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弓箭是无法直接击穿盾牌的,为何古代军人在打仗时还要拼命射箭?有什么道理吗?

古代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部队都能配上正儿八经的弓箭手和弓箭,弓箭很昂贵,弓箭手的培训也是个复杂的时间问题,弓箭手的使用更是个兵法问题。

这些远程兵种并不像电视剧里出现的那么频繁,我们今天对古代战争的观感都是理想化的,真正的古代战争可能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乱七八糟的多。

一般在对付快速接近的敌人时,古人讲究“临敌不过三发”,意思是敌人冲过来时,你只有最多三次组织射箭的机会。这正是古代战争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个没有即时通讯、传令靠吼、列队都难以约束的时代,弓箭手能统一朝着既定目标射箭都算不错了,射完还要迅速组织退入阵中,给近战部队以准备接战时间,否则敌人一冲进来,就是破阵覆灭之时。

中国古代最精锐的宋弓,在射程上也不过200米左右,真正的射击距离在100米左右,哪怕是弩箭,也不过到达150米左右。有人肯定要拿什么秦弩射600米来扯,我劝还是歇歇吧,现代突击步枪杀伤范围过300米都不灵了,美国50年代根据二战军人调查统计80%以上产生有效杀伤的战斗发生在100米距离上,弓箭何德何能在火力密度和火力强度上做到比步枪还好?

150米的距离对上军阵是非常吃亏的,一般普通人步行速度是1.2米/每秒,军阵对上箭阵速度肯定还会加强,并放出一些“轻兵”来骚扰应对。例如明清威名赫赫的“藤牌手”,这些人通过大藤牌和滚地的方法,很快就能接近火枪手和弓箭手,继而大杀四方。

在这种情况下,弓箭手根本无法过多的射箭,组织能力差一点的部队可能一箭射完就得匆匆撤退,哪里还有什么“拼命射箭”的时间。

实际上弓箭手并不会拼命射箭,弓弦的力量非常大,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无法操作这样的武器,故而军中多选择力气大的勇武之人充当弓手,这也是为什么“控弦之士”特别为人看重的原因。

即便是这些力气更大的勇武之人,拉弓的次数也有限制。通常要开满弦的话,可能射个五六次就需要休息,否则伤了筋肉,关键时刻再要使用弓箭可就麻烦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弩虽然射速慢,却在防御时比弓更有优势的原因。后来的枪械在省力方面尤其胜过弓箭,只要子弹还有,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射上一整天,弓箭这样是不可能做到的。

电影欺骗了很多人,好似一顿漫天而下的乱箭,下面的人就浑身刺猬一样纷纷倒毙。然而弓箭毕竟不是子弹,它们在火力压制方面无法真的做到电影上那种密度和强度。而且古人的盾牌和铠甲只要防护到位,区区弓箭还是能够抵御的。

像历史上的后金军队,它们很多人使用了几层刷桐油的铁叶子甲,明军弓手在冬天因天冷冻手使不出大力,弓弦也因为寒冷降低性能,往往把对方射成豪猪一般,却也无法真的要了对方的命。后来的铁叶子棉甲连枪弹都打不穿,弓箭就更别提了。

更早一点的蒙古骑兵也是如此,他们身着重甲,内里用几层丝绸做成内衣,弓箭射上去能破甲入肉却不能贯穿,他们只需要撅断箭杆,等打完仗再从丝绸内衣上挖出箭头即可。

至于倭寇之乱时的明军,那些受潮又作样子糊弄检查的弓箭,拉力完全是女人级的,根本射不死倭寇,你射的再多再密又有什么用?

