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
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
导读:养殖肉鸡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而肉鸡养殖好坏直接影响到养鸡户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更是比较难养。由于冬季气温低、鸡舍内外温差大,鸡舍保温和通风的矛盾不易解决,同时冬季也是疾病的多发季节。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肉鸡的生长,甚至会造成肉鸡发病、给养鸡户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因此来说,在冬季养好肉鸡、预防疾病就是养殖户们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呢?李子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来回答。
在冬季养殖肉鸡、避免肉鸡生病,需要掌握几个关键点:肉鸡的饲养密度、鸡舍里面的温湿度、在冬季如何通风、对肉鸡进行严格的防疫和消毒等措施进行管理。只有做到这些,养殖户们在冬季才能事半功倍,防止肉鸡疾病的发生。下面我来把具体的做法说一下。
肉鸡的饲养密度【1】饲养密度的重要性
- 在冬季养殖肉鸡时,理想的饲养密度可有利肉鸡生长,出栏体重也比较平均,发病率少。如果在冬季养殖肉鸡饲养密度过大,就会造成鸡舍内的氨气等有害物增加,不仅引发肉鸡的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在养殖后期增加肉鸡损失率。因此来说在冬季养殖肉鸡,给予合理的养殖密度是减少生病的关键。
【2】饲养密度多少合适
- 在饲养密度方面,要按照肉鸡的大小进行适当扩群。一般冬季,育雏肉鸡是30只/平方米,后期随着肉鸡的生长再进行适当的扩群,其标准是肉鸡在鸡舍内活动均匀,不出现拥挤现象为止。等到肉鸡的养殖后期,每一平方米的密度在8~9只左右。
【1】温度和湿度对肉鸡养殖的重要性
- 当鸡舍里的温度过低是,肉鸡的体热散发加快,就会感到寒冷,导致肉鸡的体温下降和生理机能障碍,这样就会导致肉鸡出现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 而在冬季养殖肉鸡,湿度也同样重要,如果鸡舍的湿度过大或过小,就会导致肉鸡呼吸道疾病、脱水,以及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因此来说在冬季一定要严格按照适宜的温度来养殖肉鸡。
【2】肉鸡舍内的温湿度多少最合适
- 在温度方面,除了育雏肉鸡需要35℃左右的高温在,其余时间均以24℃为宜。在养殖前期,每天舍内降温0.5℃,在降到28天后,基本上维持在24℃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肉鸡养殖要求有适当的温差,在育雏期间温差在2~3℃为最佳,而在肉鸡脱温后,温差最好要求在3~5℃。
- 而湿度方面,肉鸡对湿度的要求是,在前10日龄为65%~70%,10~45日龄鸡舍内的湿度为60%~65%。但是也要注意:在养殖肉鸡时严禁出现高温高湿、低温高湿、以及干燥三种情况。否则会造成肉鸡疾病的发生。
【1】冬季通风的重要性
- 在寒冷的冬季,由于肉鸡呼吸和取暖都需要大量的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粪便则产生大量的氨气等有害气体,导致鸡舍里面的空气污浊,容易引起一些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等疾病的发生。但是由于冬季气温低,在给肉鸡通风的同时又忽视了鸡舍的保温,因此来说做好在冬季养鸡必须做好通风和保温的工作。
【2】在冬季,鸡舍通风如何掌握
- 在冬季养肉鸡的时候要掌握住:1~2周龄以保温为主,适当通风。在3~4周龄要适当增加通风。在4周龄后要保证温度的前提下以通风为主。在通风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冬季的天气变化、外界温度的高低以决定通风凉的大小,在通风的时候严禁冷空气直吹肉鸡的身体,并防止贼风对肉鸡的袭击。
【1】对肉鸡防疫的重要性
