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中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十二卷军书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花木兰这个传说比较久远,又出现在乐府诗里,民间关于木兰的传说也比较多,一般来说,她被认为是个汉族的女英雄。
但实际上,花木兰的民族问题争议很多,有说是突厥人的,又说是鲜卑人,说法很多,这里离题太远就不多赘述。
我想说的是,军事十二卷,这种事物的确是花木兰身份的一大疑点。
军书这种东西,是典型的游牧作风的少数民族的习俗,结合“可汗大点兵”,我们也能了解到那是个胡汉混杂,民族混合非常大的年代。
准确的说,军书,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比丁”,它们每隔几年会进行一次比丁,将死亡的人口清除,新长成的壮丁入册。其实这就是具有游牧民族风格的军户制度。
游牧民族闲时为民,到了战争时期,全员男子都是兵。所以男丁按标准列户口,打仗的时候,将军册拿出,按多少比例抽人打仗,这就是传军书。
而所谓“卷卷有爷名”,意思很明白,大战在即,全员都得动。还有个解释是,按照比丁的习俗,十六岁花老头入的军籍,十二转,按每三年轮一次,也就是说花老头已经连续服役到了五十多岁,这已经是最后的出征了,以这个体格,肯定会死在外面,所以也才有了花木兰代父从军。
而传军书还有个习惯,也是游牧民族遗留的,即——夜晚传军书。这是因为人们白天都去干活劳作了,找不到人,夜晚传,符合生活习惯。
当然,并不是说花木兰因此就是胡人了,毕竟里面还有句“燕山胡骑鸣啾啾”,这说明她是区别于胡人的,也是支持她是汉人的一个证据。
按照某些观点,花木兰至少也是在少数民族统治区内生活的。但我认为,花木兰是个汉族市民无疑,因为诗中,木兰东市西市的大采购,没有一定规模的城池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她回归后,更别提还有“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词句。有附郭的城池,不是小地方。那些纺织的声音,是对花木兰汉人身份最大的支持。
比较支持这一观点的是突厥说。此论认为花木兰是东突厥突利启民可汗名下放牧地的民众。突利可汗因汗位之争,臣服于隋朝,隋朝帮助他干掉了对手,突利可汗随即吞并了铁勒、室韦等多个民族,称东突厥大可汗,认隋朝为主。
而所谓的可汗大点兵,应该指的就是突利可汗在隋炀帝时期,应隋朝之令,点兵跟随炀帝讨伐契丹的历史。花木兰就是这段时间从军的。随后又跟随讨伐高句丽,如此才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一段非常惨烈的征程。
最后再列举一下关于花木兰归属地的资料,供大家讨论。
1.武汉黄陂
黄陂有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庙,木兰将军冢等事物,当地也极力证明自己就是花木兰故里。然而笔者认为哦,纵然木兰山很美,但它离得太远了,过去黄陂也不符合那种东市西市到处买装备的大城繁华。
2.陕西延安万花乡
明代《侠女传》称:木兰,花姓,陕人也。当地认为花木兰参加的是北魏时期伐柔然的战争。当地有木兰陵园,路线也能很好解释木兰出征,但可汗、天子二者难以解释。
3.安徽毫州人
《毫州志》提出了另一个说法,认为花木兰姓魏,是毫州魏园村人。该地最大的证据是元代碑文《汉孝烈将军记》。记载的是一个汉文帝时期,代父从军的英雄故事。但是很明显,这个不符合花木兰故事历史的时代特征。
4.河南商丘虞城
《商丘限志》有记载花木兰的故事:隋恭帝时,募兵戌北方,木兰代父行,历十二年,树殊勋,人不知为女子。但很可惜这段话是扒的《大清一统志》上的,且低级错误。因为隋恭帝是啥谁都知道,他让位于唐,哪有十二年,除非木兰换主子。
5.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
这个说法在内蒙那边和包头说经常被人拿来用,证据就是我文中说的突利可汗放牧封地就在准格尔旗的侧边,古代是胜州,夏州范围,又在黄河旁边,胡汉混杂。所以木兰才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才能“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辞》中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十二卷军书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三十三年,讲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次数也应该有几十次吧,我们约定统一的解释都是虚指,与后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十二”一样的意思。
文言文中表示虚指的数词有“三”,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这里面的“三”都是虚指。后来的成语“三番五次”“三令五申”都是虚指,表示次数多。
“九”也在文言文中表示虚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其中“九皋”指深远的水泽淤地,而后把水的最深处称为“九渊”。
贾谊在《吊屈原赋》里有言“袭九渊之神龙兮,汤深潜以自珍。”“九死一生”、“九泉之下”、“九霄云外”和“九牛一毛”现在还在用,都是极言多、大、深、远。
可见《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也应该是虚指,形容军情紧急,刻不容缓。至于“卷卷有爷名”,表现的是命令不能违抗,也表现木兰的担当。
当时父亲已经年老,弟弟还年幼,那父亲肯定不会让尚未成年的儿子去奔赴前线。木兰知道,让年老的父亲去出征,很可能九死一生,一别就是永诀。想到这些,木兰就选择了挺身而出。
木兰从军是发生在北魏到隋朝之间的故事,这时候实行的是府兵制度,府兵制士兵用服兵役的方式来免除一定的赋税。但是士兵要自己准备战争所需要的一切物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样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木兰的准备工作做得从容充分,也是因为有这样精心的准备,木兰才会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残酷斗争中幸存;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府兵制下的真实写照。
