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各国的轻武器对战争进程影响大吗?

二战时期各国轻武器对战争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比如MG42机关枪,开创了通用机枪的时代,直接影响到德军兵种构成和战术编成,大大提升了德军的火力档次,甚至在某些战争中还造成了敌军士气崩溃。

德军当时对通用机枪的装备非常上心,一个掷弹兵班组的核心就是机枪。如果是装甲掷弹兵,往往还会携带2-3挺机枪。便于携带的MG4234可封锁、可转移、可支援,火力密度超越死沉的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将德军班排的战术演变得极为灵活。

关键是这种武器还便宜,大量使用了利于快速加工的冲压件,只要子弹供应得上,对方的战斗人员极为胆怯撕布机的火力。如果没有MG4234这些通用机枪,德军掷弹兵组将丧失主要火力,因为他们无法抬着一挺MG08水冷机枪当替代品,可选择的就只有ZB-26、布伦、DP-28那类轻机枪火力。

苏联是另一种极端,他们特别看重生产性能,不惜为此将武器优化到极限。总之就是:糙一点没关系,但最垃圾的工厂都能造、最傻缺的士兵都能连发。

这其中的佼佼者是PPSh-41“波波沙”,因为生产极为简易和廉价,苏军大约生产了600万支这种冲锋枪。它拥有沉重的枪身和71发的大弹鼓,但是射击异常凶猛而稳定,就算是女人也可以平稳射击。

苏联在紧急时期将海量的PPSh-41装备给新兵部队,整军整师的新兵蛋子挎着“波波沙”冲上战场,一浪接一浪的把弹雨扫向200米内的德军。这种在后世看来毫不人道的做法拯救了苏联,为苏联武装出了海量的士兵,同时也消耗掉了大量的德国老兵。

不过仍然不满足的苏联,紧接着又推出了PPS-42和PPS-43,这种武器比PPSh-41还要简单紧凑。

它在列宁格勒被围城的时候被设计出来,设计上就要求要考虑到现有机械的生产条件和材料。被包围900天的列宁格勒,就是通过PPS-42/43这样的武器维持着武器生产,将自己武装成了永不陷落的战争要塞。然后苏联战士们又挎着它杀到柏林吃鸡。

日本是反面例子,因为贫乏限制了日本高层的想象力,他们对“精准射击”特别上心,认为“十枪毙一敌不如一枪毙一敌”,冲锋枪这类发挥近距离火力的武器甚至被打上了“怯懦、无能”的标签。

结果日本虽然有南部麒次郎这种枪械大师的多年研究,军队却始终对冲锋枪不那么上心,唯一制式化的“百式冲锋枪”产装极为稀少。在“精准”思想影响下,连半自动步枪都发展的很缓慢。

当日军在太平洋岛屿以及东南亚的密林中遭遇盟军后,火力密度不够的日军马上倒了血霉。早期配备春田1903和汤普森M1921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还好说,后期一水加兰德M1、汤普森M1A1、M1卡宾枪、勃朗宁BAR、温彻斯特M1897霰弹枪的美军班组,让日军拆内裤上吊的心都有。

日军这种轻武器上的落后直接导致了部队大量伤亡,面对美械时的进攻效率变得极低。许多战术实施下去根本无法完成,对士气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得已,日军只能采用埋伏后近战刺杀和绑树上打冷枪的战法,但也收效一般。

最后要说的反面例子是中国。因为国家积贫积弱,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军工能力非常落后,虽然依靠洋行进口和部分军阀势力的生产,维持了一个表面上的轻武器装备量,但一遇到战争,进口被堵死、工厂停工或沦陷、原材料匮乏,中国的军工立马陷入停顿,仅有的生产量完全无法维持战争。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军人长时间处于缺枪少弹的环境中作战,就算是最基本的轻武器对射,在武器精良,训练充分的日军面前也讨不到好处。日军反倒利用了中国军人的这一破绽,时常命令军队不要过分接战,要通过远距离的精准射击,摧毁消磨掉中国军人的血勇和生命,继而再发动进攻。反正缺枪少弹、膛线都磨秃的中国人离远了是打不中日本人的。

但是到使用美械、苏械的远征军那儿情况又不一样了,中国军人的作战能力明显能压日本人一筹,后期反攻时日本几乎没有过硬的抵抗能力,日军伏击反被歼的事儿都出过好几起。

二战期间,各国的轻武器对战争进程影响大吗?

二战中各国军队装备的轻武器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战争起决定性影响的仍旧是重型武器装备,衡量双方的实力大小,一般是看这几种武器的数量对比:坦克、火炮和飞机。

坦克的多少意味着一支军队突击能力的强弱,那些装备着大量坦克和装甲车的装甲集群或者叫坦克集群是地面部队中最重要的作战部队,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御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之所以能全线突破苏军的防线并在纵深挺进中歼灭大量的苏军,完全是依靠组建的四支强大的装甲集群。之后德军在推进到列宁格勒以西和斯摩棱斯克时,由于所属的装甲集群的坦克损失很大,不得不暂时转入了防御,经过一个月的整修和补充,才再度发起进攻。抛开空中的因素,二战期间地面攻防战的胜负很大程度取决于谁的装甲部队更强大,谁的坦克数量越多。

