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待儿女有差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父母对儿女差别对待,在中国目前来说应该还是特别普遍的吧?国人骨子里的“女儿是嫁出去人家家里的,儿子是娶媳妇进来传宗接代的、女儿将来赡养服侍公婆,儿子永远在身边尽孝…”,所以重男轻女也是必然的,区别对待也显得理所应当。对儿子好相当于提前给自己的老年作投资,也是为了将来会麻烦儿子先付出一份“人情”,将来儿子一家为自己忙前忙后的时候也能不觉得亏欠。所以,区别对待太太正常不过了。
只不过作为女儿来说,多多少少心理会有点受伤的。特别是儿童时期,一样的是小孩,同样的父母,却明显感觉自己最爱的唯一的父母更爱兄弟一些,会让孩子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乖不够优秀,所以才没有成为父母眼里最好的孩子。这种家庭里的女孩子会相对家里的兄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自卑感更重。女孩子甚至会以为家庭里的被轻视、缺爱,导致早恋早婚、远嫁,因为想离伤害自己的地方更远,忘记备受冷落的童年。这类女孩子如果不够幸运,学历不够高经历的少遇人不淑的概率会更高,相当于逃离了原生家庭又进入另一个恶性循环。然而,时代在发展进步,女孩和男孩同样在接受教育。人们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女儿也可以赡养父母。所以,作为父母,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要对他们负责,区别对待万万不可取。
父母对待儿女有差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遇到这样的父母,势必造成孩子孤僻、自卑、郁闷。所谓人格障碍可能有一些是父母的区别对待、不关心甚至虐待造成的。
父母对待儿女有差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种情况,会出现在以前的一些有封建意识的家庭和较为偏偏僻的地区和多子女的家庭中。多数是重男轻女的人会是这样。
在过去,有些老年人的思想是,″养儿防老,″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认为以后养老只有儿子,女儿是别人家的人了。所以,对待儿子和女儿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财产还是态度。
还有的家庭,生了几个儿子或女儿,父母只对会来事的、嘴巴甜的孩子好(或
偏心),而这样的孩子,往往只耍嘴皮子,不做实事。相反,脾气倔、不会说好话、不会玩心眼的孩子,父母是不喜欢的。平时父母不待见他们,有什么好事,首先想到的,也是平时会哄父母高兴的孩子。但是,一旦出现什么大事,比如,父母有病需要照顾,比如,父母家中有体力活,…平时讨父母欢心的″孝顺"孩子就会用各种理由推脱,而平时父母不喜欢的"不孝子"就会担起照顾父母的任务和干活的重担。
在我老家,就有这样的几户家庭。我今天不讲重男轻女家庭是怎样宠溺儿子而苛刻女儿的,到他们年老体弱时,儿子不为其养老,最后是在娘家受气的女儿为其送终的事,只讲一户有三个女儿的家庭,是怎样的分别对待女儿的。
这家人,户主姓万,三个女儿分别叫万芬、万芳和万全。
大女儿万芬,乖巧伶俐,会看人说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很有″眼利见″,很会哄父母。又因为她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她被父母称为″心肝大宝贝!“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
二女儿万芳,长相有些男相:浓眉大眼,身材高大,说话大嗓门。不但如此,她的脾气很急,性格也和大姐相反。父母从小就不怎么喜欢她,对她也是放任自流。她喜欢和男孩子玩,喜欢穿男式衣服。看不惯父母对她姐姐和妹妹的偏心,经常和父母顶嘴,很不讨父母的喜欢。长大一点后,只要家中有活(体力活),父母一定会让她做。她也乐意干,她也有一把子力气。
三女儿万全,外貌一般,可智力超过两个姐姐。自从懂事后,她就把大姐二姐的优点长处全学到位了。最后,在家是最受宠的一个。
到出嫁的年龄了,大女儿凭借平时父母对她的宠爱及三寸不烂之舌(承诺给父母养老),得到了很多嫁妆(包括很多钱、物等)。
三女儿出嫁时,也得到了许多陪嫁(她也信誓旦旦:给父母养老)。
二女儿在三十岁时,也谈了男朋友。就在将要领证结婚时,父亲生病住院了。她推迟了婚期,和男朋友一起照顾父亲(大姐说,孩子上学没时间照顾父亲;小妹说,我家生意忙,也没时间照顾父亲)。
父亲出院了,她准备结婚了。她的父母通过这件事,也明白了谁是最孝的孩子了。
二女儿姑婚时,父母拿出了比那两个女儿更多的陪嫁。可她没要父母一分钱的嫁妆,反而在得到男朋友的同意后,决定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居住。她的父母年岁大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身边确实需要有人照顾了。他们也看清楚了,那两个女儿根本是指望不上了。他们来到了二女儿的家中,女儿女婿对他们都很好。他们每天遛遛弯,散散步,帮助女儿做些家务,过得很充实,身体也硬朗了许多。老两口都活了八十多岁,最后,是二女儿为他们养老送终的。
这是我老家一个远房亲戚的亲家的真实故事。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了吧?
父母对待儿女有差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我们家中没有这种差别!
