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一流的坦克大国,二战前法国为何搞不出闪电战?

其实所谓的“闪电战”有点德国自夸的成分在内,这个东西说白就是个机械化的高速突击战,并没有丰富到具备很显著的特征,能让其单独作为一种战略战法来使用的程度。其内涵中除了“猛打猛冲猛追”外,还需要士兵具备相当强度的思想意志,通过高密度的猛攻,对敌人产生从火力到精神的压迫。

所以元首有句话诠释的比较好:“士兵不需要有思想,有领袖替你们思想”。二战的法军并不具备纳粹德军的这种思想能力,也无法理解何为“德意志民族的牺牲与崛起”,从精神上闷头做土乌龟的法国人就已经输了,他们当然玩不出闪电战。

不过呢,“闪电战”这个东西也有些被过度推崇,有点后世吹过头的感觉。

德国人最得意的“闪电战”模板其实只有对法国的黄色行动和对波兰的战役,其它对苏德战场、北非战场的“闪电战”多数是牛皮哄哄的开头,然后哭爹喊娘的结尾。

我们就拿“黄色行动”做案例,说说这场战役中“闪电战”究竟有个什么成分,相信有个大致了解后,对法国“为什么不搞闪电战”有个初步的思考吧。

德军对法战争准确说应该是“对西欧联军战斗”,除了法国外,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也参战了。

德军采取的是多路大兵团突击的方式,主要为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两个大方向,其中A集团军群的战役我们应该都很熟悉,即:通过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偷袭,突破色当的法军防线,继而向英吉利海峡直插,撕裂联军在索姆河一线的部署。

A集团军群的这种打法塑造了后来“闪电战”的样板,特别是让法国苦心铸造的“马奇诺防线”成为千古笑柄。大量的装甲车配合坦克集群、轰炸机开路的打法也开创了装甲战的新时代。这也让许多人产生了错觉,认为法国就是A集团军群这一通“闪击战”打败的。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马奇诺防线的正面,其实还有一只吸引火力佯动的部队,即“C集团军群”,这支由德军1、7集团军构成的部队吸引并牵制了大量的法军力量,造成了戴高乐著作中所阐述的:“马奇诺固然坚固,但抵挡敌人同时,也拖住了法国大量的军队,致使法军作战缺乏全盘机动性”的问题。

可以说,没有C集团军群的正面佯动,就没有A集团军群的“闪电战”,德军实际进行的是一种佯动后以快打慢的战术,这种战术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并不鲜见,并非什么很独特的东西。

当然,法国的“乌龟流”战略亦成全了德军的“闪击战”,没有大量傻呆呆被防线牵制、固定的军队,法国人输的断不至于如此难堪。

我们同样也不能忘了德军的B集团军群,这支布置在亚琛的军队打的是助攻,专打法国的那些“猪队友”比利时、荷兰等等。某种意义上这些“猪队友”对全盘失败造成的影响比马奇诺防线那些不动弹的法军还要大的多。

荷兰在B集团军群面前就是个土鸡瓦狗,德军依靠空降力量就迅速拿下了荷军。至于战前牛皮哄哄的比利时,他们的列日要塞又没守住,很快造成了兵败如山倒的崩溃。这也同时为A集团军群的翻山突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至于卢森堡...还是算了吧,女大公直接从法国逃到英国去了,德国人从当地抓了不少壮丁。

就这样,联军最后完全是打成了懵逼状态,这个亡国,那个兵败如山倒,这个要急着回去守家,那个被切成两半。到德军第二阶段的攻势展开时,B集团军群已经趁乱突破了法国人按一战老花招在索姆河一线匆忙设立的“魏刚防线”,巴黎丢了。

但此时德国也并非全是战争手腕,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而已。希特勒的目标很明确,不是像一战那样与人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希望能“尽快结束战争”,好回过头对付蠢蠢欲动的苏联。因此,德国对法国采取了“迫降”的政策,包括在最后关头让意大利突然宣战。

政治上的作用我们不可能忽略,德军在14日占领巴黎,16日就扶持起了贝当的傀儡政府,这个时候正牌法国政府已经跑到波尔多去了,基本上大半法军已经软化。

偏偏英国人这时候又作的太露骨,他们开始有意识的撇开法军,作出一副经典的卖队友嘴脸,私底下搞起了撤退的“发电机计划”。因此感觉大势已去的法国人很光棍的与德国人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这其实也是个英法互相卖的故事。

事已至此,英国人干脆懒得再墨迹,在敦刻尔克滩头全面展开了“发电机计划”,撤走了30多万军队,留下了一地的武器弹药、汽车、坦克、粮食、设备。2天以后,同样觉得大势已去的比利时投降。

