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能实现拐弯吗?

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手抖得达到什么频率才行?

子弹拐弯有很多种方式,手抖是没用的,这个看你怎么理解了。

1.引力改变方向

我们知道子弹其实是带抛物线的,根据所赋予的动能及角度,受地球重力影响向下弯曲,说白了这就是弹道。子弹天然是向下弯曲的,但如果附近有一个足够大的引力场,比如强质量物体、强磁力物体,或者干脆就在太空地球轨道,子弹必然按照引力方向拐弯。

2.通过枪管拐弯

子弹可以通过枪管拐弯,在管内产生方向改变,不与枪膛击发方向一致。这种类型的拐弯枪目前作为特种装备使用。且二战之时就已经出现了拐弯枪管的STG44突击步枪。

3.制导子弹

目前这种智能子弹一直在研究中,美国很多年前就有消息称拿出了样品。无法普及的原因估计是价钱与效率问题。毕竟有了8公里外能把海尔法导弹射进一扇小窗的武装无人机,哪里需要什么可编程制导子弹在3000米上献丑?只不过这种方式的确能让子弹拐弯罢了。目前美军搞的“灵巧弹药”也有类似的功能。

除了以上三种方式以外,梦想通过手抖来制造子弹拐弯,需要的不是频率,而是加速度。

只要你在开枪的瞬间,挥手达到一定的速度(至少超过火药燃气推动的力),那么子弹必然在火药推动力上被施加一个离心力。离心力可以使子弹飞向其它的方向。如果离心力够大,影响了子弹的旋转和稳定,产生二次变向也是可以的。如果力量还能上升,达到让子弹分子结构发生形变的地步,那么弹道轨迹的变化会更加明显。

简单的说,就好比你拿着一根水管,管中有一滴被吹动向前的水球,你一扬手,水球飞了出去。当然,你得有洪荒之力才行。

子弹能实现拐弯吗?

在精确制导武器满天飞的今天,各种精确制导技术被世界军事强国所大规模运用,炸弹和导弹的精确度越来越高,导弹能从窗口飞入在今天看来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而步兵轻武器方面,狙击枪作为远程精确射击武器,在光学设备的帮助下,结合射手的技能,能够越来越准确地击中远距离目标,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狙击枪的射击精度还在进一步提升,实用射程正越来越远。

尽管如此,狙击枪在打击超过1公里的目标时,还是很需要运气的,因为子弹飞出去之后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空气的湿度、风向和子弹本身受重力影响的下坠轨道,这些都需要计算,这需要依赖射手的知识和经验,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会轻松一些,但仍然不能保证准确。不排除飞行过程中的风力突变因素,不能排除目标在子弹飞行过程中的移动,这都是射手无法干预的,纯粹要看运气。例如,在射击两公里外的目标时,子弹需要飞行4秒钟以上,这个时间内对手会如何活动实在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狙击枪要实现精确打击两公里外的目标,尤其是移动目标,现在看来运气成分还是太大,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但美国军方并不这么认为,既然狙击枪本身的光学设备和枪械原理现在基本挖掘殆尽,那么就从子弹上入手,令子弹具备空中拐弯的功能,这个科幻片中的设计美军正试图将其成为现实。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项目中,EXACTO弹药被认为是未来具备“转弯”功能的子弹。现代高精度狙击枪的要素,如对空气湿度、风向、距离等的计算,这些在配套的狙击武器中都很完善,但这些计算在子弹出膛之后便告终,计算机无法继续给予帮助。而EXACTO弹药最大的特点,是自身携带的传感器和装置,使其可以自动调整飞行轨跡来命中目标。

研发项目主管杰罗姆·邓恩指出,EXACTO弹药可以打击移动中的目标,同时射程也远超过常规的狙击弹药。据悉,这款弹药甚至可在飞行过程中,做出非常尖锐的机动,也就是比较大幅度的拐弯。虽然具体如何实现追踪目标和改变飞行方向的机理并不明确,但有部分美国媒体指出,其原理是子弹的前端有微型传感器,射手会用激光持续瞄准目标,子弹会根据激光的指示击中目标。简单说,就是把导弹使用的激光制导技术,用到了子弹上。至于子弹如何改变规矩,估计可能是依靠子弹弹体上的鳍片,通过改变气动外形来获取方向的改变。理论上看,美军这样的设计似乎是可行的。

然而,自2014以来,EXACTO弹药项目销声匿迹,没有再出现在公众视野,有可能是进入秘密研究,也可能是被废弃。笔者来看,更倾向于是被废弃了,因为这个项目的问题实在太多。如何把复杂的激光制导系统放入子弹头那一点空间,又如何令子弹精确地改变气动外形来转换方向,其技术难度实在太高。就算能实现,价格上肯定也非常不友好,子弹无论如何也是消耗品,不适合高价购买。事实上,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如何用狙击枪打击数公里外的目标,还不如脚踏实地,把这种任务交给机枪、榴弹发射器、迫击炮甚至无人机来做,这些武器装备都是可靠的。

