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不用木头制造战斗机?

那我要反问一句了,日本二战为什么非要用金属造飞机?

二战时期的日本航空,在世界上可不算落后的。受到战争刺激,他们把敢搞的不敢搞的点子全都使了出来,木头飞机其实也有,后面慢慢讲。他们使用金属战机最主要的原因是世界空军的发展,当时铝合金、轻质金属用作飞机制造已经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潮流,强度更大、机身更轻盈、飞行表现更好、加工性能好,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去用木头呢?

日本更是其中的极端,主持“零式”战机的掘越二郎向来推崇“减重”的做法,他通过类似鱼骨的结构把战机设计的非常轻薄,中间大量使用合金架构,这样便使得战机异常灵敏,对阵同时代的敌机时无往而不利,酿造出一场“零战的灾难”。

日本的航空当时开发出一种叫“五十岚合金”的铬镍锰超硬铝合金,这种金属是住友工业开发出来的,铬镍的含量很高,因此具备一定的硬度。零式战斗机采用五十岚合金制造机身,在当时完全是一种超前行为,但高风险中获得的利益也是巨大的。只不过这种所谓的优势最后变成了零战的死穴。

自从零战之后,日本的航空工业仿佛得到了指示,金属飞机大行其道。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面对二战那种大规模的空中角逐,木质飞机完全不适应时代了。别的不说,航母上的舰载机就很难使用不耐腐蚀和潮湿的木头。二战时期飞机的发展也让木头跟不上趟了,越来越疯狂的机动以及越来越快的速度,还有天空越来越密集的炮火,都让木质飞机黯然失色。

工业化的制备更符合机械制造的规律,便于拿控成本以及稳定生产质量。毕竟自然界生产的树木太难以把控,木材的产地、品种、生长年限、运输加工等等都会影响到木材加工出来的品质,不是很必要的话,根本没必要再转过头去使用木头做飞机。

不过那个年代大部分飞机,包括日本自己的中岛疾风之类,大都是前半机身采用金属,后机身尾巴采用木头,毕竟前方的发动机部分用木头可有点悬。

二战时英国的“蚊式”夜间战斗机以及它的山寨版Ta154战斗机,还有苏联的拉3、拉5、拉7、米格3、雅克1、雅克3以及伊尔2等都大量使用了木质部件。苏联这么做一方面是早期航空业的意识比较弱,一方面是他们有相当大的工业基础、人员条件以及优良制造技术。其实总体看来德国、日本都差不多。

上面几张图片是掉在湖中的苏联米格3飞机,俄罗斯人修复了它,我们可以从这些图片里稍微看到一些材料的分布。

而且,二战的木头飞机技术也不是随便哪个阿猫阿狗能搞的。木头需要贮存或特殊烘烤以渡过剧烈放性期,否则没准什么时候就开裂。二战时英国与苏联使用的都不是纯粹的木板,他们使用的其实是胶合板和复合板。

蚊式战斗机的材质是一层木片一层胶水贴合起来的。苏联的复合板则干脆是红松粉碎后,经过甲醛等化学溶剂浸泡后压合成的。日本人1没有木板技术,2没有对战机木材进行囤积,3没有想象到战争的艰苦,哪能正儿八经的造木头飞机呢?能造出木头神风机都不错了。

不过二战日本也并非全都是金属飞机,大部分的飞机仍然有许多木质部件,比如中岛疾风就是金属头木头屁股,只是因为有蒙皮的关系这部分不是那么引人注目。战争后期,金属匮乏,一些让人送死的神风机甚至直接用竹子搭框架,大量采用木头制造机身,反正是一次性的,没必要耗费太好的材料,权当是送炉子里好烧。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不用木头制造战斗机?

二战日本尝试过用木材制造飞机啊,比较典型的就是Ki-84疾风部分后期型号的后机身等部位使用了木材,另外日本还曾经研发Ki-84的全木质改型Ki-106,只不过由于日本战前缺乏制造高性能木质飞机的相关技术储备,战争期间才投入较多精力研发相关技术,所以在高性能木质飞机方面没有取得什么发展。

数量不明的后期量产型Ki-84疾风战斗机使用了部分胶合板组件,同时日本还在研发

要知道木头飞机听着很low,但是在那个年代可不算是低技术,和早年间那种钢管蒙布的飞机不同,木头飞机实际上是当时相当高大上的蒙皮承力的硬壳结构,这也就意味着木质构件是飞机机体结构的一部分,必须承受高速飞行和机动带来的相应的应力,而木材本身的强度远不如金属,要达到相同的结构强度往往需要更大的体积和重量,通常来说飞机的木质部件都是采用多层薄材热压胶合,一次成型的工艺,为了以尽可能轻的重量达到尽可能高的强度,木料的选材和粘合剂的配方都是一点马虎不得的,这方面做到极致的是英国人,被称为“木头奇迹”的德哈维兰蚊式战斗轰炸机最快能够达到每小时六百多公里的时速,堪比同时代的先进战斗机,而蚊式整机只有一百几十公斤的金属构件,甚至连机身隔框都是用木料制造,可以说是木头飞机的巅峰之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的是,英国人实际上从20年代后期就开始研究木质硬壳机身,在木材选择,层合结构和酪素胶水配方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才在二战期间爆发出蚊式这个木头奇迹。另外一个木头飞机大户是苏联,苏联在30年代通过引进获得了酪素胶水的工艺,并且用国产木材研发出航空层合板(英国使用加拿大和南美木材),相比蚊式的木材较为笨重,而且主要应用于机翼,后机身等部位,尽管技术水平略逊,但是苏联同样积累了设计制造木头飞机的丰富经验,实际上由于铝材缺乏,直到战争末期的拉7战斗机还在大量使用木质构件。

