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有先进装备和强悍士兵,为何最后输的一塌糊涂?

先进的装备和强悍的士兵固然是强国的基础,也是打赢战争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战争这个事物本身就是需要哲学思辨的,它往往是一个复合问题,仅凭军事能力是无法有效解答的。

首先需要注意一点,德国所谓的“先进装备优势”其实是个伪命题,整个二战,德国并未在装备优势上真正形成对盟军的代差。并且很多时候武器装备还略逊于人,例如“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以后,德军才发现自己的3号、4号坦克无法有效对付苏军T34、KV等坦克,无论是火力等级,还是装甲水准,都差对方一个档次。直到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国才开始将虎式等坦克推向战场,并在后期根据元首一个人的喜好,制造了大堆既消耗资源,又坑死后勤,且产量极低的精锐战车。

别忘了,即便是沙漠之狐隆美尔,闪击战打得最好的时候也是三号、四号坦克成群的时候,等到虎豹上马,德军反而闪不动了。按照曼施坦因理论发展起来的步兵装备3号突击炮,歼敌数量反倒比装甲兵还要辉煌些。

即便后期德国弄出了许多“超时代”的科技,例如V1V2飞弹、喷气式战斗机、隐身轰炸机、垂直起飞战斗机、直升旋翼机,甚至传说中的UFO等等,但这也只能证明德国作为老牌工业列强的技术能力,无法根本意义上支撑起德军的装备力量,反倒分散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科技攻关的路线,消耗了大笔资源。

例如保时捷博士设计的虎式坦克,丝毫不考虑战场维护性和技术实用性,一门心思的玩超前技术。搞出的电传动坦克连试验场都走不出去,屡屡发生爆炸事故。而且就这种没通过军方验收的东西,居然能在保时捷私人干预下生产上百台,真不知道德国的工厂是如何看待这场世界大战的。

V1和V2飞弹也是,这种东西太过于初级,精度和准确度又实在是问题多多,可以说完全是为了无差别轰炸而制造的东西。后期英国人摸清了V1飞弹的飞行方式后,可以很轻松的通过战斗机和高炮将其击落,而V2飞弹除了造成平民一定程度的伤亡以及激起英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争精神外,似乎也没有比任何一架轰炸机航弹做得更好。

反倒是那些非常需要武器装备的地方得不到支撑,比如希特勒计划的“海狮行动”,有那么多功夫制造飞弹、保时捷虎、防毒面具铁罐,却没功夫去制造登陆艇,当想到要用的时候仍然在发呆。最后居然就那么甩锅给戈林了,认为轰炸可以使英国屈服。这种决策本就很天真。

总的来说,德国的陆军装备马马虎虎,大部分都是凑合用的状态。某些强力武器,又多存在明显的缺陷问题。能从装甲营跑成步兵连的虎式坦克、装甲崩得像水泥一样的虎王坦克、身娇肉贵的黑豹坦克都是典型。有句话说的比较激进——德国如果把造虎豹豺狼的功夫全拿来造三号突击炮,估计早把苏联淹了。

轻武器方面德军更不占优势,比如经典的MG42机枪,射速过快,对弹药的消耗考验很大,而且极容易在激烈的战斗中打红枪管,频频更换枪管非常耽误作战,因此倒是另一挺MG34更受欢迎。MG42虽然有许多划时代的理念,但其本质就是个7.92mm的通用机枪,即便架上重枪架作为重机枪使用,其仍然无法与真正的12.7mm机关枪在射程和杀伤力上抗衡。美军架在M4和半履带车上的M2机枪经常扫得MG42无法抬头。

还有诸如毛瑟98K、MP3840、STG44等武器,但总归和其它兵器差不多,没有与被人的代差,偶尔先进的,也缺乏足够的实践。

反倒是德国的士兵们充分诠释了“主导战争的是人”的思想。他们拿着某些地方比敌人还略有短板的武器,攻占了大半个欧洲,吞吃法国、将英法联军赶下了海,甚至差点打下苏联的列宁格勒。在战斗力上,德国士兵的表现是一流的,无论是战术能力还是战斗精神,在今天都值得人们去学习。

装备的原因只能说德国的决策层乱七八糟的瞎指挥搅乱了生产;学者们漫无目的的研发浪费了资源。但总体上装备还是世界一流水准,能与对手杀得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人的原因其实是无话可说的,德国士兵已经做到了最好,无愧于他们的职业。这方面唯一的问题是“征兵动员”,德国人对战争的扩大化似乎总有些漫不经心,到1944年德国才真正的进入全国总动员,而这个时候还能指望没装备没训练,揣着几个水泥做的手榴弹就上战场的新兵蛋子做什么?

德国人真正失败的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希特勒的独裁帝国表面上看着是锋芒毕露,犹如雄鹰展翅,但实际上是内忧外患,内部一直存在着反对希特勒的势力,大财阀、贵族都有,只不过是潜藏起来罢了。

在政治的执行方面,虽然处处都体现了独裁的高效率,但高效率同样带来了权力的腐化以及高出错率。对第三帝国来说尤其是后者极为突出,与希特勒的私交好,便能解决很多问题是德国上下皆知的事情。几大工业集团也接机吃相难看的攫取利益和兼并,与相关的部门及官员互相勾搭,蛇鼠一窝。如果不是靠没收犹太人资产以及对外扩张的掠夺,德国人的经济能撑几年不崩盘就不错了。

在大战略上德国人也犯了很多错误。战争的初始德国其实进行的一种被压迫后的民族自觉与反抗,但英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德国人的邪念。希特勒这些政客也乐于挑动民族热情和爱国主义来攫取更大的权力,于是战争开始疯狂的扩散。从这方面看,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被英法的态度点燃的,他们寄希望于希特勒去喂斯大林,结果斯大林却与德国签了个貌合神离的友好合约。

从这个时候开始,德国的命运就已经被锁定了,英法的绥靖并不是他们怕了德国,而是经过衰退的30年代,他们也确实打不起仗了。本以为德国见好就收,哪晓得预见希特勒这样的狂人。

苏联的加入在这个时候也被锁定了,无论德国攻不攻苏联,苏联也会攻德国。无非就是像一战的美国那样摘桃子而已。斯大林屯兵百万在边境,倒似是个防御阵型,实际却连纵深都没有构建,否则哪会让德军一冲就分割包围。

问题是美国一战摘了桃子,二战他们难道还会放过桃子?苏联、英国背后都有美国的支持,德国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回头之路。一开始希特勒倒是寄希望于英国人的屈服媾和,似乎还挺有自信。但英国人却出了个犟驴一样的丘吉尔,人家都说和谈,他臭脾气一上来打死也不谈。估计元首心理其实是骂娘的。

英国啃不下、法国不消停、苏联打输了,美国跑到非洲去坑人,德国就靠着意大利、西班牙、芬兰、波兰这类貌合神离强挂上车的队友,能吃到鸡才怪了。根本就与武器和士兵没有太大关系。

您有什么不同看法呢?欢迎与老王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