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那么厉害,为什么中俄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淘汰了上百万支Ak47?
首先提醒一句:80年代俄罗斯只是苏联的加盟国,应该写“中苏”。
地摊文学很害人,常年来不断渲染和以讹传讹,将AK47这种20世纪40年代设计的武器奉为神物。后来的网络游戏更是坑了不少小盆友,游戏中的AK47威力巨大,这方面的属性甚至被设计得超过机枪和小口径的AK74,没几年就形成了“AK文化”,将这种傻大黑粗的粗糙武器抬得似乎比珠峰还要高。
然而真正的AK47是什么呢?作为它的主产国,当年的苏联,现在的俄罗斯和分出去的独联体国家都很难再找到AK47,这种枪型在开发和最初生产它的地方是个稀罕货。苏联真正生产AK47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随后很快就因为生产工艺改造和枪型优化转产了AKM步枪,AK47只有部分作为援助技术和武器送往国外。
然而国外也不是很舔AK47,东欧一些本身就有武器技术的国家例如捷克、东德、波兰等等只是将AK作为华约装备列装而已,很多国家都改造了自己的AK47,将之变成了其它更高级别的自动步枪。
中国受战术思想影响,当年也不太看重AK47。建国以后很长时期内都是53式步骑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的天下,直到改革开放,我国生产的AK47仿造品“56式冲锋枪”也没有取得很广泛的大规模列装。并且56冲也不是AK47,我国改进了生产技术,这把枪总体来说拥有AKM的水准。后来56式一直在中国不断进化,比如下图的QBZ56C式短自动步枪,这根本不能称为AK47。
79年以后,中国军队选择的是另一杆枪——临阵开发的“81式自动步枪”。这把枪79年研制,83年列装,开启了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新篇章,也成为一个时期的“神器”。
然后这里就又产生了一个误会,许多人把81式与56冲混为一谈,认为81式是56冲的后代(甚至某些搜索引擎上也是这样写的)。其实这俩枪真的没什么继承关系,顶多也就机匣的形状和护木比较像,再就是81式使用了国内研制的56冲折叠枪托。
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导气结构上,AK47是一种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Long stroke),而81式采用的是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Short stroke)。把AK的导气管拆下来,可以看到活塞连杆。短行程的武器则没有。
这一长一短区别大了,简单打比方的话,短行程的81式与G36、L85A1、95、FN2000还有HK416这些是同类,而长行程AK47、56冲的同类则是M63、HCAR、AK74、BAR这类。
还有个气吹式(Direct impingement),主要被M16、M4这些使用;正因为使用了短行程活塞导气,所以精度表现上81式比56冲更好。
这么些年以讹传讹的将81式当做AK的后代,使得81式的不少光环给贴到了AK47头上,让国内的AK“神话”被进一步扩大。反正对于不少巴雷特是阻还是狙都不愿区分的人群而言,AK47、56冲、81杠是同一种武器。
所以,不要太过于扩大中国对AK47的淘汰问题,56冲实际在中国一直都在发展和改良,不能以AK47来衡量。直到今天56冲仍然是中国对外重要的外贸商品(某些部队仍在装备),性能和工艺、成本都有极大的提高。
但是部队换装56冲并非80年代的事情,我国历来对武器研发极为重视。虽然硬件和经验都不足,却并不妨碍中国人民开发出新的武器。部队更早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63式自动步枪的换装,只是受动乱影响,这把好枪给糟糕的生产可惜掉了。70年代末期63式撤装,自动步枪还得靠56冲。
而70年代末时,国家长期没有战争经验,又处于刚刚结束动乱的特殊时期,我军还受到老战术思想左右,将打得又准又稳的56式半自动步枪作为主要武器装备,对“火力理论”和56式冲锋枪这样的自动化武器并不太上心。其结果就是56式装备量一般,性能也良莠不齐,且对面越军大量使用了我们援助的56冲,对士气影响很大。
正巧,“枪族化”的理论在当时开始盛行,中国军工很快就接到了研制枪族化武器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就三条:
1.研制出既有56冲火力,又有56半精准的枪械。
2.研制出可靠的班用轻武器枪族,实现零件替换。
3.成本控制好,能大量生产,便于掌握和训练。
后面的就不用多说了,81式枪族很快就从“过渡式武器”的称号中站了起来,迅速的在战争中被军队认同并换装。而随着列装的规整性,许多56冲便随着其它替换下来的武器一起下岗了,只在一些特殊需求的地方继续服役。这些便是80年代中国大量换装“AK”的事儿。
苏联换装AK47更没啥好说的,前面提到过,苏联的AK47其实列装没几年就给AKM替换了,作为工业强国的苏联当时工业能力绝非中国能比,苏造AK在连续经过更改机匣工艺和加工后,便很快走向了新时代。许多人后世见到的所谓AK47,根本就是AKM。
