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潮启动了,若疫情再度爆发,我们农民工将何去何从?

复工潮启动了,若疫情再度爆发,我们农民工将何去何从?

马上就进入3月份了,而各地的复工潮也是有序的进行中,从现在的疫情来看,除了湖北地区还有增长以外,全国的其他的地区的确诊人数明显的减少,而西北、西南地区的一些地区也陆续清零。所以来看,在不多时候我们将会打赢防控疫情战的胜利!

但是有的人现在还是比较担心,因为日本、韩国、伊朗、意大利等国的疫情开始爆发,对我国带来一定的影响。而钟南山院士也说过,现在我国的疫情发现有可能从输出病例转成输入病例,所以钟南山老人的话我们还是很相信的。那么问题来了,复工潮启动了,若疫情再度爆发,我们农民工将何去何从呢?李子来回答。

第一,疫情爆发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不要大意。

武汉胜则湖北胜,而湖北胜则全国胜,现在全国确诊的人数很少了,而大家的目光则是看湖北和武汉的发展了。当然韩国、日本、伊朗等国家的外来人员我们也不能小视,而这段时间正是外国疫情的爆发期,所以我们除了控制武汉的疫情外,还要警惕从国外人员的到来。

但是来说,现在我国对疫情的控制是很好的,而进城打工民工也是有序的进行着,除了在工作时做戴口罩外,还要测量体温才能进工地,如果一旦发现有发烧的民工,就采取隔离措施。所以在严格控制下,再度爆发疫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正是这时候,我们更不能丝毫大意,因为湖北和武汉地区还没有清零,全国还没有清零,外国正在爆发。

第二,就地安置,就地隔离。

现在很多农民工终于进入到城里打工,那么如果疫情再度爆发,那么农民工回老家是回不去了,如果你再回来就势必造成交叉感染,而且村里也是不可能让你来来回回的折腾的,如果你偷着回来的话,而且不上报,就会追究你法律的责任,而且也是影响三代的。

所以说,尽管疫情的爆发可能性很小,如果真要爆发的话,那么农民工可能和工厂一样,进行原地安置,就地隔离的。所以来说农民工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事情,而在干活的时候不戴口罩。

第三,严防严控,拒绝扎堆。

因此来说,没到最后的胜利,我们农民工不能报这一丝侥幸心理,而去做一些有害于家人,有害于国家的事情。所以在这段时间一定要配合好国家的防控疫情工作,做到不聚会,不扎堆,在外出的时候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到好好的保护自己。

这是因为如果一农民工不注意保护自己,被感染了,虽然国家给你免费治疗,但是在治疗的这段时间,你去哪里赚钱呢?而且一旦治好了,因为你的身体原因,而不能从事一些重体力工作了。所以来说,为了你的家人,这段时间一定不能放松警惕,做好有效的预防。

总上来说,

只要人人有自律心,听从国家的安排,做好自己的防护,做到不扎堆不聚会,疫情是不会再度爆发的。但是我们农民工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监督别人,只有这样,疫情才能尽快消失,而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行。

复工潮启动了,若疫情再度爆发,我们农民工将何去何从?

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仍不能放松警惕,要坚持少出门、戴口罩!从2月10日后,各地的企业在有序进行复工,建筑工地也陆续开工,农民工也大部分出门务工。新型冠状肺炎是可以人传人,近日韩国便因超级传播者而出现小爆发,所以担心疫情再度爆发也不无道理。

复工潮启动了,若疫情再度爆发,我们农民工何去何从?

首先,疫情再度爆发的可能性较小。复工是有序的,复工前要隔离一周或14天,在工作期间不准外出,单独饮食,能有效减少疫情传播。复工企业会每日监控员工健康情况,做好消毒工作,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减少企业内部出现疫情爆发。

第二,假如疫情再度爆发,肯定会再度采取封闭式管理。题主既然提问,说明还有一层担忧,若没有工作,农民工没有收益来源,要如何生存,因为经历过穷苦的人知道,没有钱,生活真的寸步难行。在疫情严重地区的农民工已经面临此类问题,当前复工的企业很少接受湖北籍的人,他们只能等待疫情快点过去。

第三,有人提出农民工可回乡种地,虽不能赚大钱,但可衣食无忧,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封闭式管理下,相比在城市,农村更自由些。当前正在备春耕,农用生产物资的运输车辆可高效通行,保障农业生产能有序进行。受疫情影响,农药、化肥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如湖北宜化是尿素主产企业,供应量不足,雄丰、洋丰等复合肥企业复工也不够。

除此外,一些省份也出台政策,为农民工解忧。像四川省,对因疫情暂时无法返岗的农民工给予1000元/人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甘肃省,增加开发2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解决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为了做好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农民工返岗对接工作,现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用工对接服务平台已上线了!

最后,战疫期间,农民工在外务工一定要戴好口罩,不要因为天热戴口罩闷就不戴,勤洗手、少聚集,赚钱为次,健康为重!2020年不仅要战胜新型冠状肺炎,更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只要肯劳动,我们的生活就会有保障!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复工潮启动了,若疫情再度爆发,我们农民工将何去何从?

