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吊打苏联坦克了吗?
看待三号突击炮的吊打问题,其实有三个必要条件。1.强悍的指挥官和车组 2.中晚期换炮转职的车型 3.防御战。
“三号突击炮”,看名字也该知道这是一款“突击炮”而不是“坦克歼击车”,本来就不是专用对坦克武器,属于步兵炮兵编制,谈什么吊打苏军坦克呢?
早期的三号突击炮属于德军在曼施坦因装甲理论上的一种尝试,同时也是一种对老旧装备底盘的再运用,一开始就没有想着去反坦克,它的任务是作为一线支援步兵的轻装甲目标,与今天的步兵战车定义很近似。打击的对象是敌方的火力点、工事、碉堡和轻型载具。
说到底,这个时期的三号突击炮就是个机械化步兵直射支援武器,其装备的75mm StuK 37 L/24火炮作用也仅仅是门步兵炮而已。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苏军开始疯狂崛起的钢铁洪流面前,“突击炮”也不得已成为步兵反坦克的装备,凭借机械化的机动和甜薄脆的装甲,总比机关枪靠谱的多。
曼施坦因最后也接受了这一点,他在《装甲领袖》中写到:“越来越多的反坦克任务被突击炮承担,我们的常规反坦克武器,在对手日新月异的新装备面前愈发力不从心 。一二线部队都需要 大量的突击炮;基于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突击炮营与歼击车营应该合并。”
实际上他这番话有不少历史背景,当时许多德军都希望将突击炮这一支步兵机械化力量抢到装甲兵序列中去,但连海军、空军都组建了自己的突击炮部队,坦克部队再说什么未免不团结。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突击炮被赶鸭子上架的急迫。对于三号突击炮而言,这也可以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大机遇。由于价格低廉、维护简单、占工时较短,三号突击炮开始被德军大量的生产,到战争结束,一共生产了近万辆。
与此同时,开始负担反装甲任务的三号突击炮换装了75mm StuK 40 L/43炮,自此终于可以对坦克目标进行真正有效率的吊打,三号突击炮摇身一变,成为了“三号坦克歼击车”。德军总共生产9300辆左右(一说10500辆),长身管L43炮的型号就生产了8400多辆。
虽然三秃子已经变成了三尖子,但德军内部已经成了习惯,谁都不愿意提这茬。这里面水很深,装甲兵一直觊觎着各个兵种旗下的那点突击炮部队,连戈林都为此保持着敏感,所以三号突击炮的名称和编制就这么留下来了。
实际的战绩中,三号突击炮的表现非常优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军士长库特·普弗瑞德纳使用F型三突,在20分钟内歼灭9辆苏联坦克,被授予其实铁十字勋章。43年1月,军官霍斯特·纽曼带着三突打爆27辆苏军坦克。
43年7月-44年1月,武装党卫军“帝国”师的第二突击炮营在突击队长华尔瑟·克纳布带领下,以两辆突击炮的损失,消灭苏军坦克129辆。667突击炮营从42年8月到43年11月,共计击毁1000辆战车。就连许多人崇尚的坦克王牌“魏特曼”,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从突击炮部队起家的,他指挥着C/D型的三号突击炮,击破了6辆T-34坦克。
到1944年,根据上表的战报,突击炮部队击破敌军战车20000辆。这其中大部分是三号突击炮完成的。无怪乎有种说法,德国人如果一门心思升级和生产三号突击炮,不去搞那些豺狼虎豹,战争没准就打赢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换个思路理解,三号突击炮的崛起之路正是一条德国的胜利与败亡之路。前期支援步兵冲锋的三号突击炮产量并不高,反倒是随着德国攻势的逆转,它们像被凑数一样的疯狂生产出来。继而在属于歼击车的防御阵地上大放异彩。
二战后的三号突击炮有不少仍然坚持在战场上,苏联将一部分三号突击炮送给了叙利亚,叙利亚后来将这些车辆与其它德国战车一起摆在戈兰高地上防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也都有许多三号突击炮在继续服役,不过这也没啥,作为一款40年代的兵器,服役个30年没毛病。那么多T-34和SU-100不是还没淘汰么?
总的来说,三号歼击车装甲太薄,隐蔽优越,只能集群布置在阵地关键环节的侧翼进行伏击,否则指望它们与苏联坦克脸对脸的单挑只会反被吊打。
就连德军自己的分析中,T34-85和谢尔曼M4这类主要的中型坦克都是三号突击炮巨大的生存威胁,更别提那些更重的家伙了。我们在相信三秃子是辆好车外,更应该相信是德军的防守与战术让三秃子获得了“吊打”的战果。战火成就了一些东西,但也会让另一些东西被遮蔽。
二战期间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吊打苏联坦克了吗?