很多人只看到“木头奇迹”蚊式在二战中大放异彩,而忽略了英国人在之前十几年对木质硬壳机体的研究工作

苏联直到战争末期的拉7战斗机仍然使用了部分木质构件

但是日本在战前对航空木材并没有英苏那样的热情,一方面日本陆海军航空兵都极端重视狗斗,对于可能带来较大增重的木质硬壳结构非常不感冒,另外一方面日军限于财政限制,在战前飞机产量并不太大,国内铝产业完全能够应付有余,而且日本国产轻质硬铝合金水平也完全能够支持陆海军对飞机性能的变态要求,这都限制了日本对于研发木质硬壳机体的投入。但是战争爆发之后,随着战争的大量消耗,日本的金属原料也逐步面临匮乏,这才启动了木质飞机的研发,但是由于缺乏前期投入,所以研发进展速度并不快,1944-45年间才在部分Ki-84飞机上采用部分木质构件,直到投降之前才刚刚拿出三架Ki-106原型机,更不要说量产。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不用木头制造战斗机?

谢邀!二战中日本用木材制造过飞机,当时日本用作制作飞机的硬铝(又称杜拉铝)奇缺。加之从加工技术上来看,有很多木工但是能够加工铝板的技能工却非常至少。并且如果木质的话,从维修上来看,成本将十分低廉。所以,从二战时期日本的作战思想上来看,木质飞机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但是最终并未成功。

日本木质战斗机--四式戦闘機疾風

初次飞行在1944年(具体日期未记载),首批生产台数为10台。四式战斗机疾风又称为KI-84,是日本木质化的战斗机的代表之作。战争末期,日本的资源严重不足,铝合金的产量和采购受到极大的威胁,于是在KI-84的基础上,将主要部品全部换成木质,进行研发KI-106飞机。但是,为了保证其强度,机体重量增加了17%,导致速度和运动性能降低,所以被认定为不合格的战斗机。在其制造工艺中,最难的部分莫过于使用胶水粘接部品了,因其不成熟的粘接工艺导致很多不良,最终不被采用。

1945年8月4日,日本的朝日新闻(大阪地区)用了1个版面来报道木质飞机,还配有照片,但是拍摄的场所和日期现在已经无法调查。文中写到,随着日本丧失了制海权,各种资源已经严重不足,所以现在正在试做木质飞机,笔者查阅当时的新闻,工厂所在地和相关的数据已经被隐藏掉了。只有“XX航空公司XX工厂,作为生产木质飞机的工厂,其设备技术不足,被称为二流航空公司(中间略),但是随着设计变更,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不亚于金属制飞机的木质化工序,月产XX台”的描述。

木质滑翔机--Gander

Gander是当时联合国军队对这款飞机的称呼,日本称为这款飞机为“ク7”,爱称为“真鶴”。1942年2月,日本陆军军方要求制作能够搬运九八式轻战车的木质滑翔机,日本一名叫做益浦幸三的技师主导试做。在1943年1月完成ク7-Ⅰ 代,之后根据一代的基础上,又改良了问题点生产了ク7-Ⅱ代。于1944年7月完成试做,同年8月15日进行飞行试验。

但是这台飞机并不是全木质的,其中央躯体和动翼的骨骼采用轻合金制成,其他以外则全部实现了木质化。能够搭载32~40名士兵或者搭载7000kg货物,也能够搭载轻战车。不过当时日本已经没有反击的能力,制空权也被美军夺取,所以这样的大型滑翔机并没有太多出场的机会。

传奇轰炸机--DH.98“蚊”

日本的木质飞机研发并不是突然开始的,或许也受到了英国传奇轰炸机DH.98“蚊”的影响。这款轰战机被称为“木造机的奇迹”,有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等不同种类。该型号轰战机曾经和日军进行对垒,受伤之后马上进行修补,因其高复原性和修复性让其在与日军战斗中十分活跃。

结束语

当时日本可以说是“资源不够,木材来凑”,结果技术又不够,最终导致木质飞机的计划一一流产。不过英国的蚊型战机,充分说明了木质材料是可以用在飞机上,而且性能一点不比金属制弱。

部分文章介绍:

《孙正义放弃管理权也要争夺的5G,到底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新晋中国势力VS老牌汽车厂家,胜负难测!汽车界已硝烟四起!》

《日系8家车厂“江湖地位”最新排名,丰田傲视群雄依旧无敌!》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不用木头制造战斗机?

