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英国就用10发弹步枪,为何二战各国还用5发弹仓而不学英国用10发弹步枪?
这是不对的,各国都考虑过弹匣容量问题,二战时各国除了一战老枪外,新发展的武器就没几个还用5发弹仓的。特别是二战那些新研制的半自动步枪,没有弹容量怎么发挥火力?一战的武器只不过是因为成本、训练、数量等原因继续留在战场上罢了,并不能算是二战的研发武器。
像美国在二战中的代表武器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使用的是双排8发漏匣供弹,后期有改型装上快慢机后弹容量被增加到20发,何来5发弹仓之说?春田1903那种东西在二战已经是老黄历了,也就四等人陆战队前期用过一段时间。
苏军更不用说,火力至上的主儿。二战坚持使用莫辛纳甘的原因主要还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后期西蒙诺夫SKS步枪被大量装备部队后莫辛纳甘就很快被淘汰了,甚至连SKS都没维持多长时间就让AK47给淘汰。
更早期的时候,苏军也装备了大量的托卡列夫SVT-38/40半自动步枪,这些枪甚至还被德国人缴获使用。此外还有能自动射击的AVT-40,昙花一现便消失了,拥有15发的弹容量。
不过各国军队对SVT-40的使用很能代表那个年代的武器思想。苏军那些水平低劣的步兵认为SVT-40很难用,而老兵相当多的红海军却认为很好用。芬兰军队对缴获的SVT-40赞不绝口使用了很多年;德军也将缴获的该枪重新下发并命名为SIG.259(r),士兵们也很是喜爱。
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士兵水平和文化造成的,二战时苏军甚至认为可更换的弹匣是繁琐和无用的设置,所以SKS重新回到了固定弹仓。但可以肯定的是,苏军只在老武器上才有小容量弹仓,新开发的武器弹容量普遍高于10发。
就连日本人也不例外,他们在二战期间研制的武器也拥有更高容量的弹匣,像4式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都拥有10、20、30发的弹容量,使用38大盖这类小弹容量武器,一方面是战前的旧思维和技术限制,一方面是资源不允许搞太追求射速的武器。战争结束前日本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却来不及弥补了。
德国人也是一样,他们的98k只是相对来说具有代表性的武器罢了,换当时哪个国家也做不到美国那样临阵大规模换枪,所以大量继承自一战观念的武器被留存下来。德国二战很早就遭遇到苏军SVT-40的打击,98k怼不过,MP40又够不着,所以他们也很快研发了沃尔特G41步枪。
当时这把武器已经被确定将替换掉98k,但士兵们对枪械的上供弹很吐槽,要求能像苏联那样采用弹匣下供弹,这么一闹就憋到1943年才推出了改进型G-43。这些德国半自动步枪均为10发弹容量。
划时代的STG44突击步枪更不消说了,30发弹匣供弹,可以说二战的技术就没有再考虑过去那种5发的玩意儿。一战的枪械使用环境、使用方式对弹容量要求并不是很大,更没有二战那些半自动步枪那么快的耗弹量,没有迫切的弹药需求。(一战其实也出现了不少改装弹容步枪)
相比之下,英国人算是最古板,最食古不化的班子了,他们也就小规模的试验了一下SMLE半自动李恩菲尔德步枪和20发弹匣的FN-49半自动步枪。连日本人的反应都比英国人快。
一战时英国就用10发弹步枪,为何二战各国还用5发弹仓而不学英国用10发弹步枪?