作为一个资深伪军迷十分想说说这个问题。
第一点,突击炮和坦克的定位完全是不一样的啊,根本就无法来比较哈。最初在二战德军的作战序列中,突击炮是配合步兵使用的。主要的职能是突破要塞区防线,抵近攻击碉堡,所以最初的三号突击炮装的其实是短身管的75mm火炮,并不是长身管的反坦克炮。
第二点,时势造英雄,虽然在战争后期苏联坦克洪流很凶猛,但是很遗憾的是,最初的苏联的坦克主力大都是薄皮大馅的T-26这样的轻型坦克,也让三秃子有了可以发威的余地。如果是碰见铁头的kv系列坦克,三秃子是无论如何没有啥机会的。
当然了,在换装了长身管的75mm火炮之后,三秃子终于有了真的反坦克的能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了反坦克的主力平台。搞定T-34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后来出现的IS系列那就力不从心了。
随着战争的推进,T-34和IS系列大量出现在战场上,三秃子的火力就是捉襟见肘了。
第三点,在战争不是要比武器最先进,而是能迅速生产出更多的装备,而三号突击炮恰恰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容易生产大量部署,最终的三秃子的产量达到,10,500辆。那上镜率当然是相当高的了。就形成了一个错觉,三秃子真能打啊。
如果与虎式相比,T-34肯定不是对手,但是在战斗中,大量的不断补充的战车就影响了战局的走向而言,后者肯定是更成功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武器毕竟是武器,还要有好的运用才能发挥效能。二战初期德国的装备甚至比盟军还要差劲,但是这并不妨碍推进。好的指挥比好的武器有时更重要。
二战期间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吊打苏联坦克了吗?
三号突击炮G型
“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二战德国装甲名将古德里安曾在战场危急时提出过停产坦克全部转为生产廉价突击炮以抵挡苏军装甲洪流的建议,我们这次的问题就是二战期间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吊打苏联坦克了吗?确实,三号突击炮在二战期间也算是一代名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超过一万辆,这对于不怎么高产的德国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得了的数量了。三号突击炮在战场中也确实有突出的表现,比较有名的例子包括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军士长库特·普弗瑞德纳指挥的三号突击炮F型,在20分钟内击毁了9辆苏联坦克,为此他获得了一枚铁十字勋章。德国“帝国”师旗下由华尔瑟·克纳布率领的第二突击炮营在1943年7月至1944年1月之间击毁了129辆苏军坦克,而自身只损失了2辆突击炮。从这些辉煌战绩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三号突击炮确实曾为德军立下过赫赫战功。但要说三号突击炮吊打苏联坦克,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苏联T-34中型坦克
用上了吊打这个词,就意味着三号突击炮得在面对苏联坦克时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还得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轻易解决对手,这对于三号突击炮来说实在是太苛刻了。首先苏联坦克这个范围就太大了,众所周知,苏联红军到了后期就是以装甲洪流而闻名,所以其装甲力量绝对不能小觑。且不说苏联的IS系列的重型坦克,就算是KV系列重型坦克也不是软柿子,虽然到了G型三号突击炮已经换装了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但还是不能说命中就是百分之百击毁了。然后再说苏联著名的T-34中型坦克,虽然装甲厚度不如中型坦克,但是T-34拥有先进的倾斜前装甲,可以增加被击中时跳弹的概率,而其较高的机动性也可以降低T-34被命中的概率,面对这样的对手,即便三号突击炮拥有高穿深的火炮,也有可能使不上劲。要说的话可能也就是面对一下苏联的T-26、T-28这种比较老式的坦克时,三号突击炮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交战,即便是这样三号突击炮还需要小心不要被包抄了侧翼或是被背后偷袭。
三号突击炮A型
说到侧翼包抄以及背后偷袭,就不得不说说三号突击炮的缺陷了。三号突击炮在设计之初是打算用于支援步兵推进,所以采用III号坦克的底盘设计了一款无炮塔的突击炮,毕竟在推进过程中为步兵提供炮火支援,能够攻击前方就可以了,不安装炮塔还可以节约成本,即便是后期型号,三号突击炮的造价也只有Ⅳ号坦克的一半左右,同时不安装炮塔还使得三号突击炮天生具有低矮的身形,易于隐藏并且降低被击中的概率。没有炮塔在提供火力支援的时候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于坦克交战时候就不一样了,坦克毕竟是高机动性的兵器,如果三号突击炮与坦克陷入了近距离交战,没有炮塔的缺点就是致命的,一旦被敌方坦克迂回到侧面或者是后方,那三号突击炮就毫无还手之力了。所以三号突击炮在作战时会尽量避免与敌方坦克短兵相接,其特点更适合用于防守作战,或者是伏击作战,这种作战环境更能够发挥三号突击炮火力的优势,避免了灵活性上的短板。既然受到了交战情况的限制,那三号突击跑就更谈不上吊打苏军坦克了。
三号突击炮B型
说了那么久,最后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三号突击炮,就如前文所说,三号突击炮在1940年首次出现在战场上时,是用作步兵支援的,采用III号坦克的底盘,装备一门24倍口径的75毫米炮,就是一个短管火炮,用作火力支援没问题,但是对装甲的穿深就很着急了,从这也可以看出最初三号突击炮并没有被视为反坦克的武器,三号突击炮从A型到E型都装备的这种短管火炮。后来,在东线战场中,三号突击炮难免需要承担起反坦克的任务,而其短管火炮又难以击穿苏联KV系列以及T-34的装甲,为此德国将三号突击炮的主炮换装为43倍口径的75毫米炮,这就是1942年出现的F型。而三号突击炮生产的最多的则是G型,产量接近8000辆,占了总数的大部分。G型更是将主炮换装为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穿甲能力进一步提升,反坦克也就成为了三号突击炮的头号使命,这最多的三号突击炮型号就是用来反坦克的,所以后来三号突击炮在人们心目中就变成了坦克歼击车的定位了。
三号突击炮F型
最后,还是打个总结,三号突击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确实有亮眼的表现,凭借其强大的火炮,只要战术得当,确实可以给苏联坦克部队造成惨重的损失。但是这也是在战术得当的前提下,三号突击炮的特点决定了它更适合防御作战或是进行伏击,如果让它和正经的坦克刺刀见红,或是在街头巷战,那三号突击炮就难以施展拳脚了,所以说三号突击炮能够吊打苏联坦克,是言过其实了。
二战期间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吊打苏联坦克了吗?
