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为什么盟军不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直接攻入德国?

反而从比利时发起“突出部”战役攻击德国,这里有什么战略意图吗?

很简单,当时盟军已经控制了比利时的重要港口城市安特卫普,并以此为基地输送和囤积了大量的物资。

可以参考下上面的地图,马奇诺防线在阿登的下方,在1944年后半年法国这些区域已经让盟军占领,但是南部盟军已经没有了什么能打的军队,他们只能扼守意大利。第二战场的盟军为了发动荷兰战役,将大部分军队集中在了比利时,并通过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补给,他们没有功夫也没有兵力做出危险的穿越马其顿之旅。

选择比利时地区的进攻其实有自己的道理,这地方不比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线,它是山区,当年就因为比利时阻挠法国而留下了防线的破绽,也不利于德军展开装甲优势。比邻沿海也更适合盟军的补给和海空轰炸。配合北上的盟军,实际对德军形成了两面钳形攻势。

1944年6月6日(D-DAY)美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在空降兵的帮助下成功的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地区登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让盟军近300万大军潮水般涌上了欧洲大陆。

当时盟军的进展非常神速,两个月后的8月份他们已经解放了巴黎,并且兵压马恩河一线,比利时的全境基本得到解放。安特卫普等地也就是这时候成为盟军的重要补给港口。

盟军不想一口气杀到德国吗?当然想,没有什么比直捣黄龙更好的战略。盟军也做到了将法国贯穿的战略目标,然而这个时候的盟军也实在是有点后力不济。因为“自由法国”领袖戴高乐的政治斡旋,亦是出于与红色势力争夺法国的需求,盟军为解放巴黎消耗了相当多的物资。所以9月份盟军在马斯河受阻,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燃料发生了困顿,他们不敢再浪了。

毕竟盟军打的是登陆作战,且登陆以后无一日不在奋勇作战,又强行支持了解放法国这种重任,后勤储备不可能做到很充足的地步。这个时候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就成了盟军的一大集散中心,通过该地发达的路网和正处于第二战场盟军身后的战略位置,为盟军的喘息和补给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第二战场的盟军这时候想的不是从马奇诺防线穿过去,己方已成疲兵,而德军的大反击毫无疑问会随时到来。所以他们谋划的依然是开辟解放区,趁德军混乱不稳,压缩和消灭范围内德军的策略,“荷兰战役”即将展开。

但是这不代表盟军南边啥事儿也不做,实际上从北非杀过来的部队1944年1月就大军压境与法西斯势力交战。他们一直被阻于意大利的“古斯塔夫防线”,凯塞林元帅指挥的C集团军牢牢扼守住了这里。美军在卡西诺山下发动了好几次进攻,但克拉克指挥的盟军硬是无法打通防线。

1944年1月12日,“虎头狗”沃克率领36步兵师血战一夜伤亡惨重。于是美军在安齐奥登陆,展开了“鹅卵石行动”,希望能绕死德军。但这回美军犯了“怂”的毛病,他们在不断的等待补给与增援的过程中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了,让德军从容的调集了法国和南斯拉夫的兵力防守阿尔卑斯山,美军被10个师的德军活活包围,不得不狼狈的靠飞机轰炸和堑壕工事保命。

围绕“古斯塔夫防线”的战斗就这样拖到了5月份,在4月份的时候德军从意大利大规模的撤退。好不容易攒齐了兵力的盟军再次发动全面进攻,在大军压境下凯塞林被迫不断后撤阵地,最后卡住了圣马力诺到卡拉拉的哥特防线。这个时候盟军又狠狠的挺进了一把,不为别的,只因为意大利活动的共产党数量太多,此起彼伏的红色革命响彻了都灵、米兰、热那亚等整个意大利北部,游击队们赶走了德军,还吊死了墨索里尼。盟军又是耍花招又是强行进军,硬是接收了全意大利并迫使C集团军群投降。

这路盟军的路线从一开始就定好了,意大利战役以后他们继续了北上的战略方针,但这个时候诺曼底登陆开始了,盟军为了确保第二战场的开辟,从意大利抽调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加入登陆战,结果诺曼底登陆大胜,意大利一线却陷入了沉寂。没人了嘛。

两个战场的盟军最后都因为兵力或补给的原因停下了脚步,然后等到9月份才开始了新一轮的猛击。罗马一线的盟军8月份狂攻下哥特防线后,又被抽调了7个精锐师,彻底的没人干活了。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则展开了“荷兰战役”,不过结局很不痛快,像“市场花园”行动简直就是以惨败告终。

荷兰战役的出发点也是非常简单的,扩大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安全,攻克德军B集团军群,解放荷兰,然后刀锋直指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这根本就不用从马奇诺防线那边冲进莫德尔制造的陷阱,荷兰这样的沿海地区才更能发挥盟军的登陆、轰炸、补给等优势。

但是荷兰战役进行的非常难看,空降兵们的“市场花园”不用说了,地面部队与空降兵汇合后还没突击出多远就让德军给反突击了。面对第三帝国汹涌而来的装甲军团,盟军的轻步兵和伞兵们给揍得昏天黑地,最后英军死死抵住了德军的突破,在莱茵河南岸转入防御。一直打到1944年11月,盟军才勉强占领了荷兰的西南部分。

