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宣布成功发射核动力导弹,是真的吗,核动力如何给导弹提供动力?
我认为很大可能性是假的。因为物理界似乎并没有实用的核发动机
现实中核反应也就四种——衰变、裂变、聚变、人工反应。
衰变——衰变能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可以制造同位素电池。一般所谓的核子电池就是这类。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就应用了该设备。
裂变——裂变也不说复杂了,原子弹爆炸就是这个原理。裂变反应堆也是发电站、核潜艇常用的路子。
聚变——聚变,唯一的应用就是氢弹。可控核聚变目前在攻关中。
人工核反应——人工反应和军事没什么交集,主要是用高能粒子束轰击原子核,使之发生转变,在实验室中以期制造不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东东。
解释了上面几点,相比应该对核应用有个基本的认识了吧?所以我们从逻辑上有理由质疑核火箭的实用化。
而且,虽然“核”这个字眼听着就威力巨大且强大,但现实中实用性的手段上并没有什么太特殊的、能达到火箭喷射那一层级的应用。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核能转化手段有限,基本都走的核能转热能,热能转电能,电能转机械能这一路子。
有人说热能怎么不能喷火箭了?那么我反问:火箭用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仅有辐射,没有工质喷出的东西要怎样完成作用力?冷战的那几个东西来实用性实在太差,存在的问题过多,否则也不会被废掉了。
以上是苏联的两款核动力喷气发动机,主要原理就是以核反应堆热能代替战机燃烧室。
苏联的米亚西舍夫设计局曾经为了核飞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以至于接连惊动了赫鲁晓夫,在得知技术难度过大且耗资更惊人之后,米亚被关闭,核飞机计划也被废止。
很难说普京是不是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秘密的开启了部分资料,从中获得了发展,毕竟导弹不载人,一次性物品而已。
最早的核能推进火箭技术的设想诞生于著名的曼哈顿工程,由Stanisław Marcin Ulam和Frederic de Hoffmann二人在1944年提出。所以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美国NASA联合原子能委员会,进行了一个名为火箭推进用核发动机计划(NERVA),研究通过工质推进的核火箭技术。
原理即:反应堆发热——加热工质——喷嘴喷射。采用的工质是氢,在高温低压状态下,氢吸收大量的热,同时离解成原子氢,其小分子结构非常适合作为喷射工质。
美国政府投资了15亿,于内华达核武试验场进行了大量实验,持续时间从1955年到1968年,最终制造出了推力100吨的核发动机,按计划这种发动机将用于登月。但尼克松总统削减了阿波罗计划,登月计划被取消,这种发动机也就泯灭于冷战中。
另外还有一种用铀、盐、水结构的工质喷射核火箭,但具体内容不详,多半也是没达到实际应用指标。
上世纪70年代,罗·罗公司的航空工程师构想了核聚变火箭,但并没有最终实施,只是个设计而已。初衷也是为了超长距离飞行,希望设计出一种超长距离,能在一个宇航员有生之年内,达到5光年外星球的飞行器。
所以抱歉,地球上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不科幻的法子让能称为“核动力火箭”的东西飞上天。日薄西山的毛子也许能搜刮苏联武库,找出一些能沾边的东西,但归根结底和成熟技术是有区别的。别忘了苏联当年制造核卫星,结果掉下来砸到别国,造成强烈污染的事儿。这方面还得让子弹飞一会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