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全国沦陷,约七成的散户会说:“再见了,我的农场”,产业链是否依然?
非洲猪瘟,全国沦陷,约七成的散户会说:再见了我的农场,产业是否以然?
自去年8月份开始,全国发生了非瘟疫情。在此影响之下,东北养猪场沦陷,华北养猪场沦陷。东北、华北地区的猪价一路下跌,那时,“养猪赔钱”成了养猪人的关健词。东北地区甚至出现了3.3元/斤的极端价格,养猪户都懵了,谁也没想到价格掉的那么突然。
一病毁所有!这个词用在猪身上也没有错。养猪户本以为指望着6个多月后,能卖个好钱。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打击了所有的养猪人。可见:猪的疾病才是最根本、最致命的一击。
自此以后,全国生猪存栏量下降,母猪存栏量下降,截止到2019年3月,达到了近几年来全国的最低水平。那时候至少7成的散养户会有这个念头:“再见了,我的农场,再见了,我的小猪”,不少养猪散养户,已经下定了决心,从此不在涉足养猪业!一位养猪场的老板这么说:“我的猪场虽然没有非洲猪瘟,但是在当时的价格下,确实赔惨了”!
那么在非洲猪瘟影响下,生猪产业链是否依然呢?那是肯定的!第一。大家都知道,生猪行情的进退是直接影响养猪利润的直接因素。而非洲猪瘟给散养户带来的是机遇又是挑战。现在的非洲猪瘟疫情没有间断,虽然东北没有年前那么强势,但时常听到有捕杀或有清场的消息传来。
第二,生猪的行情大多数是这样的:都是在生猪下跌几天后,怕再跌下去匆匆出猪,而当再跌几天后,出猪的就少了!因为养猪人都了解了今年猪市的大体走势,拿得住了,屠企也再无去年强压硬挤的力度了。所以说,今年不必过分纠结于情会有太大动荡,要动荡也只能是趋向于好的走势!
养猪总结,生猪产业链依然我相信今年猪价不用谈,因为,涨价是一路高歌的,用不着谈,四月份的行情,是每一个养猪人都清楚的,也不用管现在非洲猪温的快慢。但是要提醒一下朋友们,不要在网上看到涨价的信息,就相信了。
其实专家没有那么神,只有自己内外结合,上行年看自己的后续能力,下行年看自己的承受能力,做好准备,不要前不及村后不及店的时候瞎埋怨。
“非洲猪瘟”,全国沦陷,约七成的散户会说:“再见了,我的农场”,产业链是否依然?
“非洲猪瘟”,全国沦陷,约七成的散养户会说“再见了,我的农场”。产业链是否依然?
自去年发生“非洲猪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生猪产业链受到了很大影响,致使一些散养户“血本无归”,到现在心有余悸,谈“非洲猪瘟”色变,用“再见”告别养猪农场。其实,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地区大都以点状分布,并没有大规模扩散,而点状分布又以大型养猪企业为主。猪瘟疫情最易感染的群体排列顺序是:怀孕母猪>胎龄大的母猪﹥肥育猪>保育猪(仔猪)。因此,母猪是最易感染疫情的群体,养殖母猪风险是最大的。所以,对于大规模养殖场,感染疫情的风险较大,对于散养户来说,抓住机遇,在4~6个月饲养周期之内全进全出,风险完全可以控制,生猪养殖产业链依然继续。与以前不同的是,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过后,不仅仅是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是产业安全问题,更是风险防范问题。对于像非洲猪瘟这样的大风险,重点是对养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资源要进行优化升级和重新组合。
从目前我国养猪情况来看,一是养殖密度大,防控条件差;二是应对“非洲猪瘟”还没有特效的疫苗,防控难度较大。因此,大型养殖场的疫情防控风险大于小型养殖场,因此,将大规模养殖进行分散养殖是近一两年生猪产业的有效途径。由于散养周期短,完全可以做到封闭式养殖,再加上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疫情的发病概率是很小的。再说,各散养户大都有十几年的养殖经验,对于养殖技术和疫情防控都具备有效的措施,完全可以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主要作用,带动生猪产业的大发展。
在这个产业链上,必须打造“大型养殖企业进行高风险的仔猪生产,散养户进行低风险肥育猪生产”的新型产业结构。在组织生产上公司着重如何实施新的产业规范,包括饲料加工、养殖、运营、屠宰、检验等环节上的安全标准和措施,形成新的生态养殖模式。在产业链上,把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成品三个环节在区域内整合到一个公司体系中运营,彻底降低各环节上的风险,以实现该区域内无疫情的总目标。
从过去到现在,散养户仍然是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主体,只须要将他们纳入产业政府扶持体系中,对其经营水平通过产业链提档升级,在养殖风险防范体系中与大公司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之成为“非洲猪瘟”过后养猪产业的新模式。
仅个人观点,机遇大于风险,希望各位散养户斟酌机会。
“非洲猪瘟”,全国沦陷,约七成的散户会说:“再见了,我的农场”,产业链是否依然?