这就是“闪电战”的大致真像,它在对法的战争中并不算什么非常足以定鼎的东西,背后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多方面的战略布局以及政治手腕。

只是此战后,再加上波兰战役的另一场“闪电战”样板戏,德军大肆宣传了这种突然袭击式的强袭战术,再加上后世德棍对第三帝国攻略史的夸赞,人为扩大了其内涵。

可以说“闪电战”的实质是离不开政治和军事布局的,单纯的闪电战并不能取得好的疗效。就譬如战术大师隆美尔在北非做的那样,战略上德国需要的明明是稳定,他却通过战争敲碎了平衡。尽管一场接一场的“闪电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却也让德军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巨大消耗中,以至于最后被人赶出非洲。

法国人当然玩不出这种战术,那个年代法国人根本没有关心过富勒式的装甲兵大兵团突击理论,也没有对施里芬计划在德国的重生思考什么;甚至意大利杜黑的空地一体理论在法国“陆军大国”面前也是空虚苍白的。

当时的法国人只有一条信念——修好马奇诺防线,死死堵住德国人的西向出路。

不能说这条战略有误,其实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远比现代人认为的“笑柄”、“废柴防线”要强力的多,它缺乏的只是进一步完工的时间而已,坏菜也坏在不信邪的比利时方面。

别说乌龟流战术就很差,“马奇诺防线”让德国非常头痛,这东西依靠地面部队是无法突破的,空中力量也形同挠痒,它既挡住了德军的攻伐之路,也成为法国对阵德国的前出制高点。法国可以从容的从防线上出兵或退兵,而德国则必须为防御这个要塞自己也设立一个对等的防线才安全。对于刚刚从一战中站起来的德国来说,这简直是不可能嘛。

德国人关于如何进攻并灭亡法国的方案怕是可以堆几层楼高,施里芬、小毛奇、法金汉、曼施坦因都为之呕心沥血,但直到德国人研究出通过阿登山区穿越的计策之前,他们都一筹莫展。尤其是一战后马奇诺防线的建设,让德国将领们充满了绝望。

我们应当理解法国人的作为,他们无非是采用了一种能安然处于战略制高点,又能深度契合绥靖政策的堡垒战略罢了。只是法国人运气还是差了点,碰上了纳粹德国这种战争疯子;他们也过于投入自己的老战略,忽视了新型工具和新军事理论的革命作用。

所以,即便法国人拥有不弱的陆军和优秀的坦克部队,他们也无法打出德国人那种“闪电战”,戴高乐就是新思想的一位牺牲者例子。

反倒是英军琢磨出了点门道,在阿拉斯之战,抛下步兵开始扎堆冲锋的“玛蒂尔达”步兵坦克差点让“闪电战”的隆美尔吃不了兜着走。不是靠88炮建功,德国人差点就跪了。

实际上这也反映出来一个问题,处于军事变革早期的各国军队,都处于新理论和新时代的磨合状态,不光是军队缺乏相关经验和思想,武器装备也缺乏透彻的战术发掘。所以这导致了德军早期利用新军事理论成功的“闪击”,也造成了盟军一段时间的混乱与懵逼。

但战争逐渐深化以后,各国逐渐都磨合出了自己的风格,比如英国的“耗字诀”,比如中国的“拖字诀”、苏联的神族冲锋、美国的工业硬砸、日本的布朗运动思维、意大利的地中海澡盆战略等等。

这时候,所谓“闪电战”只能成为单纯的德式攻击风格,真正的战争打的还是大战略以及工业。乃至苏联人看到德国人搞大动作,不眨眼都知道这又是前钳形攻势加高密度突击的二波流,顶得住就赢,顶不住拼消耗也能赢,就这么杀到柏林去了。

作为世界一流的坦克大国,二战前法国为何搞不出闪电战?

法军战术思想落后,还停留在一战的阵地战阶段,战法没有创意,武器研发也是围绕如何打好阵地战展开的,所以他们不会使用坦克。正因如此,他们被迅速打败。

作为世界一流的坦克大国,二战前法国为何搞不出闪电战?