府兵农忙时节耕种土地,农闲的时候参加训练,训练的时候每年都有花名册。战争爆发的时候根据需要确定征兵的人数,这样就可以减少国家的军队开支。
一般来说,训练的时候只要是成年的男子都要参加训练,有的家可能有多个。
但木兰家“阿爷无大儿”,所以平时参加训练的只有木兰的父亲,所以“卷卷有爷名”。前些年都有征兵,但因为木兰家男丁少,木兰家没有被征,这次战争规模很大,全面征兵,每一户都得派人。
木兰深感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所以主动请缨从军,表现了木兰申明大义。
“巾帼不让须眉”,从花木兰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她危难时刻显身手,她“位卑未敢忘忧国”,更可贵的是战争中有谋有勇,能够凭借女性的细腻化险为夷,真是女性的骄傲。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木兰辞》中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十二卷军书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谢谢邀请!为什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里的军书“十二”卷,十二是虚数,并非实指,说明征兵的文告之多,征兵之急。这和下文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十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十二年”理解都是一样的,都是虚指,说明木兰在沙场征战时间之长,乔装虽然不易,但是无人察觉,说明木兰乔装非常机智。古代汉语中虚指的用法是很多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三人”可以理解为几个人,如果理解为三个人,就不妥了。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三千尺”和“九天”都为虚指,是来形容山高、天高。若理解为实指,就不对了。
《木兰辞》中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十二卷军书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您好谢邀!《木兰辞》也称《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心代父从军,以“唧唧复唧唧”开头,暗示木兰忧心沉重,此时已无心织造,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见出手不凡。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指征兵名册,十二卷是比拟其多,“卷卷有爷名”意言父亲应征,册上有名,千真万确的。
这句话主要突出了花木兰的父亲花弧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后备军官,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预备役”,也是一位善骑射的名将。每一卷征兵文书上都有他的名字,这显然与他的身份有关,也强调了木兰的父亲必须要上战场。但此时花弧已近花甲,如果再上战场,基本上是有去无回的了。紧接着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道明了家中情况,这也正是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木兰辞》中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十二卷军书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我来解读花木兰。
关于花木兰的身世,唯一参考资料就是《木兰辞》这首诗歌。因此任何一个考证者都必须从这首诗歌入手,从而拨草寻蛇,捋出一条线来。我现在就用胡适之先生所谓“小心假设,大胆求证”的态度,试为大家一一开释,以为引玉之砖。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为何要“当户织”。织就是织布织缎。为何要织,为了给国家交税。大唐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租就是地租,“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调就是缴纳布匹绸缎。“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2丈、绵3两( 或布2丈4尺、麻3斤)”;庸就是做义务工,参加国家修桥铺路等公共基础建设和建陵寝造长城等大型项目建设。“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 。为何代役用绢布而不是粮食,因为在大唐绢布也作货币使用,属于硬通货。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即军中文告,贴在墙上的关于军事信息的布告。简明扼要的写清楚为什么打仗,跟谁打仗,相当于战争动员令。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书就是征兵花名册。一般来说,书写花木兰父亲名字的军书只要一卷即可,用不了十二卷。为何需要十二卷,原来花木兰家族属于北魏六镇治下的军户,六镇居民属于游牧民族,每隔三年造一次兵册,名叫“比丁”,也叫记名字。凡男子年满十六岁即记名入兵籍,至六十岁退役。木兰父亲十六岁入兵籍,经过十二次比丁,最多五十二岁,没到退伍年龄,因此需要继续服役。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阿爷就是父亲。
唐人称呼父亲为阿爷,耶耶,哥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大唐实行府兵制。府兵制是一种民兵性质的义务兵役制。农忙务农,农闲训练,开战入伍。府兵在服役期间本人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陌刀、长枪等)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每一火(一火十人)还得共备供运输的马六匹,即所谓“六驮马”。
