刘备坐不住了,开始谋划夺取川蜀之地。那么为什么刘备此时会变脸呢?他难道不要仁义、忠信的名义了吗?答案是时间不等人呀。
此时的刘备已经年近五旬,却没有能够安心立足的地方。川蜀地处西南,是个割据一方的好地方,况且刘璋暗弱,自己有可能取而代之。于是刘备在形势的逼迫下人生第一次卸下虚伪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孔。随之在庞统和法正的阴谋辅佐下,趁机占有了川蜀之地,益州。
刘备占了大便宜,孙权不高兴了。于是孙权后来发动战争逼迫刘备割舍江夏、长沙、桂阳等地,又趁关羽北伐、刘备争夺汉中之际,趁机夺取了南郡,彻底夺回了荆州全境。自此,孙权和刘备彻底翻脸。刘备大怒,举全国之力发动夷陵之战,后被陆逊所败,憾然离世于白帝城,自此刘备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刘备一生很精彩,也多灾多难。终其一生刘备都坚信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本就是人中龙凤,最后他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信念。而同时刘备也是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蜀汉之偏安朝廷终归不能抵挡曹魏的强大而最终被灭,所以说刘备是英雄也罢,是小人也罢,终归刘备首先是个平凡的人,而最终他能够成为帝王也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上去的。难能可贵的是刘备攀升之路并没有伴随太多杀戮,这一点是他强于曹操的地方。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此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首先说个大概。
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后一共有493位皇帝,大概按共2000年,其中71位是死后被追封的,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乾隆和康熙分别是61年和60年,寿命最长的是清乾隆89岁,其次是武则天82岁,最短的不到半天。如果加上春秋战国夏商周的王,顶多加一倍。合计不达1000人。刘备就是这千人之一,而且在这1000人中,仅寿命这项,刘备至少也要排到前200名之内,那么4000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有多少人?估计200亿。刘备就是这亿分之一。
2、其次放到相近年代。
要比刘备,就得比分裂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大约有汉末、东晋、五胡、南北朝、隋末、唐末、南宋末辽夏金、元末、清末这些时期。
能与刘备比肩的,只有三国时的曹孙、五胡时的几个大国,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唐末五代的几位皇帝,辽夏金的开国皇帝。当然,民国割据那几位也是可以比比的。
在这些人中,除了曹操、孙权、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柴荣、以及阿骨打、阿保机、李元昊,其余人的建树,又完全不如刘备。
3、在具体人物能力上。
别认为是罗贯中塑造了刘备,真正塑造刘备在正史中、还是民间中这么厉害的一个角色,是刘备自己。
首先他确实极大地利用了皇叔这个身份,就是在审时度势时提出的最大的光环。为什么只有他打出这个旗号,而其它刘姓几万人不宣传呢?这就是他的眼光独到。
其二,他树立重视人才的形象。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不是伯乐,是不是人才他也不一定知道,但他可以把自己包装成伯乐,只要让人才认为自己是伯乐就行,人才自然会循着口碑奔向自己。
其三,他极度善于包装重义的形象。
刘邦逃亡时,他可以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为的是车跑得快一些,但如果换作是刘备,他有可能会提出一个说法,是为身边的将军可以逃脱。
赵云和关羽救回了阿斗和夫人,刘备也要扔一回陈斗,来树立儿子妻子不如兄弟的形象。如果放曹操顶多说两名好话,如果放孙权,估计只能拍拍兄弟的肩膀。
4、刘备弱在哪里?
与曹操相比,刘备的原始资源积累几乎没,而曹操家还是个世代官宦人家,这种原始积累,差之毫厘,影响千里,曹操可以犯错,然后家有资源可以重头再来,刘备只要犯一次错误,就有可能永世不得翻身。曹操赤壁之战百万大军残了了还可以重整旗鼓,刘备为什么失了荆州就恼羞成怒要报复,不是因为关羽有多重要,而是再争天下的资源没了,如果他像曹操一样有好几个荆州,他也会隐忍,所以孤注一掷,最终博望坡一烧就一蹶不振,一命呜呼。
曹操输得起,就是孙权也输得起,只有刘备输不起。他知道自己白手起家的艰难,所以曹操输了可以自嘲,孙权输了可以看天一笑,刘备输了只有低头叹息。曹操可以写豪迈诗,孙权可以听吴侬曲,刘备输了,没有地方可以发泄,只有藏在心里,只能伤了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刘备心机重的重要原因。
你看煮酒论英雄那掉筷子那一幕,就是生动写照。虽然只是小说不是正史,如果刘备真的承认自己有野心,曹操真会杀了刘备吗?以当时曹操与刘备的悬殊实力,刘备只不过一个没有根据地的曹操手下一个将军而已,曹操真犯不着杀刘备。
作为创业人物,写得一手豪迈诗,生的一副豁达心,也是事业的新转机,刘备缺的就是这一点。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此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先看看史书记载中刘备的几件事、同时期人物对刘备的评价及晋朝两位史学家对刘备的评价,应该能得出历史上真实的刘备的结论。
发生在刘备身上真实的几件事1、《三国志》记载:“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2、《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
3、《典略》曰: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
4、《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5、《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6、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
7、《诸葛亮集》记载的刘备写给刘禅的遗诏截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三国时期的人物对刘备的评价(来源于《三国志》记载)1、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2、(曹)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3、曹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4、董昭说:“备勇而志大。”
5、张辅说:“玄德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6、(袁)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晋朝两位史学家对刘备的评价1、《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摘录: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2、《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对刘备的评价摘录:
“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结论刘备虽顶着帝胄之后后名头,但实际是真正草根逆袭的典型,年少时曾从学于大儒卢植,儒家思想对刘备的影响应该非常大。
整体来说是忠义仁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的英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他写给刘禅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可以看出他的道德修养,决非虚伪、假仁假义之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