其实法国人对于闪电战的概念并不陌生,在两次大战之间,法国的部分将领和军官,比如戴高乐,实际上在二战开战之前就在鼓吹类似于闪电战的理论,而法国将领马利·尤金·德伯尼、查尔斯·莽宁等人,在一战期间就是小规模快速进攻的实践者。

然而有人了解并支持闪电战是一回事,能真正大规模地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

戴高乐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博得法军高层的好感。在戴高乐写的《走向职业军队》一书中,他表示大量的动员兵不能满足法国的需要,部队需要使用坦克和空中力量,并追求机械化,保有一支规模更小但是训练良好的常备军。

但是在当时,法军高层主要着眼于防御。在他们看来,戴高乐的理论不但本身太过激进,也并不真正符合防御法国的需要。在这样的观点影响下,法国的军队继续依赖着传统的步炮结合,希望以受到重武器支持的步兵作为主力,而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都多多少少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地位——不是没有亮点,但还是作用有限。

以二战初期的标准来说,法国在开战之前装备了多款比较优秀的坦克,但是在当时的多数法军单位中,这些坦克并不能形成集中的力量,而是伴随以步兵为主体的单位,作为某种附属的“特殊武器”。只要法国人还不相信装甲部队能主导一场作战,法国人就搞不出真正的闪电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法国人在静态防御上的投入也不小。记得天天被我们黑的马奇诺防线吧?其实在本来的计划中,马奇诺防线是要延伸到法国-比利时边境的,就是后来德国人突破的那个区域。但是光有防御工事,是无法真正赢得战争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部队,没有能用的预备队,没有可退守的二线,那任何被突破的缺口都会被进攻的敌军肆意扩大。

然而对于防御的重视已经占用了法国人的大量资源,想要样样通就只能样样松。法国人选择了重视防御、维持大部队,因此其他方面就得削。然后这么做的后果,我们就都看到了。

作为世界一流的坦克大国,二战前法国为何搞不出闪电战?

法国在一战中,以防守挡住了德军的进攻,挺到了最后,赢得了胜利,所以二战爆发前,法军的理论思想是防守挺住,等待英军和大洋彼岸美国参战,凭借最后的实力取胜,所以修建了马奇诺防线,以为高枕无忧,结果吃尽苦头。

作为世界一流的坦克大国,二战前法国为何搞不出闪电战?

二战时期法国军队的高级将领对闪电战的态度基本可以概括为:先是看不起,看得起后看不懂,看得懂之后就跟不上了。

1927年,英国在沙利斯贝瑞平原上组成一支“实验装甲部队”,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专门用于实验闪击战的专门部队。法国与英国由于“诺曼征服”的历史恩怨,从来都互相瞧不起,如果不是在二战时期为了对付强大的纳粹,这两者是走不到一起的。

法国的高级将领一向对在英国的军事理论嗤之以鼻,而只有戴高乐将军对闪电战理论感兴趣,但是在二战前他只担任坦克第507团上校团长,第五军坦克部队指挥官,人微言轻,改变不了法国军队的建军思路。法国人也是有可以骄傲的资本。一战中的胜利令法军将领沉迷于依靠坚固防御阵地取胜的传统观念。法国陆军当时排名欧洲第一,其他国家的军人都一致推崇他们的军事理论。

法军在二战前拥有实践闪击战的基础,各种型号的坦克加在一起共约有3250辆坦克,而德国只有2439辆坦克。但是由于军事思想的落伍,导致法军并没有将其组成一个整体,形成规模效应。二战前,法国只有2个机械化师和一个正在编组的装甲师。法国的高级指挥官始终只是把坦克兵力划整为零地使用,对于把坦克组成装甲师的工作一直在拖延。他们在用一战的眼光看待坦克的作用,把塔克作为步兵的火力支援,而不是冲锋的主力,或是用来弥补骑兵机动性的不足,用做搜察部队使用,活生生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闪击战能够成功也离不开空军的掩护和支援。法国在欧洲范围内拥有1500多架飞机,其中700架战斗机,260架轰炸机,180架侦察机和400架对地攻击机。但是法国在军事预算的分配上,陆军具有支配地位。空军在二战前的投入就相对会减少,飞行员的训练时长较短和与陆军的地空战术配合的演练少,导致空军发挥不出在闪击战的优势。

闪击战在二战前是一种比较有风险的战术思想,孤军深入本来就是兵家大忌,结合当时的时空环境,法国人更愿意采取比较保守稳健的战术思想。闪击战本质上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当时强大的法军不是以挑战者的姿态进行建军,放弃增量效果选择定量效果也就成为了法军高层的共识。

作为世界一流的坦克大国,二战前法国为何搞不出闪电战?

各个国家发展坦克的理念各不相同,坦克最早出现在一战,有的国家认可了它的火力,有的则看重防御,至于机动能力和相配套的战术跟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很多军事家对于发动机等所有机械的认知有可能和见过蒸汽轮机的农夫差不多,根本不可能想到闪电战之类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