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年代有战乱吗?中国是统一的吗?
我知道大家都很想看包大人刀子砍人的景象,那些名侦探包青天大家都已经看腻了嘛。
当然,那是北宋,中国并没有统一,这是很肯定的。往远了说有吐蕃、回鹘、西域,往近了说,北京市还在契丹老大们手里呢,哪能是统一的?
所以很遗憾,我们是看不到包大人拿刀子打仗开片的大场面了。不过老王倒是可以把脉络捋一捋,从这个时代最风起云涌的战争和包大人排在一起看看。也许会很有趣哦。
我们先要说宋仁宗,他是个具体年表,基本就是包大人的时期。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是南北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1022年2月,宋真宗驾崩,随即13岁的仁宗继位,1023年,改元为“天圣元年”,从而拉开了漫长的仁宗朝。
包拯是仁宗朝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臣子。他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公元1062年7月3日,终64岁。说起来,比仁宗大了那么一点点,比仁宗早一年逝世。算是童年活在真宗年的末端,然后一辈子的官生都在仁宗年。
就如《岳阳楼记》一开始说的:“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仁宗朝总体来说是中国历史上相当平和的一段时期,所谓“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就是这段时间的一个写照。
这与仁宗的政治能力有关,他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如包拯这样的直臣哪怕把泼墨星子喷脸上,他也是抹把脸继续应着。仁宗继承了宋朝喜欢改年号的习俗,一生改了9个还是10个年号,“庆历”就是其中最被人们记忆的时代——这源于范仲淹变法。仁宗大胆的启用了范仲淹的十大改革措施:“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有力的推动了北宋的一些积弊,虽然变法最终虎头蛇尾,但也显露出仁宗不动声色的政治把控能力。这场变法远没做到王安石和张居正那样的人亡政息以及破坏巨大。
但总的来说,仁宗朝还是很平和的年代,除了变法造成的一些尾大不掉和纷争,其实并没有过于巨大的战争。这个皇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明白事理,相比大兴花石纲,闹得天下民不聊生的宋徽宗,仁宗可谓是模范——大臣奏请修大皇家园林,他回答说:“我从先帝那得到这么好的地方,现在都觉得很广阔,要那么大搞啥子噻?”
仁宗的仁厚,连辽国都深受感动,他去世时,消息传到辽国,居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耶律洪基也痛哭不止,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甚至他还说:“我要是生在中国啊,也就配在仁宗身边做个拿鞭子的都虞候罢了。”
耶律洪基是个昏君,所以昏话也不必于太信,只是也能反映出不少仁宗朝的和平氛围。也得亏这位也不是个什么有雄心壮志的主,他迷信佛教、爱书画,还喜欢唐诗,虽然外表很严肃,但实际内心是个闷骚的男子。因此辽宋当年的关系保持的很和谐,并无什么大的纷争。
什么?你不认识耶律洪基?萧峰的好兄弟嘛!
但仁宗朝是不是真的无战事呢?战事有,在西线。
这里另一个大家熟悉的人要登场了——大夏皇帝李元昊。或者说西夏皇帝,党项人李元昊也可以。
李元昊是1103年生人,公元1032年10月登基,1048年1月19日逝世。共在位16年。可以说,我们的包青天大人和仁宗圣上,都直面了这场西夏的立国之战。
李元昊一家都是包藏反心的,在大中祥符三年,宋真宗时期,被封为“夏国王”的李德明(即李元昊的父亲)已经开始了不臣之举,除了建都以外,还派出李元昊攻打甘州回鹘人势力,扩大了地盘和人口,并向辽国请婚,让李元昊娶得了兴宗耶律宗真的宗室女公主。
李德明死后西夏更是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扩张攻势,在辽国的装聋作哑和宋朝的绥靖政策下,李元昊开始攻打吐蕃诸部,连续展开了几场恶战,接连收服兰州羌人、瓜州回鹘,又断绝了宋人和吐蕃的联系,并占领了酒泉,将整个河西走廊都纳入了西夏的范围。
所以若说包青天时代的战乱,李元昊这西线算是最大的战乱了,随着西夏的扩张,整个西部都被搅的一团糟。但宋国和辽国却都相安无事,偶尔搞点小小的落井下石。
相传李德明死后,李元昊继位,辽兴宗和宋仁宗都派了使节袭封“夏国王”。但李元昊好歹以女婿的名义会了会辽国人,对宋人的册封却远远的看着,动都懒得动。
随后李元昊正式开始对宋的不臣,他取消了唐朝封给拓跋氏的“李姓”,改为“嵬名氏”,并下达了“秃发令”,从自己做起,令三日内全国上下必须剃秃头,带重金耳环,不从者杀。并着手创造西夏文字和服饰等级。
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这一年包拯还在当一个小小的天长知县,也就现在的一个地方县级干部。但两年后,包青天大人被任命为端州知州(肇庆市),成为市级一把手。这个时候包青天38岁。
宋朝当时做出的决定是:剥夺李元昊的赐名汉姓和官爵,并关闭与西夏的互市和榷场,停止岁供。但对于已经有准备的西夏,宋人做的无异于喘瞌睡时送上了战争的枕头。在1040年到1042年间,也就是包青天大人升任肇庆市的市长大人之时,西夏对宋国展开了暴风骤雨般的打击。
李元昊发动的战争中以三场为规模之最,一场是延州三川口之战,一场是六盘山好水川之战,一场是定川寨之战,宋军大败,李元昊威势一时无两,甚至放出了“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言语出来。对仁宗朝而言,这属于比较严重的战争失利了。当时战败的消息传到东京城,文武百官各个都是手脚冰凉长吁短叹,首相吕夷简说:“一战不如一战啊...”