闪电战的精髓就是古德里安大将那句话“坦克决不能分散,必须集中使用到敌人的后方去,让敌人无力反抗”,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吧精锐突击力量集中起来摧垮敌人的大后方,这样一来就能迫使在前线奋战的敌人放弃抵抗。
“三号突击炮”是二战期间德国用来反苏联坦克的一个利器,看名字这是一款“突击炮”而不是“坦克歼击车”,怎么会成为反击苏联坦克的利器呢?原来在二战期间苏联的武器日新月异,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强大,使得德国有点招架不住,这给“三号突击炮”带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
德军面对窘迫的现实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把突击炮营与坦克歼击营合并,用来节约人力和作战成本。由于突击炮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容易维护。而且相对于机关枪来说,“三号突击炮”要靠谱的多。并且当时德国军队前线需要大量突击炮,于是在二战中被德军大规模生产出来用来打苏联的坦克。
于是“三号突击炮”摇身变成了“三号坦克歼击车”。本是赶鸭子上架的方法,却让“三号突击炮”,成为了德军打苏联坦克的重要武器。德军使用“三号突击炮”打掉了苏联无数的坦克,为德国二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从而有了三号突击炮完虐苏联坦克的说法。
当然了能有这种成就也不单单是“三号突击炮”的功劳,这主要也依赖于德国装甲兵的丰富经验和德军优秀的战术指挥,还有德军优秀的防守战术。毕竟在面对更大更重的武器时,突击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但是“三号突击炮”作为当时最适用于德军的反坦克突击炮,为当时的德军的作战雪中送炭却是无可厚非的。
二战期间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吊打苏联坦克了吗?
吊打是不可能吊打的,这辈子不可能吊打。理由很简单,一方面三号突击炮实力有限,另一方面苏联坦克以及苏联坦克工业本身也不赖。
首先三号突击炮本身就是德国装甲兵理论的集大成者曼施坦因要求为德军步兵师专门开发的一种装甲步兵支援车辆,用来步坦协同。这种车辆具备自行能力和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力,火炮系统也应该以轻型和中型为主。也就是说早期的三号突击炮只能说相当于现代的BMP定位,他的武器主要是以反步兵、反掩体之类的为主。
早期三号突击炮是装短管榴弹炮的三号突击炮A型到E型的主武器是一门75毫米StuK 37 L/24低速炮,也就是说一种低速的75毫米榴弹炮,以发射高爆弹为主,发射風帽被帽穿甲彈的时候初速只有每秒385米,侵彻力也就相当于100米垂直击穿54毫米均质钢版的样子(遇到30度的斜角装甲就干脆下降到41毫米),打打苏军那个时候列装的T-26坦克还行,遇到了像T-35A重型坦克(1939年型)那种70毫米厚的前装甲的怪物,三突子就只能干瞪眼了。
而后期的三号突击炮F型和G型改为了75毫米L/48反坦克炮,高爆弹装备量减少,增加了穿甲弹的数量。发射穿甲弹时,三号突击炮G型可以在100米距离垂直击穿176毫米均质钢版,遇到遇到30度的斜角装甲下降到143毫米。严格说起来,的确足够击毁苏军T-34坦克的正面装甲,甚至在针对KV-1和KV-2的时候也能一战,但是打不穿IS-2正面120毫米60度倾角的,说吊打自然不可能。
而且话说回来,苏联坦克也不是停在那边让三号突击炮一炮一炮打。所以说后者即便从战术上也很难做到吊打,坦克讲究的是机动作战,而三号突击炮本身没有炮塔,车身低矮,迂回包抄并不现实,所以更依赖于偷袭作战。而且三号突击炮的正面装甲只有80毫米,等效也不高,如果被发现了很容易被85mm坦克炮和122mm坦克炮直接报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