这就是花木兰一家人为啥要买马的原因所在。至于武器铠甲等等装备,都在兵器库存着,标着服役者的姓名编号,平时库房有专人保管,只在训练和出征时才会发放。因此不用临时买,只要去兵器库领取即可。
东市西市是长安城的两大集贸市场,长安城没有南市北市。当然花木兰不是长安人,她也不是在长安城买东西。后世的东西一词就来自唐时的东市西市。那么花木兰是哪里人,这里留个悬念,后文解读。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说的很清楚,花木兰从家乡出发,一天走到黄河边。第二天从黄河边出发,一天走到黑山。打仗地点就在黑山。在黑山只听到阵营中燕山胡骑嘶鸣。啾啾,凄切尖细的声音。为何战马的声音会凄切尖细,因为唐军都是训练有素的沙场战士。懂得控制骏马嘶鸣。这里的燕山胡骑是唐军的骑兵,并非敌人的骑兵。
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小罕山。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 十二月,唐遣大将薛仁贵率军攻伐契丹,大军进入草原,战于黑山,俘虏契丹首领阿不固,解至洛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就是薛仁贵,壮士就是花木兰。花木兰没有当过将军,她的"孝烈将军"是后来英雄事迹突出之后武则天追封的。武则天当了皇帝,为了提高妇女地位,更为了证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于是树立了花木兰这一榜样,号召全国妇女学习。于是大周上下掀起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风气,女儿们出门一律男装胡服,骑马射猎,强劲之风尽显。
这里的百战,十年都是艺术修辞,唐朝没有十年的服兵役期,最多三年就会轮换。唐朝末期就是因为士兵们服役期太长不能回家导致哗变,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花木兰不可能在外打仗十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唐高宗时长安缺粮,因此每隔几年就会带着朝臣去洛阳居住,被人称为“逐粮天子”。明堂就是办公场所。这里的明堂为隋炀帝所建,后来武则天为了称帝,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新唐书/高宗纪》:显庆五年十二月辛未,猎于安乐川。己卯,如东都。
《新唐书/薛仁贵传》:(显庆五年)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执其王阿卜固献东都。
就是说,唐高宗李治是在东都洛阳的明堂里接见了薛仁贵和花木兰等人,对有功将士进行了赏赐,而且举行了献俘礼。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尚书郎指尚书省的员外郎,从六品,掌付诸司之务,举稽违,署符目,知宿直。就是说,这个职务比较忙,既要批审文件,还得晚上值班。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成员。上面有尚书左右丞(四品),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员外郎是尚书左右丞的副手。
这个职位一般由男子担任,很少有女子。公元677年(仪凤二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掌管宫中诏命。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
就是说,花木兰是武则天要的人,不是唐高宗。武则天当时是皇后,人称“天后”,喜欢重用有才有勇的女子。花木兰是个最合适的人选,还能当贴身侍卫,何乐而不为。
有人说尚书郎是尚书令,相当于宰相,其实哪跟哪。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不可能。如果花木兰真是回来给个宰相,那得多大功劳啊。侯君集平高昌那么大功劳,回来想当宰相李世民还不愿意给呢。
千里足即明驼。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写道:“驼,性羞”。“《木兰》篇‘明驼千里脚’多误作鸣字。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
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明驼使》写道:“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后来杨贵妃就曾用明驼给安禄山密报军机大事,事泻被杀。杨妃被杀的主因在这里。因此李隆基不能保,也不想保。
唐代为何看重明驼,原来在北魏时,孝文帝元宏准备定天下四大姓,陇西成纪李姓怕不入围,星夜骑着明驼从甘肃天水跑到洛阳,但还是晚了一步,因为四姓已经定了。(北魏四姓为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李氏深以为恨,自称“驼李”。
所以才有木兰提出希望李治特批一匹明驼回家的请求,这匹明驼不仅是一匹骆驼,更重要的是荣誉和待遇。骑着这匹明驼回家看父母,想想什么情况,比你现在开辆跑车回家拉风多了。
这就叫荣归故里,也就是项羽说的“衣锦不能夜行”。每个人都有荣归故里的情结,花木兰也不例外。
有人说李治和武则天不知道花木兰是女的,其实此说欠考虑。一来花木兰要见的是皇帝,如果不表明身份,被发现就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不管你立了多大功。二来即使想瞒也瞒不住。因为花木兰是军人,军人想要见到皇帝需要过政审和安检两道关卡。安检这关需要换衣,由皇帝的安保人员亲自在旁监督,以示你没有身怀利器,以免对皇帝造成伤害。如果发生了“图穷匕首见”之类的危险事件,谁都负不起责,要灭族的。因此李治和武则天是知道花木兰女儿身的,所以武则天才要她在身边做个秘书兼保安的工作。但是花木兰拒绝了,想回家。
武则天没有强求。特批了一匹明驼,让她回家了。
有人说花木兰被皇帝识破女儿身之后就想纳入后宫,但是花木兰不同意,被逼无奈自杀了。这都哪跟哪。我在这里只想说,皇帝不缺女人,没那么饥渴。这些无聊文人你们这么编一位巾帼英雄真的好吗?
