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承秦制的汉朝为什么能够延续200多年而秦朝却二世而亡?

汉承秦制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秦始皇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扫六合大一统,统一文字、度衡、交通、礼仪风俗,什么都完成了。但最后不幸失之于秦皇半途而逝,赵高李斯胡亥宫廷政变,残杀了秦皇所有王子。

朝廷昏暗,激起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杆而起,中国爆发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六国旧贵族乘机反叛,天下大乱。

刘邦应运而生,攻克咸阳,宣告秦王朝灭亡。天下成了项羽和刘邦争权夺利的大战场

。项羽复古,尽封旧贵族划地为牢,华夏重回战国时期。刘邦坚持秦制,"非刘氏不能封王",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郡县制"。符合时代潮流,因此,刘邦才能笑到最后,汉王朝也能长盛不衰。两汉牢国奠定了秦始皇立国的基础,从此引导了华夏走向了封建主义大一统的模式,尽管也出现过分崩离析,但分久必合成了华夏历史的主旋律。汉王朝功莫大焉!

汉承秦制的汉朝为什么能够延续200多年而秦朝却二世而亡?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并非偶然,是多种恶劣因素迸发而成的。

一、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在此过程中,底层人民承受了连连征战,徭役沉重的痛苦,终于盼来了一丝安宁。如此时秦始皇能体贴人民疾苦,休养生息,减轻赋税,给人民得以喘息机会,秦朝岂能这么早灭亡?然而,秦始皇却好大喜功,一路狂奔,大兴土木,建万里长城,建阿房宫,建皇陵。人民不堪重负,揭竿而起如星火燎原,结果貌似强大的帝国一推就倒。

二、农民起义开创了历史先河。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在以前的几百年战争中,都是国与国以及贵族之间的战争,从没发生过底层民众起义的战争。当陈胜,吴广提出"王公将相,天生贵种乎。”的呼声后,一下子提醒了底层人民,起义军一下子遍及全国。流亡的六国贵族趁机出头,秦朝统治者一下子措手不及,很快灭亡。

三、政策的制定与中原文化起了巨大冲突。秦统一六国后,也进行了一系列好的变革,车同辙,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在政治制度上采用中央集权制。地方上用郡县制,统一中央集权,这些方法一直沿用了二千多年,有的现在还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但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沿用了法制治国的法家思想,与中原儒家思想相冲突,南方文人处处与其为难。犹其是“焚书坑儒"更是恼怒了所有的南方学者,被称为“暴秦”,更加建了秦朝灭亡步伐。

四、秦始皇死后赵高弄权,陷害了公子扶苏,蒙恬等忠臣良将。把秦始皇后代几乎屠杀殆尽,严中的伤了国本。

凡是种种,都是秦早亡的重要因。最早最具有权威的著述读者有空可看看西汉学者贾谊的《过秦论》。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在治国策略上采取休养生息,慆光养晦的政策,使历经战争之苦的人民得以喘息之机。但在制度上的确承袭了大多秦朝制度。在治国理念上重心在儒家思想,得到儒生的拥护,所以能够使国本延续近四百年,就连汉末的曹操也在《长歌行》中也写有“矜矜子青,悠悠我心,但为君故,难亡初心"的名句,可见对儒家思想的重视。所以说,同样的东西要看什么时候,什么人在用。时间,背景,人是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汉承秦制的汉朝为什么能够延续200多年而秦朝却二世而亡?

李斯为秦始皇设计的高度集权的帝制有个致命缺陷,权利太集中,被完全锁定在皇帝一人身上,如果皇帝乱国,无人能挡,就是这么巧,胡亥就乱国了,杀了所有的兄弟姐妹,杀了边关大将,杀了丞相,废了赏罚制度,专信赵高一人,然后被赵高杀了。这样乱国篡权的人谁还能信,谁会去保,章邯手握重兵二十万,坐观项羽和王离决战于巨鹿城下,未发一兵一卒,这就是所谓的“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如果章邯出手,那还有项羽的以后,楚怀王一招手,章邯就投降了。赵佗坐拥50万秦军,直接关闭与中原的通道,侍机自立。汉朝制度肯定对秦制做了调整,但总体继承了秦制。

汉承秦制的汉朝为什么能够延续200多年而秦朝却二世而亡?

