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的商鞅变法后结局很惨,被五马分尸,是真的吗?为什么?

是真的,因为改革派触及到了贵族阶层们的利益,王为了稳固政权必须要做一些事平息民怨

类似的事情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党争更多。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斗,互相伤害一直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你想不通为什么,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明白问题的根本,我用一个椅子来说一下

举个例子,椅子几条腿?

龙椅,也是椅子的一种,不过是用的材料不同,装饰豪华一点而已

如果你是坐在椅子上的那个人,或者说龙椅上的帝王,椅子几个退不平,坐的稳不稳啊?要不要给短的那个腿加点东西垫脚高一点,或者把长的那个腿锯掉一节??

帝王一辈子做的事其实就是在调节好几条腿,或者说,是均衡王座下的各方势力,如果一家独大只会推翻他的王座,只有几方面都均衡发展,势均力敌了,王才能坐的安稳

具体到秦汉时期,有王氏宗亲为代表的王族势力,王后妃子以及她们娘家人为代表的外戚势力,这两拨人通过血脉关系,婚姻关系互相绑定,大多数时候可以是最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当然也有偶尔翻脸撕比的时候,比如旧王死了,几个王子争权夺利互相撕比的时候。还有两个王妃都有儿子,都想推自己亲儿子上去当大王,两边的外戚势力就会积极配合的,给己方王子创造建功立业的机会,出现对方王子犯错误了就会揭发对方之类的

老王看她们两拨人互相伤害,也是乐见其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办法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王子。你怎么知道哪个王子有没有好好学习,有没有流连烟花之地,哪个王子有能力,那个王子平庸,哪个王子忠孝仁义,哪个王子暗中谋划刺杀行动准备夺权??

让他们自己互相争斗互相监督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办法,但是王要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不然掀翻了椅子他就是刀下鬼(比如明朝建文帝)

帝国要维持稳定,要繁荣富强,上述这些人才能继续当贵族阶层享受美食美女财富等等。这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上面几波人也知道,除了他们家族内部的这些人还不够,还需要加入新鲜血液,也就是举荐人才,让有能力的人上位,给国家建功立业,他们家族才能依附在国家上继续鱼肉百姓

然而,人都是自私的,他们举荐的人才,通常都是自己家族那边的人,裙带关系互相推荐这种情况持续了上千年,直到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出现

秦汉时期的帝王当时已经看出来裙带关系互相推荐不好的地方,他们也想多招揽人才为国家多办事而不是养一堆酒囊饭袋。于是各个国家都出现了变法,商鞅变法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落后了,其他国家先搞的变法

每个国家都想要人才治国使得国家富强,也想要会打仗的兵将,但是要具体怎么做,大家都没经验,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商鞅变法都干了些什么,

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变法,学习推行魏国李悝的变法,也就是法治,无规矩不成方圆,设立法规惩罚制度,找个容易搞的大家都赞同的做,贵族们百姓们都支持

接着发军功制度,废除旧军爵制度,通俗点说,以前父亲,爷爷,祖辈打仗的功勋不再发钱粮了,要获得更多赏赐需要自己上战场努力杀敌,以前那些靠着祖茵混饭吃的和新入伍的士兵一样,谁有本事谁拿的人头多谁赏赐就多

用现在经营公司的情况来说,就是哪个销售业绩好哪个为公司带来更多利润,哪个就可以获得更多提成分红

这样搞王室成员,外戚势力,还有平民百姓都是支持的。打胜仗了大家都可以获得好处,【唯一】不满意的只有以前那些不会打仗只依靠祖上功绩吃喝的将军们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这也是很大一部分人支持的。打仗军队需要粮草,农牧业发展起来了可以有战马有铠甲,在当时战国时期的环境来说,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唯一】不满的是那些经商谋生的人。

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基础

打个比方通俗点来说,以前爷爷生俩儿子,俩儿子又生俩,四个一块儿住的大家庭,只交一份钱粮,打仗派兵役也只会去一个人,这样赋税和兵员就少了。现在通过政策制度,强制给你分家登记,以后四个家庭交4份钱粮

这样做上层贵族阶层们都是支持的,毕竟税收增加了打仗的兵多了打胜仗他们都是受益者

小老百姓也是支持的,他们没有土地也养不活那么多兄弟姐妹,不用担心上税和分家的问题,征税的对象是当地的小地主家的,平常自己上战场打仗,自己耕种土地收获了都要给小地主阶级做贡献,现在看他们也要上战场努力了也要上税了,无产阶级们高兴的支持这种国策

【唯一】不满意的是小地主阶级

想推翻这样的政策,那就是违抗王命,不懂得大局观,不支持国家发展。。。。。。

反正就是没有话语权,小地主们不得不支持,如果搞反对,那就是牢狱之灾了

前面的变法虽然有少部分人不同意,但大部分人都是可以获益的,于是继续推进到第二阶段的变法

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其中第一条,是赤果果的剥夺了贵族阶层们的权益,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是肯定不愿意自己土地减少的,但是没办法啊,大王支持商鞅变法

另外的几条统一度量设置郡县制收税相关的制度,都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也是积极推进这些政策制度的

而原来的那些贵族阶层们,通过一系列手段少报瞒报的情况,可以少给中央缴税自己从中获益,商鞅变法这一桶组合拳打下来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他们恨不得马上弄死商鞅

直到变法推行了十几年,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驾鹤西去,商鞅马上被保守派军队捉拿

我想,当时新上任的国君,应该是这样说的

商鞅被处以极刑,局面稳定以后,国王并没有完全废除他的改革政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口嫌体正直,毕竟国王也不傻,知道那些贵族是自私自利的。哪些改革政策制度是有利于国家发展起来的

书上说的商鞅变法后结局很惨,被五马分尸,是真的吗?为什么?