后面的事情想必大家更熟悉,这时候已经没人再去找马奇诺防线一代的毛病。因为战役的核心点全放在了阿登森林。希特勒从东线抽调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到西线,他重新策划了一场装甲闪击战,希望像当年闪击法国那样突破阿登山区,再复制一场1939年的胜利,甚至直接冲到安特卫普去,把盟军像敦刻尔克那样赶进海里。

结果希特勒的豪赌失败,阿登反击战打得虎头蛇尾,101空降师配合部分陆军残兵卡住了巴斯托涅的突出部,然后巴顿的装甲部队迅速的驰援,展开反击的盟军将德军直接打了回去。然后大量的精锐部队为了堵住东线苏联的口子又被运了回去准备“春醒行动”,整个西线完全糜烂了,德军已经无法阻止盟军。

实际上后来不少盟军就是从原马奇诺防线一带进入德国的,进入德国只是个路线问题罢了。

二战时期为什么盟军不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直接攻入德国?

当时盟军突破了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封锁,深入法国内陆,德军在法国的防御彻底崩溃,两个集团军的残部正在向后撤退,此时在西线德军已经没有像样的部队了,摆在盟军指挥官面前的是如果保持快速的追击,使得德军来不及在齐格菲防线和莱茵河部署兵力重建防线。由于后勤补给的限制,使得盟军不可能做到整个战线上所有部队的快速挺进,他们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为主要追击方向,将所有的补给都集中到这里,通过一次持续而又快速的的进攻,直达柏林,让德军措手不及。

当时西线盟军分为两大集团军群,靠北的是由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靠南的是由美军组成的第12集团军群,指挥官是布雷德利。两个指挥官都分别建议将各自的方向作为主要的追击方向。其中最为有利的是从北路发起进攻,即将主攻方向放在蒙哥马利的英军方向上,因为如果从北路突进70英里就可以到达阿纳姆,这不仅切断了荷兰西部的全部德军,而且更加致命的是盟军如此就直接绕过了整个莱茵河和“西部壁垒”防线,德国的北部平原对盟军的机械化部队开放了,盟军可以直取柏林以及“鲁尔”工业区,这将是战略上的巨大胜利。

当然了当时的西线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既没有将主攻方向放在北路,也没有放在南路,仍旧采用全线推进的方式追击德军,这样的结果就是盟军在哪个方向上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的突破,最终给了德军以喘息的时间重整西线,甚至积蓄起力量在阿登地区发起了强大的反击。蒙哥马利不肯放弃他提出的在北路发起决定性突袭的计划,最终决定通过大规模使用空降部队来达到迅速占领阿纳姆的意图,最终的结果是空降部队成功了实施了空降,占领了关键性的桥梁等要点,但是由于地面部队的推进速度太慢,最终使得空降部队没能坚守到地面部队的到来,放弃了阿纳姆,行动以失败告终。如果一开始就将全部资源投入到北路,或许蒙哥马利真的就达到目的了,西线这将带来巨大的改变。

无论是从后勤补给的条件还是地形来看,从比利时荷兰攻入德国都要比从法国南部,即马奇诺防线攻入德国更为有利。北路的部队将直接从世界第三大港安特卫普获得补给,而南部则需要从诺曼底的港口经陆路获得补给,效率上比北路差几倍。地形上来看,从南路发起进攻,只能正面强行突破德军的“西部壁垒”防线和莱茵河防线,而在北路却存在着绕过这两条防线的可能。从距离上看,从北路到达柏林也比南路要近,所以综合来看,选择比利时荷兰方向进入德国是更加有利的选择,是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的较佳方向。

二战时期为什么盟军不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直接攻入德国?

谢邀。当时德国提前发动了突出部战役(阿登战役)。此战使德国西部的守备力量大损,战役使德国消耗了最后的精锐部队,再也没有后备力量可以补充,因而成为在西线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美军也从这里开始了进攻柏林之路。4个月后, 纳粹德国战败投降。

二战时期为什么盟军不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直接攻入德国?

因为德国人的脑子在战术上还是正常的,没有正常的人会用脑袋硬往墙上撞。能够绕过筑垒防御地域都是绕着走的。

二战时期为什么盟军不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直接攻入德国?

盟军的计划原本就没打算从马其诺防线这边突向德国,主要是受孚日山脉地形影响,不利于大型机械化部队展开、空军支援和后勤补给(后两者跟意大利战场冲突)所以“龙骑兵行动”后盟军高层44年9月中旬限制美第7集团军的进一步行动,主要寄希望于蒙哥马利和布拉德利的进展。

8月18日蒙哥马利曾建议英21集团军群和布拉德利的美12集团军群联合从阿登北部的比利时冲向德国的鲁尔,进而柏林,争取44年内解决德国,但不为艾森豪威尔采纳。有三点原因,美国人的自尊心、将领的勾心斗角和燃料等补给的匮乏。巴顿的第3集团军9月1日最接近德国边境,也不得不停下来等待补充。9月4日盟军占领安特卫普, 艾森豪威尔决定“我们在西线击败敌人的最好机会是对鲁尔区和萨尔区的进攻。”但港口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德军抵抗力的恢复,盟军也就规规矩矩的宽正面一步一坑的向前推进。

最先进入德境的是美第5装甲师的一小型部队,9月11日跨过卢森堡北部的乌尔河。第一个被攻取的德国城市为亚琛。

二战时期为什么盟军不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直接攻入德国?

当时盟军人数太过于杂乱,各国人都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