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英国军队的一把著名步枪,从1895年一直使用到1956年,可见英军对其非常忠爱,是第一和第二次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军以及英联邦军队的制式步枪。
此枪口径7.7毫米,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以及盒形可卸式弹匣,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用两个5发的弹夹供弹。
在各国军队普遍装备5发栓动步枪的时代,李-恩菲尔德式步枪10发弹仓供弹,可谓出类拔萃了,火力是其它国家军队的整整一倍,显然对阵时具备火力上的优势。
在一战堑壕战中,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以其迅猛的火力输出,给同盟国军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一战军史上才有“李-恩菲尔德一分钟”的说法,即李-恩菲尔德步枪可在一分钟内打空四个弹匣,由此可见这把栓动步枪的射速竟然已接近半自动步枪。
二战时期,除了财大气粗的美军装备8发漏夹供弹的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以外,德军的G-43以及苏军的SVT-40半自动步枪,各自也仅生产装备了数十万把,德军还是以毛瑟98K、苏军依然以M1891莫辛-纳甘步枪栓动步枪为主,且都是5发弹仓供弹。
至于二战时期,许多国家依然还在使用5发栓动步枪,而不学英国人一样采用10发弹仓供弹,应该是与各国军队的战术有关。
当时的步枪班都配备了轻机枪,以轻机枪为最主要的火力输出单元,步兵的战术也都围绕轻机枪而展开,本身栓动步枪射速比较缓慢,也没人说5发子弹弹容量低。
且各国步枪大都采用5发弹夹供弹,一次性就能压入弹仓5发子弹,所以装填子弹还是比较方便的,无须手动一发一发压,所以许多国家也不想将步枪改成李恩-菲尔德步枪的供弹方式,费时又费力还费军费,因此都懒得去改造。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一战时英国就用10发弹步枪,为何二战各国还用5发弹仓而不学英国用10发弹步枪?
就栓动步枪而言,李-恩菲尔德10发弹匣供弹,未必是一个优点,一次装十发子弹,加上后端闭锁设计,李-恩菲尔德固然可以打出“疯狂一分钟”的火力效果,但是打完后,重新装弹同样是五发枪弹步枪的一倍时间,说起来栓动步枪打出半自动步枪的效果,其实不一样的,栓动步枪还是需要拉一发打一枪才行,同样不瞄准概略射击,同样十发子弹,多了九个拉栓动作,这个所谓疯狂一分钟会概略到哪里去,大家自己想象。
我国军队建设初期近三十年里,都是在生死存亡之际打游击,没有自己的后勤保障,后世记载和宣传里,这一时期又是重点,很多人会有部队有什么武器,就用什么武器理所当然的概念,其实不对,这是没办法。军队正规化对武器装备必需统一制式,最关键在于对装备武器有专门的战术专门的训练大纲,武器是应军队战术思想的要求而产生,栓动步枪时代,军队主流步兵战术是要求射击准确,稳定,还要尽量整齐!
到二战中期,我们到五十年代,步兵射击还追求尽量多的齐射,自由射击需要等战场指挥官专门命令,这种战术思想下,十发装弹的李-恩菲尔德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火力面压制是机枪的事情,步枪兵战术是围绕机枪做点控制,李-恩菲尔德的那个大弹匣,还被诟病影响运枪行动呢,所以别的国家并没有选择跟它一样的设计。
一战时英国就用10发弹步枪,为何二战各国还用5发弹仓而不学英国用10发弹步枪?
英军那李恩菲尔德虽然装弹多,射速也快,但是优势并不是特别的明显。二战那会儿,各国都一堆冲锋枪了,要射速的时候,那些冲锋枪就可以弥补了射速了。而且,正常来说,对于栓动步枪,五发十发没啥太大区别。五发的弹仓,一个弹夹打光了之后,再压进去另一个五发弹夹,根本就不是啥费事的事情。而且,五发的弹仓,根本也没人嫌少了。
另外一方面呢,十发的弹仓,你自己就可以想像一下了,压进去十发是个啥感觉了,越往后压,就越难压了。五发的弹仓,一个弹夹压进去就OK了,十发的弹仓,打的时候虽然爽了一下,但是你装弹的时候可能就会怀疑一下人生了,万一这装弹这会儿,鬼子冲过来了就是一刺刀,你咋办?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年二战那会儿,英军曾经回收了一部分李恩菲尔德,去改成五发的弹仓下发给部队。而且,在打仗那会儿,很多时候英军士兵也是装了无法就开始开火了,毕竟装十发真的是麻烦。
而且,二战爆发那会儿,各国的制式步枪都早就定下来了,甚至很多国家都是一战时期制式步枪继续沿用的。当时各国几百万部队几百万支枪,你这一次性改下来,你那军工厂就不用干别的了。本身你库存就多,后期部队死了一批新上来一批,最后你还是得给那些库存的枪发出去。
当年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什么的,都把他们的机枪步枪拿出来用了,直接发给部队用。他自己步枪生产就够麻烦的了,你还让他改枪,没啥意义。
而且,这会儿各国也都在开发新枪,半自动步枪已经挺常见了,苏联人有SVT40、美国有加兰德、德国有G43,甚至后期,德国人都开始装备STG44突击步枪了。这些新枪和老式的栓动步枪已经拉开代差了,你花大把的时间精力金钱去改一个老式栓动步枪,根本没意义。
一战时英国就用10发弹步枪,为何二战各国还用5发弹仓而不学英国用10发弹步枪?
