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大的油轮长度已经超过400米,那么将来会不会有400米级的航空母舰?

限制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除了战略战术技术的方面的因素以外,还有最大的船坞等因素。(船坞里塞不下就没法造) 现在我国已经能到400米级的油轮了,那么有没有能力建造400米级的航空母舰呢?

这是必然的趋势,实际上美军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修建更大航空母舰的想法。根据美军的实际使用经验,更大甲板的航母能在单位时间内起降更多的战机,减少大量的舰载机编队的任务准备时间。但是,目前的科技水平想做到如此巨大的航母,尚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

目前美军的最新型“福特号”航母,飞行甲板长332.8米,宽78米。而“尼米兹”级航母飞行甲板长332.9米,宽76.8米,二者相差无几,这侧面反映了美军当前的技术指标,折射出美军对航母的现实要求。

实际上更大的航母是相当有可能的,但“福特号”的出现表明了起码近20年内可能我们无法看到400米航母。毕竟即便是美军,也得考虑更大型船只的通过能力、机动性、经济性,武器装备并非依靠单项指数逆天就能成为神器,国家层面考虑的往往是适用性。

所谓“一寸甲板一寸金”,航母的飞行甲板代表着战斗力,但想硬性提升航母的长度到400米,那吨位的增长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尤其是轮机工程项目,按民用船舶来算,常常这个单项就占到各船型总造价的30-40%左右,而其中主机、辅机和管系又能占到8成的花费。这个比率随造价增加,而且越造的高科技,越新锐复杂,吞掉的金钱越狠。

所以,在科学技术未达标之前,无论是谁都得掂量下经济可行性,否则用造两艘、三艘航母的钱造一艘甲板增加20%的船,显然是糊涂买卖。

美军的航母指标明确定在了12万吨以下的数字上,这其实就是对经济性的一种考量,但航母的大小意义并不仅仅如此,除了经济性,还得考虑适航性能。

通常国际上会把船舶进行一些级别分类,以表明其对应适航的航线范围和大小。我们在电视上最常见的是“巴拿马型”(5-8万吨)和“苏伊士型”(12-15万吨)、“阿芙拉型”(8-11万9000吨)这类,或许handymax(大灵便型 2.5-4.5万吨)和handysize(小灵便型 1万9-2.5万吨)这类也更常见,此外还有最令人感兴趣、曝光度最高的VLCC(超大型 15-32万吨)和ULCC(超巨型 >32万吨)的巨无霸。

这些船只的吨位和宽度都有相对应航线的宽、长等标准,例如巴拿马型船,设计规范专门就用于通过需要爬山的巴拿马船闸。早年美军的航母一直都有这方面的要求,但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以及军队更高的要求,他们放弃了对巴拿马船闸的通过能力,只在两栖攻击舰的通过上做了参考,使得后者可以通过折叠勉强通行。

连美国海军这种全球部署的力量都要为适航性让步,400米航母的建造当然问题多多。航母毕竟是需要机动部署的力量,对航速、机动能力都有要求。

造400米的飞行甲板当然不难,但世界上那些400米以上的ULCC统统都是反应迟缓、机动感人的大胖子,在地球上找个能靠的港口都困难,许多必须依靠交通船在海上卸货;许多VLCC、ULCC一天的租金都要2万美金,这还是航运不景气情况下的折扣价。航母要造成这样,美国离破产也没多远了。

最重要的一条还是机动力,航母作战并非我们电视上看到的那样老实,真正的航母作战需要不停的进行高速机动;战斗机起飞需要逆风30节,航母出于隐藏自我的目的也需要不断变换地点,美国海军对航母航速的要求比驱逐舰都要高。我们眼中胖乎乎蠢萌蠢萌的航妈实际打起仗来飚得比谁都激烈。

再者,航母既然是军舰,就必须拥有军舰的体格,像大型货轮那样一碰就断可不行;航母上面搭载了满满当当的人员和战机,如果轻易让一颗鱼雷或导弹了结了,岂不是贻笑大方?

现代航母对抗沉性和损管修复性非常看重,这种主力船只在战场上迎接的必定是最猛烈的炮火,进行的也是最持久的战斗,依靠护航的驱逐舰很难做到万无一失,不顾现代科技约束,做出个大而脆的航母,只会将更多的水兵和飞机喂鲨鱼。

所以,结合了经济性、适航性、机动性、防御能力的需求,现在甲板300多米的航母做到400米貌似稍微努把力就可以了,但这种改变实际需要面对的代价非常大,人们的愿景是好的,科学也在往这方向努力,明天的科技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双体船、模块接驳、浮岛等等都可能形成更加灵活的海上航空平台。

目前最大的油轮长度已经超过400米,那么将来会不会有400米级的航空母舰?

目前非拖挂巴士已经做到13米以上,那么未来我们会不会生产13米的私人轿车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