特别是我的母亲:在对待孩子养育的问题,都是一视同仁。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一点好吃的都同样的分配。家风家训的影响:我们都是大让小,小敬大,兄妹关系没有争议。把儿媳和女婿的外姓人都一样的对待,有矛盾时都是告诉我们:先检点自己!所以家庭成员之间都很和谐。
父母对待儿女有差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兄弟姊妹6个,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小时候,父母靠种地养活我们很辛苦。因为生活压力大,妈妈又没啥文化,对我们经常打骂。
然而自打弟弟生下来,我就没看见妈妈骂过他一句,更别说打了。
父母明显偏向弟弟的行为,小时候我觉得很委曲。有一次我向二姐告状“妈妈为啥不打骂弟弟呀。”
二姐对我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长呢,父母不可能对待我们都一样,你还是多想想,父母养活我们的辛苦吧。”
是啊,二姐说的没错,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长!怎么能要求父母对待每个孩子都一样呢?
其实父母不向着自己,未必就是对自己不好。你没听说吗?“骄子如杀子。”
长大后你就明白了,因为父母小时候经常不向着自己,使自己养成了从不骄气,肯吃苦,凡事都从大局着想的的性格。
我弟弟今年已经快四十岁了,从小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使弟弟养成了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我弟弟离了两次婚,带一个男孩,现在还单着。我觉得这与父母从小骄惯弟弟有关系。而小时候父母,经常打骂我们的几个孩子,反而每个家庭都过得很幸福。
昨天晚上妈妈来我家串门,妈妈向我抱怨“我都70多岁的人了,我身体也不好,但我还得照顾你生病的父亲,你弟弟,还有你侄儿,我的命好苦呀。”
我只好安慰妈妈“别难过,谁家都有锅底灰,只是他们不想说罢了。”
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又把我们养大。这其中经历了多大的艰辛。不管父母是否会偏向我们,我们都应感激父母,因为生活的路是靠我们自己走的。
父母对待儿女有差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老家有“养儿防老”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传统观念。
我是独生女,我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爸是我养老送终的,所以我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我就说说我大姨家的事吧,大姨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姨大姨夫就有特别重男轻女的思想。大姨夫是做建筑工程的,他们家经济条件特别好。虽然三个孩子都是初中毕业,但是大姨夫给他的子女选对象的条件是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最好是有文凭的。因为不差钱大女婿是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姨夫给买的房子举行的婚礼,至于给多少钱我就不得而知了。老二是儿子娶的医院护士,婚礼是我们镇乃至于我们县最豪华的婚礼了。三女儿的对象没有文凭但属于门当户对的那种。
大姨大姨夫的重男轻女表现在儿女都成家了之后,大姨夫发话了,两个女儿出嫁了,我们做父母的该给你们的陪嫁也都给你们了该尽的义务我和你妈也都尽到了,俗话说儿的江山女的饭店,你们也有弟妹嫂子了,以后你们回娘家看我和你妈住几天吃个饭都可以,但我的家产和你们姐妹俩没有关系了,我要留给你们的兄弟,因为我得指着我儿子给我养老的。(大姨夫有多少钱不知道,就知道自己在农村盖的一座住宅楼不算人工只材料费就是五六百万,楼里更是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大概是2010年左右的事)。
大姨和大姨夫的重男轻女和偏心在孙辈上显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一个孙子两个外孙都差不多大,只带孙子外孙是一天不带的,买肯德基孙子是全家桶,两个外孙能给一个汉堡就不错了,偶尔外孙去了和孙子一起玩,小孩子在一起玩哪有不磕磕碰碰的,如果是孙子哭了那是不可以的,女儿和外孙会一起挨骂的,甚至于会拍外孙两下给孙子出气。
大姨夫还没等到用他儿子养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发现得病到去世就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而且不用儿女们出钱,在医院雇的护工,只要他们轮班陪在身边就好。仅仅是这样,大姨夫去世后儿女们还是产生了矛盾,这个说我爸病的时候我陪床最多,那个说我爸病的时候我花了几顿饭钱,还有的说我爸走的时候我哭的最伤心,兄弟姐妹都有不满意另两个的地方。
大姨夫走了之后大姨就把一切的家产都交到了儿子手上。如今大姨又病了是偏瘫,他们家又上演了大姨夫生病时的那一幕,三个儿女都说忙的没有时间照顾老妈,都说雇人还谁也不掏钱,大姨只能拖着不好使的半个身子自理着,看着都揪心。
最后我再唠叨几句,首先说儿子儿媳,大姨和大姨夫的养儿防老和偏袒的观念都是公开透明的,那么作为继承人的你们也已经继承了所有的家产,现在妈妈病了你们夫妻和姐姐妹妹没有时间照顾妈妈,你们还有什么可观望的,直接雇人伺候不就完事了吗。而且就大姨和大姨夫留给你的家产相对于雇人照顾大姨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再说大姨的两个女儿,不论你们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假的,父母对你们都有养育之恩,虽然你们的陪嫁没有兄弟继承的多,但你们要知道和普通老百姓比你们要少奋斗多少年的。
难道这就是一对父母能养十个儿女,十个儿女照顾不了一对父母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