但是呢,我们不可否认弓箭在古代战争中的有效性,比起危险的捉对厮杀,弓箭利用的好,可以大大减轻己方的伤亡率,毫不费劲的扩大敌方损失。比如蒙古人的“曼古歹”,也称“安息人射箭法”。

这种方法让轻骑兵完全以弓箭做武器,始终保持与敌人的距离,持续进行弓箭袭扰,并不断变换进攻面,从侧翼攻击敌人。被攻击的人,即便采用骑兵追击,也会遭遇前方射来的箭,最后不得不陷入混乱,露出破绽被对方重骑兵突破。这一招在古代几乎无解。

许多守城时“飞箭如蝗”也是一样的道理,毕竟火力效应还是存在的,通过箭只攻击城下的敌人,是守城方的优势。反过来,攻城方也可以通过更高强度的火力压制,遏制住城头的攻击。

正因为存在压制问题,紧要关头,即便弓箭手气力不逮,更要拼命压制住对方,否则等对方从容布置好箭阵,迎接的就是对方的箭雨了。

有人认为弓箭是无法直接击穿盾牌的,为何古代军人在打仗时还要拼命射箭?有什么道理吗?

弓箭能不能击穿盾牌这个事情,要看弓的磅数、箭头的类型,还有射击距离,以及什么样的盾牌。

前段时间,我们冷兵器研究所正好做了这方面的试验。

使用25磅层压汉长梢弓、使用40克左右的重箭(相对弓磅数而言),在12米的距离上,射击1.44毫米厚的冷轧钢板。

结果三棱箭头和四棱箭头都不同程度的击穿了钢板。

然后我们把距离拉近到了5米,结果三棱箭头完全击穿了钢板。

可以想见,古代那种100磅左右的战弓,配合秦陵出土的那种100克以上的重箭头,在近距离直射,普通的木制盾牌是很难抵挡的。

当然,击穿盾牌并不意味着能对盾牌后的敌人造成伤害,因为箭支一般会卡在盾牌上,除非箭头正好射中持盾的手臂位置,那就有可能把敌人的手臂跟盾牌钉在一起。

但如果弓箭无法射穿盾牌的情况下,为什么古代军人还要拼命射箭呢?

原因很简单,盾牌很难保护全身,盾牌射不穿,还可以射敌人没有盾牌防护的部位啊!

而且面对箭雨,敌人必然要结成盾阵互相保护,这样其战术机动性和对抗能力就极大的下降了。

基本上就是被对方摁着打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马军团对抗帕提亚骑兵的卡莱之战。

当时,帕提亚弓骑兵向罗马军团中的核心——重步兵倾射箭雨。罗马重步兵们虽然有大盾护身,但四肢依然缺乏保护,于是不断有人中箭倒地。为了躲避箭雨,罗马军团组成了“龟甲阵”。这是罗马军团一种密集阵型。士兵将盾牌紧靠在一起,对四面及头部上方全部用盾牌保护起来,所有人都藏在盾阵中,可以有效防范人力发射的箭矢。但是,这样也严重了限制了罗马人的近战能力。

于是,帕提亚铁甲具装骑兵开始猛冲这些组成龟甲阵的分队,每一次冲锋就造成一定的伤亡。每次冲锋之后,没等罗马人完全打开龟甲阵进行肉搏,帕提亚重骑兵就转身回撤。如果罗马人打开龟甲阵进行追击,帕提亚弓骑兵就集中火力进行射击。最后,帕提亚人靠着重骑兵与弓骑兵的精彩配合,造成了罗马军团的恐慌与重大的人员伤亡,最终几乎全歼了罗马军团,杀死了其统帅克拉苏。

有人认为弓箭是无法直接击穿盾牌的,为何古代军人在打仗时还要拼命射箭?有什么道理吗?

弓箭是无法直接击穿盾牌,但是古代军人如果在打仗时拼命射箭射到对方大军官兵的眼珠子上,就有一万个拼命射箭的道理了!

