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在飞行中有自毁功能吗?为什么?
其实导弹的自毁装置自从导弹被研发出来就具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研制V1、V2飞弹时,深受导弹的飞行控制困扰,毕竟不是有人驾驶的飞行器,出了问题根本无法对付它们。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导弹在当时是秘密武器,试验时如果乱飞,不仅会给己方带来误会和恐慌,还会不小心泄露自家机密。德军为了保守军事机密,一开始采取的是军机“护航”以及高炮镇场子的做法,一旦飞弹出现问题,便让战机和高炮将之解决掉。
但是这种做法很显然不靠谱,正好V2飞弹的制导装置是靠电波指令驱动的,通过电波可以控制其发动机关机和切断油路。因此纳粹科学家便顺手为导弹安装了自毁装置,避免这东西砸到自己和保守军事机密。
战后大量的纳粹科学家被美军和苏军俘获,他们为两国的火箭技术起到了相当大的贡献。许多火箭刚开始根本就是纳粹火箭的继承品或复制品,因此电波自毁装置这个经验也被带到了战后的火箭发展中。
冷战时期的火箭发展相当迅速,赫鲁晓夫公开声称苏联的导弹与美国人做香肠的速度一样快。那时候的导弹大部分都是为核战争准备的,所以在核弹头的加成下根本不需要过分精确的准确度。也正因为如此导弹的安全性能必须相当高,都是挂着核弹头的玩意儿,哪天哪个猪蹄子一失足成千古恨可就后悔也来不及。自毁装置是必须装备的。
最后这些复杂的大型导弹也发展出了另一个自毁系统——“敏感自毁”。这东西依靠炸弹带启动,一般由火箭和导弹自我判断是否自毁。它负责着火箭上的上万个关键零件,一旦出现过于严重的故障,如“姿态失稳”、“冷发射后发动机不点火”、“弹道偏移”、“程序故障”等,“敏感系统”马上引爆炸药确保摧毁火箭,确保不造成政治事件或大的发射事故。
有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敏感”,但它绝对是有必要的。例如一艘潜艇发射了潜射导弹,导弹发射后出现异常,对着潜艇水域倒栽下来可就惨了。导弹发射是门严肃的军事行动,你必须确保它一丝不苟的完成升空,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倒不如炸毁在发射架上。
总的来说,“敏感自毁”多属于被动技能,往往安排在“电波自毁”这种主动技能无法反应的情况下。
有些空空导弹或别的小型导弹在战斗中的“自毁”则又有点区别,它们一般采用“延时引信”和“电波指令自毁”两种双保险。在固定的时间内无法击中目标,便会通过延时引信自爆,或者因为发射不恰当,由指令命令自毁。
小型导弹的燃料不多,机动距离短,如果无法击中目标,导弹便只能掉落地面。这样会产生许多无法预料的情况,例如导弹情报被泄露、触地引发不必要的伤亡等等。所以它们还不如在空中爆炸算了。
2018年8月,西班牙空军的一架“台风”在爱沙尼亚军演时误射AIM-120空空导弹,正是依靠自毁命令,这枚射入乱窜的导弹才没有造成更大的外交麻烦,要知道100公里外就是俄罗斯。
导弹在飞行中有自毁功能吗?为什么?
导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明的,当时德国发明了两款导弹,这就是V1和V2导弹,V1是一款飞航式导弹,而V2是一款弹道导弹。目前导弹在是世界各国的武器装备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不过世界上具备完整的导弹研制能力的国家却不是很多,主要还是集中在西方的发达国家。
导弹是一款具备很大杀伤力的武器,而这个杀伤力不仅仅在于携带的弹头,另外也包括发动机所携带的燃料。导弹是一个集合了多种技术于一身的装备,因此各个零部件是有可能会出现故障的,而这个就会导致发射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自毁的功能,这样可以减少这些导弹坠落后造成破坏作用。
导弹的自毁装置可以由地面控制,或者按照程序执行,但是当导弹完成了发射在飞行的自主控制阶段就无法被人为控制来实施自毁程序了。特别是一些空空导弹发射之后就会使用本身携带的导引头进行指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自毁装置就无法起到作用了。
导弹在实验和实际使用中都会有可能出现各种状况,而自毁装置就是在这些紧急状态下使用的。
导弹在飞行中有自毁功能吗?为什么?
一般就是不自毁掉地上也会炸的吧!除非有故障了,砸地上都不爆炸,导弹一般距离飞机几十米就自行引爆了,靠碎片击毁飞机。不自毁的话,掉地上炸到自己人就不好了,应该有飞行距离设置,就算没有击中目标也会自行引爆,不然大块头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
导弹在飞行中有自毁功能吗?为什么?
火箭是肯定有的,96年长三乙发射失败,有自毁装置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导弹就不能一慨而论了吧,象单兵用射程只有几公里的微小导弹就不要装了吧。中,远程的应防意外,还是可装的。
导弹在飞行中有自毁功能吗?为什么?
应该有自毁功能,防止误伤
导弹在飞行中有自毁功能吗?为什么?
有…… 这是必须的功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