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好汉大多有号无字,而《三国演义》英雄大多有字无号?

粗略的看了一下回答,真是笑死人了!一帮人竭尽所能,各种分析,各种资料,各种复制粘贴,回答着自己也不懂的问题。

所谓水浒里面的好汉,是江湖人也就是黑道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混社会的混混。而三国里的人物,是朝廷中人都有正经职业也就是白道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公务员是有编制的。

混社会的一帮人,闲来无事,坐一起喝喝酒,吹吹牛皮,喝多了,牛皮越吹越大,没喝之前自己还是自己,喝多之后,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于是,老子天下第一,各种牛掰的外号就来啦,托塔天王,活阎罗,混江龙,黑旋风,立地天王等等......反之,哪里有国家公务人员随便起外号的?水浒里所谓的好汉大多都是些流氓青皮和对自己职位不满的刺头末等小吏,而三国里的大都是一方诸侯或营长团长师长军长之类的。

为什么《水浒传》好汉大多有号无字,而《三国演义》英雄大多有字无号?

这是罗贯中和施耐庵各自的特色。

《水浒传》其实就是梁山好汉的英雄榜。要突出英雄,就得有名号,在江湖上响亮威风。

首任大王晁盖,当然是托塔天王。

次任宋江系刀笔小吏,那就叫"善济天下"的及时雨,引来108将。

霹雳虎秦明丶打虎将李忠丶豹子头林冲丶花和尚鲁智深丶大刀关胜等等,有的蛮贴切,有的蛮新鲜,有的还神密,有的还搞笑,不一而足。什么一丈青丶矮脚虎丶浪里白条丶神行太保等等五花八门。更有小旋风丶黑旋风丶白面书生丶夺命判官,想得到应有尽有。

作者把108将都吹得神乎其神,才能夺人眼球和引人入胜。

施耐庵不愧是造星高手丶武侠小说鼻祖和广告能人。什么叫追星,老施一个个生动刻划,起到了画龙点晴的神奇功效,才使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四大名著,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方能名扬八方,传颂于世。

为什么《水浒传》好汉大多有号无字,而《三国演义》英雄大多有字无号?

谢邀。

古人都有名有字,别说古人,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人也都有名有字,如毛主席,姓毛名泽东,字润之,所以也有人称毛泽东为毛润之的。

宋朝人更是有名有字,如《水浒传》中的军事吴用,就是姓吴名用,表字学究;宋江姓宋名江表字公明。

而《水浒传》中描写的很多人都是草莽英雄,绿林好汉,施耐庵老先生如果也给他们来个姓甚名谁表字什么?就显的水浒好汉们一个个都文皱皱的了;所以《水浒传》大多好汉都有号无字,因为绰号更能体现他们的性格。

而《三国》就不同了,三国中人物大多是一方诸侯,或诸侯手下文臣武将,有别于江湖好汉,所以他们也就有字无号了。

为什么《水浒传》好汉大多有号无字,而《三国演义》英雄大多有字无号?

关于小说《三国演义》人物大多数有字无号,而小说《水浒传》人物大多数人物有号无字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朋友已经说得很是清楚。

《三国》​中人大都是体制中人,有字方显其身份地位。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水浒》​人物大都是体制外人;即使体制内的也因为种种原因跑到体制外去了。整天和体制外的粗鲁好汉混在一起,有字也隐藏起来,而亮出自己的绰号,入乡随俗嘛。

​绰号(nickname),又称外号、诨号、在部分中国方言中绰号等同于花名,绰号又可以细分为两种 (1)善意的昵称是指绰号无侮辱性是平常亲人朋友等人使用的称谓,更加体现出亲昵、亲密的感情。 (2)恶意的侮辱性绰号,是指绰号具侮辱性,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喊别人侮辱性绰号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会引起被喊绰号者的反感。