- 由于冬季天冷,昼夜温差大,养鸡户稍微不注意就会造成肉鸡一些疾病的发生。而一些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等也是冬季的高发季节。一旦出现上述疾病,会造成大片肉鸡的损失。所以来说在冬季必须给肉鸡进行免疫接种,并投放一些药物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2】在冬季如何对肉鸡进行免疫预防
- 1,在使用疫苗方面,一定要用优质高效的疫苗对肉鸡进行免疫接种,有条件的养鸡场可以根据鸡体抗体衰减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免疫,以确保肉鸡群有较高而均匀的抗体水平。一旦发生疾病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 2,在冬季,如果一些鸡场没有条件进行监测鸡体抗体,那就严格的按照肉鸡的防治程序进行免疫。比如新城疫在第7天、20天、30天各接种一次活疫苗,并在第7天同时接种灭活疫苗来进行双重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在25日龄多发,因此在免疫时,要在第7天、20天各接种一次活疫苗。还有温和型禽流感,这需要养鸡户外第7日、30日各接种一次灭活疫苗。鸡法氏囊病则需要在第14日、28日龄各接种一次活疫苗。
- 3,至于大肠杆菌病、球虫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鸡白痢病等,也要养鸡户及时的观察,如果出现一些疾病的症状,可以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近几年来,由于肉鸡养殖户和养殖场的密集饲养,导致现在的养殖环境逐渐恶化,使得肉鸡养鸡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养鸡户在肉鸡密度、温湿度、通风控制、防疫程序、光照等解决不好,就会很容易导致肉鸡疾病的发生。为此肉鸡养殖户在冬季养鸡时,一定要从养殖环境入手,并对肉鸡安全饲养和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综合防控肉鸡疾病的发生,在冬季解决肉鸡健康生长的问题。
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
您好!发财马来解答这个问题。
前言:我们国内肉鸡的消费,目前是仅次于猪肉消费的第二大肉食消费。众所周知,肉鸡养殖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每天每时每刻都要下足干劲。在养殖中更需要真功夫,说其是个精细活一点也不为过,稍有疏忽便会前功尽弃→诸如料肉比增高、出栏体重不达标或疫病高发等。
冬季肉鸡养殖需要真功夫,减少疾病诱发,做好:1.选好雏鸡,合理喂养。
-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致胜的关键。肉鸡养殖更是如此!
- 选择雏鸡时,要挑选信得过的厂商;雏鸡健康挑选,保证品种纯正。
- 喂料选择少喂勤添,1周内做到2小时喂料1次。10天后要合理控料,一来让雏鸡肠胃有个缓冲休息期,二来利于发育。
- 前3天保证24小时光照,而后逐步适量减弱光照。
2.注意保温、减少应激。
- 冬季外界环境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如不注意保温,鸡只容易压堆取暖,继而造成互相伤害及增大耗料量。
- 温度高低对饲养影响重大。雏鸡前3天育雏舍温度建议保持在33-35℃,大环境温度以20℃左右。
一般人进入棚舍后,以体感舒适为宜。温度分布一般层养时,上面温度高、中下部温度稍低。随时观察鸡群状态:有无张口、匀散、乌龟状或伸腿及鸡群活跃度等。
3.卫生清洁与环境净化消毒。
- 减少或杀灭致病菌。进鸡前,对棚舍进行合理的烟熏与消毒,消毒剂可用过氧乙酸与2-4%烧碱溶液。
- 肉鸡舍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及时清理灰尘及清扫地面。
- 饲养员每天进舍前加强消毒,脚踏烧碱水、更换鞋帽及穿戴工作服。
- 注意消毒剂喷洒,并每天适时清洁水线。
- 鸡舍过道与门口,用烧碱消毒。
水线消毒清洁→浸泡24小时,清水冲洗2-3遍,直至近闻无气味即可饮用。
4.湿度调控。
- 冬季养殖肉鸡为了保温,鸡舍密闭严。特别是育雏期间,温度较高,容易造成棚舍湿度过高、空气污浊,继而诱发大肠杆菌或呼吸道感染疾病。