非洲猪瘟,全国沦陷,约7成的散养户会说:“再见,我的农场”,产业链是否依然?笔者最近一直走访在一线养猪户中间,去了解他们对于非洲猪瘟的看法,出现了两个明显的极端。
老张养猪的时间不长,在2016年看到自己的朋友养猪赚到了钱,自己也就把打工攒下来原本打算给儿子买房子的钱拿了出来盖了现在的猪场,养了20多头母猪。
可谁曾想自从开始养猪,猪价就一直掉,直到2018年3月第一批猪出栏的时候就亏了上万块钱,好不容易坚持到7、8月份猪价好转,紧接着就出现了非洲猪瘟,虽然该病直到上个月才传到他们当地,现在多数猪场也都是稳定的,但是老张整夜睡不着觉,对非洲猪瘟非常恐慌,这一个月下来感觉苍老了很多,猪场就是老张的全部,一旦猪场发病对于老张来说就是倾家荡产。但是也不知道用什么药物可以预防,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种日子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而老王的状态跟老张不一样,虽然自己家里的猪场不幸发病率,但是老王每天积极学习各种非洲猪瘟的防控知识,对非洲猪瘟的了解并不比一线兽医人员少,发病后老王按照正确的方法果断处理,该淘汰淘汰,该用药用药,目前已经控制住了,50多头的母猪场现在还有30多头。
现在非洲猪瘟虽然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但是该病是可防可控的,作为养殖户不能坐以待毙。俗话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希望养殖户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非瘟防控方案,在这场持久战中走向胜利,而不是坐以待毙,每天惶惶不可终日。
“非洲猪瘟”,全国沦陷,约七成的散户会说:“再见了,我的农场”,产业链是否依然?
现在的猪肉真心有问题,以前都是一年以上的猪,现在三个月,还记得小时候一盘炒肉闻到都流口水,但现在猪肉已经没那个味道了。中国现在做任何事都要快,特别是农产品,这种东西快不得,太快了违反自然规律要出问题的,疯牛病,猪瘟,等等。我长在农村,现在农村里种菜养鱼用的药太多了,我还专门问过,现在不打药能种菜吗,我岳父说不能,土地对虫子已经完全没有免疫力,生态平衡完全被破坏,养鱼也是,老要用药,否则就翻溏,一片片的死。其实我觉得现在人真的可怜,拼命在城市打工赚钱,辛苦不说,吃的全是激素农药抗生素,到最后赚了点钱人躺在医院了。
“非洲猪瘟”,全国沦陷,约七成的散户会说:“再见了,我的农场”,产业链是否依然?
有时候,看到这样的新闻和言论,心里都会感到十分的难过和痛心。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每当看到农民因为某某原因、某某问题而出现损失时,心里的那份痛,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
事实也是,农民的收入,除了进城务工者相对稳定之外,只要是在家务农或者从事水果、牲畜养殖等的,不仅要靠技术,还要看老天长不长眼。如果老天不长眼,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灾难、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
对于非洲猪瘟来说,可谓是伤害极大,不仅对消费者带来极大影响,使消费者需要时刻防止有没有非洲猪瘟的传染,而且对生猪养殖者影响更大,辛辛苦苦养殖出来的猪,随时面临非洲猪瘟的冲击。一旦受到影响,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养殖户来说,就是天大的灾难。
现在,由于受非洲瘟的影响,很多养殖户已经放言,要放弃养殖生猪了,这对生猪市场来说,无疑是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一旦这种现象发生,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到生猪养殖和供应的这条产业链,猪二哥的地位会迅速攀升。而猪二哥地位的攀升,对消费者来说,则是巨大的伤害和影响。猪肉价格会因此而暴涨。显然,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是令人担忧的现象。
在生猪养殖规模化体系尚没有全面建立的大背景下,全国的猪肉供应,还需要一定的分散养殖所支撑,需要更多非规模化养殖的农民去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这些养殖户退出市场、退出养殖,这对猪肉供应是极大的打击。一段时间内的猪肉价格,有可能出现飞速上涨现象。到时候,对广大居民的心理影响也会相当的大。
所以,面对非洲猪瘟的影响,我们更多的还是要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切莫对广大养殖户带来太大的伤害和影响。毕竟,如果非洲猪瘟控制不好,受损失的不只是广大养殖户,对对广大消费者来说,也是严重伤害。
“非洲猪瘟”,全国沦陷,约七成的散户会说:“再见了,我的农场”,产业链是否依然?
先来普及一下“非洲猪瘟”到底是怎么回事: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在猪和野猪之间广泛的转播,但它不会跨种族的进行交叉感染的,不属于人畜共染疾病,因此人们不用过于担心会受到“非洲猪瘟”的感染。作为“非洲猪瘟”的元凶--非洲猪瘟病毒在高温环境下会直接被杀死,所以各位不用担心吃猪肉会受到病毒感染。
近期每个人都谈“瘟”即变,确实“非洲猪瘟”对国内的生猪养殖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散户养殖受到的冲击是比较致命的,一场猪瘟就会把“农场”溃于一旦。
然而,“非洲猪瘟”的影响必定不会是长久的,短暂的冲击也不会造成产业链的断裂。因为,国内还有很多生猪养殖企业能做到规范化、规模化、自动化的现代养殖系统,这就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生猪产业链。
“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令2019年国内生猪养殖业减产,生猪养殖规模的缩小已成定局,在此种情形下,我们应该在一方面做好防疫防控工作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增加对优质生猪养殖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国内生猪养殖产业链能够长足稳定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浅见,您有什么新看法、新观点欢迎留言。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