是真的!因为他得罪了暴君!

书上说的商鞅变法后结局很惨,被五马分尸,是真的吗?为什么?

#原创#

商鞅为了实现其雄心壮志

在秦王的鼎力支持下

以破斧沉舟之势

将变法进行到底

侵害了贵族豪门利益

成为众矢之的

新王登基后

首先觉得商鞅权势太盛

有威胁其统治的潜在可能🤔

其次为了平复贵族豪门怨气

欲借商鞅的人头

立威固权稳定统制地位

于是商鞅受到五马分尸的严刑

秦王威权大涨

贵族豪门出了恶气

达到秦王初衷

秦王灭了商鞅的肉体

却全盘接受商鞅的治国理政方略

故,伴君如伴虎

#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书上说的商鞅变法后结局很惨,被五马分尸,是真的吗?为什么?

商鞅是在六国卑秦,秦国贫弱的时候入秦的。商鞅入秦之后,向秦孝公献上的强秦之计是为变法。

何为变法?简单来说,就是变更原本已有的不合时宜的旧有法令。旧有的法令为何就不合时宜了?战国时期的列国,起初都是为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周施行的是分封之制,就是让功臣和贵族和周王室贡献胜利的果实。分封制之下,诸侯在其国内依旧按分封制的规划,继续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卿大夫等,这样就造成了,卿大夫等贵族势力强盛并不能为国君所掌控,这样一来国家的力量就分散了。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兼并,战国之时,列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这就要求国君能集中力量,一致对外,否则就会有亡国之危。

魏国是战国初期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国家,商鞅曾在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职,他目睹并参与了魏国的变法。其后从魏国到楚国的吴起也在楚国进行了变法,变法之后诸侯皆畏楚之强。这些都向商鞅证明了变法是能够使国家强盛起来的。因此商鞅到秦国之后,就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强国之法。

商鞅变法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功不再授爵。这样做一方面,激励了广大的秦国百姓投入到战争中为国效力;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打击了旧有贵族集团的势力,旧有贵族集团被削弱,秦国的大权自然集中到秦国君主的手中。

在商鞅的变法中,旧贵族成为了被牺牲的一方,既得利益的丧失就使得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而商鞅自己却因为主持变法,取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及地位。此消彼长之间,秦国旧贵族就更加痛恨商鞅抢了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无时无刻不希望搬到商鞅。

商鞅变法后强国强盛,周天子赐伯,诸侯避贺。秦国不但摆脱了诸侯卑秦的局面,还使得六国来庆贺。如此巨大的转变,秦孝公对商鞅自然是充满无尽的感激之情,封商鞅商於之地也是兑现自己能强秦者与之分土的诺言。

及至秦孝公去世,秦国新君继位。商鞅携变法强国之声望,在民间的支持度自然是要高于尚无任何政绩的秦国新君秦惠文王。这就是旧贵族向秦惠文王说的,秦国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秦王。商鞅如此的功高盖主,做为一国之主的秦惠文王又岂能够忍受。对秦惠文王而言,商鞅已是反客为主了,这就极大的影响到了自己的执政,甚至是自己的国君之位,因此即便商鞅并没有任何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他也是必须要除去商鞅。再者,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已经完成,秦国谒已经强盛起来了,留下商鞅对他而言似乎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商鞅也就不得不死了。

最终,秦惠文王借助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认定商鞅有谋反之意,按秦法将商鞅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虽死,但秦惠文王知道商鞅之法对自己掌握大权,强盛秦国的重大意义,因而并没有因为商鞅之死而废弃商鞅之法。

书上说的商鞅变法后结局很惨,被五马分尸,是真的吗?为什么?

虽然商鞅被电视剧洗的很白,但确实死的很惨。不可否认的商鞅的变法确实是强秦之道,也确在实商鞅死后,扔在推行他的变法制度,最终实现大一统的霸业,开创了帝制封建王朝。

商鞅变法太过于严酷。不论王权贵族,抑或平民百姓,皆是很残酷的刑法管理。公子虔、王子驷,都是“受害者”,甘龙为首的世族也是“受害者”。嬴渠梁在世撑腰,无人敢动他,但是嬴渠梁过世,谁能保他?这也就埋下了祸根。

商鞅变法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制上而教化以下。同样也对老百姓实行了愚民、弱民、疲民、贫民、辱民的驭民五法。管理上确实是第一次的全民军事化管理,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苦不堪言。这也就导致了后来无路可逃的绝境。虽然带着一些旧部仓皇抵抗,但最后也落得非常凄惨的下场。

乱世用重典,不破不立。在伐交频频的大争之世,在遥远的奴隶制时代,商鞅以残酷严苛的律法立信、嘉勇,使得若秦走向强大,这也许是唯一的道路,也许是一种飞蛾扑火的信念,也许是向死而生的超脱。但是这套制度的延续也使得老百姓“苦秦久矣”!以至于到了文景之治的年代才开始慢慢削弱这种恐怖的刑法,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祥和的日子。

书上说的商鞅变法后结局很惨,被五马分尸,是真的吗?为什么?

战国时期的君主普遍都是杀伐果决,尤其新君主上位,很喜欢杀戮一批老臣子来稳固王权,不管过往有什么功劳,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值一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