各国军队都会按照自己的国情和需求来制定制式武器。一战之后就只有英国和日本依然迷恋着使用大威力大装药步枪弹。而没有生产和使用冲锋枪。因为他们都把步枪作为最主要武器。而当时英国人的机枪火力明显不足,所以为了减少换弹时间,就设计出了高射速大容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
美国除了生产春田步枪和后来美国陆军的制式武器加兰德和M1半自动步枪外。可供陆军选择的还有被誉为“芝加哥打字机”的汤普逊冲锋枪。而且重火力除了水冷式的马克气重机枪外,还有被称为点五的M2机枪。还有跟随步兵班前进的m1918半自动步枪(活力跟捷克式是一样的,但是比捷克式还要轻便)和M1919A6可发射7.62毫米子弹的机枪。相比美英国人的拮据。美国人在武器方面的选择更为丰富。重火力力更加强大而且重火力能分配到步兵班。
德国除了98k制式步枪外还生产了相当数量的mp40分配给步兵班,主要给班长用。而且德国著名的通用机枪mg42也能分配到步兵班,这样步兵班就拥有了强大的火力。mp40mg42通用机枪。
而苏联在苏芬战争之后也开始模仿芬兰的索米冲锋枪为样本生产波波沙冲锋枪。而且还有捷格加廖夫式轻机枪,它采用47发的大弹盘,也拥有了不如的武器。
而相比英国和日本,英国被德国人赶回英国之后,穷的只剩下钢铁了,才开始生产全钢铁的斯登式冲锋枪。日本就是在战争后期认识到冲锋枪的威力才造出了百式冲锋枪。
一战时英国就用10发弹步枪,为何二战各国还用5发弹仓而不学英国用10发弹步枪?
2战初期各国使用的栓动步枪大都是5发弹仓,如小日本鬼子使用的3八式步枪、苏联的莫辛纳甘、德国98k步枪其弹容量基本都5发。不过也有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这种步枪是双排匣供弹,弹容量高达10发,射击速度与持续性都不错,迅猛的火力被敌对方误认为重机枪扫射。
弹容量大有诸多的好处,但各国为何不效仿英国这10发高容量步枪供弹步抢呢?是因为这种步枪在使用时不能拆卸,只有维护或替换损坏的弹匣时才能拆卸。装满子弹也不是由更换弹匣时完成的,而是和当时其他栓步枪从抛壳口装填的。为予防弹匣意外损坏,每个士兵都另外随身携带一个弹匣备用。
英军从1895年开始装备这种李恩菲尔德步枪,从一战到2战各国都熟悉这种步枪,但各国仍然还用5发弹仓呢?原因有几点,一个是为了节约子弹,士兵们在战斗中心急会很快打完子弹,后续无弹可用,再说当时使用的都是大口径枪弹,份量重,士兵不能携带太多,固此这种步枪在设置了一个“弹匣拒断器”,来隔断弹匣的插板,阻止士兵使用弹匣中的子弹从右侧机匣中插入,这样每打完一颗子弹就得从子弹中再取一颗装上。这样就防止了士兵很快打完子弹,等到敌人攻到前沿时无弹可用了。
二是因为各国观点不同,比如德国就是专门用机枪作战斗核心,步枪只负责俺护机枪手以及补弹残敌,法国重尚炮兵,打败对方,步枪无足轻重,够用就可。
最重要的原因是:一战后欧洲各国百业待废,却实没有钱改革军工系统,所以各国还得用一战剩余的军工系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