目前,各国已发展出导弹与炮弹的激光制导技术——即通过激光束照射并锁定目标,但要想让长10厘米、直径12.7毫米(这是机枪和远距离狙击步枪子弹的典型规格)的子弹实现制导,则是全然不同的巨大挑战。难点在于如何使激光探测器与飞行控制装置小型化,从而将它们装入纤小的弹体;而且这些精密的制导装置还应能承受弹丸离膛瞬间的巨大加速度。

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中国已经突破了微机电陀螺仪的技术,没有旋转部件、不需要轴承,可以像电路板一样,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大批量生产。再加上中国十分成熟的激光制导技术,中国也可能开发精确制导子弹,做到完全百发百中!

子弹能实现拐弯吗?

人类对制导武器的研制是从大及小,从慢及快发展的。从最早的制导炸弹,到V1 V2导弹,而后导弹逐渐小型化,出现了炮射导弹、单兵导弹、制导炮弹。制导武器越做越小,是否将来的某一天,连步兵手中的子弹也拥有精确制导,实现“拐弯”的能力呢?

人类对于制导武器的演进是随着电子制程与无线电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导弹实际上是一二战中的“飞行鱼雷”使用螺旋桨动力使得鱼雷如飞机般飞行攻击敌方飞机,但这种武器仅仅实验后即被废弃,由于没有实时图传功能,飞行鱼雷只能靠发射员目测进行指挥,而在当时无线电传输速度又慢,往往使得操作员的操作具有滞后性,而且飞行鱼雷的螺旋桨动力速度慢易被拦截,使得这型武器根本未得到重视。

二战时最早投入的制导武器是1943年德国使用的弗利茨-X型制导炸弹,依靠高空下落的动能进行攻击,采用无线电进行矫正,虽然原理上依然与飞行鱼雷类似,但拥有了更高的速度和更可靠的无线电系统,再加上空中视野较好,炸弹本身做了容易被发射机捕捉轨迹的发光条设计,使得弗利茨-X第一次成为一型可用的制导武器。该弹最著名的一次应用为击沉了投降盟军的意大利海军“罗马号”战列舰。

随后的V1和V2导弹与其说是导弹不如说是高精度火箭弹,采用的是惯性制导,对于目标的追踪能力无限接近于零。而能开始对目标进行精确追踪的武器开始自激光制导和TV制导的炸弹或导弹,激光制导武器采用光传感器,由特种兵或发射机持续使用激光束指示目标,漫反射的激光束进入制导武器的传感器,制导武器不断修正目标进行打击。而TV制导武器在导引头上安装一个摄像头,实时传回画面由操作员控制制导武器飞向目标。采用激光制导的武器需要持续照射目标,采用特种兵有暴露的风险,而使用发射机进行进行照射也使得飞机无法在发射后立刻逃逸,风险较大,而采用TV制导的武器则不能飞行速度过高否则来不及进行反应。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手段,是雷达和红外制导,雷达制导由发射机或导弹自身发出雷达波束,照射目标锁定后导弹根据雷达波束修正弹道进行攻击,而红外制导则是分辨出空中目标与天空的红外特征之间的区别进而锁定目标进行攻击。雷达制导的武器攻击距离远但由于需要雷达波持续照射,易被发现;而与之相反的是红外制导武器,精度高且不会被攻击目标提前察觉,但其射程较近一般只能用于短距离攻击。

子弹是否能进行制导要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是制导子弹攻击的目标,其二是其使用的制导方式。由枪支发射的子弹一般不具备或只具备轻微爆炸能力,一般无法对硬目标进行攻击,只能对人员和轻型器材进行攻击。由于对于人员的攻击就造成了其制导方式上的难点,使用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是无法锁定如人体这样的目标,而能锁定人体的TV制导和激光制导同样存在问题,其一,如果有能力使用激光直接照射人体,那么为何不直接开枪呢,其二,TV制导武器高度依赖操作者的反应速度,子弹从开枪到击中目标只有短短一两秒,根本来不及操作反应。

要为子弹实行制导也并非全无办法,在目前的AI技术就不乏为一条好出路,既然人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就由计算机自动辨别纠正子弹飞行。

但这时候另一个困惑来了,这种子弹要将一整套飞控、高清摄像头、图传系统集成在一颗小小的子弹头中,所需的成本极高,难度极大,以及AI的精确度要足够辨别敌人目标。目前来看这种子弹的制造成本,远大于更大口径的小型导弹,因此制导子弹是否能真正投入应用,目前来看并不乐观。

子弹能实现拐弯吗?

子弹能实现拐弯吗?

子弹难道是直线吗?

子弹能实现拐弯吗?

听说过,实战还没有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