- 湿度一般结合温度存在,育雏舍湿度以55-70%为宜。另外冬季合理增加湿度。
- 棚舍过于干燥时,对地面及墙壁要适时洒水。水中掺入适宜消毒剂。
注意棚舍湿度过高、过低,易诱发肉鸡呼吸道感染疾病及腺胃炎。
5.适时防疫。
- 选择好疫苗,提高鸡只免疫力。适时有效防疫,注意疫苗处理。
- 1日龄滴鼻或点眼,传染性支气管炎Ma5。
- 7-10日龄滴鼻或点眼,新城疫苗(新威灵)。
- 14-18日龄滴口或饮水,法氏囊苗(法倍灵)+传支Ma5。
- 20-22日龄滴鼻、饮水或点眼,新城疫苗。
- 25-28日龄滴口或饮水,法氏囊苗。
6.合理保健用药。
- 防重于治,合理用药、提高鸡只免疫力(特别是呼吸道病保健药)。
- 1-7天内,饮水适量添加杆灭→阿莫西林可溶性粉、葡萄糖、维生素C、大舌康。
- 7-10天内,饮水添加盐酸多西环素、黄芪多糖,饲料中适量添加甘草、清热健胃散等。
- 10-14天,饮水添加适量硫酸粘杆菌素可溶性粉。
- 15-18天,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或青霉素。
- 20-23天,饮水添加恩诺沙星可溶性粉。
- 26-29天,配合饲料中适量添加清热健胃散、脱霉剂、葡萄糖。
👍👍建议:合理保健用药,提高鸡只免疫力。每5000只肉鸡添加10公斤黄芪多糖、1公斤清热解毒散、板青颗粒、芪贞增免颗粒。
7.适时分群。
- 7日龄免疫分群,建议一分为二。
- 18-22日龄,建议按二分三,且大鸡放在下层养殖。
👍👍分鸡建议:注意上下层温差、逐层分鸡(上下中或中下下方式)、注意提水线,适时检查、注意卫生清理,及时清理死亡鸡只、健康的放下行养殖,留在上面的便于观察。
8.合理加料。
- 优选饲料原料,合理保存、防止霉变。
- 雏鸡时注意加料次数及顿料→利于生长及消化。
- 注意饲料投放均匀。
9.饮水适宜。
- 饮水要保证充足、清洁适宜。
- 日常养殖要关注水压是否合理,冲水线、水桶及药桶是否正常。
👍👍建议:自动饮水,设置足够的水槽并注意卫生清洁。
10.通风管理。
- 是肉鸡养殖的重中之重。应适时通风换气,防止瞬间通风过大。合理通风能降低鸡舍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防止刺激肉鸡呼吸道黏膜、减少鸡只呼吸道病发生机率。
- 预防“贼风”。一般用塑料布或饲料袋订在门窗上抵御风寒。
小结:适逢冬季,昼夜温差大、雾天及连阴天增多、气侯不正常等。假如鸡舍内又高温高湿或高温低湿、霉菌毒素蓄积过量等极易诱发肉鸡呼吸道感染疾病(支堵、气囊炎)。因此要注意合理通风→做好温湿度调控、适时免疫保健→提高肉鸡免疫力、优选雏鸡→合理分群、适宜充足饮水→减少应激、合理加料→促进快长等工作。
我是发财马(张宏中)关注三农助力三农,欢迎寄语!
2019-12-27
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
答:
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
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外在:做好防寒保温措施,同时又要保障鸡舍通风无异味。
二、内在: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介绍一个发酵中药的方法来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
运用中草药经过发酵等简单处理,不仅在很多动物和阶段能够生长速度提高15%以上,而且能够节约5%以上的饲料成本(提高消化吸收率),明显改善养殖环境,减少发病和死亡率,一次使用就非常肯定,且成本低廉。每吨饲料中运用神曲、麦芽、山楂、陈皮、枳壳、黄氏、柴胡、益母草、野菊花、松针粉、马齿苋各50克(共11味,增加杜仲肉质改善效果更好),也就是一吨饲料只要运用500克左右即可,粉碎备用。上述中草药建议购买原生中草药,中药店虽然有售,但成本可能偏高。每吨饲料需要加入上述的发酵中草药液态物质50公斤 。先将50公斤发酵中草药液态物质与300-400公斤清水混合,加入2公斤小苏打,小苏打溶解后,将1吨饲料(干,可以是全价商品饲料或者自配全价饲料)倒入让水渗透其中,形成干湿料20分钟以上后进行饲喂(放置6-12小时后饲喂效果更好)。也可以添加更多的清水,形成粥料(水料)进行饲喂或者管道运输饲喂
本技术配方具有有理气消食、益脾健胃、驱虫除积、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镇静安神、快速促长增肥、肉质改善等作用。不仅直接替代抗生素保健形成无抗养殖,运用成本低(1吨饲料中仅需添加40元左右)、鸡发病率降低70%以上, 养殖场的臭味氨气还减少80%以上,且肉质有明显的改变(土味十足)。
