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队西线的进攻是否是一战时期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欧洲地域狭小,德法纠缠互推多年,彼此已经不存在什么太大的漏洞,这是造成一战与二战西线攻势相当接近的原因。但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虽然战术上貌似高度一致,但战略策划的原则完全不一样。
施里芬的计划是一部经过两任指挥官,10多年精密测算得出的方案。同时也是一部大战略,贯穿的是德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主要核心是以下几个原则。
1.德国必将东西两面作战。
2.东线防守,西线闪电进攻;再回头收拾东线。
3.攻击法国时,右翼集团大兵力迂回突击,左翼集团以尽可能少的兵力阻击。
4.穿越比利时,出其不意绕攻法国。
无论是施里芬的原版计划,还是小毛奇的修改计划,最终的核心都逃不过“时间换战略主动”,需要在俄国人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一侧大部队闪电大范围穿插,给法国人来个旋转式釜底抽薪。
曼施坦因在二战开始提出的进攻法国的计划,与整个德军陆军总部制订的西线战略是相违背的,也因此曼施坦因与高层发生冲突,被贬去当了军长。如果不是发生了计划泄露事件,曼施坦因的临时计划根本不会被拿上来。如果那样,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接近施里芬计划的二战德军攻势。
德军原本的计划与施里芬计划高度相似,而且他们认为在西线这种状态与局面下,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可供改变的地方的,只能从计划本身的突然性上着手。曼施坦因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不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进攻,是无法改变一切的,谋求装甲部队集中突破,用闪击战切开法国。
曼施坦因的战略如下:
1.通过卢森堡与比利时,出其不意
2.通过人人都觉得不能走的阿登山区,造成战略突然性
3.攻击色当的马奇诺防线延长线,直插大西洋
4.以坦克部队以及能快速跟进的机械化步兵为主,打闪击战。
如果说施里芬计划是两翼高低旋转战略的话,曼施坦因的打法完全是大范围对点穿插突破。一个是堂堂之阵,一个是骑兵突击。
其实如果是施里芬计划原版的话,左右两翼兵力可以大到1:7,这样足以推动旋转军势,把法国拉进电风扇里挨劈。可惜小毛奇不自信的增加了东线兵力,又调整了两翼兵力构成,比较平均的兵力构成完全失去了施里芬计划的灵魂,更够不成真正的闪击。
曼施坦因时代因为苏德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短时间内不存在东线的威胁,闪击战理论也已经成熟。
关键是还有个戴高乐写了本书把法国的国防卖的一干二净。实际上曼施坦因遇到的困难比小毛奇少的多,他只是勘测了阿登山口能不能过坦克而已。然后装甲部队就一鼓作气把法国切两半了。
旋风大锤与穿甲弹,这就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