大周八百年江山下的裂土封王传统是深入诸侯王骨髓的“集体潜意识”,就算到了汉代初期也不得不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七王之乱后,人心中的封土建国思想才有了些许松动。

秦二世而终和汉承袭秦制之间有着近百年的适应过程

你会发现,汉承秦制在汉初其实是个伪命题。举个例子,灭秦战争之后、楚汉相争之前,当世最强的其实项羽是没有大一统观念的。

他怎么做的,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西楚霸王。他要做什么?很明显,他想历史的车轮往后转,想回到春秋战国做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诸侯霸主,至于秦朝的那一套项羽是根本看不上的。

你说刘邦就是大一统的支持者了?打败项羽之后,改头换面换了个说法,白马盟誓以后叫“非刘不王”,诸侯只能我皇室贵族来当。除了诸侯姓刘,和周天子的分封又有多大区别。事实也很打脸,七王之乱说明了一切。

周王朝八百年江山给华夏民族打下的烙印岂是你秦王朝几十年就能轻易改变的,为了推动历史前进,汉代担负着改朝换代的风险,又经历了将近百年的适应,这才把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在历史长河来看,秦王朝的大一统观念太过先进和极端,即便短期实现了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适应和推广。

汉承秦制,都好几次险些亡国(吕后时期匈奴入侵、七国之乱、汉武帝后期的内乱……)就别说发明大一统观念的秦王朝了。楚汉战争甚至被部分史学家称为“第二次秦楚大战”。

秦统一六国操之过急,没有假想敌后的和平年代调整不及时

虽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但灭亡六国仍然显得操之过急。在军功制的利诱下,秦国就像一辆停不下来的战车,迅速灭亡六国,却留下隐患重重。六国中的每一国都只是用武力占领,并没有真正用文化和思想实现统一。假若灭亡每一国都用几十年消化吸收,几乎不会有秦二世而终的唏嘘不已。

秦王扫六合之后,又是一符怎样的场景?秦国这样一台不能停歇的战车不得不停下征伐的脚步。因为,可知范围内几乎没有了能与之一战的敌人。

北方匈奴和南方安南还有仗可以打?老秦军几乎倾巢而出,因为在军功制度下,只有诛杀敌军才有地给,才有爵位给。反倒是国内只有老六国囚徒勉强充当劳动力,搞大的综合工程,比如修长城、修宫殿。这样的现状对于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国是极不正常的。短期内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标,却没了新的蓝图指引秦国前进。整个秦国高层是懵的,以至于秦始皇都要巡视六国疆土,一来震慑反抗势力,二来思考大帝国的长远规划。

胡亥和赵高的统治不足以为大秦帝国规划新的蓝图

汉朝搞了丝绸之路,把发展规划放在西域,并通过汉武帝一朝的卫青、霍去病实现了汉朝军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的向上局面。

反观胡亥和赵高的统治,首先我们知道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遗臭万年,都想留名青史。他们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强力镇压,以至于后来一句“天下苦秦久矣”成为天下义军起义时最好的反秦口号。

汉承秦制的汉朝为什么能够延续200多年而秦朝却二世而亡?

历史的发展具有很明显的周期性;秦汉,隋唐,民国和当代,都是前朝短暂的二三十年,但承接大统的后续朝代都是荣耀几千年的中华盛世!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旧有的体制、制度走向没落,财富差距过于扩大,社会矛盾不可调和,势必就要产生大的变革。但大的变革,尽管整体趋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利于社会向前发展,但等于社会财富、生产资料又一次重新分配;当触动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或者新的制度推行过于激进的过程,肯定会产生不小的矛盾和问题;利弊共存,就如同商鞅变法一样,尽管孝公过世不久,商鞅就遭受车裂的下场;但惠文王那是为了平息变法当中产生的一些怨气和矛盾;坚持新法百年,最终奠定秦国一统华夏的实力和基础。大而言之,汉承秦制,唐随隋朝,就是一个道理!就说当代,也尊崇创立民国的孙中山为国父!

汉承秦制的汉朝为什么能够延续200多年而秦朝却二世而亡?

汉只承秦之郡县制、中央组织架构等制度,不是全部照搬,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养,并不是秦之弱民控民之制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