总体上来说,虽然宋人这三场都败的血本无归,堪称凄惨,但确实宋国军人在这三场里面并不怯阵,非常硬气,党项人并没有讨到太多的好,为后来的宋夏媾和埋下了伏笔。
战争行为毕竟是政治的延伸,在仁宗朝,宋国的政治依然是拿捏的比较到位的。夏辽宋三国一合计,彼此的政治利益一分摊,基本大家都没什么话说。当时的宋人压根不想劳民伤财打仗,辽人比宋人还过的窝囊,西夏想打,但回去一算账发现特么自己比没打仗还穷,宋朝再断贸易自己该吃糠了,于是这事情就算和平解决了。
不久以后,宋夏媾和,但辽人却不高兴了。本来是煽忽夏人去打宋人,结果这俩打完了之后居然都防起他辽国了。这果断不行,于是我们的大昏君耶律洪基居然来了个御驾清蒸……额,亲征,拉了一大票辽军去找西夏麻烦。
这个时候包大人刚刚官进中央。他结束了端州的知州生涯,仅拿了一方端砚做纪念。在庆历三年,也就是1043年的时候,正式进了东京城,开始担任殿中丞的职务,并很快得到了御史中丞王拱辰的力荐,同年底改任监察御史,开始了自己黑脸直脾气的霸道官生。
再说耶律洪基的10万大军,那是辽军精锐,长驱直入400里,李元昊无还手之力,眼看就要跪了,他这时候耍了个花招。命人找耶律洪基诈降,然后节节退后,每退一步就坚壁清野,辽军不断深入,却饥渴疲累,结果让李元昊一顿反击,居然打崩了。
耶律洪基仅仅几骑逃出,其余的全完了蛋,连自己的女婿,驸马都尉萧胡覩都给抓了去。然后李元昊居然向宋人献俘。这一年是1044年。
想必身在东京的包青天大人是看到了这一幕的,只是不知道心情是不是很复杂。不过他在此期间以御史的身份上了个疏奏,大意是:“国家不能再搞这个岁币政策去壮大戎人了,有这个钱应该拿来大力发展自己的军队,选拔出强力的将领,充实边境的武备和防御。”
1145年八月,包大人又高升了,他担任了去辽国的正旦使,去了一趟辽国。他在那边应该是可以见到刚刚损失了十万大军,已经家家戴孝,满城黄纸的凄惨辽国。大昏君耶律洪基估计也没啥过年的心思。可能包大人心里会暗爽吧,他写了封关于对辽朝所见闻的折子,建议朝廷找些能打的、熟悉边境情况的将领去守边。
结果不知道是不是折子起了效果,反正没见哪个大将被调去守边,倒是包青天大人在1046年被调去京东路(商丘附近)做转运使。
1047年,不知是谁出的主意,宋人派了使臣,赐李元昊姓“赵”。结果李元昊不愿意,只是默默的改回了“李”姓。
1047年,包大人又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人事变动很勤啊。
但和平总不是永久的。仅到1048年元宵节,李元昊就因为霸占自己儿子的老婆,被自己的儿子宁令哥愤怒的挥刀砍掉了鼻子。不知是不是砍的多了点,李元昊一命呜呼,宁令哥也被诛杀。1岁的小皇帝在太后的带领下登基,一直活到1068年。这个小皇帝一直秉承着与宋、辽两边修好的政治行为,所以西线在这些年里也太平了。
1048年五月,包大人又调到河北路任转运使,六月22日,镀金完毕,回东京任三司户部副使。在此期间,辽国曾经有边境的军势集结行为,包大人曾经负责边境军民粮草拨放工作。
再以后,基本是太平盛世,包大人官运亨通一直狂升不断,三国也基本保持着总体上的和平,只是社会也愈发的糜烂而不知自。直到仁宗朝的一切都成为灰烬,便要迎来大宋最耻辱的靖康年了,无论对大宋、大辽、还是大夏而言,这都是一场浩劫。
包大人有幸生在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里,也死在了和平里,他应该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战争的边角。好在仅有的战争虽然规模不小,但时间却很短,战争的各方也在理智的红线内。这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仅宋、辽、夏,就够新写一部三国演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