这是我们回答出题老师问题的逻辑起点!弓箭是一种威力大、射程远的远射兵器,弓由有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现代的箭头多为合金,锋利无比,杆为竹或木质,现代多为纯碳或铝合金,不易折断。这么大威力的武器,已经被列为管制类物品了,除了体育运动的射箭运动员,一般人不让拥有。为什么管制起来了,就是因为其他没有弓箭的人群,不是每天都拿着盾牌上下班,去有效防范其他嫌疑人的弓箭来射穿自己的。

因此,古代军人在打仗时要拼命射箭,他们的作战意图不是往对方的盾牌上射,是要往对方盾牌手的太阳穴、眼珠子、手腕子、薄愣盖子上射的,射到盾牌上了,弓箭手也吃多大亏。对方军队,不可能所有军队官兵一人一把盾牌,往没有盾牌的人身上射,全身各个部位都是作战目标,甚至包括屁股蛋子、脚脖子和肋岔子。

引申到现在军队战争上,对方的坦克都能防任何12.7毫米口径以下轻武器了,为什么所有国家军队还装备7.62或5.8毫米轻机枪呢?道理一样简单,7.62毫米机枪不是为了打穿坦克而扣动的扳机,而是为了打穿人体组织,血溅如莲花而扣动的扳机!就像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抢滩时士兵中弹时那样,血咔地在银幕在散开,非常的震撼。

因此,弓箭无论有法无法直接击穿盾牌,古代军人都要在打仗时拼命射箭?就是这些个小道理!

有人认为弓箭是无法直接击穿盾牌的,为何古代军人在打仗时还要拼命射箭?有什么道理吗?

首先古代战争时所用的那些磅数超过100磅的弓箭,是可以击穿盾牌的,即使射出的箭矢没有完全穿透盾牌,箭矢没能从盾牌上的缺口钻出,但箭头本身也会穿透盾牌,运气好的话,箭头会将持盾人的手和盾牌钉在一起,或是正好伤害到持盾人的躯体部分。

其次,箭雨即使穿不透盾牌,但古代弓箭对敌人倾泄箭羽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将敌人困在地方,无法移动,因为敌人一旦移动,盾牌势必就无法遮蔽全身,躯体很容易在敌人的箭雨下受伤,然后倒地,无法继续行军,只能受死。在蒙古人作战时,他们很喜欢用一些骑兵队伍,去裹挟数万人的大队敌人,不断纵马围着敌人射箭,直到创造出缺口,或是将敌人打到崩溃——“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

并且,古代的盾牌和铠甲是无法做到完全遮蔽全身的,总会有一些部位暴露在外,而这些地方就是箭矢可以建功的地方,一旦射中,就能够给敌人造成极大的麻烦。

有人认为弓箭是无法直接击穿盾牌的,为何古代军人在打仗时还要拼命射箭?有什么道理吗?

你的思维犯了机械主义错误。战争是动态的!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任何古代军队的防卫兵器都必须兼顾机动性和进攻。所以没有哪个国家军队的盾牌是完全护住身体所有部位的,那样部队会很缺乏机动能力。也不是所有部队都会装备盾牌。比如骑兵就没有盾牌,那样骑兵没了速度了,没用了。

箭雨始终是有效的进攻手段。

即便在阵地战中,对方有盾牌阵,射箭也是掩护护骑兵出击的有效方法。当对方忙于应付来自空中的箭雨时,没有能力组织大量弓箭手射杀冲来的骑兵。等箭雨过去,骑兵已冲到阵前,于是,该轮到骑兵大显神威了。

后来热兵器时代,进攻之前都是炮兵先一顿轰,摧毁敌方攻事的同时,掩护步兵前进。步兵炸敌方碉堡时,更是轻重机枪一起对着敌方碉堡猛射击,目的就是让对方躲避,掩护爆破手靠近碉堡。

到现代化战争。美军打海湾战争,首先就是巡航导弹袭击。这与古代骑兵冲锋前的箭雨,理念上是一致的。

人类战争从诞生之时,就有一定的潜规则和战略、战术。由此演变出特定的战争方式。但很多理念和规则直到今天,也还是有效的。

有人认为弓箭是无法直接击穿盾牌的,为何古代军人在打仗时还要拼命射箭?有什么道理吗?

知道大将薛仁贵么。一箭穿五甲、三箭定天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