关于用木材制造飞机这种事情,并不是一种臆想,实则在早期的飞机制造技术中,木材是常用品。

一战时,各国战机依旧多用木材制造,时至二战时期,人类技术得到了飞速提升,因此用更为坚固的铝来作为战斗机机身的主要原材料。

随着战争的白热化,越来越多的机型和战斗人员飞升空中进行作战,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大量的财力、物理、人力的严重消耗,以至于有许多国家陷入原材料不足的窘境。

于是乎,木材又被重新重视起来,例如苏联的雅克、伊尔-2、拉式等机型均使用大量木材,另外英国的蚊式机则使用的木材更多。

相对于欧洲国家,亚洲地区的日本针对铝材等原材料更加匮乏,虽然军部提出尝试使用木制材料进行飞机改制,但是却直到战败也没有实施,而是拼命的减少铝材的使用和研究怪异机型,以至于飞机制作的越来越轻,轻到快要散架的地步。

到了战争后期,向来不和的海军和陆军为了争夺铝材更是互相敌对,甚至不惜要大打出手,到了这种地步,拥有大量优质木材的日本人都不肯研制木材机型。也许他们的脑海中认为木头这种东西只能用于建筑,而不能用于机器吧。想当年,日本的开化也是因为看到荷兰人的铁船才开始的,以至于他们对钢铁有崇拜和敬畏之心。

另外有历史资料声称日本缺少优质的胶水才无法完成木制飞机制作,也许这也是其中一个关键点吧。但不论他制造或者是不制造,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终会被正义击败。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不用木头制造战斗机?

日本不用木材造飞机?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没有常识,二战时期的日本恰恰就是用木材造的的飞机,其在二战中著名的“零式”战斗机的机体和机翼等部位,都是木头制造的。这与二战早期及以前的其他战斗机设计、制造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由于技术原因,早期的飞机架构基本上都是木质。

飞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举,它的出现使得人类从此摆脱了引力的束缚,可以自由的蓝天上翱翔,但是早飞机发明的早期,由于内燃机技术发展还比较原始,因此在二战早期及以前设计制造出来的飞机,其机身、机翼结构都主要都不是钢铁结构,而是以木质为主。

之所以会采用木质材料,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木质材料拥有足够高的强度,以及足够轻的材质,这在内燃机动力比较低的时候,采用它们制造飞机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二战时期的日本。

在二战时期,日本国内的军事工业在亚洲虽然是佼佼者,但是与欧洲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比如二战时期日本设计制造的最著名的战斗机——零式战斗机,其发动机性能就远不如美德等国家生产的发动机(零式战斗机发动机是950匹马力,而同时期的德国me109则有1100马力)。

因为日本人发动机技术落后,以及缺乏制铝、铝合金工艺等原因,使得日本人无法向德美等国那样可以造出大推力发动机和比较轻的铝合金,因此不得不从其他途径去想办法。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日本人在设计零式战斗机时,就采用了很多非常规的办法,比如在战斗机龙骨上打孔,以及采用木质机翼和机身的方式来减轻战斗机的质量,以此来提高战斗机的总和性能。所以二战中的零式战斗机的重量仅为1680千克,远远比德国Me-109战斗机的2605千克重量要轻。

严重缺乏技术储备的日本,在二战后期的战斗机设计中,性能无法再有所提升。

由于日本并不像其他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拥有雄厚的战争潜力,使得日本在设计出零式战斗机之后,已经将这款战斗机的潜力挖掘殆尽,由于缺乏技术储备,日本在二战中后期再也无法设计出比零式更优秀的战斗机来。

同样,由于技术本身的限制,零式战斗机的设计缺陷也暴露的越来越明显,比如零式战斗机由于机体打孔以及采用木质机身结构等原因,使得战斗机的结构强度远比不上全金属制造的战斗机,而且由于发动机动力不足等原因,使得战斗机不能采用全金属制造。

因此在二战后期,美国制造的P-51野马战斗机能够飞到700公里/小时的速度时,零式战斗机仍然只能飞到慢吞吞的553公里/小时。这大大降低了零式战斗机的使用价值,而且由于零式战斗机机身强度低,导致一被集中就非常容易起火,最后被美国人起了个“打火机”的外号。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不用木头制造战斗机?

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二战时日本为什么用木材制造飞机部件。

随着科技发展,飞机速度、机动性能的提高,以及敌方火力的增加。一战时用木头做的双翼飞机越来越不能适应战场需要。飞机蒙皮技术的发展,双翼飞机因机动性问题也越来越少,飞机部件开始都用金属制作,基本都是金属元素中最轻又易于获得铝作为飞机制造的基础材料。

整个二战中只有日本因为资源匮乏,缺少飞机生产所用的铝材,只好在飞机内部的某些非受力部位使用木材代替,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用木头代替铝材肯定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飞机要是让敌人给击中了,木头会起火,金属是不会的。整个二战中也只有日本因为资源匮乏,在飞机内部用木头做材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