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被击中但没有贯穿,内部士兵会受到伤害吗?为什么?

击中但装甲没被打穿,士兵依然会受到一些伤害,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

1.内壁崩落伤害

坦克内壁崩落造成的伤害是未击穿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事故,甚至有可能比击穿造成的伤害更加巨大。尤其是早期单纯合金板装甲制造的坦克,钢甲为了坚固常常有一定的脆性,遭遇穿甲弹攻击后,虽然没有被打穿,但内壁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崩裂。

这些崩裂的碎片一定几率下会发生飞溅现象,速度不比子弹差多少,人员如果中招,后果可想而知。

但实际从二战坦克开始,人们就在想方设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比如多层复合装甲,既兼顾了刚性又有韧性,三明治夹层结构使得崩落很难产生,即使产生也难以出现什么大的碎片飞溅,更何况还有软性结构的“方崩落内衬”。这些内衬以凯夫拉等结构组成,可以有效阻止内壁崩裂后碎片的飞溅。

但世事无绝对,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防护,内壁崩裂仍然会有几率威胁到坦克成员的安全。

2.超压、振波伤害

这种情况主要是坦克遭受到HE等大当量爆破引发,虽然高爆弹无法对坦克正面产生什么损伤,但冲击波如果足够近,依然能对车内人员造成轻重不一的损伤。

尤其是对密封不严的坦克舱室,超压伤害可以非常巨大,直接对脏器、鼓膜、大脑造成严重伤害。

振波伤害主要也是以爆炸时震动传导为主,早期的坦克非常怕这个东西,今天的装甲车、轻型坦克也无法面对这个问题。但炸弹振波烈度大,传导时间却非常短,当今主战坦克的吨位和悬挂系统 完全可以承受,只是如果正好轰到接近成员的弱点,比如驾驶舱盖、侧面成员等位置,振波过于接近,悬挂和坦克自重是救不了你的。

3.设备损害造成伤害

现代坦克内部电子系统和加挂的设备非常多,且有各种电路、油路、弹药裸露,巨大的震荡有可能会损坏到这些设备,引起短路和火灾,继而对成员生命造成威胁。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由自动灭火设备或者成员灭火器负责。但这些救灾设备也并非牢靠,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的自动灭火器就是例子,其多次发生将成员喷死喷伤的事故。

4.致命部位被击中

以M1艾布拉姆斯坦克为例,正面装甲强悍无比,但是在设计上,它采用了炮塔尾部弹药泄压舱的设计。这完全是一种冷战时的观念,为的是抵御苏联钢铁洪流时,更精锐的北约重型战车能够坚挺的生存,哪怕被打坏,也不要整个炸掉,留下尽可能被修复的车身。

M1尾部的泄压舱里满是弹药,轻易就可被打爆,爆炸唯一的结果就是坦克半残而成员全死。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原因造成坦克成员伤亡

例如末敏弹攻击,末敏弹是一种智能寻的的高敏感度炸弹,在天空展开后,会短暂盘旋一段时间,寻找到符合特征的红外目标后,便一头喷上去引爆。属于现代坦克的头号大敌之一。

而且末敏弹主要攻击的是坦克发动机,所以它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击穿不击穿的设定,但是它引起的发动机大火却足以让坦克成员变烤猪。

所以,坦克不一定是“我们未能穿透他们的装甲!”就一定无法造成伤害,很多情况下,坦克作战也并非追求对成员的杀伤。比如动能造成坦克振动,破坏掉其中的设备和结构,让坦克丧失一定功能或者干脆趴窝,这也算是有效攻击。还例如坦克战术中有使用HE攻击对方炮管和外部电子器材的方法,这也可以算是让这辆坦克退出战场。追求人员杀伤只是坦克作战中比较直接的一种概念罢了。

坦克被击中但没有贯穿,内部士兵会受到伤害吗?为什么?

如果命中坦克的炮弹是碎甲弹或者有较多装药的高爆弹,而且坦克自身没有防崩落内衬的话,那么坦克乘员是有可能受到伤害的。

有一种反坦克用的炮弹叫“碎甲弹”,是一战时期的舰炮使用的一种炮弹,在二战结束后,被英国人搬上了坦克。其原理是发射塑性炸药制成的弹头,在命中敌方坦克之后附着在坦克表面,然后引爆。冲击波会传递到装甲内侧,然后引起装甲板内层数公斤重的装甲底板崩塌,崩塌的碎片飞行速度可能高达200-300m/s,会对坦克内部的乘员和车载仪器造成严重的损伤。大装药的高爆弹在命中坦克时也能达到近似的效果。

不过在采用了复合装甲/间隙装甲以及防崩落内衬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上,这种杀伤原理造成的实际效果也差不多可以无视了。

坦克被击中但没有贯穿,内部士兵会受到伤害吗?为什么?

如果坦克被击中,而未被贯穿,坦克里面的人员生命是受保障的,但坦克人员受到惊吓是肯定的。最典型的是在叙利亚的t90坦克受到美制陶氏反坦克导弹打击,并没有击穿炮塔,只是将炮塔左侧的“窗帘”防护系统击坏,人员掀开炮塔舱盖,顺利逃出。由此看出俄式坦克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如此不堪,反倒是被吹的天花乱坠的美国m1a2坦克,却被胡赛武装用陶氏反坦克导弹击毁,炮塔内的抑爆装置没有起作用,尾仓的弹药却是瞬爆的根源。如今西方的坦克,不但是m1系还是豹系,被打的尸首分离比比皆是。西方的坦克炮塔尾部的弹药仓就是极大的败笔,远比中俄坦克的车里摆放弹药的方式要危险的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