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
怎么养肉鸡才好范围很大我就跟你讲一下环控
冬季鸡舍环控管理
5.1 温度控制:0-14日龄,鸡舍的实际温度不超过目标温度±0.5℃;15日龄-出栏,鸡舍的实际温度不超过目标温度1℃;全饲养期不许低于目标温度1℃;单个探头不许低目标温度2℃。免疫后提高目标温度0.3℃,48小时后调回,饲养过程中根据鸡群的实际体重调整目标温度。(本条规定以实际鸡群状况为准,超过此温度偏差时立即与工艺研发部动保中心沟通,共同现场研讨确定目标温度)
5.2 湿度控制:0-7日龄,鸡舍的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8-14日龄,鸡舍的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15日龄-出栏,鸡舍的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14日龄以后禁止使用加湿器加湿,湿度低于目标时每天间隔出粪,出三列,留三列,第二天再出另外三列,每日循环;当湿度高于目标湿度10%以上时,要调整出粪时间和频次,每日增加一次出粪。
5.3 通风控制:外界温度在10-0℃时,最小通风系数0.5m3/h/kg;外界温度在0-负10℃时,最小通风系数0.4m3/h/kg;外界温度在负10-负20℃时,最小通风系数0.3m3/h/kg;外界温度在0℃以下时,最大通风系数1m3/h/kg(本规定可根据鸡舍的实际情况进行微量调整,以二氧化碳浓度在3500-4500PPM之间为宜)。
5.4 在每批鸡进鸡前要做好鸡舍的密封保温工作,重点是鸡舍的前后端保温,确保在养殖期间鸡舍的温度稳定均衡,鸡舍的前后端温度与鸡舍的平均温度控制在±1℃为宜。
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
养鸡三分天注定(行情)七分靠管理,只要管理好,免疫做全,生物安全做到位(消毒等等),鸡自然生病就少。
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
冬季肉鸡养殖怎么才能少生病?加强保温和通风透气
这一点在冬天也是显得尤为重要。室内的温度一定要保持恒温,千万不要忽高忽低,我们还可以根据鸡群的反应看看温度是否适宜:
1.如果鸡群分散且分布均匀、精力旺盛、正常采食,那么温度就是比较适宜的。
2.如果鸡群有行动缓慢、聚堆等现象,那就说明温度偏低。
3.如果鸡表现的比较躁动、精神不振,那么可能温度就高了。
可以在鸡舍内添加一些垫料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适时的通风还要做好,如果通风管理不当,就会导致氧气不足、氨气浓度过高,最后诱发鸡群呼吸道疾病,然后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做好鸡场的卫生以及消毒工作1.在整个饲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定期消毒的工作,鸡舍要每周进行一次带鸡喷雾消毒,如果说有疫病发生,那么可以增加消毒次数或饮水消毒。注意在鸡舍的入口还要设置消毒池,一些无关人员也要禁止进入鸡舍。
2.一般鸡群出栏之后就一定要清理好鸡舍内的卫生,可以喷洒一些药水做好消毒工作,还要用清水将那些饮水器、料槽清洗干净,然后用消毒水浸泡一下,还有下水道管道也要用相应消毒水浸泡。
提供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根据肉鸡不同的生长阶段,按饲养标准配制日粮。由于冬季气温偏低,肉鸡的热量消耗较大,配制日粮时可适当提高饲料中代谢能的标准,而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比例,同时要特别注意日粮中维生素的含量,满足其需要。所配饲料的原粮必须无霉变、无杂质,以防诱发呼吸道疾病。
我是兽医小卢,是一名执业兽医师,平时大家在养殖方面有任何的疑问都可以私信我,相互交流,服务三农,立足养殖,有喜欢养殖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最新的养殖资讯,实用的养殖技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