《水浒》​中人特别是梁山好汉大多数是善意绰号。

不过,《三国》​人物也有绰号的,如关羽号美髯公,张飞号环眼贼,刘备号大耳儿或大耳贼,许褚号虎痴。《三国》著名人物典韦没有表字。

《水浒》​人物极少数也有表字,如宋江字公明,吴用字学究。如其他几个读书人王伦、朱武、萧让、金大坚、黄文炳等可能有字,不过作者没有写出来。还有,《水浒》人物王进、栾廷玉、史文恭无字也无号,不知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水浒传》好汉大多有号无字,而《三国演义》英雄大多有字无号?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该书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历史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就广为流传,可谓老少皆知,家喻户晓。到了宋代,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繁荣,茶舍瓦肆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就是说书人使用的底本,虽较内容简略粗糙,但已经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经过编排整理,文字润色,写出了这部规模宏伟的巨著。

《三国演义》讲求“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故事情节来自于史书《三国志》,书中绝大多数人物也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既然确有其人,那么姓甚名谁就是很清楚的了。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孙权字仲谋、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这都是有据可查、有史为证的。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所以书中也有给名人起绰号的现象。比如刘备被称为“大耳贼”、张飞被叫做“环眼贼”、诸葛亮被骂为“诸葛村夫”、吕布被戏称为“三姓家奴”。当然,也有褒义的绰号:关羽被称为“美髯公”、孙策被称为“小霸王”、公孙瓒被叫作“白马将军”、桓范被称为“智囊”等等。这些绰号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塑造了一百零八位江湖好汉的英雄形象。这一百零八位好汉绝大多数是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其人其事。由于人物众多,施耐庵老先生就做了主次取舍,选取其中的几位主角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进行大篇幅重点渲染。但是其余的近百位英雄又不能弃之不顾,如果仅仅列个花名册,则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是,只好给这些好汉们取一个响当当的绰号,使读者“闻其名如见其人”,这样才不至于将这部文学名著写成一本“流水账”。《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绰号也是很有特色的,为凸显人物的勇猛,就用龙虎麟豹来命名,比如“玉麒麟”卢俊义、“入云龙”公孙胜、“豹子头”林冲、“插翅虎”雷横等等;为了表现人物的武艺高强,就用古代猛将的名字作为绰号,比如“小李广”花荣、“病关索”杨雄、“病尉迟”孙立、“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等等。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所以能列名于“四大名著”,是因为两部作品的文学题材、写作技巧、表现形式各有千秋。《水浒传》好汉有号无字,其生动形象能跃然纸上;《三国演义》英雄有字无号,其鲜活面容也流芳千古。

为什么《水浒传》好汉大多有号无字,而《三国演义》英雄大多有字无号?

《水浒传》的好汉大多有号无字,而《三国演义》英雄大多有字无号?这的确是两本书的一个不同只处;毕竟两本书的背景不一样,作者不一样,也就意味着写法不一样。

我们看看古人对于字,是大多用在那些人身上?

在古代多是识字读书之人才用“字”的,“字”一般由授业者或着家族长者赐予。三国演义中大部分人都是官二代,如;刘备、曹操、孙坚、袁绍,袁术,刘璋,刘表,马超,公孙瓒等等。读过书的有;诸葛亮,司马懿、徐庶、庞统等,像关羽,张飞,吕布,许褚,典韦这些人虽然不是官二代,也不是读过很多书的人,但他们能建功立业,而且是以军功而出名,当然地位是非常的好高。总之,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地位都比较高,而且大多是有其人的。

三国演义中很少看到没有“字”的文人,武才,那个陷害诸葛亮的李颜一个亲戚,他没有,地位太低。除了这些小人物,三国演义里能叫上名子的,大概都是有“字”的。

而水浒传里多是草莽之辈,也就是社会底层人居多,只有少数几个有学识,如宋江字“公明”,吴用字“学究”。其他的都是诨号来代替;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过江龙,浪里白条,摸着天这些诨号,主要突出人物的厉害和特色;让读者从诨号中就能感受到人物的形象。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他们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部分是单名;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张飞,宋江,吴用,武松,鲁达,花荣,高俅等等。

三国演义的题材是以军事,政治为主,水浒传的题材是以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为主。

三国人物有“字”,突出了社会的所处地位较高,水浒人物无字,因大多社会地位不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