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能不能在周围设置裙板以抵御鱼雷的攻击?为什么?

能啊,当然能,但挂“裙子”可以,挂“裙板”就不行了。一般有附加装甲、防鱼雷肿部、防鱼雷网等三种“裙子”。

这种裙板有点像外挂附加装甲的意思,设置裙板的军舰倒也是有,不过估计只能防个撞船之类的行为,例如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艇外面就加挂了坦克装甲。

据说这么做是为了在稽查“不审船”时,能抵御对方的RPG和撞击,保安厅180吨的“下地岛级”巡逻艇毕竟吨位太小,为了和某国的大舰海上争雄,总得多搞点东西吸能才行。要是碰上正儿八经的鱼雷,富士山顶没准会多个景观。

不过这种防护附板在过去的军舰上其实都有,不过他们防不了鱼雷,更大程度上是为了防备穿甲弹炮击和近失弹。毕竟鱼雷攻击在水线下,攻击方式与炮弹也有差异。

抵御鱼雷最好的方法是高机动性及提高对鱼雷的侦查发现能力,一味的靠装甲板去硬怼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你装甲哪怕再厚,在鱼雷这种爆炸威力面前也是渣,单纯比无甲要好一丢丢罢了。我们必须了解到鱼雷与炮弹的攻击是不一样的,前者依靠动能穿透,后者则依靠爆炸的超压来撕裂船体。所以装甲板哪怕贴的再厚,在压力面前也不过是一层纸罢了。

但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那就是将一层纸变成有间隔的“两层纸”。战舰对抗水下攻击的主要手段是设置“防雷肿部”,它其实就是军舰的外挂装甲,虽然不是“裙状”的,但紧密贴合在军舰上,形成了水下的防御。这种装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被英国人发明了出来,后来成为各国海军的潮流。

防雷肿部贴在军舰水线以下,像个奇怪的大肚腩,看着是一体,实则与舰体是分隔的两个部分。一般还分为好几个层次,最外层是空腔,内层则注满了水。当遭受到鱼雷攻击时,外层可以抵挡鱼雷对舰体的硬怼,形成“假船体”,兼而提早爆破鱼雷,隔开一些爆破距离。注水的内层则用来抵抗爆炸水压以及吸收爆炸能量,尽量保存军舰的主结构不被伤害。

很可惜,军事科技是不断进步的,到二战的时候人们就不再特别青睐巨大的防雷肿部,这东西极为影响航速以及战舰的稳定性,增加的阻力太多。许多定深鱼雷也不再单纯像电影里那样撞击侧舷来杀敌,它们通过定深装置和磁性引爆,避开这些防雷装甲,阴险的钻到战舰肚子下面发动攻击。

上面是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代表作“斯佩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的肿部设计,它就靠这个防御鱼雷,其实已经有点落后了,但看看下图,肿部已经缩水了很多。

英国的“罗伯茨级”(Roberts-class)浅水重炮舰(Monitor)是其中的一个发展极端,它的肿部已经搞得犹如一个倒扣的浴缸。这艘船因为奇大无比的肿部,航速极低,适航性也极差,罗伯茨号参与了诺曼底的“霸王行动”,用舰载381mm炮对着剑滩的德军喷了692颗炮弹。

鱼雷的航速、精度、装药在二战都得到了提升,飞机投掷的鱼雷成为战舰极大的考验,单纯靠装甲带硬怼只能残活一时,改进舰体水密性能、强化科学损管、加强战舰机动和声呐系统才是王道,罗伯茨级这样的东西只能在浅水当炮台。

大炮巨舰主义者更认同干脆提升战舰的火力和精度,让大炮的射程将一切敢于投掷鱼雷的舰船按死在海里。虽然航母舰载机的出现对二战的战舰来说是个变数,但舰载机投放鱼雷对方向、高度、速度都有严格控制,只要冷静得当,并不是很难以对付的东西。

现代军舰只有大型船舶上才能看到一点点防雷肿部的残余,毕竟水线下的水雷、鱼雷和近失弹都需要有一定防备,单纯离开这东西也不可能,只不过它们的结构都往往变成了多层复合,更像潜艇的耐压艇壳,而不是一战那种巨大的充水瘤子了,这样既兼顾了流体力学,保证了船体性能,又强化了防御力。

今天的航母等军舰除了这种层层“吸能”的设置外,其实还有专用的舰船复合装甲结构来进一步抵消鱼雷等水下攻击带来的伤害。

所以说没必要专门搞一个什么舰船的外部“裙板”,军舰们都套了个扣的紧紧的小内内,既能保持航行性能,又能一定程度的防护鱼雷攻击。

不过老王总是能扒出你们想要的东西,军舰没有裙子可穿,但可以穿袜子呀!这就是防雷网。原理与局座的海带和类似,它们通过横杆挂在军舰身上,围绕成一圈,从而避开鱼雷对军舰的直接攻击。

实际上鱼雷发明没多久防雷网就被人想出来了,早期用的是线网织物之类,后期一般用金属环制成,通过军舰两边的撑杆来布置。曾经一度成为军舰防鱼雷的标配,甚至发展成对港口、大坝的防护装置。

但防鱼雷网别看像个丝袜一样遮的周全,它实际防御能力很看人品,而且严重影响船舶的航速,战场上断裂的金属网可能还会被卷入螺旋桨,那将会造成比鱼雷攻击还可怕的后果。实际这种金属网在海洋那种恶劣的工况中就没消停过,所以后来各国在航行时都不会挂防鱼雷网,只有靠港或锚停的是时候为了安全才展开它。

1904年日俄战争时,日军用30艘鱼雷艇攻击了俄军“塞瓦斯托波尔号”,这艘前无畏舰依靠鱼雷网抵挡了日军大量的鱼雷。日军总共发射了104枚鱼雷,被反鱼雷网挂住了不少,但其中两枚命中了没有防护网防护的舰尾,造成了塞瓦斯托波尔号的坐沉。俄国人第二天把水抽光让它又浮了起来,还修好了网,事实证明防鱼雷网的确有点作用。

不过鱼雷也不是傻子,它们很快也进化出了“破网器”,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展开了防雷网的军舰屡次被带有“破网器”的鱼雷钻透击沉,由此人们开始新一轮防护网的设计,但日德兰海战证明这些玩意儿都是“累赘”,它们除了被炮击脱落后绞住螺旋桨外没有什么用。矛盾就在这里,不少船拆了防护网,又被鱼雷击沉了,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

二战时的防雷网除了军舰自己的防雷杆挂网外,还增加了专门的泊位重型网,由专门的布网船进行布置,为战舰设立防鱼雷的“裙子”,无论是进港后还是海中停泊。

珍珠港事件的惨剧有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忽略了防鱼雷网的设置,他们认为珍珠港的水况复杂,深度不适合布置防雷网,结果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让日本潜艇都摸进了港口。上图是美国痛定思痛后的水兵们在布置金属防雷网。

上图是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的防鱼雷网,现在有些人知道了《战舰世界》中那些舰体的斜杆是干什么用的吧。

无论是防鱼雷的附加舱室还是挂在周围的防鱼雷网,都可以算是外挂的一部分,所以外挂这个思路没错,但“裙板”结构未免就动作太大了。现代军舰更是几乎放弃了这方面的防护,采用航速、电子干扰、模拟欺骗、声呐和航迹追踪等方式躲避,目前还有国家正在研制反鱼雷鱼雷,有点类似反导导弹,这些都比硬性的装甲“裙板”靠谱的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