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零式战斗机后期被美机完全压制,是否由于发动机性能有限?

发动机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胜败的所有。就像苏联时期的米格25动力强劲吧,飞得很快吧,一脚油门踩到底导弹也追不上,但是综合性能方面远远比不上F18和F16更别提我兔斯基的苏27改改改。

回到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由三菱重工制造的发动机虽然是不咋地,但是零式战斗机的机体特别轻,(约1.6吨,同时期美军这边飞机4-6吨)两者配合起来却可以闪转腾挪打得美帝陆军航空兵不知所措。一度怀疑人生。

当时还没有空军的这个概念,各家航空公司对于飞机应该怎么设计制造也是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美军这边分为海军航空兵,陆军航空兵两个部门,需要什么飞机各自通知航空公司按照技术指标出方案设计制造。说白了也就是各干各的,并不是一个整体,没有统一的设计理念。他们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这样

另一派认为应该这样,这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小弟(日本人)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我这样,美国人之前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飞机,航程远,爬升快,转弯半径小,对于这种小家伙美军的傻大黑粗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后来美军机缘巧合的俘获了一架受伤迫降的零式战斗机,维修好试飞又经过拆解研究,美军这边发现所谓的零式战斗机神话,不过是因为日本人造不出大马力的发动机(美军当时飞机普遍1200--1500匹,三菱重工900匹马力左右)需求无法满足于是选择给机身换用铝合金材料,结构件打孔等方式拼命的减重,通过简单的方法降低发动机负载,好处就是飞机灵活机动性强航程远,缺点是飞不快,没有钢装甲保护子弹容易穿透机体,不耐揍,无法换装更大的武器弹药,射程不远。

后期美军这边研制的飞机普遍都是1500--2000匹马力,进一步加大了速度优势,而且武器弹药方面也研发了爆破燃烧弹药。专门针对零式战斗机火力不够射不远,没有装甲保护容易打穿油箱等缺点一打就着火,于是有了马里亚纳猎火鸡大战

战争后期美军服役了更先进的F6战斗机,P51战斗机,对日本人的装备优势进一步加大。

还有一个方面,无线电的应用。当时美军这边飞机都有配备,互相可以通信,组织飞机编队打日军飞机,而日方只有队长开的飞机配上无线电联系航母,没有做到每一个飞机都配备,因此面对美军飞机的进攻,只能是靠有经验的飞行员们平常训练组织队形,面对战场突发情况,只能是各自为战无法互相掩护,对美军这边的进攻战术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综上所述,战场上美军飞机完全压制住日军,除了飞机性能方面,更多的是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投入使用的飞机,航母更多,飞行员多,日本这边飞机造的再快也比不上战场消耗的数量,飞行员训练也不给力,后期有飞机没有经验的飞行员,只能让新兵蛋子开着飞机搞神风特攻队,看见美军不懂战术也打不过只能一头撞上去玉碎。

二战零式战斗机后期被美机完全压制,是否由于发动机性能有限?

火力,后期美军装备了野马以后无论是火力上,还是机动性上,已经完全碾压零式了,而且关键是数量巨大,美军一来铺天盖地,航母机库和甲板全满,日本只能出动零星零式,咋能打得过?美军的老飞行员越来越多,日本的老兵越来越少,就像打游戏,对方都是五星老兵了,自己这边全是白板,咋打得过

二战零式战斗机后期被美机完全压制,是否由于发动机性能有限?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名词:产业决定论,发明者:花千芳。

普通人考虑问题,永远受到智商、知识背景的限制,总认为只有一两种因素决定了事件的成败,其实,像战争这样复杂事件,其背后的因素,可以达到数千。

就拿零式战机来讲,在1941年,日本海航训练有素,飞机性能卓越,且数量充足,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贸然发起进攻,导致最终惨败,伏笔留在几千年前,那就是岛国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国家没有战略纵深,这里的纵深,不仅是国土,还有资源、人口、教育、工业化等等。

浩瀚的太平洋,烟波浩淼,对日本来讲,是一道巨大的“护城河”,同时也是勒死它的绞索,哪怕是到了2022年,日本的绝大多数资源运输,依旧是海运占绝对主力,而其他的陆权国家,其资源基本上可以不依赖海运,自己家里挖一挖,就会勉强够用。

因此,资源的限制,导致了日本人生产零式战机必须遵循:精巧、低防护、无可持续性的特点,也就是战术上讲的快、准、狠,这一点,当时的零式飞机可谓占尽先机。

太平洋战争开始的时候,日本其实已经在中国大陆征战了4年,具备了相当丰富的战争经验,联合舰队训练海航的强度,堪称当时世界第一,有一大批文化程度不算太高,但是无比勇猛、技术娴熟的海军航空兵,这就是他们的本钱。

相比较而言,那时候,美国境内没有战争意识,大家忙着吃喝玩乐,看着其他国家打得不亦乐乎,因此在太平洋方向,飞机的数量、质量比不过日本,但是飞行员质量很高,因为美国境内有几千家飞行员培训中心,大多数都是私人的,以内年轻人喜欢玩。

等到战争开打,美军飞机着实吃了不少苦头,被零式飞机追着打,但是扛不住美国开动了战争机器,大批量生产各种飞机啊,同时加大了研发进程,到了战争后期,零式战机成了被追着打的对象,这就是庞大的产能决定了战争进程。

日军飞机的消耗实在太快了,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的优秀海军航空兵基本消耗殆尽,不得不启用十几岁的孩子,训练时间几十个小时,就仓促上阵,而他们的对手都是训练超过1000小时,战斗超过20架次的飞行老兵。打零式飞机,真的如同游戏一般。

而美国在二战期间,制造了各型飞机超过20万架,后期美军飞机的火力、防护、速度都远超日本飞机,全国几千家培训中心,每天都在培养高素质飞行员,而日本的飞机没有了资源依托,造不了太多了,更糟糕的是,飞行员已经“生产”不出来了。

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单一个发动机的因素,是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

作为头脑发热的侵略者,他们考虑问题从来不会有多少深度,当年整个日本,可能除了几个有见识的人之外,其余都已经被战争绑架,内心充满了赌徒思维,这样的国家,焉能不败?

二战零式战斗机后期被美机完全压制,是否由于发动机性能有限?

提问的,是整体落后了而不单单是一个发动机的问题。

我们知道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反映在轻型零战战机武器装备上也是:机身、机翼都是木质龙骨+蒙皮结构。这样的材质及制造工艺很难在最大飞航速度及火力抗击上占有优势,但也有其优点:自重轻、省油、战术机动性/敏捷性不错的。

但零战在太平洋后期,逐渐被美国的中型、重型战机所赶超:p38闪电、f6恶妇、p51野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