火炮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坦克,一般情况下,人员伤亡的60%是由火炮造成的,尤其是对于防御一方而言,火炮更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到了战争后期步兵反坦克能力的不断提高,仅靠坦克已经很难突破那些坚固设防的阵地,进攻方也开始依赖大量的火炮支援以达成突破的目的,如苏军经典的“大炮兵主义”,在突破地段上集中的火炮密度最高达到惊人的每公里300门,形成了绝对的火力压制和对德军造成严重的杀伤。

一开始各国空军都是负责对地面部队提供支援,属于战术型空军,如德国空军和苏联空军,当时空军虽然独立,但在作战上还是主要依附于陆军。直到1944年的西线战场的开辟,才让人们看到制空权对于战局的决定性影响,西线德国陆军在实力上并不差盟军多少,而且德军中有许多是从东线调来的精锐部队,但是他们在盟军空军猛烈的轰炸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后勤补给线几乎被盟军切断,导致德军每战必败,这是第一个由空权确定地面胜负的战场,制空权已经成为地面作战胜利的一个基本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东线战场德军投入了许多仆从国军队,如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部队,这些部队严重缺乏坦克、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基本上可以算是以轻武器为主的轻装师,实战证明这种轻装部队根本无法适应东面的作战,他们无法抵御苏军坦克的进攻,也无力承担进攻任务,唯一适合他们的就是去后方清剿游击队,由此可见,轻武器无法左右战争的结局,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二战期间,各国的轻武器对战争进程影响大吗?

不大,事实上从拿破仑战争开始,大部分的伤亡就已经是炮兵造成的了。

到了二战,炮火导致的伤亡占据了总伤亡的75%,而轻武器造成的伤亡只占5%。既然造成伤亡的比例不大,那么很显然,轻武器对战争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对手是一支以轻武器为主的军队呢?那也容易被击败,或者需要以数倍的兵力优势来实现获胜,这更多涉及战局或战略层面,与轻武器关系不大。

轻武器的角色其实主要是来源于大量的大众流行文化,比如小说、老兵回忆录、电影、电视剧等等,所以可以想象,拍一部整天被炮击的电影会有人看吗?面对面突突才是硬汉吧。轻武器的作用在大众流行文化中被放大了,因此公众第一反应就是拿着M1步枪的美军、拿着PPSh-41的苏军、拿着布伦式机枪的英军和拿着MG42机枪的德军。也仅此而已。

二战期间,各国的轻武器对战争进程影响大吗?

肯定大,不说二战时期,就是现代,轻武器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体积不大,适合单兵或小组配合作战,质量轻,属于特种机械,所以对它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主要装备对象是步兵,地面作战等,少不了步兵,也意味着,它对战争的影响。

二战时候,德国的战斗力,非常强,那时的德国军工业发展快,一直以来,哪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在各国纠纷问题上都有话语权,这就是一份“荣耀”。受到一战时的影响,德国主要改革自己步兵的装备,也在这时候出现了好多优秀的武器,如:MP40冲锋枪、MP44突击步枪、FG1942式自动步枪、MG42通用机枪等,让德国的一些战术制定,更加的“得心顺手”,没有好的武器最直观的战术就是“人海战术”,太单一了,在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美国的汤普森冲锋枪,当时二战时候表现突出,可以说是一把“利器”,传闻只要听见汤普森响,敌人都要倒下,单单从这传闻中,就可以看出,它当时对战场的影响力,往往战场中,最残忍的是精神上摧毁敌人,听见汤普森枪声,敌人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MG42当时具有“希特勒的电锯”之称,是一款通用机枪,射速极快,从二战时,赋予它的称呼上,可以看出,它是一款“收割”武器,是德国1942年研发使用的,用的是7.62毫米子弹。它当时完全胜任德国多数战术,也是导致苏联和德军作战损失惨重的一个原因。

二战期间,各国的轻武器对战争进程影响大吗?

谢谢邀请。二战期间,工业实力雄厚的国家的轻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首先就是德国在战争中期对轻武器进行的大幅度更新直接提升了德军战斗力。MP40、STG44、Fg42等高射速、携弹量大的武器使得战斗方式从大兵团集群作战发展到伞兵、突击队、小股部队的突击、袭扰和巷战等方式。于是苏联相应装备了波波莎来对抗这样的武器配置。战争后期美国参战,直接以勃朗宁12.7重机枪、M3黄油枪及综合性能最佳的伽兰德步枪对轴心国形成了压倒性的战术优势。而同期的东亚战场,小日本的武器设计思路陈旧、性能落后,仍然以长矛一样的手动38大盖和粗笨的歪把子、九六等为主,几乎没有冲锋枪和大威力机枪,远落后于同时代德美苏的水平,如果不是因为单兵作战能力强悍及指挥有力,这样的武器配备甚至无法对装备万国造的我军形成悬殊优势。所以整个二战中,德美苏为世界战争史留下了教科书式的轻武器研发配备经验。

二战期间,各国的轻武器对战争进程影响大吗?

二战名枪很多的,英国的司登冲锋枪,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德国的MG42机枪,MP40冲锋枪,美国的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巴祖卡火箭筒,汤姆逊冲锋枪等等很多的武器都对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都是好使的杀人武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