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使用了NATO全威力枪弹的美军M14和北约FAL由于不适合丛林环境丢尽了脸,美国不得已换装了小口径的M16突击步枪。随着M16技术的不断磨合与完善,人们纷纷发现了小口径的好处,全球都掀起了“小口径浪潮”。
虽然AK47和AKM的中间威力枪弹并不会产生M14和FAL那样的全威力操控难题,但小口径枪弹的魅力也不是苏联能挡的。他们在60年代就研制出了5.45x41/42mm的弹药,然后又经过试验定型出后世的5.45x39mm弹。同期卡拉什尼科夫进行了AKM的改样试验,亦制造出了小口径AKM枪型,最后在苏联的定型选择下开发出了AK-74型突击步枪。
1974年11月7日红场阅兵时,苏军装备着崭新的AK74突击步枪亮相,同期AK-74开始大规模的生产和换装,苏联转动自己的工业机器,很快就将士兵们手中的AKM换成了AK-74。这也得益于卡拉什尼科夫的设计,AKM有53%的零件可以沿用给AK-74,并且生产线不用进行什么大的改造。
到阿富汗战争时,进入帝国坟场的苏联士兵们基本上都是一水的AK-74小口径突击步枪了。苏联还将这些枪械生产线大量出口给东欧国家,像东德就得到了这种生产线,因此他们又发动了自己“手一滑”的民族天赋,将AK-74也来了个脱胎换骨,生产出具有“完美AK”称号的Mpi-AK74。
本拉登等部族武装由于常年在阿富汗与苏军鏖战,也缴获了大量的AK74,也用惯了这种武器。像拉登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就三样——古兰经、M65风衣、AK74U冲锋枪。
这些AK-74以及改型与AK-47都隔了两代了,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之所以AK-74流行的没有AK-47多,主要在于AK-47技术比较简单,一些世界上比较落后的区域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加工;战乱地区打得一穷二白的军阀也买得起这款武器,AK-74的5.45mm子弹比7.62mm子弹也金贵和更难得。
而且许多生产国在获得了AK-47生产线后,很长的时间里对新技术的更替并不在意,他们很习惯于AK对工业能力的低要求,以及经济适用的造价。因此AK-47枪型被不断生产出来,却也没谁把太多心思打到更昂贵一些的AK-74上去。这造成了AK-47的全球数量不断翻番,而且成了“硬通货”在战乱区四处弥漫。
这其中真正的AK-47其实并不算很多,所谓的AK-47更多的是一种通用绰号。西方的宣传工具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将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渲染成“杀人数超核武的武器设计师”,将“AK-47”列为天字一号凶器,甚至连与AK没关系的81杠也被硬说成是“81式AK47”;东西德合并后,性能超过西德武器的东德Mpi-AK74更是被当做“邪恶苏联的奴役残余”抨击和熔毁。总之苏联垮台了,“舆论”们也懒得区分“AK47”还是别的什么“AK”,只要这个数字够劲爆,够让垮掉的苏联能被涂上“邪恶”二字就行了。
那么就到这吧,在AK47被过分渲染的背后,老王希望人们能从政治的角度重新看待一下这种武器的面貌,毕竟骨子里它就是个二战后研制的老武器罢了。当时的中国是为了“枪族化”和谋求更先进武器的大规模列装才取缔了仿制自AK47的56冲;苏联则是因为发展小口径武器选择了换装AK-74。
Ak那么厉害,为什么中俄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淘汰了上百万支Ak47?
现代作战条件下对步枪的附加功能及射击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并不是说可靠性好就能解决一切。当年AK47研发时并没有考虑现代作战条件下的实战要求,附加功能什么的基本没有,射击精度也只能说是勉强够用,使用的材料在寿命上也不如现代的先进材料好用及轻便。
因此,为了不断满足新的战术要求。拥有完善工业基础的国家都会开发新的制式步枪来适合新的作战要求,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也会寻求采购新枪来武装部队。并且在一款新枪开发出来之后,还会有针对性的研发大量用于改进的套件来提升枪械的多功用性。对枪械本身也是不断的优化升级的,使其射击精度,可靠性,携带性,弹药杀伤性,多功能性尽可能的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但是这些要求,对于老旧的AK-47步枪来说,已经不是只改外形就能实现的。所以,在升级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更换新式枪械就不可避免。比如,我军就是先用81式枪族更换了老旧的56系列枪族,然后又用更新95式系列枪族更换了81式枪族,并且目前还在开发新型的模块化步枪。就是为了让部队获得能应对现代作战环境的单兵武器。其实就跟手机需要更新换代一样,老手机除了寿命的限制之外,就是功能性太少,不是不能用。但用起来确实很勉强,需要新一代产品来更新才能与时俱进。不然实际使用起来会受到很多限制。
Ak那么厉害,为什么中俄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淘汰了上百万支Ak47?