现在全国各地复工潮确实越来越高涨,如今在我国疫情控制相对比较好的情况之下,复工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现在很多企业一个多月没有开工,已经亏损比较严重,但是没有办法,之前全国疫情比较严重,盲目开门营业必然不安全。所以即使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复工,即使复工了,也不能像平时那样正常的上下班,一切不能像以前一样进行,所以多少还是会受影响。

面对如今的复工潮,很多的企业和个人其实都担心安全问题,虽然现在确实在全国除湖北以外的省份,基本上控制住了,但是每天还是会有感染的增加,这就意味着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因此企业复工担心员工一旦有一个感染,整个公司都要停业,甚至导致很多员工同时感染,这后果非常严重。因此企业也不敢盲目复工,很多员工从外地回来,都需要在家隔离14天,公司才让上班。

作为个人,其实也有自己的顾虑,现在上班坐地铁公交车,我们明显感觉人多了很多,在这种公关场合,人一旦密集,万一有一个感染者,那么传播起来就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因此不管企业和个人都是比较担心的,但是没有办法,我们不能因为疫情就把经济的发展完全抛弃在脑后,不然怎么生存。

作为农民工来说,现在很多也还是留在老家没有出门,农民工数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很多的工程目前也是没有启动,都是停滞的状态,农民工可能现在很多都处于失业的状态,没有工作就没有钱。现在农民工就算是回到以前的工地上去,可能也没有办法上班。如果疫情再次爆发的话,那么农民工还不如留在农村种地,至少比外面安全,短期在农村也并不是什么坏事,种点地赚点小钱,等疫情过后再出来也不迟。

复工潮启动了,若疫情再度爆发,我们农民工将何去何从?

截至目前,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国各地连续几天出现零增长。除重大疫情区外,其他地方的道路都解封了。新增人数在逐步减少。相信过不了多久就能完全治愈。

现在许多企业都开始复工生产了。人员也开始流动了,所以会有人担心会不会疫情再次爆发。

其实这是不必担心的。国家做好了科学的防控。能复工复产的企业都是经过筛查审核的。而且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口密集处都设置卡口进行量体温,健康登记等。就算外面街上行走的路人也都带着口罩。

所以说复工潮启动,疫情再度爆发的概率是极低的。如果目前还不能复工复产,政府是不会同意企业展开复工的。因为再度爆发带来的损失可比停工带来的损失大多了。

我想即使存在个别漏网之鱼,在如此科学的防控下,相信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更别说现在就是针对漏网之鱼在筛查。

这次疫情爆发,对于许多人乃至社会损失都是惨重的。农民工的工资基本都是日结的,所以说少干一天损失一天。总之,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为好 。

复工潮启动了,若疫情再度爆发,我们农民工将何去何从?

如果疫情再次爆发,但农民工兄弟们就此地不要乱走乱窜,不要恐慌,接受政府安排,困难肯定是有办法解决。

复工潮启动了,若疫情再度爆发,我们农民工将何去何从?

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复工,公交客运也基本已恢复运转。今天早晨一个常年驻合肥的朋友跟我说,因为疫情一直没有回到合肥,很多的事情等着他回去处理,今天要启程了。我问他怎么走?是自己开车还是坐动车?他回复我先坐出租车到火车站,然后再坐动车。十点多的时候,朋友给我发微信说,火车站里的人很少,农民工也几乎没有。看来今年农民工出去打工的人数可能会减少,起码眼下出去的人不多,也或者是还没到时间。为了安全起见,大家暂时还是都没有出去打工的打算。

可能是因为我们当地还属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到今天为止,我们这里的村子还都是严格封闭,不准许外村人进入,当地的商场店铺,以及建筑工地和私企都没有复工,也可以说我们当地现在还处在封闭状态。不过周围的县市大多已经开工了。像烟台的一些商场好几天前就开始营业了,韩国的一些务工人员,也纷纷回到了烟台和威海准备开始上班。

大量的复工单位正在恢复正常,而现在疫情潜伏期并没有完全结束,前几天我就在网上看到一个报道说,刚刚复工的工人去食堂一起用餐,有两个坐在一个桌上吃的人,其中有一个人是病毒携带者,一顿饭就把另一个人传染了。所以奉劝已经开始复工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上班,但是一定要做到保护好自己,尽量不要在食堂吃饭,尽量不要面对面跟别人交流说话。能避开的聚堆也要避开,大家一定不要觉得出去开始上班就没事了,这就证明疫情已经过去了。像我刚说的那位,万一被传染,真是还不如呆在家里宁愿穷一些。

假如因为复工疫情再次大量传染,那真是更加可怕。已经出门的农民工,如果发现身体异样,必须赶快去当地医院检查。现在在哪里就留在哪里吧,不要再回家或者去别的任何地方,你只要行动,就会传染更多的人。现在大家都处在两难的状态,想出门去打工吧,又怕疫情再度爆发。不出门去打工,又没有经济来源。何去何从,自己一定要斟酌再三。我各人认为特殊时期,宁愿少赚几个钱,再等一段时间看看再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