《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里的伙伴应该不是一起从乡里走出去的伙伴。否则乡里乡亲的住着,花家有没有一个壮年男子还能不知道?因此应该是她在战争中认识的战友,陪她一起回乡的。十二年不可考。因为花木兰没打十二年仗。风月君浅陋,望有识者告我。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为何要用双兔为比喻,难道除了兔子就分不出男女?因为当时接见花木兰的是李治和武则天两人,称为天皇天后,其实共同掌权,武则天已经是牝鸡司晨,李治由于身体等各方面原因,基本上已经不管事了。
写到这里,其实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花木兰哪里人,花木兰姓什么,文中的可汗是谁。
其实这个问题早已被各路专家学者写滥了,我也就不抄了。结论如下: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木兰。木兰为鲜卑姓氏,不是名。就是说,有一位姑娘,她有一些孝心,她的姓就是木兰。(看过还珠格格的唱一遍)
那么木兰是哪里人?可以确凿无疑是内蒙古人。不会跑到中原地区。至于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还是凉城人,或者呼和浩特人,尚待商榷。我认为她是凉城人。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拓跋珪派人到今天内蒙古的五原和固阳地区屯田,定都大同以后将屯田范围扩大到凉城地区。凉城古称参合坡。
拓跋珪接着将各氏族部落编制打散,定居一处,不让随意迁徙,各部落酋长的的地位都降格为屯长。(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这些屯田地区一律实行军事管理制度。“这些军事将领们在自己的辖区内既是军事长官,又是行政长官,有直接隶属即类似于君臣之关系与名分的义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些军事将领被部民称为“宗主”,部民们都跟随宗主姓。
到了后期,虽然这种宗主都护制度消亡了,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却遗留了下来。比如都务农,都尚武,都豪侠,都使长枪等等。隋唐的山东豪杰如徐懋公程咬金单雄信刘黑闼窦建德等等,都是这种后裔。
但是他们都在山东地区,汉化比较成熟,不像花木兰所在的边塞地区,汉化晚。
因此文中的可汗,只是花木兰对其居住地所在领队之称呼。她是跟随这个领队参加作战的,应该是她的顶头上司。
欢迎点赞。
《木兰辞》中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十二卷军书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花木兰晚上看见军帖,可汗在征兵了,在众多的征兵文书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意思是说,可汗对地方政府下发了征兵的军帖,而在地方的征兵户籍文书上面写着父亲的名字。不过,花木兰的父亲应该没有看到,而是花木兰看到了,所以就有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古代的文书是卷起来存放的,叫卷宗。由上而下一级又一级的征兵,征兵的卷宗有很多卷,地方政府在征兵的户籍名册上面,都写了花木兰父亲的名字。不过《木兰辞》当中的“军书十二卷”并非实指“十二”,这里是乐府诗的一种写作手法,意思是很多的意思。在《木兰辞》里面数字“十二”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军书十二卷”,第二次是“策勋十二转”,第三次是“同行十二年”。频繁的用数字“十二”,说明在《木兰辞》当中就是一个虚词,这个和“大火烧了三月”或者“三月不知肉味”是一个意思,“三”和“十二”是古代文人写作时惯用的手法。
假如,《木兰辞》里面的“十二”是实际数字。那么,第一个“军书十二卷”下发了十二卷军书,第二个“策勋十二转”是十二级军功,第三个“同行十二年”是同行军打仗十二年。《木兰辞》中的一卷,代表服役一年的意思,所以花木兰的父亲要服役十二年。但是,北魏时期的兵役制度,差不多是终身服役,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差不多一生都在当兵。所以,十二年服役期也不对。
如果把“十二”看作是“很多”的意思,那么就是很多卷军书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在多年的作战生涯当中,花木兰立下多次战功,可以说战功赫赫,最后接受了天子的朝见。其实,我们不用咬文嚼字,懂得大概意思就可以了。我认为,这里的“十二”就是很多的意思。花木兰父亲年老,膝下又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如果去当兵了,肯定是九死一生,所以花木兰代父从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