你就看现在还在把AK47作为制式步枪的都是穷B国家,就该知道这货从现代眼光看一点都不厉害。
一把步枪需要哪些要素?简单说就是精度、后坐力、重量、拓展性、杀伤力、可靠性、勤务性、性价。
我觉得前四个都不用说了,
现代小口径步枪低平弹道精度吊打AK的小便弹道;
AK较重弹头+长行程活塞的后座力也远比小口径高,枪口上跳也更严重;
钢木结构的重量也远大于大量使用聚合材料的现代步枪;
抖的要死的机匣盖不方便按导轨,枪管也是硬压进去,不方便更换;
然后在看有争议的杀伤力、可靠性、勤务性。
很多人会觉得AK的口径更大,所以相应的杀伤力也越大;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子弹在人体内产生的杀伤并不是直进直出的弹孔,而是弹头的翻滚和破裂。
AK47的初速并不高,弹头也较重,入体25cm之后才会翻滚,造成永久空腔。而且AK的弹头长度不大,仅有26.5mm,翻滚起来造成的弹道创伤也不如其他一些长径比较大的步枪弹。
而比如M16早期用的5.56mm,M193弹,里边没有钢芯,虽然穿透性差了点。但是接着极高的初速,入体12cm左右,铜被甲内部的铅体就破裂,形成多个碎片在体内侵蚀。造成可怕的永久空腔。
AK一直被誉为可靠性逆天,虽然说在一竿子现代步枪中AK可靠性确实不错。但这也是牺牲了精度(零件之间可容纳杂物的缝隙);牺牲了可控性(活塞室的过量进气,赋予长行程活塞巨大动能,导致后座很大)等得来的,不过AK的理念在于,我进点砂子不要紧,而M4之类的理念在于,我密封做的好点,让砂子不好进一点。
勤务性上AK到真的没话说,因为零件之间缝隙大。很多卡灰尘导致复进不到位这种情况只需要多拉几下,或者冲下水,甚至撒泡尿上去,把灰尘冲出来就好。而且拆卸保养简单暴力,不需要什么专业工具。想想AR的导气孔...没个刷子真的要死。
上面说到,可靠性和勤务性可能是AK到现代还能拿的出手的亮点。但实际上,现代突击步枪也是因为追求精度、可控性而对可靠性和勤务性做了一些取舍。
我想说的是,一把突击步枪在保养得当的情况下可靠性不比AK47差多少,勤务性上对于专业受训,装备齐全的现代步兵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儿。所以,对于大国而言,为啥还要用AK?
Ak那么厉害,为什么中俄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淘汰了上百万支Ak47?
题目中所说的应该是AK47、AKM等步枪了,但是由于军事技术的发展等问题,这些步枪已经开始落后,所以才会被最终淘汰。
AK47突击步枪在40年代末研发成功并开始装备苏军,在当时确实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武器,要比普通的半自动步枪具有更为猛烈的火力,而且采用的弹药基本足够满足实战需要,而且可靠性很高,操作简单,所以一时之间让苏军的轻武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还在搞全威力弹药,搞出了M14、FAL等自动步枪,落后于AK47。
但是转眼之间美国装备了采用小口径弹药的M16步枪,弹药杀伤力强,精度较高,而且自动射击更加可控,要比AK系列步枪的性能更好。于是苏联在70年代也推出了AK74步枪,开始撤装AKM步枪,如今的俄军也换上了现代化的AK74M、AK12等一系列新AK步枪,早已没有AK47、AKM等步枪了。
而像我国,在70年代也开始研发小口径弹药,最终定型5.8毫米弹,后来研发了95系列枪族,期间只是以八一式步枪作为过渡武器使用。但是基于AK47仿制而来的五六式冲锋枪并没有完全退役,如今的56C短步枪就依然在海军等军种中继续使用。
Ak那么厉害,为什么中俄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淘汰了上百万支Ak47?
AK-47主要缺点是由于全自动射击时枪口上扬严重,枪机框后座时撞击机匣底,其枪机抛壳口的设计令其较难安装皮卡汀尼导轨,机匣盖的设计导致瞄准基线较短,瞄准具设计不理想等等缺陷,大大影响射击精度,300米以外难以准确射击,连发射击精度更低,实际上它只可以满足以遭遇战为主的较近距离上战斗的要求。
Ak那么厉害,为什么中俄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淘汰了上百万支Ak47?
AK47在它诞生的年代,以自身较完美的特点,赢得了在历史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当中被当做制式武器装备。尤其是苏联、和我军中装备时间长达数十年,其实直到今天也有一些也装备这种武器。AK47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最主要的特点是简单易学、皮实无故障、火力猛烈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慢慢的有了更全面,整体性能更好的替换武器。任何一种武器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后,必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是武器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发展的规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